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宇宙大事件顺序「看看DC宇宙的数据你会发现它是一个好牌打烂的典型案例」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507更新:2023-03-19 10:39:58

尽管超级英雄电影如今很吃香,但市面上算是真正建立起来的漫改宇宙也只有漫威宇宙以及DC宇宙两个而已。

尽管是唯二的英雄宇宙,但漫威跟DC的发展却不能同日而语,漫威宇宙如今的IP价值已经达到350亿美元,但DC宇宙却依然处于半死不活的状态,论IP价值仅仅64.8亿美元​,尚且不及单个英雄比如超人(IP价值111亿美元)蝙蝠侠(250亿美元)。

关于DC宇宙为何比不上漫威宇宙的事,不少人都有讨论过,有的认为是DC背后的华纳不给力,而漫威背后的迪士尼有眼光,也有的人认为是DC宇宙建立时间慢了,更有的人觉得是电影风格问题导致受众面不同,众说纷纭。

今天,小赛就从数据层面对DC宇宙进行分析,看看原本名气、热度都不逊于漫威的DC英雄们,为何在银幕被后来居上。

DCEU建立于2013年,属于这个宇宙的DC电影已上映的一共有8部,去年的《小丑》虽然是DC电影,但严格来说并不属于DCEU,即使是在立项以及宣发的时候,华纳方面都是将其当成一部完全独立的影片宣传。

但考虑到后来在美剧《闪电侠》里剧版与影版的闪电侠相遇,DC多元宇宙正式开启,因此《小丑》在未来或会被并入DC宇宙,故为了完整性,此次的解析依然会将《小丑》纳入,一共是9部电影。

与漫威宇宙不同,DCEU并没有所谓的按阶段划分时期的说法,再加上影片数量不多,因此这次对其可以直接统一分析。

先看看,DC宇宙的整体成绩。

注:《猛禽小队》目前仍在上映中,所以最终数据或有浮动。

尽管DCEU不以阶段来划分时期,但倘若以《正联》作为分界点,对比漫威宇宙的话,会发现一些很有意思的事情。

DC宇宙虽然建立得比漫威宇宙晚了5年,但在英雄集结之前所用时间都是4年,漫威是2008~2012,DC是2013~2017。

虽然时间一样,但DC这个时期的电影总数只有4部,而漫威却是5部。

除了2009年漫威因为被迪士尼收购而没有推出电影外,剩下3年漫威每年至少有一部电影上映,但DC在这4年间却有两年真空期,2014与2015年没有任何影片上映。

换句话说,华纳DC方面完全有能力在这4年间推出比漫威更多的影片数量,多的不说,即使排除2013年因为要看《钢铁之躯》表现所以只有一部,剩下三年每年两部的话,这4年至少都能推出7部电影,华纳DC完全有能力在英雄集结之前让旗下所有英雄都来一部个人电影让观众先了解他们的来龙去脉。

除了2年真空期外,2016年的《自杀小队》属于支线性质的电影,虽然里面有小丑女这种高人气角色,但显然对整个宇宙的主线进行并没有任何帮助。

有的人会说,DC不一定要学漫威先英雄后集结啊,走先集结后英雄的路线不行吗?

然而这对于一个商业宇宙来说只能是风险很大的操作,很简单的道理,面前两条桥,一条是别人已经走过确认安全,至少不会出事的,另一条是完全未知,可能安全,也可能存在潜在风险,你会选择哪个?

从制作成本来看,以《正义联盟》为分界点,2017年之前的DC电影成本非常高,动不动就2亿多美元,但2017年之后最高的也不过是1.66亿美元。

以性价比的角度来说的话,显然是2017年之后的DC电影要比之前的更加赚钱,特别是《小丑》,5500万美元的成本全球票房突破10亿美元,从盈利方面甚至不输于《复联3》。

内地票房方面,除了《海王》一枝独秀外,其余能上映的DC电影票房一般都是6亿左右的区间。

其中《钢铁之躯》是有所低估的,因为当年这部影片在内地上映不过一周后就撞上了当时火爆的《小时代》,这种情况下仍然有3亿多票房算是相当不错了,可想而知倘若档期再好一点,票房最起码也能达到6亿这个标准线。

接下来看看北美地区的票房走势。

由于超人、蝙蝠侠这两名英雄早就名声在外,因此与他们相关的两部电影首日票房都相当亮眼,《钢铁之躯》是4400万美元,《蝙蝠侠大战超人》(下面简称BVS)是8200万美元,这已经属于《复联》级别的成绩了。

但问题在于,BVS的次日成绩实在太差,高达37.9%的跌幅是的最后北美地区的开画成绩只有1.66亿美元,在首日比《复联》更高的情况下,开画成绩却少了3000多万。

此外,《钢铁之躯》《BVS》《自杀小队》以及《正联》这4部电影都有一个特点,是次周的跌幅也非常高,BVS甚至后劲倍数跌到2.0以下,是电影史上唯一一部成本过亿开画过亿但后劲没有2倍的商业片。

