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金宝和林正英的僵尸片,洪金宝谈林正英专访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296更新:2023-01-18 03:00:35

提起僵尸,你第一时间想到的是《釜山行》里面血浆横飞的吃人怪物?

还是在荧幕里面一蹦一跳的清朝怨灵?

作为曾经华语电影非常重要的一种类型片。

那些曾经在大银幕上双手僵直,身穿一套清朝服装的"尸体",给无数人的童年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巅峰时期,僵尸片占据了香港电影产业的半壁江山。

但是“僵尸”又有多久没有出现在你的视野中了?

僵尸这一形象在20世纪20年代就已经出现在电影之中。

但是苦于电影产业本身的稚嫩,神魔鬼怪类远不及爱情、喜剧和动作类电影吸引观众。

更别说涵盖在其中的僵尸片,更是无人问津。

直到70年代,西方恐怖片的成功,让香港电影界开始反思并寻求相似的道路。

但是一味的模仿并没有让香港恐怖片的境遇有所好转。

(电影《驱魔人》)

反而是一个男人的出现,改变了僵尸片在香港电影界的地位。

这个男人就是洪金宝。

可能观众们最熟悉的,是他在各种电影中能打的“胖子”形象。

但是洪金宝在担任电影演员的同时,也通常兼任电影的动作指导。

迄今为止由他担任动作指导的电影不下五十部。

比如:《功夫》、《叶问》、《狄仁杰之通天帝国》等。

对电影和武术都颇有造诣的他,盯上了“僵尸”这个在当年无人触碰的题材。

他自编自导自演,将武术动作、喜剧风格和鬼怪传说糅杂在一起。

一部名为《鬼打鬼》的电影,强势冲击了当年的香港电影界。

电影讲述了由洪金宝饰演的张大胆,撞破妻子红杏出墙。

奸夫因此杀死张妻并嫁祸给张大胆,还派人杀害他的故事。

洪金宝彻底改变了僵尸在电影中的形象。

以往大银幕上的僵尸没有攻击力,也不会咬人,只会跳。

而洪金宝放大了僵尸的攻击性,更具观赏性和紧张感。

电影通过装神弄鬼的惊悚、诙谐幽默的对白、眼花缭乱的武打。

最终获得567万票房,位居当年香港票房排行榜第三名。

《鬼打鬼》的成功,无疑打开了一道大门。

让无数电影人开始涌入"僵尸片"这个战场。

如果说洪金宝开创了动作 喜剧 恐怖的风潮。

那么林正英就是将这一风潮带向巅峰的男人。

提起僵尸片,人们不一定能想起奠基人洪金宝。

也不一定不知道刘观伟(著名僵尸片导演)。

但林正英,绝对是"僵尸片"爱好者绕不过去的名字。

1985年,由嘉禾电影出品,洪金宝担任制片,林正英主演的电影《僵尸先生》正式上映。

这部电影的上映也标志着香港僵尸片达到了顶峰。

电影讲述富贵乡绅任发的先父当年威逼利诱求得一块风水宝地。

经风水先生指点,下葬二十年后必须起坟迁葬,才能泽被子孙。

任发请来林正英饰演的道士九叔和他的两个徒弟迁葬,未料尸体已化作僵尸,由此展开一场恶斗。

林正英饰演的九叔一角,一字英眉,面容肃穆。

这样庄重的形象偶尔还能发出一丝冷幽默,打破了传统脸谱化的塑造方式。

同样身穿八卦服,手持桃木剑以及应接不暇的法器,这些都确立了此后大多数电影中道士的形象。

而电影中的其他演员。

许冠英、钱小豪等人此后都成为了各个僵尸片中的顶梁柱。

可以说是这部电影奠定了未来香港僵尸片的整体基调。

而狂揽2000万票房的成绩,也是迄今为止香港同类型电影中无法打破的传奇。

在此后五年时间内,香港电影业拍摄了100余部僵尸片。

其中还有一个我们非常熟悉的名字——王家卫。

当时还初入影业的刘镇伟,找到了因为交稿太慢而被开除的编剧王家卫。

两人一晚上就写出了电影《猛鬼差馆》的剧本。

后面交由刘镇伟指导,作为处女作获得了1000万票房的成绩。

第二年的续集《猛鬼学堂》也是相同的班底,获得了1000万票房。

这两部电影并没有完全模仿传统公式化的僵尸片。

《猛鬼差馆》采用双人拍档喜剧的模式,并且将传统的清朝僵尸变成日本侵略者的冤魂。

《猛鬼学堂》甚至将僵尸派到了大街上,杀死僵尸的方法也变成了木桩钉入心脏以及大蒜等西方色彩浓厚的套路。

中西恐怖片结合,既证明刘、王二人的脑洞,也取得了不错的口碑。

80年代末期,套路重复的僵尸片已经蚕食了观众的耐心。

缺乏创新,跟风模仿。

让僵尸片流失了自己的市场。

而随着徐克的新武侠、王晶的喜剧动作片等新一代商业电影崛起。

僵尸片开始逐渐被各大电影厂商抛弃。

林正英为了挽救僵尸片,曾尝试积极地将西方文化融合进本土的僵尸电影,自导自演了《一眉道人》。

影片将西方的吸血鬼和基督教元素带入其中,中西方文化的碰撞,打破了传统华语僵尸片固有的剧情套路,最终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1991年,林正英又将其主演的电影《非洲和尚》背景放到了非洲。

