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奥斯卡金像奖提名影片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244更新:2023-03-18 18:26:14

(注:1、本文属纯分析文章,涉大量剧透,未看此片先读文章会严重影响您的观影乐趣与思考空间;2、文末附《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资源链接以供学习交流,链接有效期七天;3、本文字数在九千字左右,阅读会占用您一定的时间)

星期五言:开篇我们先来看三组图片。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大家发现这三组图片的规律了吗?注意到每组里的那个“颜色角”了吗?抛开剧情,单从视觉角度,我想它们足够抢眼了,其对比性足够强了!

那么这些高饱和度下的颜色仅仅就起到了个吸眼球的作用吗?我们不妨把三组颜色提炼出来:绿、白、黄。咦?细心的你或许会发现:这不正是爱尔兰的国旗吗!

难道这只是巧合?带着这一疑问我们再来上第四组图片——

*第四组▼

大家看到绿色门前女角穿的红色外衣了吗,看到绿色门上溅到的红色血浆了吗,以及看到每次帕德里克去找卡尔姆那个显眼的红色窗框和门板了吗……

*开篇最后再赘一张关于日期的图片,如下:

▲ 日期显示为:1923.04.01

这个日期,查阅历史,刚好又是爱尔兰内战停止前的一个月(注意,是暂时熄火)

如此看来,这部电影可没“两个男人吵个架”那么简单!本文【星期五文艺】将尽量用电影内给出的信息为大家做出分析与解读。我们的解读将从故事的最表层开始,层层往下挖——

文:太虚宫

图片:视频截图

一、两个男人的矛盾

毋庸置疑 帕德里克 和 卡尔姆 两个男人的矛盾是整个故事的核心,这点片子上来就已经挑明并拉开阵势了。

* 我们简短地把事情经过复述一下:

两个大概曾经关系不错,经常一起泡吧喝酒聊天的男人甲和乙,突然有一天甲就不跟乙说话了;

乙想不通,便锲而不舍地找甲追问原由。越是追问,甲越烦乙,烦到极点不惜断指跟乙绝交;

就这样,一场矛盾演变成了血拼,最终甲五个手指头都剪光砸乙家门上了,乙也把甲的房子烧成灰了;

看似俩人要握手言和之际,乙来一句:这事儿没完!

咔!电影结束!

表层故事的经过就是这样。那么,俩人的这种矛盾到底是不是吹毛求疵,无理取闹?或者说它合乎情理吗?我们接着往下说——

原来那甲是个会弹琴能作曲的艺术家,乙是个赶牛放马抱着驴睡觉的农民,俩人怎么看怎么不像能尿到一壶里去的好哥们。

这点在两人初闹矛盾时甲就跟乙说的很清楚了:我想自己静下心做点有意义的事,不想跟你聊些驴拉了什么屎之类的无聊话题!

唉,可是乙不明白呀,他大概觉得甲心理出问题啦,于是决定不离不弃,继续“帮助”甲恢复跟自己的“友谊”。事情就这样激化下去了。

通过剧中甲乙的表现,其实我们不难发现:过去两人的友谊是一厢情愿的,甲是碍于情面被动被乙拉着每天喝酒聊天拉家常的。

说到此不知各位看官能不能体味到这种矛盾与尴尬,试想:

现实生活中,如果你想安安静静在图书馆看一下午书,可偏偏同事路过硬拉着你聊了一下午办公室八卦。或者你想专心致志在家搞创作,可偏偏你哥们天天打电话拉你去吃饭喝酒玩游戏,还得缀上一句“别整天闷在家委屈自己!”

如此你会作何感想?!

当然也许你是“乙”那种人,自然也不会理解甲的怪异行为啦,于是乙说:“我想甲需要点强硬的爱!”

呵呵,咱就不论谁是谁非啦。我想说的是一个“错位”的问题——

这个错位包括身份的错位,知识素养的错位以及价值观的错位。在这种错位下,两个人怎么可能聊到一起,怎么可能不产生矛盾!

说到这有些人或许要质疑了:电影中,乙的妹妹也有知识,也算个读书人啦,人家不照样能跟自己的兄弟住在同一屋檐下吗!

关于这个问题,又要引出其它人物甚至动物出场啦,毕竟,这部电影可不止俩男人这一个矛盾点!

