影坛澍语:22大电影明星诞生60周年前世今生之缘起一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681更新:2023-01-18 02:21:17

时光飞逝,岁月似河,流光溢彩,往事如昨。青春留影,电影释怀,明星梦歌。转眼间,一百年中的六十年一甲子,光影往返穿梭。一次次不经意的遇见,铸成一场又一场美丽的情缘,犹如烟花般璀璨,在夜空中化作星光点点。当繁华谢幕,天涯尽处,寂静安然,谁将昨日的欢喜,演变成今日的别愁离恨?谁把遥遥无望的期盼,落寞成一缕孤烟,赋予芳华流年?有谁能把千年的眷恋与怀想,就那么轻易而举的付之云烟?又有谁将殷殷切切的思念,婉约成凄美忧伤的诗篇?或许我们能够从流光溢彩的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之缘起的前世今生,可以“一孔视全豹”般地暮然回首这些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红遍60年至今不衰的缘由揭秘,那就从这些新中国影坛上天之骄子的老中年三代电影艺术家们之缘起的前世今生说起——

前奏:“新侨会议”催生出“22大电影明星”

1959年,为庆祝新中国建国10周年,电影创作人员以饱满的创作热情,拍摄了一大批优秀的电影作品,形成了新中国电影创作生产的第一个高峰。可是,在随之而来的反“右倾”运动的冲击下,以及受国民经济三年困难时期物资短缺的影响,中国电影的创作生产却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

《大众电影》杂志庆祝建国十周年纪念专刊部分后被评为“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主演献礼片剧照

1961年6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务院文化部,同时在首都北京召开“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和“全国故事片创作会议”,目的是贯彻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总结“大跃进”运动以来的经验和教训,坚决纠正指导思想上的“左”倾方向,改进对文艺工作的领导方法,并讨论文艺工作和电影创作的有关条例。因“两会”的主会场设在北京崇文门十字路口西北角的新侨饭店,故史称“新侨会议”。这次会议,不但大大改变了电影界长期紧张的气氛,提高了广大电影创作人员的积极性,还给中国电影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由此诞生。

《大众电影》杂志庆祝建国十周年纪念专刊部分后被评为“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主演献礼片剧照

6月19日,周恩来总理在“新侨会议”上发表了一篇重要讲话。周总理除了开场白之外,共讲了“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问题”、“阶级斗争与统一战线问题”、“为谁服务的问题”、“文艺规律问题”、“遗产与创造问题”、“话剧问题”、“领导问题”七大纲领性问题。这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加强电影艺术片创作和生产领导意见》,简称“电影32条”,集中反映了这一时期电影工作认真贯彻“双百”方针,反映艺术民主、促进创作繁荣的正确方针和措施。

周恩来总理在“新侨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以及他和陈毅副总理在1962年3月广州举行的“全国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座谈会”上的题为《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重要讲话,对电影事业的调整和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正是根据这一精神,中共中央宣传部先后发布了“文艺8条”和“电影32条”,成为了这一时期指导文艺工作和电影工作进行调整和恢复的纲领性文件。

《暴风骤雨》海报

在这次著名的“新侨会议”中,也曾出现过一段很有意思也很耐人寻味的小插曲,与随后催生出来的新中国唯一一次“22大电影明星”的造星运动紧密相连。6月16日晚上,在大家事先都不知情的时候,周恩来总理悄无声息地来到了新侨饭店,他与国家文化部副部长兼电影局局长陈荒煤、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党委书记丁一、厂长兼导演陈鲤庭、导演沈浮及演员赵丹和黄宗英夫妇等人,针对目前文艺界、文学界和电影界出现的一些极端作法和家长式行为,进行了中肯而坦诚的促膝交谈,特别就黄宗英在总理面前逐渐打消顾虑,真实地提出我们的各级党委究竟以什么方式怎样来领导剧本创作,领导艺术生产,认为应该进行广泛有效地研究讨论,以便打消工作人员的思想顾虑,而全身心地投入到艺术实践的创作之中。

