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漫长的告别凶手,追凶20年的人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823更新:2023-01-20 06:58:59

一场凶案,能改变多少人的生活轨迹?

受害者生命的消逝,对于受害者家人来说是永远伤痛,对于公众而言更多的是不安,小小的古城,本是个山清水秀岁月静好的地方,一时间也死气沉沉,潮湿与阴郁密布。

12年过去了,当年凶案的阴霾早已烟消云散。那些念念不忘的事情就在我们念念不忘之中一一消失在在时间的某个角落。

著名作家余华在《活着》里有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刻:没有什么比时间更具有说服力了,因为时间无需通知我们就可以改变一切。

然而,有的人,却不会变,不是他不想改变,也不是他不想忘记,而是因为,他们都是被时间遗忘的人。

《漫长的告别》,22集,一个跨越12年的追凶故事,绝不是一部单纯的犯罪类型剧。这部剧是我在没有被他人推荐的情况下偶然发现的,我觉得挺好看,而且比较惊喜,就是那种捡到好东西的感觉,这套没有明星、网上讨论也不多的剧集,所以要当一波自来水,与各位分享一下这部剧与众不同的地方和亮点。

如果你只想看“案件—推理—侦破”的过程,一定会错失这剧集最好的部分。正如这个剧名一样,是在致敬美国推理小说作家雷蒙德·钱德勒那部作品,以及他开创的冷硬派作品风格,这是一部很硬的作品!

这个故事最大的亮点,并不是“跨越12年追凶”的设定,而是通过12年前后人和事的对比,来呈现一场凶案对当事人的影响,也就是三位主角的故事,所以该剧也是“以人为本”。也决定了《漫长的告别》的叙事也并不是沿着时间线发展的,而是上下两段式。

以男主角连舟的昏迷/苏醒为分水岭,一起案件,12年前,与12年后。

“时间”在影视剧中,是表现手法的一种,而不是体验层面,说白了就是一个情节一段字幕,没准就是“十几年后”了,这样的时光飞逝,作为观众的我们是无法体会到的。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强化时光前后的对比,时间的对环境、对人物的影响,并不是给演员上“老年妆”、把场景更新一下就能搞定的,而是需要由多方情节和剧情进行代入。

这一点韩国电影《杀人回忆》就完成的非常好,就是以麦浪翻滚、一望无际的田地的前后呼应,以及宋康昊的面孔,很简单的点睛,容纳于之中,多于意会。

《漫长的告别》,对“时间手法”的呈现,则比较特殊。

就是男主角连舟在追凶过程中,眼看就要抓到凶手,没想到被对方击中头部,成为植物人,苏醒之后,已是10年后,并用了足足两年的时间进行回复和适应,此时的故事,刚刚进行到一半。

这是我第一次在犯罪作品之中看到这样的呈现手法,男主角追凶的执念,导致他一腔热血的在古城追查凶手,结果被袭击虽然捡回一条命,但12年后早已物是人非,这里我想到一个词,叫做“以不变应万变”。因为世界在变,只有他“没变”。

这样的前后设定关系,使得该剧几乎被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且对比感强烈。

别让自己常常独处苦思,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慢慢的忘记~

该剧发生在一个景色优美的南方小城,因一起凶案的发生而阴云密布,而该剧对于环境的呈现丝毫不加美化,破旧的楼房与街道、废弃的工厂、简陋的苍蝇馆子,再加上不断的大雨,给人一副衰败潮湿的景象。

而12年之后,复苏后的男主角回到这个地方,却发现这里岁月静好,鸟语花香,一副繁荣的景象,这就是时间的力量,让人忘掉昔日的是非,而呈现一派欣欣向荣,但对于男主角来说,他是无法忘记的,因为只有他“没变”,所以在他眼里,这里的繁荣之下,还隐藏着未被发掘的罪恶。