二、两个男人以外的矛盾

围绕两个男人这一主线矛盾,还有很多副线矛盾。这些小矛盾看似不起眼甚至荒唐,但仔细推敲起来着实有趣,我把它们大致罗列如下:

1.兄妹俩的矛盾 2. 妹妹跟傻小子的矛盾 3. 傻小子和警察爸爸的矛盾 4.兄妹俩跟邮局老板娘的矛盾 5. 卡尔姆跟神父的矛盾 6.兄妹俩、傻儿子跟报丧女妖的矛盾

我们逐个来看——

1.兄妹俩的矛盾

前文说过,兄妹俩同住一个屋檐下不假,但说俩人没矛盾就差强人意了——如果你看的够仔细,不难发现妹妹脾气不好,肚子里憋的火——兄弟在老太婆面前告密她发火;驴子领进屋她发火,俩男人不说话它发火;兄弟把傻儿子领回家吃饭她更发火……俩人没矛盾才怪。

当然这是家庭内部矛盾。但这些小吵小闹隐藏着一个本质的问题,没错,还是那个 “错位”!。我们来看兄妹俩的一个聊天细节:

妹妹坐在椅子上看书,哥哥问:书怎么样?妹妹回:很悲伤。哥哥又跟上一句:你应该读本不悲伤的,不然你会悲伤的。

妹妹无语,许久转问:你从来都不觉得孤独吗,帕德里克。

* 注意帕德里克随后的表情▼

跟上他像看精神病人一样地自言了一句:我觉得孤独?大家都怎么了,天呐!

在我看来这段对话再好不过地体现出了两个人身份、知识面、价值观的不同——哥哥跟那些驴子牛马实属一类,单纯而本能。妹妹则是文人、艺术家的性情,压抑且多愁善感。前者根本无法体味后者的内心。

两人的“错位”造成了某些不可逾越的矛盾与隔阂,这点着重体现在了他们对岛上那个“傻小子”的态度上。显然,哥哥拿他当朋友,妹妹却是厌恶瞧不起,或者说他们根本没有共同语言。

2. 妹妹跟傻小子的矛盾

傻小子与妹妹的关系设置的极妙,为什么这么说,显然,它将“知识和素养的两面性”暴露了出来——作为一个粗俗、没文化、没信仰且口无遮拦的傻小子,妹妹当然厌恶他。但要知道,那傻小子同时也是个心地耿直,多愁善感的多情种(这点体现在对男主耍心机后的反感表现以及对男主妹妹示爱上)。

换句话说,纵使妹妹读了万卷书,还是会因长相、地位以及智商对一个人产生或多或少的主观偏见。这也再次证明,妹妹对哥哥在很多方面是处于不得已的亲情容忍,而非共识。(待会我们会提到傻小子与帕德里克的捆绑与等同)

3. 傻小子和警察爸爸的矛盾

这爷俩的矛盾从故事表层很好解释,就是粗暴对待低贱幼,注意邮局内男主帕德里克当着父亲的面跟老板娘告密(家暴)的那场戏,老板娘的反应是:这种低能儿,就该打!如此看来,父亲对傻小子的暴力暗示了整个岛大众对傻小子的暴力。

有意思的是,在这个暴力之上导演又给父亲冠上了个“警察”的头衔,这为“潜在故事”埋下了伏笔,此处暂且不说。

还有一点要注意:父亲对儿子的态度与行为跟他对男主帕德里克是等同的(鄙视、暴力相向)。

▲ 有趣的是电影并没正面描写警察对儿子的暴力,倒是让他把帕德里克揍了一顿

这再次印证了电影中的帕德里克和傻小子其身份的等同性。唯一不同的是前者比后者稍微“正常”点。

4.兄妹俩跟杂货店老板娘的矛盾

这个矛盾很奇葩——老板娘竟抱怨从他们身上从来听不到什么“八卦新闻”。注意额,跟老板娘一个集团的还有警察父亲(显然警察给老板娘带来不少新闻)。

5.卡尔姆跟神父的矛盾

这俩人最有意思,在忏悔室说着说着就吵起来了,像小孩子打架。这像个娱乐段子,但从故事的职能上说明了一个问题:神父对民众矛盾的调节是无效的。

6.兄妹俩、傻小子跟报丧女妖的矛盾

(注意,这里的报丧女妖指的就是片中那个被称为“食尸鬼”的老太婆。片中有暗示证明,待会再提)

