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禁片女王却是最被低估的华语女演员「中国的禁片女王却是最被低估的华语女演员」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394更新:2023-01-27 22:19:24

近期口碑最好的国产片,非《春潮》莫属。

而在春潮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又莫过于女主角郝蕾的演绎。

有人说,郝蕾是“最被低估的华语女演员”。

也有人评价,郝蕾是中国的“禁片女王”。

在这些广为人知的标签背后,郝蕾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一面?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聊聊她——

郝蕾

郝蕾是那种“天生注定要成为演员”的人。

她的父母都并非文艺圈的人,可她从小就对演戏充满兴趣。

三岁的时候,她就指着电视,对奶奶说以后要成为电视里的人。

上学的时候,她对同学说,“你现在不找我签名以后可就难了。”

出于这份骨子里的自信与热爱,她15岁就考上长春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18岁又考进了上海戏剧学院。

从此,郝蕾开始了专业的表演学习,开启了演艺殿堂的大门。

1997年,还在上戏念大二的郝蕾出演了电视剧《十七岁不哭》。

这是她人生中的第一部戏,也是国内的初代青春校园剧。

剧中,郝蕾饰演倔强勇敢、敢爱敢恨的宣传委员杨宇凌。

一颦一笑之间,将表演上的聪慧和灵气体现得淋漓尽致。

另一位主演李晨后来评价道:郝蕾是这部剧中的最大亮点。

《十七岁不哭》剧照

随着《十七岁不哭》的爆火,杨宇凌也成为了无数少年的梦中情人。

一时之间,很多同类型角色的剧本纷至沓来。

郝蕾原本可以舒舒服服地接这些剧本,轻轻松松地赚钱。

但是,她却选择为自己“设障碍”,走了另一条更困难的路。

我喜欢给自己设障碍,我不想重复做选择。

《十七岁不哭》之后,她陆续演了十余部不同类型、不同角色的电视剧。

演《姐妹》(1998)时,她才20岁。

但是,她却要将妹妹这个角色从19岁演到40岁,最后蜕变成一个房地产女老板的形象。

电视剧播出之后,竟然真的有很多需要此类“成功人士”形象的广告商找上来,足以见得其精彩的演绎。

《姐妹》

演《少年黄飞鸿》(2002)时,剧集的创作团队都是香港人。

不论是服化道还是剧情设计,都有别于内地的风格。

为此,郝蕾调整了一种更加外化、夸张的表演方式。

其古灵精怪的表演,不仅自然融入了团队的风格,也让十三姨这个角色也深受观众喜爱。

《少年黄飞鸿》

演《少年天子》(2003)时,郝蕾和导演起了分歧。

当时有一场戏,是皇上(邓超 饰)质问静妃(郝蕾 饰),是否将一个妃子推进了河里。

导演始终觉得,郝蕾没有将静妃被质问的那种“恐惧”展现出来。

但郝蕾却反问导演:“如果一个坏人知道自己是坏人,他/她还会去做坏事吗?”

《少年天子》

最后的结果是,导演被郝蕾说服了。

静妃这个角色的情感塑造,也走出了浮于表面的误区,变得有血有肉。

在荧屏之上,郝蕾塑造了各个不同的角色,也积累丰富的表演经验。

转战大银幕之后,郝蕾的积累让她在每一部电影中都闪闪发光。

从娄烨那部不可说的电影中一鸣惊人,到《第四张画》拿下金马最佳女配,再到后来的《浮城谜事》《亲爱的》《黄金时代》等等。

纵观她饰演的每一个角色,都气质独特、个性十足,让人印象深刻。

上:《浮城谜事》 中:《亲爱的》 下:《黄金时代》

在最近的新片《春潮》里,郝蕾也贡献了教科书级别的演技。

片中有两场戏让人印象深刻:

第一场戏是母亲在同学聚会后喝醉,回到家之后,对着郝蕾饰演的建波一通羞辱。

她用最让人厌烦的语气和最难听的话语,将建波敏感的心按在地上摩擦。

建波不发一言,把头扭到一边,默默忍受着来自母亲的屈辱。

可是当母亲离开房间之后,建波心中的复杂情绪却再也掩藏不住。

她把整个手掌按在了仙人球上,以此来发泄所有的不甘和委屈。

随后,又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默默用手指摩擦掉了血迹。

在这一幕戏里,建波手上难以掩饰的青筋凸起、斑斑血迹,和脸上佯装出来的云淡风轻形成了鲜明对比。

通过这种怪异的对比,郝蕾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个角色因家庭变得病态的内心,也让观众联想到了她从小到大的悲惨遭遇。

第二场戏是在片尾,建波的母亲生命垂危,在医院的病床上不省人事。

建波背对着母亲,说了一段很长的独白,将这些年的不解、委屈、抱怨甚至愤怒逐一道尽。

其实在最初的剧本里,这一段戏是建波坐在病床前,面对着母亲的身体说出这段话。

但郝蕾却觉得,这段文字不是对话,而更像是建波这个角色的日记,或者说心理独白。

用背对母亲的这种方式,才能营造出这段独白的空间感,并且为观众留下悬念:

她真的说了这段话吗?

