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巴达300勇士历史真相,斯巴达300勇士有哪些精彩片段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565更新:2023-01-18 04:15:44

16年前的这部电影,现在看依旧会有一种肾上腺素沸腾的感觉。温泉关之战——这场人类历史史上最残酷的战争之一,让斯巴达王列奥尼达和他的300名勇士用生命谱写一曲关于勇气、不屈和视死如归的英雄赞歌。

关于这部《斯巴达300勇士》和2014年才出的续作《300勇士:帝国崛起》(《300: Rise of an Empire》),这么些年来的专业影评甚多,而且,作为一部纯粹的商业大片,两部电影更强调成品在视觉方面带来的冲击感,不会植入太多的隐喻、彩蛋以增加不必要的创作成本。

恰好我最近翻了一些古希腊历史的书,借此聊一些电影背后的历史传奇。

【1】“土与水”

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历史上著名的“希波战争”,“希波战争”共有2个阶段,第1阶段最出名的战役是“马拉松战役”,正是这场胜利衍生出了后来的“马拉松长跑”。

温泉关战役发生在“希波战争”的第2个阶段,此时,波斯帝国已经由第1阶段的波斯王大流士一世的儿子【薛西斯一世】统治。

对于当时的【薛西斯一世】而言,他继承的不仅是老爹的帝国,还有老爹的扩张思想。同时,帝国的扩张也是稳固统治和视察地方的机会——秦始皇立国后到处巡游,也是这么个考虑。

当时的波斯大军征讨前,会先派使者要求对方提供“土与水”,如果对方提供,就意味着臣服,否则,就是开战的信号。

在《斯巴达300勇士》开头,那位波斯使者前往斯巴达要求获得“土与水”就是一种试探。

必须要提醒的是,第2次希波战争中,不管是强悍的斯巴达战士,还是英勇的雅典勇士,都是不可能穿着底裤露着腹肌与敌人近身肉搏的。

希腊当时最具战斗力的是重甲步兵,一套青铜重甲装备重达30多公斤,再加上像斯巴达人这种全民皆兵,从小就是各种实战中成长起来的,天生的“战斗机器”加上“最先进的时代重甲”,简直就是人型小坦克——这才是历史更真实的一面。

电影最还原的,恐怕就是头盔了吧。

【2】“有色人种”

同样是在《斯巴达300勇士》开头,领头的波斯使者是一位黑人。印象中,2006年前后,欧美还没有兴起什么“政治正确”,所以,黑人的出现绝对不是为了什么“平衡”,而是当时波斯帝国“多元化”的一种展示。

薛西斯的波斯大军是由陆军与海军组成,《斯巴达300勇士》讲的是陆军的一段遭遇,而《300勇士:帝国崛起》讲的则是海军的一段遭遇。

据希罗多德《历史》中的说法,薛西斯在帝国境内动员的总兵力达500万人,之前我们聊希罗多德的《历史》时,已经提过这个数字肯定是夸大了。

但波斯大军的确算是一个多民族部队,战士们除了来自波斯,还有来自埃及、印度、埃塞俄比亚、腓尼基、西里西亚、伊奥尼亚等。

当时黑人的地位究竟如何,我翻过的历史书中没有明确答案。但我在看奥斯曼帝国历史的书籍中(如后浪的那本《奥斯曼帝国》),曾注意到阿伽(Agha)——苏丹寝宫的大太监,是由黑人专职。

【3】斯巴达的“女权主义”

还是在《斯巴达300勇士》开头,在波斯使者与斯巴达王“交换意见”时,斯巴达王后插了几句。这时,波斯使者十分愤怒,吼了一句——

“女人怎么能在男人面前说话?”