这组矛盾之所以引起我的注意,是因为导演均对此设置了戏份。从电影开端老太婆去兄妹家,通过兄妹的谈话我们知道他们平时都躲着老太婆;帕德里克路上碰到她也会躲着;至于傻小子,他的台词也给足了提示:我也经常叫她食尸鬼……天啊,我们有很多共同点,不是吗……

后一段最有趣,当愤怒的帕德里克走向卡尔姆家,身后的老太婆警告说“别杀他的狗”时,帕德里克回复到:别给我灌输什么本来就他妈不存在的东西!

由此看来,三个人在对待“老太婆”的态度是统一的。

纵观这些组矛盾,你会发现非但卡尔姆厌烦帕德里克,躲着他,妹妹也在躲傻小子,傻小子躲他爹,帕德里克也在躲老太婆……如此对称的矛盾,可不是巧合。

那么这个老太婆到底象征了什么,那些副线矛盾又对主故事起了个什么作用?

三、表层故事总结以及“报丧女妖”的象征意义

在对本片的主要矛盾以及次要矛盾进行完梳理后,不难发现人设上的一些对称、互补与解释关系,比如说妹妹在帕德里克和卡尔姆之间所起到的缓和矛盾的作用(大家发现了吗,虽然卡尔姆对帕德里表现得无话可谈,烦躁不屑,可跟他妹妹却似乎能够耐心地讲道理);比如说卡尔姆被夹在警察与帕德里克之间时所表现出的游移不定的人格;再比如说帕德里克在警察父子之间所激发出的性情上的转变(由一个老好人到激进者的变化)……

所有这些次要矛盾刚好对两个男人的主要矛盾关系起到了补充、解释与催化的作用。

催化了什么?很简单,催化出了主矛盾的升级与最终的对抗。试想:如果没有了警察的暴力激化,没有了岛上大众对两个男人矛盾的传播与放大,进而没有了妹妹对身边无聊人的厌倦和离开,哪来的最终的断指与火拼(注意:激化帕德里克最终暴力相向的最后一根稻草竟是他心爱的驴之死)。

然而,这个矛盾激化的过程里唯独一个人成了纯粹的局外人与旁观者,她似乎全剧无所不在又似乎对剧情无所干扰。没错,就是那个报丧女妖。

本来旁观与局外是中性词,但在兄妹俩、傻小子跟报丧女妖矛盾关系的引导下似乎有点不一样,记得报丧女妖与帕德里克偶遇后的对话吗——

- 报丧女妖:一个月内就会有人死亡,甚至是两个……希望不是你或可怜的西沃恩

- 帕德里克:好吧,听起来你是在做一件好事,对吧?

- 报丧女妖:我不是想对你好,我只是想准确一点。

如果我们假设这个老太婆的角色象征了“命运”,那这个命运似乎显得有点“冷漠”与“残忍”甚至惹人厌。

说到此可以把“报丧女妖”在剧中的代言人做实了——记得卡尔姆在说到自己创作的那首曲子的名字时对帕德里克说的话吗:也许女妖还没有消失,我只是觉得他们再也不会用尖叫来预示死亡了!我觉得他们只是坐在那里消遣、观察……没错,报丧女妖就是那个老太婆。这句话暗示了报丧女妖的象征性意义。

***

好啦,我们把这个问题放一边,来讨论另一个问题。

* 前面说到创作,注意另一个警察与卡尔姆的谈话细节(那是谈及上岸枪决叛党时的谈话):

- 警察:你为什么不跟我一起上岸呢,你可以为此写一首悲惨的歌。

(注意卡尔姆随后的表情反应▼)

警察看势不对顺嘴补上一句:算了,我只是开个玩笑。

这个谈话小细节看似闲来之笔,但我认为它解释了 “作为艺术家的卡尔姆为什么没有像帕德里克妹妹那样离开这个岛” 这一关键性问题。

那么讨论艺术家离不离岛有意义吗?它跟两个男人吵架这一故事核心有关系吗?