这样的对比,让观众产生亲切的现实氛围,而这种现实氛围营造出来的“杀人者即周边的普通人”的气息。如此美丽的地方,竟然还有12年未竟的悬案,让人不寒而栗。

但我们看到过很多案件,都是经历了太长的周期,导致时间冲淡了当初的一切,再可怕的案件也会被人淡忘。12年之后,甚至案件的当事人大多都已经放下了过去,但“不变”的男主角,就好像一个被时间遗忘的所在,他还是如以前一样挖掘着真相。

他也想如其他人那样忘掉,但他忘不掉,因为时间对他来说是“停顿”的,他还是12年前的那个“热血少年”,在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下,是一个男人在城市里的孤独感的呈现。

他真的很孤独,他也想开启新的生活,与陈雪一起相濡以沫走下去,但那时的记忆,像个幽灵一样,始终在提醒着他过去的“往事”。

所以这种“时间”的对比手法,在该剧后半段是很强烈,那种他很想放下,又无法脱身的写实感,很真实。

因为这个世界上,人和人都是有联系的,“不变”他的,在12年后遇到了“变化”的故人,物是人非带来的震撼感,让他会更进一步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为自己和他人的人生带来什么样不同的意义。

比如叶曦这个角色,12年前,她的父亲被连舟阴差阳错的救下,连舟的举动影响了她的一生,12年后,她成为一名警察,并且在后期,当所有人不相信连舟的时候,只有她对连舟报以信念,并且成为侦破案件关键的一环。

《西游记》里孙悟空大闹天宫,被如来佛压在了五指山下,孙悟空用了五百年的时间,打磨掉了身上的“猴性”,跟着唐僧西天取经。

时间是金疮药,治好皮外伤,内伤只能靠自己。

《漫长的告别》的另一大特色,就是人物视角。对于一个犯罪故事,而且还是跨越多年的追凶,故事的主角,或者说主要视角,竟然不是警察。

昏迷10年苏醒的人,刑满释放的人,都是被国产影视作品遮蔽的一类人,成为了《漫长的告别》的主角。

★男主角连舟是被害人尹露的男友,12年前年轻的他为了给女友报仇,一意孤行的踏上了追凶之路,结果重伤。12年后复苏的他依然如以前一样,追查的线索。

★蒲巴甲饰演的尹哲,则是被害人尹露的哥哥,12年前凶案发生时,他正在监狱,他一心想为妹妹报仇,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也度过了12年。

从某种意义上,尹哲与连舟是一类人,但不同之处,如果说连舟是一个被记忆困住的人,那么尹哲就是一个被“过去纠缠”的人。

他当初就是为了救妹妹,而进入监狱,在牢房中的日子,或许让对妹妹的记忆逐渐淡化,他接受了改造。当连舟苏醒之后,他会感受到周围的物是人非,反思自己的所为,而尹哲出狱之后,他也想重新生活,但偏偏过去又自动找上门了。

慢慢的,就形成了一个“他人地狱”的漩涡。

你可以说是连舟让他将近熄灭的仇恨火焰逐渐复燃,也可以说是过去仇家上门来寻仇,让他发现新的线索,总之过去像影子一样追随着他,但无法逃掉,这一切归根结底,还是仇恨,最终仇恨变成了执念,这个刚刚准备迎接新生活的人,却发现自己再也无法回头。

“他人即地狱”是存在主义哲学家让·保罗·萨特(1905-1980)在其戏剧《间隔》(又称《禁闭》)中的一句台词。

他人为什么是地狱?在《间隔》中,三个亡灵在地狱中互相隐瞒,互相戒备,互相封闭,互相折磨,每个人都是“刽子手”,又是受害者;既成为别人的障碍,又使自己坠入深渊。都是有罪之人,他们互为地狱。人际关系的恶化,他人就成为了自己的地狱。

