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过戏剧表演「戏剧推荐错过这三部戏约等于错过这个夏天」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192更新:2023-01-27 17:44:44

作为当红剧团柏林邵宾纳剧院的艺术总监,托马斯· 奥斯特玛雅已经不止一次带着自己的作品来中国演出了,这次带来的是《玛利亚的婚后生活》,改编自法斯宾德的电影,一个非常德国的德国女人的故事。文 李金属

《玛利亚的婚后生活》,是的,他非常德国

是女人也是德国

这出戏改编自德国导演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的电影《玛丽娅·布劳恩的婚姻》,对,不是那个笑起来露出一排尖尖牙齿的“法鲨”,而是那个导演了《爱比死更冷》《恐惧吞噬灵魂》的德国人。

对于舞台剧来说,改自文学作品是常态,由舞台剧改编成电影也较为常见,《杀戮》《虐童疑云》《十二怒汉》都是很好的例子,但由电影改为舞台剧,相对比较容易受到固有影像和表达方式的限制,难度不小。《玛利亚的婚后生活》则是从电影中摘取了清晰的时代背景、人物遭遇以及心理依托,在这三点的保障之下,重新进行舞台创作。

舞台剧版《玛利亚的婚后生活》沿袭了电影的剧情,但在具体人物、场景等方面的处理上则运用了更丰富的戏剧手段,由男人扮演的美国大兵怀里的德国女人,实时录影在舞台上的呈现都很有邵宾纳剧院一向的前卫风格。故事则是从二战期间德国一次征兵开始,玛丽亚的丈夫上了战场杳无音信,虽然内心不曾背叛丈夫,盼夫无望的她还是一度嫁给了可以给她提供香烟抽的美国人,能带来优渥生活的富商,并在最终发现伴随自己一生曲折婚姻的是一场阴谋。

可这不是一个悲伤的爱情故事,当然,它是悲伤的,只是悲伤的不限于爱情。电影的第一个镜头是希特勒的挂像被打碎在地,结尾则是艾德诺、艾哈德、威辛格等德国战后历任执政者的肖像,玛丽亚这个普通女人的一生不可避免地、寓言似的同德国站在了一起。

奥斯特玛雅式戏剧

《玛利亚的婚后生活》的导演是托马斯·奥斯特玛雅,从90年代末开始他就进入了柏林邵宾纳剧院,随后成为艺术总监至今,国内的老观众应该对他并不陌生,之前一度引起热议的“残暴版”《哈姆雷特》就是他的作品。

尽管始终保持着舞台剧叙事性的完整,身为柏林邵宾纳剧院的艺术总监,奥斯特玛雅的作品当然是前卫的。2000年初他的小型实验性戏剧《兵营》就以“离经叛道”引起了国际戏剧界的热议,也一时间红遍各个艺术节。他的作品不局限于当下较为常见的多媒体、舞台装置等处理手段,并没有试图制造某个一眼看上去就惊人的奇观,更多时候像是以平凡之物在逐渐营造一个可以打通知觉的新环境,在此之下,现实主义、表现主义都是一些不够完整的词汇,而是将存在合理化,让观众对剧中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产生信任。

另外,奥斯特玛雅的作品很注重肢体的表现力,他在自己的课上热衷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梅耶荷德的思想结合起来,而这二者在对戏剧肢体的理论上甚至可以说是截然相反的。奥斯特玛雅认为这不是一个问题,寻找斯坦尼式的真实感,以及梅耶荷德的风格化两者之间融合的合理性,才是一种新的、奥斯特玛雅式的戏剧表达。

德国戏剧的自省内核

奥斯特玛雅曾在接受采访时很多次说过,自己继承的是东德的戏剧传统,早年在柏林的恩施特· 布施戏剧学院导演系读书是,他受的就是东德式的训练体系,用他的话来说“根在那里”。

东德式的训练体系是怎样的,奥斯特玛雅并没有过多言说,但我们知道尽管1991年他进入恩施特· 布施戏剧学院学习时,柏林墙已经被推倒了。当然文化还是持续发酵的,东德同苏联一样遵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然而彼时德国戏剧院校的教学方式是师傅带徒弟的形式,更多强调自成一派的风格,这一点在奥斯特玛雅后来入主柏林邵宾纳剧院时也在秉承,无论是同世界各国的戏剧家合作创作,还是驻剧院导演,都强调个人的风格化。

纵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德国戏剧,作品的主要特性集中在三方面,一是在题材上的内省主题当道,经历过二战、美苏冷战、两德统一,太多的变故发生在德意志,这是许多导演在创作作品时无法规避的大背景;二是在剧作内容上有大量对经典作品的改编,这也是一种较为直观的“反叛精神”;另外一点则是在创作方式上对体系的融合与打破,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也好,布莱希特也好,不再是某一种必须遵循的规则,新的可能正在被构建。

此时返回来看奥斯特玛雅的《玛丽亚的婚后生活》,正是一台非常当代也非常德国的戏。在叙事上它是完整甚至是工整的,内核是具有自省态度的,但舞台语言又极具表现力。也正因此,即使是在戏剧探索之路上走得很前卫的德国,它也是一出值得一看的戏剧作品,或许通过它,我们也能看到舞台上不主张肃穆、也不鼓励激情的,德国戏剧的第三种可能。

《玛利亚的婚后生活》

世纪剧院,7月19日-7月20日,

票价:80/180/280/380/480/580元

童话故事般的艺术魅力

《魔笛》是莫扎特在生命最后一年创作出的巅峰之作,也是德语歌剧的代表性作品。本次演出的版本由柏林喜歌剧院联合英国1927剧团制作,导演之一Ulrich Lenz表示,此次运用新媒体的创意方式会让观众感到耳目一新,欣赏到一场视听盛宴。文 西沃

TO:《魔笛》本身非常有名,但柏林喜剧院的创新版本可以说是首创,这么做的初衷是什么?