新侨会议期间,周总理异常繁忙。仅6月17日一天,他就要出席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约请有关人士研究日内瓦会议问题、处理国内外各种重大事情⋯⋯内政外交诸事缠身,更让周总理牵挂的是邓颖超生病住院,他每日还要抽出一点时间前去医院探望。然而,尽管如此,周总理还是忙里偷闲地把大家有争议的《达吉和她的父亲》小说看完后,想结合新近根据这部小说改编拍摄完成的同名电影展开讨论的话题。6月17日的晚上,周总理从医院出来,又驱车直奔新侨饭店,他想再次当面倾听一些电影界代表们的意见。代表们在向周总理反映情况时,也多次希望他能到会上与大家谈一谈。与此同时,周总理还专门找了一些文艺部门的党政领导干部谈话,研究如何发扬民主、改进领导的问题。6月18日下午,周总理再次约夏衍和陈荒煤等电影界主要领导负责人到中南海西花厅座谈。

6月19日下午3点30分,周总理如期到新侨饭店的大会会场,发表了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的讲话》。会议进行期间,除了“开场白”,周恩来一共讲了“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问题”、“阶级斗争与统一战线问题”、“为谁服务的问题”、“文艺规律问题”、“遗产与创造问题”、“话剧问题”、“领导问题”七大问题,也就是他“心有所感”中的七大感想。在长达两个多小时的讲话中,周总理的每一大段讲话,几乎都会引起台下代表们情不自禁的掌声。

序曲:周总理提议评选“22大电影明星”

周恩来总理在“新侨会议”期间发表重要讲话以后,6月22日这一天,他又约请夏衍、陈荒煤、于伶、司徒慧敏、崔嵬、田方等文化部、电影局领导和各地电影厂的厂长、编剧、导演和演员们共30多人,到中南海西花厅自己的家中用餐。

开饭之前,总理和大家进行着轻松愉快的讨论,围绕着文艺界、电影界在近期出现的一些好作品时,突然,总理像是想起什么事似的郑重地对大家说道:“现在我们的电影院里,都挂着苏联的22个大明星,我们建国都已经12年了,为什么不能挂我们自己明星的照片呢?应该有我们自己的明星嘛!夏衍同志,你考虑考虑。”这就是周总理第一次提到了有关电影明星的问题。对于电影从业人员来说,这还是一个新的概念。

7月1日之前,周恩来通知文化部党组,建议会议不要开得太紧张,他愿意在7月1日党的生日时,同大家一起到西郊香山休息一天。7月1日这一天正逢建党40周年,周总理亲自邀请与会代表畅游香山,共同度过这个有纪念意义的一天。

周恩来兴致勃勃地来到香山,和参加会议的代表举行登山活动。周恩来与大家拾级而上,谈笑风生。更让大家感到不一样的是,在山上照合影时,周恩来几乎都是站在后排的角落上,有时他甚至像小孩似的歪坐在栏杆上,自然、随便、平易近人。

在香山漫步,每走一段路,周总理就邀请一些演员同步谈话。到半山腰小憩时,总理和大家说笑道:“你们都是艺术家。艺术家在人民群众中威信很高,我在重庆与张瑞芳、白杨一起坐车时,观众把她们围起来要签名,把我晾在一边,你们想想在人民群众中电影有何等影响?”