对于连舟与尹哲,乃至后半段的几位角色而言,这个世界就是“他人地狱”。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连舟与尹哲的身份特殊性,导致他们似乎并不是这个“时代”的人,所以在故事他们都与“他人”对立起来,将自己与他人区分开来,就是以外来者的身份打破了古城表面的平静。

初看《漫长的告别》,你会发现,尹露的案件其实比较单纯,就是一起凶案,如果只是呈现连舟一意孤行的追凶,这个故事就显得太过单薄乏味,因此剧集在中段(第八集),就安排了连舟被袭击的事件。

这之后,也就是12年后,故事开始转向,在人物关系(连舟、尹哲、付翔)、人物前史(尹哲与光头强、尹露与韩天林)、人物线索(陈雪与王健)上,增加故事的复杂度,由此,将剧集转向一个错综复杂、悲剧宿命的社会派推理。

《漫长的告别》后半段的故事,在两位男主角的引导下,线索陡然增多,从以往连舟单纯的追凶线索,过渡到后期的网状线索,新的杀人案件出现,尹露当年来古城的行踪,陈雪丈夫对他的家暴,这一切看似独立事件,将人物都串联在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网之中,人物关系变得更加紧密,成为推动剧情的叙事动力。

就是这张“网”,让所有人脱不开身,时间可以冲淡记忆,但无法洗刷罪恶。

人生现实则是复杂的、连续的,《漫长的告别》是硬派且写实的,但故事又是虚构的,作为犯罪故事,类型叙事在本质上排斥“写实”的诉求,所以该剧在写实的风格下,最终表达的又是非现实主义的。

一个少年会变成英雄,一个精英会变成罪犯,犬牙交错,峰回路转,最终不变的,就是每个人的执念,是被现实这张网笼罩的执念。而且在这样的过程中,他们自己也越陷越深,无法挣脱。

但如果没有两位角色的介入,这些罪恶大概也会被隐匿于浮华的表面吧。

简单一点说,该剧主角和凶手,都是因为执念才进入“他人地狱”的宿命,该剧也用12年的跨度,对罪案进行反思。而两位主角,都是被时间所遗忘的人,如此在现实中几乎不存在的设定和角色,警醒着世人,社会派悬疑作品的精华就在于此,以这个虚假的、戏剧化的故事来完成写实效应,反衬现实的无奈。

光明的结尾,无限惆怅。他们都赌上了自己整个人生,只想好好跟过去告别,就这么难吗?

人海茫茫,隐藏得不落痕迹。对于警官付翔来说,这个破不了的案将曾经是他生命中的一个烙印,无法摆脱,永随其身。但他坚信正义,坚持信条,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光明总有一天会到来,这是该片积极的一面。

《漫长的告别》作为硬派犯罪悬疑作品,风格写实,但戏剧化的情节和故事设定也决定了其“非现实”的终局。

还好影视剧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它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与恶一视同仁,用客观的目光看待世界。

该剧并非完全营造“他人即地狱”的现象,剧中每个人进入到漩涡中都因执念而起,比如尹哲对妹妹的执念,导致最终无法回头。

但执念也有好的一面。比如连舟对尹露的执念,是支撑他12年查案追凶的根本动力,而陈雪对连舟的执念,将他逐渐拉出了仇恨的深渊;周密对付翔的爱,让他重新找到了面对生活的勇气和美好。同理,也是尹哲对妹妹的执念,让他在最后关头,保留了关键的证据。

他人并非地狱,也有可能是天堂,执念的正反面,就是“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吧。

《漫长的告别》:他们都是被时间遗忘的人

一场凶案,能改变多少人的生活轨迹?



