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桌对话之大时代里的小文学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321更新:2023-01-02 13:07:54

[视界观语]

听他们的书桌对话……

1977年开始文学创作,迄今共发表长篇小说19部,中短篇小说千余篇,计有1500余万字。部分作品被译成法、日、英等文字介绍到国外,现任河北作家协会副主席。

著有中短篇小说集《樱桃记》、《七根孔雀羽毛》、《夜是怎样黑下来的》、《野象小姐》等。曾获《人民文学奖》短篇小说奖、《十月》青年作家奖等。2011年入选“未来文学大家TOP20”,被《人民文学》和《南方文坛》评为2012年“年度青年作家”。

畅销书作家,已出版《问鼎》系列、《运途》系列、《掌控》、《逆袭》、《交手》系列、《胜算》等多部畅销作品。其中《掌控》一手在手机阅读移动基地点击超过1.3亿。

知名文化学者,《读者》杂志百名签约作家之一。曾获2008年全国“十佳”网络作家、第六届“老舍散文奖”、全国短篇小说佳作奖等,已出版小说及随笔集50余本。

“大时代”里的“小文学”?

谈歌:两个原因,一是个人兴趣使然。二是作家懒惰,不想去感受社会命运。不好说正常不正常,宏大叙事与杯水风波都不好写。不是想宏大就“宏大”了,“小文学”搞好也不容易。倒是要警惕那种“心灵鸡汤”式的伪文学,时下盛行“看完就扔”式的文学。

张楚:前辈作家的作品视野更宽阔、更具有历史感是不争的事实。但不管是大视野的小说还是小时代里的小叙事,能够流传的总是对人性有着深刻挖掘的。从中外文学史看,往往是写小人物、叙事小角度的作品更具感染力。比如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舍伍德·安德森的《小城畸人》、鲁迅的《故乡》《祝福》、卡佛的短篇小说、理查德·福特的《石泉城》,等等。个体命运总是和这个时代紧密相连,个体命运写好了,时代感也间接凸显出来了。

纳兰若夕:什么是大,什么又是小?其实根本就没有所谓的大小之分,任何一部作品,所反映的也不外乎是在某一个时代、某一个时间段、某一个特定环境里的某一个人或者一些人的故事。你能说原来的是大时代,现在的柴米油盐就是小时代吗?不能。所以,文学没有大时代和小时代之分,没有所谓的从大到小的转变。

何常在:这确实是一种非常正常的现象,也是一种回归。个体命运虽然小,却是组成大时代不可或缺的立足点,任何一个大时代都是由无数个体命运所组成,个体命运的悲欢,映射的也是大时代的悲欢。现在的新生代注重自我,所以比较在意自我价值体现。老一辈作家的作品视野相对开阔,是因为身处大时代的关系,每一个时代都有不同的烙印,既然我们身处现在的小时代,就应该适应时代的发展。

TOPIC 2:移动互联时代,发言的门槛被降低,文学批评作为一门“学问”的含金量似乎也在降低。有评论认为当下文学批评的“工具色彩”浓重,创作与批评之间如何达到良性互动?

张楚:对于文学批评我是个门外汉。个人感觉是,当一个作家读到一语中的的批评时,内心里除了担忧,更多的是狂喜。

纳兰若夕:门槛低并不一定是坏事,古语有云,三人行必有我师。肯批评你的人,必然是愿意看你书的人,如果一个人看了你十几万字而提出些不一样的声音,有什么可不平的呢?首先感谢有人花时间去看你的书,然后感谢愿意费时间来评你的书,当然,不是所有的批评都是对的,我们中国有句话: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面对批评的时候,大气一点,选择正确的去改正,这才是正经事。

TOPIC 3:我国的国民阅读率偏低(人均年阅读量4.77本,其中励志、官场类出版物拥有较多的读者),读传统文学、经典文学似乎成了一件奢侈之事,如何理解经典文学的意义?作家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改善现实?

