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电影名字翻译成中文「英文电影名字该如何译成中文有趣的中英文电影译名对比」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723更新:2023-03-19 21:07:31

电影是一种集艺术性和商业性于一体的艺术形式,是最具影响力的文化传播形式之一。

作为电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电影片名不仅应具有导视作用,还应具有激发观众的兴趣和提高影片的商业价值作用。

几乎每一部优秀影片都有一个吸引力十足的片名。

英文电影片名翻译应当属于一种文化交流活动, 是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从一种文化到另一种文化之间转换和传递同一个信息的过程。

电影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特征,这些文化特征直接影响着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因此,有时候需要对电影本身所体现的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影响等有充分具体的了解,只有这样,从而才能翻译出优秀的片名。

由于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式以及人自身的生理状况等存在很大差异,英汉思维方式必定存在着很大差异。

正如翻译巨匠傅雷先生所说:“东方人与西方人的思想方式有基本分歧,我人重综合,重归纳,重暗示;西人则重分析,细微,曲折,挖掘惟恐不尽,描写惟恐不周”,即汉语语言重人文,强调综合和概括,暗示和慎言;而英语语言文化则重科学,强调细微和周到。

对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语言表达,对同一事物也会因不同理解而产生不同的语言表达,这种语言表达的差异正体现了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

这些思维差异表现在电影片名方面就是汉语言中较多地使用概括性的词汇,如《天下无贼》、《保持通话》、《东京审判》等,而英文电影片名往往使用精简和新颖的词汇,如《珍珠港》、《Ghost》、《Speed》等。

以Speed为例,如果简单地译为《速度》,显得平淡无味,绝对无法引起中国观众观看影片欲望。

退休炸弹专家佩恩由于不满政府的退休政策而决定报复社会。他炸毁电梯未遂,继而炸毁了一辆公交车,并在另一辆公交车上安装了炸弹。只要这两公交车的时速超过50英里时速就不能再低于50英里,否则将引起爆炸。当警官杰克赶上这辆公交车时,公交车已经载满乘客,时速也早已超过了50英里。杰克冒险上了公交车,并和佩恩展开了一场生死较量。

译者将其译为《生死时速》,不仅高度概括了影片的内容,还带给观众一种难以抵抗、紧张和刺激的感觉。又如Taxi直接译成出租车就乏味了,而译为《的士速递》效果则完全不同;Next本意是紧随其后的,而译为《预见未来》更能让观众产生兴趣。

中国人深受儒家思想影响,重人伦,轻视物理,重集体,轻个人。

中国电影片名不常用人名作为片名,在为数不多的此类的影片中,其片名所代表的人物大多是民族英雄、历史名人、革命先烈或者模范人物,如 《郑成功》、《张思德》、《焦裕禄》等。

与此相反,西方人受古希腊民主精神、人文主义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影响,主张以人为本,洞察宇宙,探索人生,强调人的价值,强调人的决定作用,以人为中心。很多英文电影直接使用片中角色的名字为片名。

多数片名是以片中主人公的名字命名,但也有的片名是片中配角的名字,甚至是从没出场的人物的名字,如Gigi(中文译名金粉世界)、Rebecca(中文译名蝴蝶梦)、Annie Hall (安妮·霍尔)等。翻译时译者往往会以原片名为基础,再结合影片内容作出适当的调整。

比如Forrest Gump。影片讲述的是弱智者Forrest Gump以诚实、守信、勇敢、专一的态度创造奇迹的人生故事。

Forrest Gump是影片主角的名字,译者保留其姓“甘”,并增加符合了汉语表达形式的 “阿”和 “正传”,将片名译为 《阿甘正传》。

更多的时候,译者会完全摒弃原片名,根据剧情提炼、归纳和翻译片名,如Jerry Maguire、Erin Brockovich、Hamlet分别被译为 《甜心先生》、《永不妥协》、《王子复仇记》。

审美也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产物。

中西方文化自身固有的巨大差异决定了其审美标准的差异,这给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首先需要正确把握英语语言所传递的文化内容,然后考虑汉语观众的审美需求,在汉语语言文化中选择合适的形式来传达英语语言文化的信息,力求使两种语言在艺术形象上达到统一,将英语作品的美准确地传递给汉语的电影观众,带给他们美的享受。