受害者生命的消逝,对于受害者家人来说是永远伤痛,对于公众而言更多的是不安,小小的古城,本是个山清水秀岁月静好的地方,一时间也死气沉沉,潮湿与阴郁密布。

12年过去了,当年凶案的阴霾早已烟消云散。那些念念不忘的事情就在我们念念不忘之中一一消失在在时间的某个角落。

著名作家余华在《活着》里有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刻: 没有什么比时间更具有说服力了,因为时间无需通知我们就可以改变一切。

然而,有的人,却不会变,不是他不想改变,也不是他不想忘记,而是因为,他们都是被时间遗忘的人。



《漫长的告别》 ,22集,一个跨越12年的追凶故事,绝不是一部单纯的犯罪类型剧。这部剧是我在没有被他人推荐的情况下偶然发现的,我觉得挺好看,而且比较惊喜,就是那种捡到好东西的感觉,这套没有明星、网上讨论也不多的剧集,所以要当一波自来水,与各位分享一下这部剧与众不同的地方和亮点。



如果你只想看“案件—推理—侦破”的过程,一定会错失这剧集最好的部分。正如这个剧名一样,是在致敬美国推理小说作家雷蒙德·钱德勒那部作品,以及他开创的冷硬派作品风格,这是一部很硬的作品!

这个故事最大的亮点,并不是“跨越12年追凶”的设定,而是通过12年前后人和事的对比,来呈现一场凶案对当事人的影响, 也就是三位主角的故事,所以该剧也是“以人为本”。 也决定了《漫长的告别》的叙事也并不是沿着时间线发展的,而是上下两段式。

以男主角连舟的昏迷/苏醒为分水岭,一起案件,12年前,与12年后。




所以影视剧中的“时间手法”,是基于作品本质的一系列对时间的加工方式和表现方式。这些就需要电影工作者对概念进行放大呈现,使得原本的“表现主义”,上升到大众“体验层面”的感受。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强化时光前后的对比,时间的对环境、对人物的影响,并不是给演员上“老年妆”、把场景更新一下就能搞定的,而是需要由多方情节和剧情进行代入。

《漫长的告别》,对“时间手法”的呈现,则比较特殊。



就是男主角连舟在追凶过程中,眼看就要抓到凶手,没想到被对方击中头部,成为植物人,苏醒之后,已是10年后,并用了足足两年的时间进行回复和适应,此时的故事,刚刚进行到一半。

这是我第一次在犯罪作品之中看到这样的呈现手法,男主角追凶的执念,导致他一腔热血的在古城追查凶手,结果被袭击虽然捡回一条命,但12年后早已物是人非,这里我想到一个词,叫做“以不变应万变”。 因为世界在变,只有他“没变”。

这样的前后设定关系,使得该剧几乎被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且对比感强烈。


别让自己常常独处苦思,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慢慢的忘记~

该剧发生在一个景色优美的南方小城,因一起凶案的发生而阴云密布,而该剧对于环境的呈现丝毫不加美化,破旧的楼房与街道、废弃的工厂、简陋的苍蝇馆子,再加上不断的大雨,给人一副衰败潮湿的景象。



而12年之后,复苏后的男主角回到这个地方,却发现这里岁月静好,鸟语花香,一副繁荣的景象,这就是时间的力量,让人忘掉昔日的是非,而呈现一派欣欣向荣,但对于男主角来说,他是无法忘记的,因为只有他“没变”,所以在他眼里,这里的繁荣之下,还隐藏着未被发掘的罪恶。

这样的对比,让观众产生亲切的现实氛围,而这种现实氛围营造出来的“杀人者即周边的普通人”的气息。 如此美丽的地方,竟然还有12年未竟的悬案,让人不寒而栗。

但我们看到过很多案件,都是经历了太长的周期,导致时间冲淡了当初的一切,再可怕的案件也会被人淡忘。12年之后,甚至案件的当事人大多都已经放下了过去,但“不变”的男主角,就好像一个被时间遗忘的所在,他还是如以前一样挖掘着真相。



他也想如其他人那样忘掉,但他忘不掉,因为时间对他来说是“停顿”的,他还是12年前的那个“热血少年”,在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下,是一个男人在城市里的孤独感的呈现。