动用黑人演员,在非洲的土地上寻找中国僵尸。

这两部电影虽然在上映期间取得了不错的票房和口碑,但是后来者寥寥。

更像一次“回光返照”。

“僵尸片”继续在沉沦路上一去不返。

时间来到1995年。

林正英被邀请参演了电视剧《僵尸道长》。

出人意料,收视率奇高。

不仅被认为是亚视(亚洲电视公司)的翻身之作,也点燃了僵尸题材影视作品再度崛起的火苗。

但很可惜。

两年后,林正英因病去世。

支柱轰然倒地,僵尸片彻底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林正英去世之后,香港电影市场上几乎不再有“僵尸片”这种类型电影。

取而代之的补充,是西方的“丧尸文化”。

诸如美剧《行尸走肉》、电影《生化危机》,都在中国风靡一时。

直到2013年。

麦浚龙的处女作——《僵尸》,横空出世。

犹如一剂强心针。

带观众回到了那个辉煌的80年代。

精致的美学风格,熟悉的纸笔墨刀剑。

还有,一看就有戏的老面孔

《僵尸》中,黄马褂变成了睡衣,布鞋变成了人字拖。

曾经僵尸片轻松的喜剧基调也变成了沉重的救赎。

影片中的两个主要角色,一个设定为过气的僵尸片男演员,一个设定为过气的捉僵尸道士。

他们过去都以“僵尸”维系自己的职业生涯。

而当“僵尸”消失以后,也双双陷入了自己人生的低谷。

不言而喻。

影片主人公的窘境,正是如今“香港僵尸电影”的困顿。

而更有趣的,是导演对选角的心思。

扮演过气演员的是钱小豪。

《僵尸》

钱小豪作为林正英时代出彩的僵尸片演员,在这一类型电影式微后,演员生涯也走向了最低谷。

而出演落魄道士的陈友。

曾经也是一位著名的僵尸片演员。

本片被誉为写给香港电影的一封"情书"。

或者更确切一点,这封“情书”,是写给“香港僵尸片”的。

这种电影与现实的呼应,让人不禁感叹逝去的终究不会再回来了。

在《僵尸》之后,港片偶有一些鱼龙混杂的“僵尸”电影。

但已经很难再引起人们的认可与共情。

比如2015年由林子祥儿子林德信主演的《死开啲啦》。

尽管让人眼前一亮,但片中的“僵尸”还是更接近西方吸血鬼文化。

只是借用了香港电影传统“僵尸”的名号,并非真正意义上由“僵尸类型片”延伸过来的作品。

其实不仅是香港的僵尸片。

曾经好莱坞西部片。

“007”西部打外星人也不好使

如今的丧尸片。

都游离在创新和多元挤压的困境之中。

究其原因。

一是观众“喜新厌旧”的审美。

二是缺乏类型创新和深耕。

纵观人类电影史,商业类型片,几乎没有永恒的常青树。

尤其是曾经大红大紫过的类型电影。

市场好的时候,不需要创新就能卖钱。

而当市场萎缩时,这时更不会有人再花大心思去创新。拥抱下一个热门类型片显然更保险,试错成本更低。

三是青黄不接的类型片演员,就如僵尸电影没有了林正英。

比如西部片,在约翰·韦恩、亨利·方达这些大咖老去后,甚至更年轻的伊斯特伍德都老去的时候。

再有没有举足轻重的演员能够在此类电影担当大任。

动作片。

好莱坞硬派动作片的代表人物史泰龙和施瓦辛格、布鲁斯·威利斯都年事已高,拍电影的人会惊悚发现,居然没有人能够替代他们。

而观众也对新人不甚买账。

同样的问题还出现在中国功夫片中。

李连杰、甄子丹们不曾想自己会成为华语功夫电影发展的巅峰,但也是最后的“功夫天王巨星”。

和“香港僵尸片”一样。

归根结底,式微的类型片都输在了推陈出新的困乏上。

当然,我们也不应当过于悲观。

影史上也不是没有成功案例。

自1978年理查德·唐纳携手克里斯托弗·里夫,用《超人》开启了一个漫画英雄的时代。

到1989年蒂姆·伯顿的《蝙蝠侠》渐入佳境。

尽管在乔·舒马赫的《蝙蝠侠与罗宾》后又几乎关上了这个大门。

但山姆·雷米于新千年用《蜘蛛侠》让人领略了另外一种风格的漫画英雄电影。

这股强心针,直到2019年《复仇者联盟4》的高潮。

创新,是时代的命题。

与时俱进,是傲立潮头的保障。

弗里德曼在《地球是平的》一书中不止一次举例论证到——不进则退。

电影,同样如此。

“香港僵尸片”始于洪金宝的创新,最后,也“死”于自身的创新乏力。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