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斯特罗姆 1966 写于冰雪消融「特朗斯特罗姆冰雪消融因为回归自然所以拥有了真实的喜悦」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769更新:2023-01-28 04:39:28

瑞典著名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被誉为“20世纪最后一位诗歌巨匠”,于2011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在他83年的写作生涯中,仅仅创作出来了两百多首诗,低产但篇篇惊艳。同时,他还是一位心理学家和翻译家。

他的诗歌总是经过精雕细琢才最终诞生出来,其中意象的凝练反映出深厚的文学功底,哲学的思辨反映出真切的情感,日常社会经验的融入反映出丰富的经历,这些共同构成了特朗斯特罗姆诗歌的美。

早晨的空气送来邮票火热的信件。

雪在闪烁,负担减轻——一斤只有三两。

诗人先从视野所及的景物,而引发的内心感受写起。这一节诗,让人仿佛看到诗人在早晨推开门走向室外,看到冰雪在一点点消融后,瞬间就被眼前的景象和周围充满暖意的空气所吸引。

第一行诗“早晨的空气送来邮票火热的信件”中,并不是真的有信件到来,而是诗人通过形象的比喻,将冰雪消融后暖意(“火热”)的袭来贴切地表达了出来。

第二行诗“雪在闪烁,负担减轻——一斤只有三两”中,饱含了诗人内心真实的喜悦。由于阳光洒在积雪上,造成了“雪的闪烁”,进而在闪烁中积雪开始消融,自然万物开始呈现,一切开始变轻了,跟着变化的还有诗人的心情。“一斤只有三两”的差异性对比,突显了心情的变化之大。

太阳离冰很远,在冷暖交界处飞舞。

风像推着一辆童车慢慢在走。

太阳与冰的共同出现,必然造成一场大规模的抗争。即太阳的火热要化解冰的寒冷,冰也要抵抗太阳的侵蚀。因此,纵然太阳与冰相隔甚远,当它一出现,就是一次“在冷暖交界处的飞舞”。诗人对太阳这一意象的刻画,写出了冰雪消融的进行时。

除了太阳,风也是这场冰雪消融的景象中不可忽视的存在。在寒冷即将退却,暖意逐渐覆盖大地的时刻,风也会变得温和。因此,诗人形象地将其拟人化为一位推着“童车”慢慢行走的人,而“母亲”的温柔和顺恰好符合这一形象。

全家倾巢而出,看久违的蓝天。

我们置身在传奇故事的第一章里。

从第三节诗开始,诗人带着全家走进自然,享受着冰雪消融带来的喜悦。

当湛蓝的天空,充满暖意的大地,取代了长久的冰雪世界,诗人内心充满欢欣和喜悦,于是以全家的“倾巢而出”来表达内心的感受。“我们置身在传奇故事的第一章里”,所指的就是冰雪消融的时刻,也即冬季结束,春天到来的时刻。

衣帽上阳光如野蜂身上的花粉。

阳光在“冬天”的名字上坐着,直到冬天离去。

在第四节诗中,阳光再次出现,这一次诗人拉近了它与人的距离。

首先是具体地写阳光出现在衣帽上,将其美丽闪耀的样态比喻成“野蜂身上的花粉”,写出了诗人对阳光的喜爱和欣赏。

然后是抽象地写阳光出现在整个世界之中,将其洒向大地的样态拟人化为在冰雪上“坐着”。其中,“直到冬天离去”表明了阳光的坚持,也写出了诗人内心对春天的渴望,对冰雪消融的喜悦。

雪中的圆木静物画让我深省,我问:

“你们愿和我一起去童年吗?”它们说:“去!”

诗人走进自然,回归自然,拥有了真实的喜悦,因此而诱发了内心的童趣。

于是他在第五节诗中,以眼前所见的“雪中的圆木静物画”为点,引出自己对于童年的记忆,并以对话的形式写出了自己想回到童年的心理状态。这里是诗人的想象,他想象着自己与圆木达成某种联系。这种联系也存在着必然性,圆木会因春天的到来而发芽生长,就像诗人记忆中的童年。

自然的力量是神奇的,可以带给人返璞归真的感觉,这在诗人的童心中有很好的呈现。

灌木中词在用新型的语言呢喃:

元音是蓝天,辅音是黑色树杈,它们在雪中漫谈。

诗人对自然的赞美和喜爱,在第六节诗中更为突出。“灌木中词在用新型的语言呢喃”,这里“新型的语言”指代了春天到来,灌木复苏的生机。

随后,诗人将灌木中涌动的生机,比喻成动听的乐曲。蓝天成为了“元音”,黑色树杈成为了“辅音”。这首曲子的响起,就像“它们在雪中漫谈”。诗人对意象的精准把握,对修持的熟练运用,使得这样一幅富有音乐性的画面尤为真实动人。

但穿轰鸣之裙鞠躬的喷气式飞机

让大地的宁寂百倍地增长。

最后一节诗,诗人再次回到了对整个世界的观察。他通过天上飞机的轰鸣之声来突出大地的宁静,并且在这样的对比之下,大地的宁静“百倍地增长”。同时,以“鞠躬”一词,生动地表达出喷气式飞机对大地的致敬,即对自然的致敬。其实,这也是诗人通过飞机来表达自己对自然的致敬。致敬的原因,当然是他在回归自然的时刻,获得了真实的喜悦,进而内心对自然充满感激。

这首诗所带来的是自然的生机、活力、宁静、美丽、动人,这些共同组成了让人满心喜悦的因子。除此之外,也带来了诗人成熟且精湛的诗艺。他将冰雪消融时刻出现的自然意象,都巧妙地进行了组合和修饰,让人倍感舒适和享受。

当然,从这首诗里获得的更多的感受,是自己开始渴望再次走进自然,尤其渴望置身于冰雪消融的那一刻。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