他真的很孤独,他也想开启新的生活,与陈雪一起相濡以沫走下去,但那时的记忆,像个幽灵一样,始终在提醒着他过去的“往事”。



所以这种“时间”的对比手法,在该剧后半段是很强烈,那种他很想放下,又无法脱身的写实感,很真实。

因为这个世界上,人和人都是有联系的,“不变”他的,在12年后遇到了“变化”的故人,物是人非带来的震撼感,让他会更进一步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为自己和他人的人生带来什么样不同的意义。

比如叶曦这个角色,12年前,她的父亲被连舟阴差阳错的救下,连舟的举动影响了她的一生,12年后,她成为一名警察,并且在后期,当所有人不相信连舟的时候,只有她对连舟报以信念,并且成为侦破案件关键的一环。


时间是金疮药,治好皮外伤,内伤只能靠自己。

《漫长的告别》的另一大特色,就是人物视角。对于一个犯罪故事,而且还是跨越多年的追凶,故事的主角,或者说主要视角,竟然不是警察。

昏迷10年苏醒的人,刑满释放的人,都是被国产影视作品遮蔽的一类人,成为了《漫长的告别》的主角。



★男主角连舟是被害人尹露的男友,12年前年轻的他为了给女友报仇,一意孤行的踏上了追凶之路,结果重伤。12年后复苏的他依然如以前一样,追查的线索。

★蒲巴甲饰演的尹哲,则是被害人尹露的哥哥,12年前凶案发生时,他正在监狱,他一心想为妹妹报仇,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也度过了12年。

从某种意义上,尹哲与连舟是一类人,但不同之处,如果说连舟是一个被记忆困住的人,那么尹哲就是一个被“过去纠缠”的人。



他当初就是为了救妹妹,而进入监狱,在牢房中的日子,或许让对妹妹的记忆逐渐淡化,他接受了改造。当连舟苏醒之后,他会感受到周围的物是人非,反思自己的所为,而尹哲出狱之后,他也想重新生活,但偏偏过去又自动找上门了。

慢慢的,就形成了一个“他人地狱”的漩涡。

你可以说是连舟让他将近熄灭的仇恨火焰逐渐复燃,也可以说是过去仇家上门来寻仇,让他发现新的线索,总之过去像影子一样追随着他,但无法逃掉,这一切归根结底,还是仇恨,最终仇恨变成了执念,这个刚刚准备迎接新生活的人,却发现自己再也无法回头。



“他人即地狱” 是存在主义哲学家让·保罗·萨特(1905-1980)在其戏剧《间隔》(又称《禁闭》)中的一句台词。

对于连舟与尹哲,乃至后半段的几位角色而言,这个世界就是“他人地狱”。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连舟与尹哲的身份特殊性,导致他们似乎并不是这个“时代”的人,所以在故事他们都与“他人”对立起来,将自己与他人区分开来,就是以外来者的身份打破了古城表面的平静。

初看《漫长的告别》,你会发现,尹露的案件其实比较单纯,就是一起凶案,如果只是呈现连舟一意孤行的追凶,这个故事就显得太过单薄乏味,因此剧集在中段(第八集),就安排了连舟被袭击的事件。

这之后,也就是12年后,故事开始转向,在人物关系(连舟、尹哲、付翔)、人物前史(尹哲与光头强、尹露与韩天林)、人物线索(陈雪与王健)上,增加故事的复杂度,由此,将 剧集转向一个错综复杂、悲剧宿命的社会派推理。



《漫长的告别》后半段的故事,在两位男主角的引导下,线索陡然增多,从以往连舟单纯的追凶线索,过渡到后期的网状线索,新的杀人案件出现,尹露当年来古城的行踪,陈雪丈夫对他的家暴,这一切看似独立事件,将人物都串联在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网之中,人物关系变得更加紧密,成为推动剧情的叙事动力。