当天下午,在香山双清别墅举行座谈会。有关评选中国自己的电影明星一事,再次被周总理慎重地提起。总理向大家提了一个问题:“苏联、朝鲜都有人民演员、功勋演员,我们是不是也需要?大家说说。”演员们一听,都笑起来。大家都知道一旦评上“××演员”,待遇马上不一样。朝鲜、苏联的人民(功勋)演员相当于司局级干部,有专车。他们访华时,都是按他们的级别接待的。

畅游香山的第二天,“新侨会议”闭幕了。会后,中宣部和文化部根据会上讨论情况和周恩来讲话的精神,制定了《文艺八条》和《加强电影生产领导三十二条》,以期促进“双百”方针的贯彻,使党的文艺工作和电影工作沿着更健康的道路发展。

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左”的思想得不到根除,这两个文件也未能真正实施。但是周恩来的讲话,一直深深地印在文艺界人士的脑海中。他身体力行、从我做起的民主作风,深远地影响着党的文艺工作。会后,身为文化部副部长并主抓电影的夏衍备受鼓舞,他带领精兵强将,迅速行动起来。周总理亲自倡议的优秀影片、优秀演员的群众参与评选的全国性活动,也于1961年开始以《大众电影》“百花奖”得选、投票形式,拉开了一年一度全民参加评选优秀影片、演员和各类项目的帷幕。

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身先士卒,广泛收集民意。中影公司首先着手从电影宣传方面作重点突破,在提高电影海报绘制质量的同时,还要参照当时一直占据中国影坛突出地位的苏联电影的一整套宣传模式,对于一些重点影片和群众普遍喜爱的影片,从剧情到图说,再到主要演员的介绍,另外再制作成一本本资料相对完整和独立的宣传小册子,电影剧照要从过去单一的幅度加大、增多数量。经过一段时间具体而详细的民意调查,广大观众反馈最多、也是最集中的意见,是恳请多宣传和介绍电影演员方面的情况。为此,中影公司领导在上报文化部的《民意专项调查情况说明》中,特意把这一问题重点提出,并大胆设想可否大面积地在电影院、游乐场地以及与文化艺术相关联的地方,悬挂广大观众最认可、也最受欢迎和喜爱的演员剧照或个人照片。

只有“出大师”“出流派”,加强宣传力度,从基层扩大影响,才能使中国电影突飞猛进地发展,从而更好地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这是夏衍的一贯主张。对于中影公司的提议,他兴奋地当即批示同意,并签署意见:在对演员重点宣传上,可以尝试性地在电影院和相关俱乐部里,把他们的艺术“大头照”集体性地张贴出来;至于剧照因为有放映的时间限制,需要时常更换,还是应该继续保留原有的海报、剧照图片的“短、平、快”形式,这样也可以避免“撞车”,而演员们的照片则可以长年保留。因为他们在不断地塑造新角色,可以很好地与他们主演的影片相结合、相关联。

中影公司在得到“尚方宝剑”后,自然是兴奋难耐,他们以最快的速度,草拟出54人为一批当时正活跃在中国影坛上的电影演员名单,下发给演员们所属的各个电影制片厂征求意见,并允许电影厂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交补充演员名单。虽然4年前受“大跃进”运动的影响,全国各省“一窝蜂”地兴办电影制片厂,但真正有实力的还是长影、上影、北影和八一厂,评选活动主要在四大电影厂所属演员范围内进行。但鉴于此项评选还没有“揭开盖头”,在征求意见时,中影公司仅以印发演员照片为幌子,并没有说明本意。随后,四大电影厂根据要求,纷纷把本单位成绩突出的演员名单反馈给中影公司。中影公司送交文化部,再送到周总理的办公桌上。最后由文化部公开统一确定,发布文件通告。

1961年年底,中影公司以同样理由,要各电影厂名单上的演员拍照,这对于演员来说习以为常,大家均未在意。1962年初,国家文化部发布文件通告:北影厂的崔嵬、谢添、陈强、张平、于蓝、于洋、谢芳;上影厂的赵丹、白杨、张瑞芳、上官云珠、秦怡、王丹凤、孙道临、祝希娟(上海戏剧学院实验话剧团演员,当时尚未调任上影演员,后也未正式入上影,但她的名额算在上影指标中);长影厂的李亚林、张圆、庞学勤、金迪;八一厂的田华、王心刚、王晓棠22个人定名为“新中国优秀电影演员”,俗称“22大电影明星”。(未完待续)

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标准照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