这句台词看似突兀,实际上有它的历史背景。

在当时的雅典与波斯,女性的确不允许在这种(与政治有关的)场合“在男人面前说话”,甚至大多数情况下,女性的地位很低——但比奴隶高。

当时的斯巴达,撇开政治领域,女性的地位与男性差不多。斯巴达的女性相比雅典的女性更自由,她们可以拥有个人财产、享有经济独立,甚至可以和男性一起参加体育活动和合唱比赛。

与其说斯巴达人强调“女权主义”,倒不如说务实的斯巴达人相信让女性身心更加成熟后,更容易生出强壮的新一代,与其他希腊城邦的女孩在14岁左右就嫁人不同,斯巴达更鼓励初潮后的女性再成熟一些后才嫁人,这样实际上降低了低龄女性分娩时的死亡率。

不过,斯巴达人还鼓励女性为了多生孩子而“性自由”,这种默许的“背德”让其他城邦认为斯巴达的女性过于放荡——《斯巴达300勇士》中王后的(被迫)“献身”也有这样的影射。

当然,历史的真相是,这位王后其实是斯巴达王的侄女,因为列奥尼达是通过做掉了自己的老哥,并娶了老哥的独生女才成功上位的。

顺带一提,古希腊人是有火葬传统的。我不知道《300勇士:帝国崛起》电影中出现这样的场景是想表达啥。

【4】德尔菲神殿与“神谕”

《斯巴达300勇士》的开头有一段女祭司接受“神谕”的场景,这倒不是导演为了那段舞故意设置的,而是当时的希腊城邦格外相信神的指示——古代文明都这样,极为相信这种玄学。

而古希腊最高级的神殿在德尔菲——他们认为,德尔菲是地球的中心,是“地球的肚脐”。

当然,神谕这东西,是完全可以人为操作的,那个“雅典必败”的神谕据说就是波斯人预先贿赂祭司后的结果——反正,导演是把那群祭司设计成贪财好色的丑八怪。

那个“雅典必败”的神谕解读搞得整个希腊慌得一X,像斯巴达是主战的,而雅典因为提倡“民主”,所以更希望“开会讨论”,这才有了电影中什么“外交手段”、“诸元老开会”等场面。

当然,神谕是什么是一回事,如何解读神谕又是一回事。而雅典的特米斯托克列斯是解读出了“雅典人依靠海洋和船只才能打败波斯人”——这其实是第2部《300勇士:帝国崛起》中的内容。

然而,在雅典达成一致之前,列奥尼达早已经带着他的300勇士还有将近1000人的辅助战士去了温泉关——电影中,列奥尼达让一队没有穿披风的战士撤回,就是这些辅助战士。

【6】“海格力斯”的传说

在列奥尼达被乱箭射死时,有这么一段话“传说我们斯巴达人,是海格力斯的后裔”。

这一传说始于希腊的城邦时代,当时的人相信,海格力斯的后代最后回到了伯罗奔尼撒,而继承了海格力斯勇敢、尚武精神的就是斯巴达人。

在斯巴达人的信仰体系中,战死沙场将会与先祖海格力斯一样升上天空,成为繁星。于是,斯巴达人在战场上视死如归,战斗力异常凶猛。

纵观整个古希腊,也只有斯巴达人坚信自己在精神上已经与荣耀的祖先融为一体,才会有一众战士前往温泉关去打一场必死的战役。

值得一说的就是鲁迅先生,他对这段历史慨叹颇多,还曾写下以文学改造国民性的第一篇作品《斯巴达之魂》(1903年发表),开篇的序言中是这么说的——

“斯巴达将士殊死战,全军歼焉。兵气萧森,鬼雄昼啸,迨浦累皆之役,大仇斯复,迄今读史,犹懔懔有生气也。我今掇其逸事,贻我青年。呜呼!世有不甘自下于巾帼之男子乎?必有掷笔而起者矣。”

由此可见,鲁迅先生对古希腊时期的斯巴达精神的大力推崇。或许是斯巴达人的那种自我奉献精神,感染了鲁迅先生,才有了后来的那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吧!

【7】真实的薛西斯是否有“娈童之好”?

在《斯巴达300勇士》和续作中,薛西斯俨然一个穿金戴银的暴露狂,而且,不知为什么要把这位波斯帝王设计成一个光头。

顺带一提,薛西斯的演员罗德里戈·桑托罗(Rodrigo Santoro)其实长这样。

电影中有些片段让薛西斯与斯巴达王之间的关系极为微妙,甚至有些“钙里钙气”。

我们虽然不敢说历史上真正的薛西斯喜爱女人也喜爱男人,但当时的希腊是有“娈童之好”,而这种风气还递延到后来的罗马,说起来,汉代的几位君王也有类似的癖好——断袖之癖嘛。

如此想来,上流社会的玩法怎么在世俗眼中那么“下流”呢?