就是这张“网”, 让所有人脱不开身,时间可以冲淡记忆,但无法洗刷罪恶。

人生现实则是复杂的、连续的,《漫长的告别》是硬派且写实的,但故事又是虚构的,作为犯罪故事, 类型叙事在本质上排斥“写实”的诉求,所以该剧在写实的风格下,最终表达的又是非现实主义的。

一个少年会变成英雄,一个精英会变成罪犯,犬牙交错,峰回路转,最终不变的,就是每个人的执念,是被现实这张网笼罩的执念。而且在这样的过程中,他们自己也越陷越深,无法挣脱。



但如果没有两位角色的介入,这些罪恶大概也会被隐匿于浮华的表面吧。

简单一点说,该剧主角和凶手,都是因为执念才进入“他人地狱”的宿命,该剧也用12年的跨度,对罪案进行反思。而两位主角,都是被时间所遗忘的人,如此在现实中几乎不存在的设定和角色,警醒着世人,社会派悬疑作品的精华就在于此,以这个虚假的、戏剧化的故事来完成写实效应,反衬现实的无奈。

光明的结尾,无限惆怅。他们都赌上了自己整个人生,只想好好跟过去告别,就这么难吗?


人海茫茫,隐藏得不落痕迹。对于警官付翔来说,这个破不了的案将曾经是他生命中的一个烙印,无法摆脱,永随其身。但他坚信正义,坚持信条,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光明总有一天会到来,这是该片积极的一面。



《漫长的告别》作为硬派犯罪悬疑作品,风格写实,但戏剧化的情节和故事设定也决定了其“非现实”的终局。

还好影视剧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它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与恶一视同仁,用客观的目光看待世界。



该剧并非完全营造“他人即地狱”的现象,剧中每个人进入到漩涡中都因执念而起,比如尹哲对妹妹的执念,导致最终无法回头。

但执念也有好的一面。比如连舟对尹露的执念,是支撑他12年查案追凶的根本动力,而陈雪对连舟的执念,将他逐渐拉出了仇恨的深渊;周密对付翔的爱,让他重新找到了面对生活的勇气和美好。同理,也是尹哲对妹妹的执念,让他在最后关头,保留了关键的证据。

他人并非地狱,也有可能是天堂,执念的正反面,就是“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吧。

《漫长的告别》追凶12年,少年是块硬骨头

“曾经拥有的东西被夺走,并不代表就会回到原来没有那种东西的时候”——东野圭吾



这句话意味深长,不仅有“再也回不到从前”的色彩,也有“捉摸不透的未来”的论调,《漫长的告别》的男主角连舟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别看有着一个很温和的名字,其实是一部很“硬”的悬疑剧。而吸引俺的还在于两点 ,其一在于跨度长达12年的追凶,其二在于男主角,承担“追凶”任务的,是一位还没有从大学毕业的学生。

未毕业的学生,与12年的追凶?这是怎样做到的?所以说才是《漫长的告别》的一个有意思的地方。



故事发展在南方一座小镇,一起女学生凶杀案牵扯出了多个角色,男主角连舟就是其中之一,他是被害者的男友。



一方面,他对女友的被害感到自责,血气方刚的他恨不得一下抓到凶手,一方面他也开始责怪警方抓捕不力,所以最终他决定自己去古城小镇寻找线索。

故事由他而起,只因少年心气。

为了改变羸弱的身体,他从零开始学习了搏击;为了长期呆在古城,他租了一间破烂的房子,而为了能够接触到更多人,他找了一份煤气站的兼职,挨家挨户给人家送煤气。

但你以为他至此化身“穷人版的蝙蝠侠”?那就错了,该剧风格硬朗写实,就像《少年的你》中尹昉饰演的警察郑易说的那样: “我和你不会,但他们还是少年”。 给前面的这位“无厘头”的动机一个还算合理的解释。