西方影片喜欢具有概括性的语言,追求简朴美,如Casablanca是卡萨布兰卡、The Piano中文译名是钢琴课、而Matrix的本意是母体,电影中文译名就是大家熟知的《黑客帝国》。

而中国的影片喜欢采用富有象征性、富含诗意的语言,追求意境美,语言结构上讲究平衡美和对称美,如《花样年华》、《山楂树之恋》、《夜宴》等。

因此,翻译英文片名时较多地使用四字词语,如电影Death Before Honor意思为“荣誉面前死亡”而中译名《铁血军魂》,这个译名使用了中国人熟悉的词汇“军魂”,蕴含了浓郁中国文化以及译者的情感,符合汉语语言的审美要求,体现了含蓄美。

又如刚才说过的Enter The Matrix译为《黑客帝国》、Gone With The Wind 本意为跟着风一起走,随风而去的意思,所以有译为《飘》但更为大家熟知的却是译名《乱世佳人》,很显然这个名字更符合中国人的审美。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出现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历史现象,与社会物质文化生活及精神文化生活的各个层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宗教可以影响到不同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需求。

宗教文化在人类的生活中充当着十分重要而又特殊的角色。一个国家的宗教文化是它的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

西方人大多都有宗教信仰,所以宗教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影响他们的语言交际行为和思维方式等方面。中西方宗教文化方面的差异性突出表现在语言思维方面的差异。

因此,在翻译有关宗教文化类电影片名的时候,为了帮助汉语观众更清晰理解影片,译者一般都会适当地作一些补充或说明。

以Seven《七宗罪》为例。该片根据13世纪道明会神父圣多玛斯.阿奎纳列举出人类各种恶行的表现和天主教教义,人类有七种遭永劫的大罪(seven deadly sins):gluttony (暴食)、greed (贪婪)、sloth (懒惰)、Pride(傲慢)、lust (淫欲)、Envy(嫉妒)、wrath(暴怒)。

如果仅仅按照字面译为《七》,中国观众则很难理解《圣经》中“七”的特殊宗意义。译名《七宗罪》不仅忠实传达了原片的文化信息和故事主题,而且点明了原片的宗教寓意。

同一个词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会让人产生不同的文化意向。

中西文化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因为在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中对同一事物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同一事物,在汉语中看来是美好的事物,而在英语中却可能有着丑恶的形象。同样,在汉语中看来是丑恶的事物,在英语中却可能有着相反的看法。

以“龙”为例。中国 “龙”和西方的“dragon”所承载的文化意向差异很大,它在中西方文化中的文化意象是不对等的。

“龙”作为华夏民族的代表,是一种图腾,自古以来被认为是勇气、权力、吉祥的象征; 而西方人则把“dragon”看成是巨大的长着翅膀和长尾巴的能吐火的大蜥蜴,是邪恶、恐怖的象征。

Dragon Heart如果简单翻译为《龙之心》,必定会误导中国观众。因此将其译为《魔龙传奇》,更为贴合西方人对“龙”的文化意向,并符合影片的内容。

再比如一部经典的美国电影 ghost 讲述的是一对情侣至死不渝、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

如果将其简单译成《鬼》,会让中国观众误认为是带来恐怖片,因为在中国文化中“鬼”是人死后的灵魂,它青面獠牙,异常恐怖和邪恶。

正是考虑到中西文化意象差异,所以灵活地将其译为 《人鬼情未了》,既点明了剧情,同时也能引起观众观影的好奇心。

所以说,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英文电影片名其实很多都不是用机械地、单一的方法来翻译的,而是需要在忠于电影内容和了解中西方文化巨大的差异基础上大胆地进行创造。

译者一般都是充分得了解英语与汉语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的各方面的差异性,特别是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影响,充分考虑到中西思维差异、价值观差异、审美差异、宗教文化差异和文化意象差异等方面的翻译对策,灵活地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这样才让我们的观众看到了最大限度地保留各民族的文化特色,实现两种语言文化信息的完美转换的英文电影的中译名。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