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刷澳门风云3烂不要紧看的不是内容是致敬的情怀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370更新:2023-01-18 06:33:41

再次感叹今年这个春节也太太太"波折"了!

没错,心情就像是过山车般,初始带着开心回家团圆的心,到家立刻被得到的"消息"给跌倒谷底,好在从除夕开始又开始慢慢攀上"山峰",没错了,这个春节出门看不了电影,没关系,可以在家看呀!

这几天可是痛痛快快地看了好几部传说中的"春节档",二刷温故,倒是勾起了不少往日的回忆,比如这部《澳门风云3》。

《澳门风云》3

算算这部2016年春节档的"大片",已经四年了,当时笔者在大马工作,春节放假没几天,就飞了槟城准备感受一下华人过年的氛围,于是大年初一就去看了这部"大片",许是在异国他乡吧,听到粤语配音倍感亲切,所以全剧的"笑点"都尬到。

不过凭良心说,这次二刷之后,真的倍感失望,全片既无逻辑支撑,更加没有所谓的故事性,通篇几乎都在堆砌所谓的"致敬",总结来说,大约是《澳门风云3》="国风"变形金刚 钢铁侠 赌神 监狱风云 教父 英雄本色 哈利波特 金庸小说 千王之王等等的结合体。

可想而知,当年要不是在异国他乡看,估计会......也难怪这"三部曲",一部比一部评分低。

虽港片的辉煌早已过去,但这些年"前代"港星及港导们,依然"不死心"地不断尝试着所谓的"复兴港片",但大多都以失败告终,票房惨淡,但这部《澳门风云》系列却是一种"意外"。

尤其是这部看着像江南才尽,消费"情怀"嫌疑的第三部,更是《美人鱼》的"泰山压顶"之下,寻得一丝"缝隙",居然也收获7.8亿的票房,位列第二。

若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那如此被极大诟病的电影,如何能陆续收获如此票房?(还不算海外的票房,如笔者亲历,在槟城,大家明显比较喜欢看这部电影。)

那么,是否可以换个角度去看待这部电影?比如从港式春节档似"一锅乱炖"般的,全明星"致敬"锦集片的意义看。

说起"春节档"的源头,其实还要数1995年成龙的港片《红番区》,作为"贺岁片"被引入内地,从而算是开启了后来的"贺岁档"或者叫"春节档"。

而1997年冯小刚的《甲方乙方》更是开启了内地的第一部国产"春节档"的序幕,此后虽还是港片占多数,(毕竟那个年代是港剧、港片独一无二的"黄金时代"。)但国产片也渐渐跟上"脚步"。

时至今日,纵观历年来的"春节档",大致除去今年以外,往年的"档期"基本都是争奇斗艳,发行方是想尽一切办法,花样百出也要争取"培养"国人在春节看电影的"喜好"。

如此,大家在日渐"美好"的生活中,也开始慢慢走出家门,愿意去一家人以观看"春节档"电影的形式"贺新春"。

话说回来,大家之所以放弃"休息",愿意在寒冷的冬季,"千里迢迢"地走入电影院,一家坐上一两小时看电影,到底想要看的是什么?或者说,希望看到的是什么内容?

综合历年来票房"排行榜"看来,笔者(按主观喜好。)试着分为三类:

1. 笑料百出的"合家欢":

如《家有喜事》系列、周星驰系列等,算是主打"笑料"的电影,可谓是十分钟一小笑,三十分钟一大笑,且通俗易懂,重点是,"笑点低"得可以"大小通吃";

2. 温情满满的"忆苦思甜":

如《百星酒店》、《爸爸去哪儿》等,其实在"春节档"分量比较少,毕竟此类的电影,对于过年要求的"欢乐"气氛来说,有点小小的出入,但是总的来说,票房虽一般,但口碑都相对不错;

3. 老少咸宜的"集体怀旧":

这个类型比较"杂",但以现在这辈人(老少范围,约20-50左右的人群。)的"怀旧"或者说"致敬"来说。

如神话类,与"西游记"相关的《西游》系列;

如"怀旧"类的,"上代"港片那些熟悉的导演或者演员所演绎的电影,《美人鱼》、《澳门风云》等等。

其实要说"喜欢",还不如说是"熟悉"和"认识"罢了。怀旧也好,致敬也罢,都是对"当年"的"意难平"或者"怀念"的一种"补偿心理",看得不是电影,是"当年的那个我"。

由此,是否可以说,其实大家看"春节档",看得就是一种欢乐的氛围,或是一种"当年的熟悉感",内容真的"不重要"。

所以,《澳门风云3》内容好不好,其实大多数人是不在乎的,他们在乎的是那些当年熟悉的人,熟悉的"事",熟悉的"生活"。

诚然,如今二刷,依然被那极为敷衍的明星"致敬"般的锦集"拼盘"的画面所"难受",但是,即便如此,那些"选"出来被"致敬"的

片段和"故事"依旧太过经典,以至于看着看着,就像回到了"过去"。

这种感觉是其他很多"好片"都难以带来的一种"熟悉感",或者说,再没有一部片像《澳门风云》系列一般,如此密集地"堆砌"如此多的"梗"。

当然,诟病者也很自然,这不就是"一锅乱炖"嘛!东拉西扯就完成一部剧,如此明显的"致敬"与"情怀"的捆绑"贩卖",要不要这么敷衍,这不是让大家被迫卖单?!