继续聊点实在的。

薛西斯宝座上的雕像,也是有来历的。它被称为人首翼兽像,建造时间推测为公园前742~前706年,原来是萨尔贡二世宫殿的守护神兽。

萨尔贡二世是亚述帝国的王,而亚述帝国(公元前935年—公元前612年)远早于波斯帝国(公元前550年—公元前330年 )。

总之,这座雕像出现在薛西斯的王座上,显得有些迷。

人首翼兽像 现藏于卢浮宫

【8】萨拉米斯海战

这部分其实是续作《300勇士:帝国崛起》中的内容,还是一并聊聊吧。

因为斯巴达王等人战死温泉关,波斯大军得以水陆并进。这里还有个插曲,就像后来蒙古人想打下日本却遭遇“神风”自损无数人和船一样,波斯舰队因为风暴来袭损失了三分之一的海军。

波斯的优势是人多,所以,波斯大军最后还是迅速占领了希腊三分之二的土地,等打到雅典时,发现这里已经差不多是一座空城。

因为全城的军民早就特米斯托克列斯等人安排上了雅典的船——此时,整个雅典甚至希腊的希望都压在了这些舰船上。

愤怒的波斯人只能烧毁雅典泄恨,这就是电影中火烧雅典城的场面。

接下来的历史与电影后半段中战争过程基本一致,希腊人背水一战,利用海峡的地形优势让贸然挺进的波斯海军进退两难,好巧不巧,当时(腓尼基舰队)的总指挥薛西斯的弟弟阵亡了,波斯海军陷入群龙无首的状态,很快就崩了盘。

这边波斯海军在萨拉米斯海战中损失惨重,那边由马尔多尼奥斯率领30万人的陆军也遭遇希腊人的截杀,海陆接连受挫让薛西斯放弃了西进的念头,最后仓皇败逃回国。

第二次希波战争到此结束。

【9】阿尔忒弥西亚女王

可能有人会好奇了,在《300勇士:帝国崛起》中由爱娃·格林扮演的阿尔忒弥西亚女王究竟做了啥?

首先,阿尔忒弥西亚女王与特米斯托克列斯的那段“运动战”纯属胡编,大概是为了让观众觉得“爽”的噱头。

其次,历史上阿尔忒弥西亚女王也没有电影中帮助薛西斯上位,统帅海军这样的辉煌。

当然,阿尔忒弥西亚女王称得上古代女性中的佼佼者,在薛西斯西进的海军将领中,她是唯一的女性。

萨拉米斯海战中,阿尔忒弥西亚女王只贡献了5艘战舰,不算主力。同时,在波斯海军的战略回忆上,她并不赞同贸然挺进海峡的战略,而是建议边包围希腊军进行压制,边通过外交手段化解地方的对抗情绪。

当时的波斯海军将领多坚持主动进攻,阿尔忒弥西亚女王的想法并没有得到薛西斯的贯彻。

两军开打后,波斯海军很快就陷入劣势,阿尔忒弥西亚女王一见波斯军大势已去,第一时间选择了退出战场。据说仓皇之中,她还撞沉了一条和她有过争执的友军舰船,算是借机报了私仇。

关于这位女王的传奇,都是来自希罗多德的《历史》,至于历史上真正的她是怎样,就没人晓得咯!

【10】Barbarian

最后聊一个单词 【Barbarian】,意为野蛮人,愚昧无知的人。而“barbar”则是源自未开化的野蛮人拿着武器冲杀时的“哇哇乱叫”。

这个词其实起源于古希腊,因为当时希腊的文明程度最高,对于外地人的“鸟语”,希腊人就戏称这是“barbaros”,有点像今天的“bla-bla-bla”,经由拉丁语传入英语后,就有了像barbarous(野蛮的)和barbarian(野蛮人)等词汇。

这是《斯巴达300勇士》片尾出现的一句台词,是当时的斯巴达人称呼波斯人的。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