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的鼻祖皮影作品「电影的鼻祖皮影」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974更新:2023-01-27 23:09:50

中国皮影始于北宋时期,被誉为“电影的鼻祖”。唐山皮影是中国皮影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影种。

这段文字读后让人难以信服,其一,中国皮影始于北宋,万历年怎能称“创作皮影”?其二,皮影戏是综合艺术,包括剧目创作,影人造型创作、唱腔创作、操纵艺术等,怎么一个人能在两三年完成?

1958年唐山市曾发现署有“明万历已卯年抄”的影卷《薄命图》,不仅故事完整,唱词格律考究,还有独特的“三赶七”,而且行当齐全,其中张彦为“生儿”(小生),金辉为“髯儿”(老生),白玉梅为“小儿”(青衣),周大贵为“花生儿”(丑),祝明星为“大儿”(净),李桂姐为“花小儿”(花旦),可见此时唐山皮影已基本成熟。明万历已卯年为1579年,而黄素志“创作影戏”为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薄命图》影卷大大先于黄素志“创作影戏”。其三,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的《文史》第十九辑刊发的顾劼刚遗稿《中国影戏略史》及其现状,对其《滦州影戏》一文论点进行了修正,关于黄素志在沈阳“创作影戏”之说,顾先生遗稿中称“其戏只可谓之改造,不能称之谓创造”。“影戏历史遂无端缩短四分之三以上”,“易显与史实不合”。

这就是唐山皮影始于何年不能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它要早于《薄命图》若干年。

接着从乐亭影是唐山皮影之根说起。

依照“音乐是剧种之种”的论点,唐山皮影的唱腔、念白、均是依照乐亭话为正宗,而且有“东、西路之分”,“东路”是纯乐亭音,“西路”则因乐亭音不标准而得名。1885年生于滦南县被誉为“影界大王”的张绳武老先生曾说:“我为了得到“东路”的认可,曾专门到乐亭县去‘正口’。”

以上足以说明唐山皮影的诞生地在乐亭,之所以有“滦州皮影”一说,系因金代乐亭县归滦州管辖,与当今乐亭、滦县(现已改县级市)皆由唐山市管辖,从而打出“唐山皮影”的旗号同理。

清代后期,乐亭县的一些豪绅、地主,为了自家娱乐消遣和喜庆佳节招待亲朋,借以炫耀自己的财势,纷纷办起了影班。其中最有名的豪门“四大影班”有:“杨寡妇影班”“聚德堂影班”“庆和堂影班”“翠阴堂影班”。在当时各班社不惜重金招聘名角高手,甚至唱“对台影”,互相竞争。其中“京东第一庄头”崔佑文的聚德堂班还制定不少规则,诸如上台唱影要穿大褂,进庄入户不准打闹喧哗,上台后不许下台走动,演出时要聚精会神不许错词跑调等。这些规则一直被高水平影匠传承,从而皮影艺人被视为农村的文化人,一直没划入“下九流”,而称“先生”。

新长城影社的成立,起到了播种机的作用,冀东地区相继成立了抗日影社、大众影社、燕南影社、长城影社、新乐民影社、湾山影社、长山影社、新慰民影社等近30个新型影社,创作演出了《火烧潘家峪》、《杨玉民反正》、《一件血衣》、《颂军叹》、《合家欢乐》、《齐心杀敌》等紧跟时代的新剧目。

1949年6月,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在北京召开,新长城影社的苏旭、张茂兰应邀参加,影社为大会演出了《春秋镜》,大会授予新长城影社“斗争的缩影”锦旗,既形象地概括了新长城影社的历史功绩,也是对其他革命影社的肯定。唐山皮影走出了一条贴近时代、贴近生活之路,在国家存亡的关头为民族解放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新制度、新时代、新生活给求新求变的唐山皮影注入了新的生机。尤其是50年代末,随着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文化建设也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如果说唐山皮影在20世纪的前两个新峰各有侧重,那么第三个新峰则是唐山市、唐山地区两个皮影团合并组建了唐山市皮影剧团,成了唐山皮影界的领头羊。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整体艺术综合出新,分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延续了几百年只有男人登台唱影的传统被打破了。冲破这个禁区培养第一代唐山皮影女演员的开拓者,是被誉为“影界梅兰芳”的高荣杰,始于1957年,足具代表性的高徒叫李凤琴,不掐嗓能把唐山皮影唱得韵味浓郁,音色亮丽,高低自如,字眼清晰。从此女演员逐渐增多,不仅有专攻演唱的,还有专攻操纵的。

