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意外发现的神秘坑与恐龙灭绝有关吗「一个意外发现的神秘坑与恐龙灭绝有关」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54更新:2023-01-18 04:21:15

一个意外的发现

或许让你意想不到的是,人类对海底世界的探索,比对火星表面还要少。

最近,一个研究团队在绘制海床以及海床下的古代沉积物时,意外地在非洲西部几内亚高原平坦的层状沉积物中,发现了一个极像是由小行星撞击而形成的巨大坑洞。

这个坑洞有着非常不同寻常的特征,它宽8.5千米,深度达数百米,掩埋在数百米的沉积物之下。研究人员以附近的纳迪尔海底山将它命名为“纳迪尔坑”。

神秘的同一时期

从大小、高宽比、坑的边缘高度等许多特征来看,纳迪尔都与被陨石撞击后形成的撞击坑一致。此外,坑外混乱的沉积物,看起来也很像是被陨石撞击后而立即喷出的物质。

与此同时,研究人员还考虑了能够形成这样一个坑洞的其他可能,比如海底火山或海底盐柱的坍塌,以及地表下的爆炸性气体的释放……但这些可能性都无法完全符合当地的地质情况或坑洞的几何形状。

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人员惊奇地发现,纳迪尔坑与位于墨西哥的希克苏鲁伯陨石坑形成于同一时代——前后相差100万年。

希克苏鲁伯陨石坑是在大约6600万年前(白垩纪末期),被一颗直径12千米的巨大的小行星,撞击在现在的墨西哥尤卡坦半岛而形成的。那一次撞击导致地球上75%的动植物物种的灭绝,其中就包括恐龙。

最适合的模拟结果

在新研究中,研究人员创建了一个撞击事件的计算机模型,想看看能否重现这一撞击坑的形成过程。

结果显示,最符合纳迪尔坑的模拟是一颗直径为400米的小行星撞上了800米深的海洋。在如此深的海洋中发生撞击的后果是巨大的,它将形成一个800米厚的水柱,同时也会让小行星和大量沉积物随着一颗能在数百千米外都可见的巨大火球而瞬间蒸发。

撞击产生的冲击波相当于6.5~7级地震,可能会引发这一地区的水下滑坡。一连串的海啸波会因此形成。

爆炸产生的空气冲击波将比所有有记载以来的在地球上出现过的任何声音都大。释放的能量大约是汤加火山喷发的1000倍。另外,大气中的压力波还有可能会进一步地放大与坑洞相距较远的海啸波。

三种可能性

研究人员提出了纳迪尔与希克苏鲁伯陨石坑之间可能存在的三种关系。

第一种可能是,它们是由同一个小行星的碎片撞击形成的,较大的碎片导致了希克苏鲁伯事件,较小的碎片则形成了纳迪尔。如果是这样的话,希克苏鲁伯撞击事件所造成的破坏性影响,可能会因为纳迪尔撞击而扩大,加剧了大灭绝事件的严重性。

小行星的解体事件可能是由早期的某次近距离碰撞形成的,当时的小行星或彗星在经过距离地球足够近的地方时,受到了强大的能将其撕裂的引力。虽然对于岩石小行星来说,出现这种情况的概率并不高,但这正是1994年舒梅克-列维9号彗星与木星相撞时发生的情况——在几天的时间里,彗星的多个碎片与木星相撞。

第二种可能性是,存在一个更加长期的”撞击群“,纳迪尔可能是由这个撞击群的一部分造成的。这样的一个撞击群由发生在太阳系早期的小行星带上的碰撞形成。碰撞可能将大量小行星送入了太阳系内,这些小行星可能在更长的时间尺度上(可能是100万年或更长时间)与地球和其他内行星发生碰撞。

早在4亿年前的奥陶纪时期就有过这样的先例,当时,在短时间内发生了大量的撞击事件。

最后一种可能是,这一切都只是巧合。根据科学家们的预计,每70万年左右,就会有一颗纳迪尔大小的小行星撞击地球。然而,目前研究人员还不能确定纳迪尔就是由小行星撞击形成的,除非能够恢复坑的底部的样本,并确定那里有只能在极端冲击压力下才能形成的矿物。

为此,研究人员希望能够在2024年或2025年,对几内亚海岸附近的海床进行钻探,以获取组成纳迪尔坑的岩层样本,从而来确认纳迪尔坑是否真的是陨石撞击的产物,还是像崩塌的火山口那样的其他东西的产物。

珍稀的撞击坑

也许对我们来说,这一发现所带来的更重要的启示是,任何一种可能性都将可以告诉我们一些有关地球的灾难历史的信息,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预测这样的事件是否会在不久的将来发生。

根据地质学家的估计,只有15%到25%的大型撞击坑被保存下来。因此,每一个陨石坑都是关于地球过去的珍稀片段,它们包含着关于近地天体的数量会如何随时间变化的线索,不同大小的天体与地球相撞的频率,以及这些碰撞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的信息。

https://theconversation.com/mystery-crater-potentially-caused-by-relative-of-dinosaur-killing-asteroid-188759

https://www.inverse.com/science/more-than-one-asteroid-may-have-hit-earth-66-million-years-ago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adv.abn3096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