当然连舟并不是少年,这个词只是称谓而已,但他比那些17、8岁的孩子强不到哪儿去,从高中毕业到进入大学,虽然生理上已经成年,但在大学这个相对独立的环境中,还没怎么接触过社会,在何晟铭饰演的警察眼里,男主角上依旧还是一个孩子。

男主角带着一种“疑邻盗斧”的心态前往古城,导致他对他认为的可疑人物都进行了调查,所以也就导致前几集的故事,在一片阴差阳错和伤痕累累中追凶中展开。

在雨夜的见义勇为,在陋巷中意外救下了一个落魄的中年人,再到对失踪女大学生的调查,甚至牵扯出自己的室友。



观众跟随着这位年轻且业余的“侦探”,也见证了他一次次的失败和受伤,见证了一个个隐藏在市井气息和光天化日之下不为人知故事,从而给观众展现了一众形形色色、活灵活现的底层边缘人物。

这就是单纯少年的一腔热血,你干倒我,我只要不死,有机会我就把你们都干倒,至于其他的不在考虑之列。这对于观众被剧情提起来的情绪的释放是有极大好处的。试问谁如果有巨多怨气的情况下,不想亲自出手发泄呢?从而也带出了该剧的风格调性,写实且硬朗。

别看男主角长了一张娃娃脸,要的就是这种反差感。


此外,“成长”也是该剧前半段的主题之一,毕竟只靠怨念与执念是不够的,所以该剧风格“硬朗”的另一个层面就是“惨烈”,因为每次连舟几乎都遭遇失败,在惨败中磨练自己的意志,乃是人之常情。 但并不是你打架越来越强,思维越来越灵活,才叫成长。

但不同于传统犯罪作品,导演没有刻意去追求强烈的戏剧冲突,也没有去塑造一个英雄形象,反而着重于描绘人物的心路历程,所以在这样的条件下,对角色的塑形尤为重要。



因为一开始,连舟还没有一个完整世界观架构,他的世界里就只有简单的爱与恨,只为了给女友报仇,一腔热血,完成着他自以为正确的事情。

可见故事一开始,他所有的行为动机看上去很玩笑一样,但没想事件竟然阴差阳错的发展了下去。

随着他真正参与到了案件和相关事件当中,他的世界观也在一点一点拓展和完善,他能逐渐认识到自己的作为对当事人和事件发展的影响,也逐渐发现这个世界不为人知的一面,慢慢的学会责任感和担当,他开始懂得与警方合作,开始循序渐进,而不是只是依靠热血,他要保护他人,也要保护自己,这才是成长,

当我们以为这个模式会贯穿始终时,该剧在第八集之后峰回路转,而且这一下就是12年。


作为少年,就是因为记性好而把很多事情都放大了,自顾自的用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式去看这个世界。所以才有了连舟这样的一根筋的“铁头娃”。



长大的好处就是“记性变差了。 ”

我们看到过更多案件,都是经历了太长的周期,导致时间冲淡了当初的一切,比如《杀人回忆》就是这样。

所以遇到了《漫长的告别》中连舟这件事,就很特殊。本来他一意孤行的行为,就让现实给他狠狠上了几节社会课,也让他逐渐成长。但正当他逐步接受社会洗礼完成蜕变的时候, 头部却受到重击,变成了植物人,12年之后才醒来,物是人非,只有他“没变。 ”

这可倒好,年龄增长了,时代也更迭了,但心态依然是12年前,当所有人都淡忘了当初的案件,只有他,还是那位一腔热血的“少年”。

所以该剧在案件的复杂度上并不算很突出,就是一起“无头案”,而故事中却将多个单一案件,用因果联系交织在一起,加之12年的时长跨度,带来一种宿命感。、



因为12年前他追查凶手的时候,涉及到了形形色色的社会边缘众生相,并且参与到一个个事件当中,对事件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当12年后他苏醒“重操旧业”,时隔多年再次面对这些人和事的时候,物是人非带来的震撼感,让他会更进一步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为自己和他人的人生带来什么样不同的意义。