这是我在解读完表层故事后产生的第一个疑问。

在这个问题之上还有另一个更为让人想不通的问题:两个男人再不合,矛盾再深,犯得上卡尔姆把自己的五个手指头都剪了吗,况且那还是弹小提琴的五个手指!

论情论理论现实,怎么都不该发生这种事情。再者,一部电影也总不能就靠俩男人吵架吵的合理就入围奥斯卡了吧!除非这个表层故事下还隐藏着另外的故事。

带着这些疑问,以及在解释通两个男人表层矛盾后,是时候让我们正式进入这部电影的深层故事中去了,也是时候让那些暗示以及“纯电影语言”入场了。

四、四组“台词暗示”以及四个“颜色主角”

通常故事片会有明暗两条故事线。在寻找暗线上,本人有个巧办法,那就是找到剧情中反复出现两到三次以上的情节点或视觉点。比如说《海上钢琴师》里男主角反复说出的三次以“f*ck”引导的台词(另见文章链接:解:《海上钢琴师》那些你没看到的东西);比如说《放大》里反复围绕“找东西”设置出来的戏份(另见文章链接:解读安东尼奥尼《放大》的三个方向)……

但凡这些东西规律性的出现数次,哪怕是再不起眼的下脚料情节,也一定隐藏着导演想要表达的东西。

《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里有没有类似重复情节呢?答案是肯定的,来看——

* 第一次:当帕德里克第一次碰壁从酒吧回来,坐在椅子上发呆时,妹妹进了屋,问了这样一句话:报纸上有什么新闻吗?对方摇摇头回答:只有内战的消息。

* 第二次:当女妖来家,帕德里克离开去酒吧的路上,对岸响起了几声炮火,演员随后跟上一句台词:祝你好运,不管你们在打什么!

* 第三次:帕德里克和傻小子从酒吧出来,偷了警察父亲的酒坐在墙沿上聊天,帕德里克再次说到:我今晚看到了大路上的炮火和步枪……

大家看到了吗,电影开演短短15分钟,出现了三次情节点,而这三次情节点,指向的都是一件事:爱尔兰内战。

当然,这还没完…

* 第五次:帕德里克妹妹拿着那跟断指奔向卡尔姆家的路上,对岸的炮火再次想起。

* 第六次:警察和卡尔姆坐在酒吧聊内战以及处决共和党一事。

* 第N次:结局处,两个男人站在岸边望向彼岸,甲说:这两天没看到陆地上传来的枪声了,我觉得他们快结束了。乙说:我敢肯定他们很快就会再来一次,对吧。有些事情是无法翻篇的……

……

如果说前三次提示只是导演为岛上发生的故事做的个背景铺垫的话,那这N次提示可就有点过分啦!毕竟那跟俩男人吵架似乎八竿子打不着。显然导演不止是想铺个内战的背景。

可那他想干嘛,难不成还想来个爱尔兰内战的故事线不成?要知道,整部戏下来人物间可一枪一炮没用上呀,唯一能伤人的也就把大剪刀,剪个手指还凑合,玩战争可不成!

别急,现实中没枪炮打不起来,电影中说不准,接下来该我们的“电影色彩”出场啦!

回到我们开篇所陈列的那几组颜色上来。本人曾提过,绿、白、黄恰好是爱尔兰国旗,假设片中出现的那些颜色确有这层政治含义,那我们不妨做出个更大胆的假设:这些颜色各有其拟人化和政治化的角色指向。

依托此假设,我们来看看能否找到一些“视觉上的情节与矛盾冲突”——

*首先是红色的攻击性

可以这么说,但凡有红色存在的时候,危险和冲突始终伴随,从卡尔姆家的那个红色窗框,到帕德里克挨警察揍前的那个红色的屋顶,再到卡尔姆断指后溅到对方门上的血。甚至妹妹一肚子火冲向卡尔姆家前,都不忘先套上那件红外套。

就连那头脖子上绑了红线铃铛的驴,最终都不得好下场。

*其次是绿色与红色的对立

绿色始终是红色的对立面,它是遭到红色攻击的直接物,巧合的是,邮局的门是绿色的,帕德里克家的门也是绿色的,显然,绿色与普通岛民捆绑到了一起(卡尔姆家的门除外),他们与红色形成了鲜明的冲突。