其二,电影艺术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普通银幕到宽银幕的不断发展变化,给唐山皮影以极大的启迪。它不再满足6尺影窗、7寸影人和简练的影帘子,先从放大影人(从7寸到1.2尺、1.5尺、2尺、2.5尺)、影窗(从6尺逐渐扩大到长8公尺8、高四公尺),接着是改进灯光(由“七捻灯”到多排管灯再到新闻灯)、布景(在塑料布上彩绘)。随着现代戏和儿童戏的排演,影人的造型更贴近写实,制作的材料和方法由单纯用驴皮雕刻变增添了为用赛璐璐板彩绘。这些虽然淡化了传统的写意美,但表现内容的空间却有了极大的拓展,各种当代人物以及坦克、汽车、轮船、狂风暴雨、滔滔海水、熊熊烈火、大炮发射、飞机轰炸等等,配上灯光效果,表现得更加逼真。用老百姓的话说“像小电影一样”,大大提高了观赏性。

其三,操纵技术不仅随着影人的放大而增加了难度,而且为了更传神增添了新的特技,诸如眼珠转动,嘴张合,以及抽烟、点火、机枪扫射、投弹轰炸……都给观众带来新鲜感和神秘感。

以《打虎上山》为例,音乐唱腔是在原基础上发展的,全剧用了三匹马,一匹小马先是从右上角奔跑而出,其后换成中型马,最后在表演中心出现的是一匹大马,这匹大马是用有机玻璃钢制作的,既大又重,由五个人操纵,两条前腿和两条后腿分别由两人操纵,马头由一人操纵,马尾由一人操纵,杨子荣两根手杆和马身一根杆由“主线”操纵,五个人在一平方米狭窄的表演区操纵,要表演昂首、低头、翘尾、跃起、长鸣、尥蹶等,其难度可想而知,何况马的一切动作都是为主人翁杨子荣服务的,加之配以紧弦密鼓,马的一行一动,人的一招一势,都在音乐节奏控制之中,使杨子荣的豪情在奔马上得以尽情发挥,要让观众清晰的看到他那朝气蓬勃、浑厚雄劲、胸有成竹、光彩四射的英雄形象。为达到这个目的,五位操纵者有的蹲着、有的弓着腰、有的直立、有的斜侧、有的要翘起脚跟,配合到严丝合缝的地步。1975年在北京参加第三届全国木偶皮影调演中,不管是专家还是观众,都为之震惊叫绝,甚至有人称之为“空前绝后”。这台节目演出后,唐山演出团成了香饽饽,每天都有人来团取经,好奇幕后的编导人员如何通力合作,如何创造的让五名操纵者合作的如同一人,把创作意图体现的如此完美。

其四,乐队的文场从一把四胡变为小民乐队,武场从“双跨”改为四人分奏,大大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功能。

综观以上四点变革,都是根据剧目内容的需要而发展的,像《三打白骨精》出现了从骷髅变成人,通过洗脸、梳头、照镜子、转眼睛,《红云岗》创造了“炉中火”,《打虎上山》创造了远景、近景……可见剧目是带动创新的龙头。

1984年12月28日,唐山市皮影剧团一行7人与从河北民间艺术团到美国佛罗里达州“奥兰多·迪尼斯世界”参加“中国节”演出,因时间限制只演出了《鹤与龟》和《打狼》两出儿童戏,新颖的布景、优美的唐山皮影音乐、生动细腻的表演,吸引着美国观众的眼球,一切都是新颖而神奇的,观众不断按下相机的快门,拍下一个个精彩的画面。每场演出结束,观众异常兴奋,又是跳又是喊。《北美日报》和《华侨日报》都发表评论,称赞“好极了,完美无缺!把大人和孩子都迷住了。”闻名世界的菲利浦公司副总裁还情不自禁地喊出了“唐山皮影万岁”。皮影团在这里每天7场,演出了31天192场,观众有增无减,唐山皮影初出国门就创下了这样惊人的数字。