《漫长的告别》,以男主连舟昏迷前后为分水岭,随着故事的发展,尹超连舟也从一个年轻莽撞、一意孤行的青年,慢慢成长变得稳重冷静、细思熟虑的成年人。



不要忘了,除了连舟之外,该剧还有其他角色撑起的主线,比如何晟铭饰演的警察,以及蒲巴甲饰演的被害人尹露的哥哥尹超。前者作为指导力量,用标准的刑侦手段来规范着连舟的行为,后者曾经为了救妹妹锒铛入狱,出狱后他也成为了连舟的支援力量。



这场跨越12年的连环凶杀案,用时间的跨度,改变了很多案件相关者的人生,几位一直被此案捆绑着内心长达10多年的角色,通过这样的前后对比,更让人对他们的命运感到唏嘘。



说白了,12年后,案件的线索非但没有淡化,反而在这位“成熟的少年”的推动下,更加紧密。12年的跨度,对原始案件的执念,并且将相关人物,交织在一个命运之网中,形成一个带有强烈悲剧性的宿命因果链。



《漫长的告别》,受限于真实性的表达,剧中并没有名侦探的角色的,这是社会派推理类作品的特征,或者说,即便社会派推理类作品有如《嫌疑人X的现身》汤川这样的思维缜密的角色,但他的任务只是引导观众发现案件背后的人和事。



而本剧,他们只是执念驱动的普通人。

所以,《漫长的告别》是典型的社会派推理作品,注重对人性的剖析与描绘,因此在呈现上往往充满生活气息,大篇幅的肩抗摇晃镜头,透过屏幕就能感受到南方小城潮湿的气息,也可以感受得到,导演是在用心的塑造一个真实的世界,他们都是活生生的人。



国人是有乡土情结的,这种扎根于原始文化土壤的环境展现自然而然的能够让观众产生亲切的现实氛围,而这种现实氛围营造出来的“杀人者即周边的普通人”的气息。

在剧情结构上,《漫长的告别》遵循了弱情节、强联系的创作原则,这是社会派推理常用的创作手法。用22集的故事追查一个案件,而杀人案的相关人又卷入其他案件,案件穿插之后引出来越来越多的角色,这些角色织成了一个大网,网中捕捉的就是我们整体的社会环境,双方在困局当中博弈。



且为了强化角色,故事中更加深入的表现人物的情感,增加了情感在故事中的分量,使其成为推动故事发展的动力。比如连舟在雨夜救的那位女孩,她爱慕对方,跟随着连舟的追查脚步,最后的结局令人唏嘘。

故事所有的一切,都反映着和塑造着他们的内心。每个角色又都带着鲜明的特征,比如复仇少年的孤绝、偏执和热烈;警察的小心思、缜密和矛盾;还有雨夜行凶的成年人身上的残忍、阴郁和冷漠。



可见,该剧中悬疑只是容器,却纳入了更丰富、更有质感的社会现实。多线叙事、交叉影响、平行推进,在人性的纠葛和社会的应激反应展现之下,谜题本身似乎已经变得微不足道。12前后物是人非的对比,人性本身的影子和主观作用被无限放大,越靠近真相就越意味着残酷,他已经无法再回到当初那个稚气未脱的时期了。

而成为这一切推动力的,就是这位12年前后始终如一的少年。



所以说,一部精彩的悬疑剧,要根植于现实社会的土壤,具有现实主义意义,同时也要有着个性化的表达。《漫长的告别》并不是我们以为的那些强情节的类型推理剧,而是不急不缓,非常沉得住气,用22集讲述一个故事,跨度12年。该剧的根本,不是让观众参与一个扑朔迷离的案件的解谜过程,而是将观众带入故事的漩涡中,感受剧中人物的内心。

“归来之后,还是少年”,大概也适用于该剧的男主角。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