*再次是黄色的希望与两面性

大家发现了吗,剧中主要角色大概只有两人穿过黄色衣服,一个是爱看书的帕德里克的妹妹,一个是热爱音乐的卡尔姆。妹妹离开的时候是穿着黄色外套的,卡尔姆则是内嵌着一件黄色衬衣,房子内也涂满了黄色。

这两人就像是硬币的反正面,如果那个黄色象征着“希望”,那么他们两人刚好演绎出了“希望的两面性”。一个离开,奔向希望。一个留下,被希望所困。

*最后是夹在中间的白色

包括白色的牛马,白色的云雾,以及白色的教堂和神职人员。

注意,这些白色总是介于其它冲突的颜色之间。

说到此大家感受到这几种颜色所演绎出的政治故事了吗,感受到他们的戏剧张力了吗?我们不妨再去百科一下爱尔兰国旗三个颜色的含义。没错,绿色和黄色刚好代表了爱尔兰的两股政治势力,而白色自始至终是一种休战与和平共处的象征。刚好,那个穿着白色衣服的神父以及教堂在剧中也起到了一定的调和作用。

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后,再回头看第一、第二部分罗列的那些矛盾对立项,你不禁会恍然大悟——这部电影用了寥寥的几个演员,不止上演了场吵架的大戏,还演绎了整个爱尔兰内战!两个男人的矛盾刚好又对应了爱尔兰内战中自由派和共和派的争斗。

在这个结论下你也不难理解卡尔姆的断指自残行为了,没错,从某个角度来讲,爱尔兰内战便是同胞的自相残杀。甚至好多人是曾经共同抗争英军的战友和兄弟,如今却反目成仇。

在这个结论下再品警察跟卡尔姆的那段对话,不觉更有意思——

- 卡尔姆:你明早为什么要去大陆……

- 警察:以防万一,他们要求为几个处决增派人手。他们付我六先令和一顿免费午餐。我肯定得去,我一直想看死刑,你呢?……

- 卡尔姆:他们要处决谁?

- 警察:自由邦的要处决几个共和派的人,或者是反过来?我发现这些天很难跟上节奏了!当我们都站在同一战线上只杀英国人,这不更容易吗?……

- 卡尔姆:但你不在乎谁处决谁吗?

- 警察:有六先令外加免费午餐,我当然不在乎……你为什么不跟我去呢,你可以为此写一首悲惨的歌。

……

(卡尔姆的表情)

- 警察:算了,我只是开个玩笑。

短短几句对话,把战争下以及体制下的人物心理刻画的惟妙惟肖。

五、关于“爱尔兰内战”的一部辅助资料影片

关于爱尔兰内战的补充信息,大家无须查史料和教材,只需看一部电影就好——《风吹稻浪》,2006。

这部电影刚好从正面描写了“爱尔兰内战”,刚好也是讲了两兄弟从一起反抗英军,到与英军签订停战协议后分道扬镳、反目成仇,再到最终弟弟把哥哥送上“断头台(枪毙)”……《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似乎与其遥相呼应。

另外一提,这部电影拿下了当年的戛纳金棕榈大奖,其拍摄手法与艺术价值很高。拿两部电影对比研究将会获得很多意外的东西。

六、《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的极简、象征与视角

我们曾在往期推荐文章中提到过这部电影的极简风格,当然,这是从政治演绎的角度来讲。而通常极简伴随着象征化处理,需要在人物和事件上安插很多符号性以及象征性的东西,这势必会让表层故事看上去诡异且晦涩。

▲ 这个不经意的戴面具戏份,暗示出了角色的两面性,即本性与社会性

然而这部《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能将表层的故事与隐藏的故事结合的如此巧妙,如此的难辨伯仲,实属罕见。你很难找出两层明暗故事牵强捆绑和生涩对位的瑕疵,比如说故事中矛盾冲突下的那两个牺牲品,来看——

从表层故事来讲,故事最终就死了一个“傻小子”和“一头驴”,两者的牺牲即合情合理又无伤大雅,同时它们进一步增加了故事的悲剧感以及激化了两个男人的矛盾冲突。

然而从另一个暗线故事的角度(即爱尔兰内战),这又暗示了战争下“平民”是第一受害者,没错,那头驴和那个傻小子,在我看来便是手无寸铁的无辜平民象征。当然,除了这些,还包括更广义上的艺术、宗教和人性与希望。

在这两个明暗故事下,我们来看导演是怎么表达个人观点的—(他为此专门设置了一场卡尔姆与神父的对话戏)——

- 卡尔姆:我杀了一头迷你驴,那是个意外,但我的确是感觉不太好。

- 神父:你觉得上帝会在乎迷你驴吗卡尔姆?