1992年6月20日至8月17日,在中日建交正常化20周年之际,唐山市皮影剧团应邀到日本演出,从东到西,从南到北,走遍了东京、奈良、大阪、神户、名古屋、横滨等20多个城市,64天演出了70场,并创下90分钟暴响82次掌声的记录。此后该团相继到意大利、西班牙、希腊、德国以及台湾、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演出。

至此,应该说诞生在万历年间农耕时代的乐亭影,从到走进唐山这座中国北方工业的摇篮,形成农耕文化和工业文化的交融,从剧目生产到音乐唱腔、操纵表演、舞美灯光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值得特别提到的是在20世纪30年代就灌制了各行当不同板腔的100多张唱片,发行到国内外,供世人欣赏,这在中国皮影界是独一无二的,可以名扬国内也享誉在国外,这是唐山皮影界的光荣,值得珍惜,更值得发扬。

到了20世纪九十年代,早已是电子时代,电视机已进入城镇多年,家家能够看到各种形式的文艺活动,却看不到被誉为“电影鼻祖”的皮影戏。就在这个时候,唐山电视台酝酿多年的拍一部皮影专题片的想法,于1993年启动了,由曹旭良担任编导,韩溪担任撰稿、作曲、主持,定名为《醉人的老呔影》,半小时的短片整整用了小半年,全面精细地介绍了唐山皮影的醉人之处,于11月19日播出,反响强烈。中央电视台于12月6日播出,并获得当年“文化教育类”二等奖。这部专题引起了屏幕上的皮影热,唐山电视台1998年又拍了《箭杆王》,中央电视台1999年、2000年两次派摄制组来唐,第一次拍了一小时的《唐山皮影》。第二次拍了一小时的《凤凰的影子》,其间于2002年中央台和唐山台联合排了一组电视讲座《唐山皮影绝活八讲》,由曹旭良编导,韩溪主讲,每讲五分钟左右,因为节目时间短,成了各频道的插播节目。直到2006年皮影戏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央台才播放了陕西的“老腔”等皮影节目。

2005年,唐山举办了《2005中国唐山国际皮影艺术展演》,共有陕西、河北、辽宁、黑龙江、山西、湖南、湖北、四川、北京、上海10省市以及台湾、香港地区8个演出团,还有美国纽约中国戏剧坊和日本东京傀儡戏剧团,共演出了20台戏39个剧目,各地演出团的剧目多是童话、神话小戏,只有河北省滦南县皮影剧团演的传统大戏《刘瑞莲救驾》、乐亭县皮影团演的《三打白骨精》、开滦唐山矿社区中心皮影团演的《火焰山》、迁安市夕阳红皮影团演的《仙鹤情缘》、昌黎向东皮影团演的《侠女复仇记》。唐山市皮影剧团演出的“人”“影”同台的《观世音传奇》,这是出探索性剧目,引起了各代表团的热议。

综上所述,唐山皮影的沿革是得天独厚的,在“冀东三支花”中它名列其首,这不仅因为历史久,更主要的它对乐亭大鼓、评剧的诞生成长都有积极的影响。诸如评剧音乐唱腔从曲牌体的莲花落到板腔体的评剧,是完全描着唐山皮影的唱腔路子走的,可谓驾轻就熟,其念白也用的乐亭话。用著名表演艺术家新凤霞的话说:“评剧当今已串秧子了!”但仍有坚守着,那就是赵丽蓉,改演小品后,满口呔味十足的唐山话(实为乐亭话)赢得了广大观众的特殊青睐。“靳(文然)派”乐亭大鼓《双锁山》被灌制成密级唱片,《拷红》从1953年就成为“东北音专”(今沈阳音乐学院)的共同课教材。靳文然的艺术特点就在于巧妙地吸收借鉴了皮影唱腔的优长腔调和板式变化特点,但不失自己的特色,用他的话说,“吸收别人的东西就像把盐房间装满水的玻璃杯里,看是看不见的,喝到嘴里叭嗒叭嗒才有味儿。”

1960年以唐沙皮影的唱腔音乐为母体创建的新兴剧种唐剧,如今已享誉全国,尤其是唐剧《人影》演的就是民国初年唐山皮影艺人的人生,可作为研究唐山皮影历史的活教材。

唐山皮影是唐山人的骄傲!

2、唐山皮影诞生地之求证——《车把式咏叹调》韩溪 著

3、《20世纪与时俱进的唐山皮影》——《车把式咏叹调》韩溪 著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