首先,《魔笛》以视觉取胜。《魔笛》的魔力在于它丰富的、抓人眼球的影像表达。这一点是1791年《魔笛》在施肯奈德的威登剧院首演时便很明确的。这些影像背景暗含的是深层智慧秘籍,像童话故事一样。我们为此花费了2年多时间准备制作,目的是赋予《魔笛》以童叟皆可观看的童话故事般的艺术魅力。

TO:柏林喜歌剧院的理念是“音乐与表演”并重,在《魔笛》这样一部演唱难度极大的歌剧中,是如何做到让表演更新颖的?

相较其他的片段,帕帕盖诺的咏叹调更通俗化一些。这也是这段的魅力所在:莫扎特为不同的角色设置了不同的演唱风格。并且我们也为此增加了不同的视觉风格以凸显这部作品本身就蕴含的多样性创意。当然,创新性主要是歌者和动画的互动,与动画互动的位置需要非常准确。但是很重要的一点是:动画与歌者互动,而不是歌者与动画互动。

TO:您认为将新媒体技术运用到古典歌剧中意味着什么?

从某种程度上说,《魔笛》是一部给不常进剧场的观众观看的入门剧目,因为它糅合了歌剧与现代技术。在这部作品中,动画技术是讲述故事的工具。人们在看到结尾时为故事情节所打动,技术是辅助故事的讲述。

TO:除了歌唱外,演员们在表演方面接受了哪些特殊训练和调整?

当然我们要保证所有的一切都做到150%的安全可靠,所以歌唱家在高空中翻转时身体都是扣在墙上的,墙后始终有技术人员随时检查歌手的安全带是否扣好。不管怎样,要站在六米高的小台子上边唱咏叹调一边还要配合背后看不到的动画互动,着实是个挑战。

TO:这是《魔笛》第二次来到中国,您对北京的观众有什么期待吗?

我们非常期待北京的观众与上海、厦门和广州的观众有不同的反响,毕竟这是中国的首都。至少柏林人都觉得没有一个德国城市能与首都柏林相比,而且柏林的观众都是与众不同的。让我们拭目以待!

TO:《魔笛》到世界上很多城市巡演过,不同国家、不同城市的观众对这部剧的评价如何?

无论到哪,观众都显示出极大的热情。不过不同国家,观众在演出中的反应也不同。这可能与文化差异有关,有些国家,整场演出过程中全场都很安静,而有些国家,遇到有趣的桥段,观众会爆发出愉快的笑声与喝彩。不过演出结束时,无论在哪个国家,我们收获的掌声都是震耳欲聋的。

歌剧《魔笛》

天桥艺术中心大剧场,7月21日-23日,票价:180/380/680/880/1080/

1380/1680/2080元

永恒的迷人旋律

提起《保镖》,人们自然会想到美国天后惠特妮·休斯顿演唱的经典曲目《I Will Always Love You》,作为电影的主题曲,它用短短几句歌词描写了主人公对离开自己心爱之人的难过不舍,以及深情的爱意祝福。这首单曲销量超过4200万张,并获奖无数,成为人们最难忘的旋律之一。

《保镖》讲述了前总统的保镖弗兰克与女歌星蕾切尔之间的爱情故事。弗兰克责任心强,公私分明,从不和雇主发生感情,但是歌手蕾切尔却打破了他的信条。蕾切尔是一个魅力非凡的女歌星,无数人甘愿做她的裙下之臣。这天她收到匿名信,恐吓说要杀掉她。蕾切尔惟有请来弗兰克作保镖,尽管二人之前并不认识,但在相处中,弗兰克还是被蕾切尔的魅力征服,二人堕入爱河。然而职业的操守和理智,让弗兰克变得自制。他认为蕾切尔是雇主,首要任务是保护她的安全,便刻意和蕾切尔保持一定的距离,这一切伤透了蕾切尔的心。然而在她怀疑弗兰克的真情时,弗兰克却给了她一个坚定的答案……

英国原版音乐剧《保镖》即是根据1992年由惠特妮·休斯顿主演的同名电影改编,从2012年起,这部音乐剧进行了跨越三大洲九个国家累计2200场的全球巡演。除了《I Will Always Love You》的经典唱段外,剧中还将在各个环节插入惠特妮·休斯顿演艺生涯的其他代表作,如《I Have Nothing》《Queen of the Night》等,这些熟悉的旋律,势必勾起观众无限的回忆。

音乐剧《保镖》

保利剧院,7月22日-30日,

票价:180/380/580/880/1080元

新演出

音乐会《古典音乐的异想世界》

该系列音乐会精心为孩子挑选古典乐各个时期代表作曲家的经典作品节选,以钢琴三重奏、弦乐四重奏、钢琴五重奏等轻型乐队编制重新演绎古典音乐大师最为经典的代表作品。演奏者还将向现场小观众们讲解音乐家、乐器和音乐作品的相关知识。每场音乐会都有不同的主题,充分展示古典音乐的多样性。

国图艺术中心,7月29日,票价:20/50/80/100/120/150元

━━━━━

━━━━━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