又或者她其实从小到大,将这番话在心里说了无数遍?

发现了吗,只是在表演技术层面的一个小设计,就拔高了这段戏的主题和意义。

郝蕾对于表演的精准理解和深厚造诣,不得不让人佩服。

这些年来,郝蕾在演员道路上苦心孤诣地默默耕耘,换来了从业内人士到观众,几乎零差评的口碑。

孟京辉说,郝蕾是用灵魂演戏的人。

史航说,郝蕾在《亲爱的》里面就是教科书式表演。

李樯说,郝蕾是我们通向丁玲的唯一路径。

网友说,汤唯不像萧红,但郝蕾就是丁玲。

这些清一色的称赞,无疑是比奖杯和荣誉更有价值的认同与肯定。

值得一提的是,在出演电视剧和电影之外,郝蕾还有着更多面的身份。

她演过话剧,在2003版《恋爱的犀牛》中搭档段奕宏,饰演女主角明明。

编剧廖一梅对郝蕾的评价是:身上有股任性的劲儿,特别像《犀牛》。

而经她演绎的红衣明明,浑身上下充满了能量、欲望和荷尔蒙,也成为了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个版本。

她还出过专辑,唱过歌。

最著名的代表作,是那首在《恋爱的犀牛》和不可说电影中出现过的《氧气》。

微博音乐博主耳帝曾做过一期盘点,内容是中国内地女演员唱功排行。

郝蕾被放在了这个排行的最高等级(和袁泉并列第一),他在文中高度评价了郝蕾在演唱《氧气》时的唱功和唱法:

“那种昏暗恍惚中迷乱的快感,高潮的地方她甚至用一种发情的野猫似的压扁的声音在唱,完全就是一种角色式的演绎,整个人的神态呼之欲出。”

的确,作为歌手的郝蕾就像是一个异类。

她的声音中既有敏感、乖戾、刺痛,也有冷清、紧张、灼热。

她把自己当成一首歌中的角色,赋予了歌曲一种独特的情景,这是连专业歌手都难以达到的境界。

在出演话剧、出专辑之外,郝蕾还办过专业的摄影展。

2010年5月至6月期间,郝蕾和摄影师畏冰合作了一组名为《如是》主题的摄影。

主创团队前往印度、尼泊尔,展开了一场15天的心灵之旅和拍摄取景。

为了配合“无来去处”的主题,郝蕾毅然剪掉长发,剃成了光头。

这般对于艺术的极致热爱,实在令人佩服和感动。

近年来,关于演员演技的讨论层出不穷。

而一向低调的郝蕾,也因为“敢说”而上了热搜。

她在评价好的演员、好的表演时,大胆地说道:

所谓的“炸裂式演技”非常可笑,所有的大的爆发力,是一个戏剧学院大二学生就应该做到的,难道要把它作为炫耀的资本,和评判一个成熟演员的标杆吗?

一个好的演员,应该做到职业的根本。

一个的表演可以理解为,你永远在演一个人,而不是演所谓的“戏”。

难道试图演一个疯子

就会显得自己有爆发力吗

或者是所谓的演技吗

不是这样的

它是有一定出处的

可以发现,郝蕾对于表演的深刻体悟、对于表演的信念感,已然刻进了她的骨子、融进了她的血液里。

随便打开她的一段采访视频,你都可以发现:

伊莎贝尔·于佩尔、梅丽尔·斯特里普等被她当做标杆的名字,在她的谈话间自然而言地脱口而出。

她绝非一个仅仅把演戏当做谋生手段的人,更不是把追名逐利当做人生目标的人。

她是一个把演艺事业当做水晶球捧在手心,并且想要把自己的名字写进演技教科书的人。

一件小事可见一斑:

2010年,郝蕾因《第四张画》提名了金马奖最佳女配角。

这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奖项,但颁奖礼的日子刚好和她的话剧《柔软》演出时间撞车。

导演孟京辉表示,可以调整演出时间。但郝蕾却拒绝了,因为她觉得演员最重要的工作还是表演。

最后的结果是,郝蕾获奖了,但她却没能亲自从台上接过奖杯。

因为执着于表演本身,她错过了人生中的这个重要时刻。

《第四张画》剧照

时至今日,当我们提及郝蕾时,大多数人都有一种错觉:

用演技征服观众的她,必然已经把各大表演类奖项都拿遍。

但实际上,郝蕾真正获得的奖项并不多。

分量最重的一个奖,就是刚才提到的金马奖最佳女配角。

即便如此,郝蕾依旧是无数观众心中的“无冕之后”。

或许就像网上评论的那样:得奖少,不是郝蕾不够好。

而是这个时代,已经配不上郝蕾的演技。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