- 卡尔姆:恐怕他不会,恐怕这就是问题所在。

……

短短一段黑色幽默式的对话,一语双关出了个人争吵以及战争厮杀的双面荒诞性。

七、高级的“美式编剧”

首先我认为这部电影是典型的“美式故事片”,它是服从故事在先,观点思想以及政治面隐于其后的原则。在这之上进行概念性以及主题性创作,并且让其艺术性和欣赏性兼顾,其难度极大。

但我认为这终归是个技术和技巧的问题,这些高超技术几乎体现在了这部电影的每一个细节上,我们略举几例——

*当导演想要向观众抖出妹妹受到大陆图书馆的聘用这一信息时,并没有生硬地让本人或她兄弟再或用道具信纸呈现,而是借杂货店老板娘的嘴说出来的。

而老板娘之所以会知道这一信息,又跟其人物特征有着必然关系——她喜欢听人家的八卦新闻,喜欢拆人家的信窥别人的隐私。当老板娘说出这一信息后,又激化了妹妹与老板娘的矛盾以及增加了电影的“喜剧性”。

大家看到了吗,如此一场戏,抖信息、刻画人物性格、增加矛盾冲突、创造观影娱乐,一举四得!

*酒吧里的吧台掌柜本来用一个演员足以,偏偏导演安排了两个人(大概是兄弟俩)。为什么,我认为很简单,就是方便剪辑打节奏,让人物的对话更有节奏感,更具观赏性。

*帕德里克往卡尔姆家房子泼汽油的时候,刚好导演给出了一个汽油泼到屏幕镜头上的画面。可别小看这一主观穿帮镜头,它将视角转移到了看电影的观众身上,进而又跟被烧房子的卡尔姆捆绑起来,让观众不知不觉开始为卡尔姆担心了。

*帕德里克曾在吃饭时问妹妹自己是不是除了“傻小子(多米尼克)”外岛上最蠢的那个;之后多米尼克被父亲打的鼻青脸肿。警察又把帕德里克揍了一顿;再之后驴子和多米尼克死掉;最后神父对卡尔姆说“你觉得上帝会在乎一头迷你驴?”……

这一系列情节戏把驴子、帕德里克、多米尼克捆绑到了一起,暗示了其社会阶层的等同性,同时也说明了其同为战争下的牺牲品。

哪怕是再不起眼的一句台词都是精心的设计和布局!

*最后两个男人的话一语双关——“这事没完”。我们当然知道卡尔姆还没死,帕德里克不会放手。然而,要知道爱尔兰的民族矛盾也并没有完,它甚至延续至今。

(相关电影推荐:《与魔鬼同行》(1997)、《风吹稻浪》(2006)、《贝尔法斯特》2021)

如此细节处理在电影中贯穿了每一个镜头,这便是“高级编剧”水准。

不得不说,《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将美式电影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八、关于卡尔姆、艺术、战争、反乌托邦的一些思考

卡尔姆这个角色让我久久不能平静,这当然不是因为他断指的行为,而是这个人物的留白。试想:

什么样的音乐家会跑到一个小岛上面朝大海独自生活?

又是怎样的音乐魅力能吸引岛外的音乐人络绎不绝地跑到岛上来找他合奏?

再者,怎样的音乐家能在断了五根手指后还像什么没发生似的继续创作演奏?

这让我不觉想起那个“海上钢琴师”……

然而,钢琴师跟他的那艘船成就了一个乌托邦,可卡尔姆跟他的小岛呢?毕竟,现实中没有一个能逃避得了战争的“乌托邦”。(好在妹妹离开了,留下了一个“希望”)

至此,我似乎明白卡尔姆在谈及自己创作的那首“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时对帕德里克说的最后那句话的意义了——

“我一直想在你的葬礼上弹给你听”,但这对我们都不公平,不是吗?

(文章结束)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