首日高,说明热度足;跌幅大,则说明观众口碑不好,可想而知倘若这几部电影的走势不是那么差的话,最终的票房成绩会更好。

除了这几部电影外,其他诸如《神奇女侠》《海王》的表现则非常不错,尤其是《海王》,在首日与开画成绩都很一般,且是在强手云集的圣诞节档期下,硬生生打出了接近5倍的票房后劲,这个表现实在非常亮眼。

倘若BVS有这个走势,以这部电影的热度来看,票房成绩突破20亿美元真不是梦,只能说可惜了。

至于近期上映的《猛禽小队》则是创了DC宇宙最低的首日与开画成绩,事实上这部电影本身热度就很一般,加上质量有问题,这个成绩也可以说是理所当然了。

再看看内地的票房走势。

未上映的三部电影略去不谈,《钢铁之躯》首日表现低迷以及次日走势不好的原因是因为它上映的时间是周四。

BVS的首日表现相当亮眼,但次日走势较为一般,但首周依然夺得了差不多4亿的票房,可惜后劲走势太差,最后内地票房也不过是6.1亿左右。

《海王》的表现相当强势,这其实得益于周五首映后观众流出的口碑非常好,因此当天就吸引了一大批观众进影院,之后形成了良性循环,因此次日增幅高达68.7%,在国内所有超级英雄电影里位列NO.1,首日也拿到了高达6.52亿的高票房(一个周末就等于普通DC电影在中国上映的总票房成绩,实在太惊人)

《沙赞》则走了一条跟《海王》相反的道路,因为首映后流出的观众口碑太差,因此次日明明是周末,票房走势却不升反降,最后国内的票房也是低得可怕。

其余几部DC电影基本保持了正常的发挥。

除了《神奇女侠》以外,DCEU的影片在内地跟在北美地区的票房走势基本一致,在国外成绩好的如《海王》,在国内依然吃香,在国外走势稀烂的,如《BVS》,在国内同样不讨好。

最后,来看看口碑。

除了《神奇女侠》《海王》等少数以外,大部分DC电影的口碑都是比较一般的。

BVS还是那个问题,CS观众评分等级竟然是B级,这对于商业电影来说是最低的一个级别,难怪票房走势如此差,观众都不喜欢,票房又怎么能高呢?

《沙赞》这部电影很有意思,在国外的评分并不低,但国外票房却也相当普通,而在国内就更不用说了票房口碑皆无,但对于这部影片来说,起码还捞到一个“在国外叫好不叫座”的说法,还不至于是“四无”局面。

《小丑》的评分其实比较趋向于两极分化,虽然它拿到了威尼斯金狮奖,但依然有不少人给予差评,事实上大多数人对这部影片的诟病都集中于其所诠释价值观,倘若单纯论电影本身的质量的话,《小丑》的优秀是毋容置疑的。

纵观DCEU所有影片的数据,会发现这个电影宇宙有三个特点。

第一,规划不明确。

正如之前所述,同样4年时间,却有2年真空期,规划里甚至还有一部支线性质的电影,这背后凸显出的就是战略方面的混乱,这点方面,DCEU的掌舵人难辞其咎。

在《正联》之后,DC电影在这几年基本也就是一年一部,虽然其中有《海王》这种好片子,且考虑到英雄集结失败后DC需要重新拟定战略,但始终不是好事情,毕竟距离DCEU建立至今已经7年了,整个宇宙才8~9部电影,这个频率实在是太低了点。

第二,但凡是失败的DC电影,其票房走势都是高开低走。

票房高开意味着热度高,这也是上面提到过的,说明DC的英雄先天在人气方面就非常有优势,然而“低走”则说明影片的观众口碑实在不好,于是优势就被白白浪费掉了。

而“低开高走”这种情况则偏偏发生在人气偏低的海王这名英雄身上,这充分说明英雄先天人气是优势,但总体成绩更主要的还是要看电影质量,不是说你挂着一两个高人气英雄做噱头票房就能好的,即使是美漫人气前三的蝙蝠侠 超人都不行。

第三,品控方面很成问题。

自2017年的《神奇女侠》以来,DC电影就陷入一个奇怪的现象,通常是这部爆了,下部要么扑街,要么就成绩一般,而且这现象持续到近期的《猛禽小队》都依然适用。

这种“爆一部扑一部”的现象背后,反映出来的就是华纳DC对电影品控的不到位。

事实上,即使是任意一个电影系列要做到每一部都稳定也是不容易的,但像DCEU这种“爆扑常轮回”的现象即使放在好莱坞也是相当罕见的。

不稳定的品控导致的直接恶果是电影票房的失利以及品牌形象的受损,间接恶果则是损失了很多潜在的受众。

这也是DC宇宙的受众远不如漫威宇宙的一大原因。

如今漫威宇宙正值英雄们大洗牌,高人气的钢铁侠、美国队长等已经退隐,因此其实也是DC宇宙反攻的好机会。

但打铁还需自身硬,倘若DCEU没有把自身的一些缺陷解决的话,要达到与漫威宇宙并肩则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