雪小禅:我觉得是因为社会节奏太快造成的。泱泱大国,文化传承五千年的国家,这么低的阅读量有种惭愧感、羞耻感。读书是个一生的行为,也是日常的行为,日常化是非常重要的,希望人们放弃快节奏方式的刷微博、刷朋友圈,进入到经典阅读。

张楚:这真是个让人伤心的问题,也是个现实的问题。经典文学会告诉我们什么是人性的光辉,什么是小说艺术的美感,同时让我们对世界充满敬畏之心。但这个时代,孩子们从小读的书大都跟中考高考有关,上班后读的书都跟职场和各种证件有关。

但是国外好像并非如此。前段时间看英国偶像剧《皮囊》,里面的高中生上厕所时读的是萨特的《恶心》;看美剧《末日孤舰》时,两个美国科学家用餐时谈论的是马克·吐温;《犯罪心理》每一集片头或片尾,都会引用尼采、荣格、福克纳、海明威、莎士比亚的名言……这些作家的名字频频出现在商业电影或电视剧里,一点不突兀,好像这些名字和牙刷牙膏、汉堡啤酒一样,就是他们庸常生活中最普通的那部分。但你看中国的电影、电视剧,很少出现读书的场景。这个是潜意识问题。

我想,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缺乏引导,孩子们长大后不会读书,不懂得什么是好书。如果一个民族培养出来的都是功利主义者,长此以往,这个民族可能就是人类历史上最愚蠢的民族。

经典文学也需要与时俱进,动辄十几本的成套的作品,的确让快节奏的人们望而生畏。经典文学需要适应网络阅读,甚至可以将其再一次经典化精炼化,当然在不影响作品意义的基础上。高度的物质文明自然会让大家在心灵上返璞归真,重拾经典。

何常在:我一向喜欢并推崇古典文化,不管是我写的仙侠小说还是都市小说,都在不遗余力地向读者推广国学知识。其实读古典文化和碎片化阅读并不矛盾,只要巧妙地将古典文化精髓融入到好看的故事中,以故事推动读者兴趣,如此,无形中读者便慢慢接受了古典文化。

阅读率偏低确实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但另一个事实是,网络文学的受众并不少,原因就在于网络作家始终站在读者的角度思索问题,以故事带动读者的美感。如果作家都打开心量,不再过分追求个人化的叙述,而是融入读者,以读者的需求为创作动力,那么肯定会推动读者对阅读的兴趣。

TOPIC 4:请推荐曾经影响过自己的经典作品。

谈歌:《唐诗三百首》,受益无穷。推荐理由:你会知道什么叫诗,什么叫文学。

雪小禅:小时候看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多夫》几天都不能忘,很惊讶一个人能这么孤独,灵魂能这么厚重,就觉得你要做这样的人。

张楚:《包法利夫人》: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总会有不计其数的“包法利夫人”出现。它更像一部关于女人的预言之书。

《八月之光》:暴力、爱、执着、厌弃、种族、绝望、希望、高贵……福克纳真是伟大。

《城堡》:卡夫卡的这部小说告诉了我们世界的真相。

《动物农庄》:这是一部政治预言小说。读的时候会笑,读完了会哭。

《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马尔克斯不但是魔幻主义大师,也是现实主义大师。

《阿Q正传》:中国人,一直还是阿Q的样子。

纳兰若夕:这个题目让我想起许多小说,比如《百年孤独》、《穆斯林的葬礼》、《红楼梦》、《乱世佳人》等等。但当我冷静下来,我想推荐的是日本作家东野圭吾的作品《白夜行》和《幻夜》。我觉得写作是给人生推开了一扇门,东野的这两本作品,就是在这一扇门里又打开了一扇窗。

何常在:我还是推荐路遥先生的《平凡的世界》吧,你我皆凡人,活在尘世间,所追求的无非是生活的美好。《平凡的世界》告诉我们,一个人可以生而平凡,但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最终活得不平凡。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