但是,换个角度看,起码也勾起了很多"往日"的回忆,在这"嘘声"一片的诟病之下,或许很多人选择观看的原因,就是想去看一看"从前"那些陪伴着自己"长大"的"人和故事"们。

如笔者一般,二刷这部电影,看着活力四射的发哥和华哥,是感慨万千,想想也不过几年前而已,如今他们的近况,真的"回不去当年"了,岁月给予的侵蚀感,以及怀念从前的"意难平",都是一种"美好"的观感。

当然,还有那些似随口说出的花絮般的"致敬",虽有"敷衍"之嫌,但那种极为"真实"的生活感,还是让人感到十分亲切,华哥的"姑姑",以及发哥臆想闪现的旧版郑少秋版的《倚天屠龙记》,都是一种"忆当年"的现实感。

郑少秋版张无忌 超经典!!!

或许以后不会再有了,毕竟那个时代,那些人都"老"了。

更有"趣"的是,那些"大佬"们那满满爱意的互动,那种他们一唱大家就不由自主地跟着"动"的"好感",以及那些随口而说,随手而做的相互"吐槽",这些小细节也为此片增添了不少"可观性"。

与其说是"致敬"与"情怀"的捆绑,不如说是一种独属于港片黄金时代,那代"大佬"们的时代印记,何况,关于港片,从来致敬和情怀都是相辅相成的,或者说就是一体的,何来捆绑一说。

再者,其实就当年而言,口碑一直处于曲折中,归根到底不过是一个"自愿"的问题,对于《澳门风云3》,以及《澳门风云》系列来说,真的故事内容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谁演的,有什么梗(或者说"致敬"。)而已。

其实,说来,这些年的"春节档",或丰富多彩,或卖"感情",(如"爱国之情"、"兄弟之义"、"家人情深"、"爱之伟大"等等"大、小义"。)或卖"大制作"等等。

说到底,还是一种噱头,真的以意义或者说"内容"胜出一筹的电影,真的不多。

倒不是观众们不想,也不是制作方们的"故意",其实是一个"市场调节"问题,很多人简单地以为,我们观众是和制作方"直接"关联、对接的,所谓"市场"就是观众喜欢什么,就"制作"什么电影(内容)。

其实不是的:

一来,观众们"对接"的是"期望",是"预想",并非现实需要,很简单,因为众口难调,何况,大多时候,我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看"的是什么内容。

所以实际上观众们"对接"的是"有限选倾向"而已,也就是作为制作方对观众预期的一种"设想",或者说一种"市场倾向调查"的总结,选择较高的,"各方"满意的倾向,再进行"组织制作"。

二来,制作方们,其实本身的风险就客观存在,看似这些年来票房"新高",但是背后的"分成"和"利益"却难以把控,"春节档"归到制作方看来,也只是个较大的"商机",在商言商,自然去拍大概率观众接受且喜欢"观看"的内容了。

所以,如《澳门风云3》一般的系列片,就会因为"开门红"而选择再接再厉,接二连三,内容不重要,反正有"保底"。

所以,说回到所谓"烂片"《澳门风云3》,其实这种类似的,港式贺年档之一锅乱炖的明星"致敬"锦集片,还有很多,只不过这部片"突出"地有点过分,也敷衍地有点过分,所以如此低分。

而"他"的存在的意义,就是在告诉我们,所谓"致敬"也好,"怀旧"也好,甚至是"留念"也罢,这些过去的终究会过去,当年美好的"东西"、美好的人、美好的故事,即便一股脑地都汇集"回忆",还是难以"回到过去时光"。

过分堆积、过分"致敬"、过分强调情怀之后,就是如此一锅乱炖般"好看"不好"吃",所谓过犹不及,过去就让他过去,回忆保留心中就好。

这次,或许还要感谢今年的"特殊",虽然被迫闲下来宅着,真的很不舒服,但最终"结果"是好的,起码从前没有时间看的书也好,剧和电影也好,都有机会再细细品味了。

如这次的二刷《澳门风云3》一般,抛开剧情,让笔者看到了当年很多美好的"回忆",也怀念着可能以后会"很少"见到的"人",那些听起来无比熟悉的"梗",那些脱口而出的"调侃和吐槽",其实都是一种"明白者"会会心一笑的小确幸。

所谓港式贺岁片之一锅乱炖的明星"致敬"锦集般电影《澳门风云3》的意义,或许就是如此,权当"最后辉煌"的怀念之作,也好。

文:长了鹿角的兔子(打破固有概念,站在对面,理性观察)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