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国内电影「中国大片20年④大片给中国电影带来了什么」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212更新:2023-01-02 19:10:00

大片不再拼成本,IP开辟新“宇宙”

2011年的古装动作大片已经表现出了明显的颓势,《战国》《倩女幽魂》《关云长》《白蛇传说》《画壁》等一系列作品的市场表现都不如人意。不过年底还是有一部《龙门飞甲》取得了近4亿票房,其更大的功劳得益于热衷技术革新的徐克搭上了前一年年底《阿凡达》掀起的3D热潮的东风。

《龙门飞甲》海报

《龙门飞甲》作为经典港产武侠《新龙门客栈》的续集,内地继香港后大中华区的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3D武侠电影,也成为了华语电影史上第一部获得官方认证的IMAX 3D电影。徐克的写意江湖和奇淫技巧让武侠世界在3D的语境下有了新的发挥,刀光剑影的视听体验在电影院里再度得到激活。为了打造一部“真刀真枪”的3D影片,来自美国、新加坡、韩国、中国香港和中国大陆的3D人才组成团队,这在中国电影史上还是首例。

之后整个2012年上半年内地市场都没有一部古装大片上映。直到《画皮2》的推出,7亿的票房,印证的是IP的品牌效应,以及奇幻、惊悚等类型元素之于商业电影的重要意义。

这个阶段,一些变化在电影市场悄然发生。

2011年,一部《失恋33天》拿下3亿票房,高票房不再是专属大导演、大明星和大制作的神话,小成本同样可以成就“大片”。这部电影不仅在之后的几年开启了一个全新的名曰“光混节档”的新档期,也使得剧情轻松浪漫,以都市女性角色为主角,描写女性爱情与成长的“小妞电影”在很长一段时间成为市场上的香饽饽。

而2012年末上映的《人再囧途之泰囧》,投资不足3000万,却以首日3600万,周末单日9000万,首周末超过3亿的票房纪录为当年贺岁档制造了一场狂欢。这部喜剧片最终票房突破10亿元大关、观影人数破3100万,创下当时国产片累计票房、观影人数最高纪录。

《人再囧途之泰囧》海报

《人再囧途之泰囧》的高超“性价比”震撼了当时的中国电影市场,并成了当年最值得研究的案例,各种角度、搜肠刮肚的媒体讨论与专家研讨,从档期、营销手法、影片类型、观众心理乃至同档对手的得失被逐一分析了遍,而它的积极意义是准确地向市场示范了什么是“类型”——在同期贺岁大片全在不顾观众期待兀自玩深沉的时候,只有它在认真逗观众笑。

两年之后,宁浩的《心花路放》再次刷新了喜剧 公路类型的票房上限,《港囧》的升级、《唐探》系列的火爆、开心麻花接二连三地“赢麻”,喜剧之于电影市场的刚需号召力至今仍然再三得到验证。

被大片带得越来越大的电影市场里,喜剧、青春、爱情、悬疑等类型电影在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都得到了充足的发展,而大片的创作则需要另一个密码的加持,它叫做“IP”。

《叶问》海报

四部《叶问》,票房从8000万、2亿、7.7亿到2019年的11.8亿,一路走高的曲线让这个系列在好莱坞大片包围的情况下,重现国产功夫片的荣光。

《西游记》系列

2013年《西游·降魔篇》12.46亿登顶年度国产片票房冠军后,《西游记》衍生出的《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女儿国》等篇章,成了每年春节档的保留节目,明星阵容空前豪华,制作水准不断升级。

然后是《鬼吹灯》和《盗墓笔记》在2015年前后成为影视市场上最热门的IP,万达、华谊、中影、上影等各家新片片单上,胡八一和吴邪们在各个平行宇宙中的冒险总是出现在最显眼的位置作为重磅推介项目。

《九层妖塔》《寻龙诀》

“狄仁杰”系列的创作跨度同样横跨超过10年,该系列继承了古装武侠电影的衣钵,不断塑造和完善着大唐盛世这个万千人既神往又好奇的江湖,同时在悬疑、侦探、惊悚、奇幻等元素里不断融合与迭代。

再后来,网游《阴阳师》的走红,又让日本神怪志故事在中国幻化成诡谲绮丽的《晴雅集》《泷夜曲》和《侍神令》……

越来越多的电影人和出品公司开始有了“xx宇宙的概念”,陈思诚三部《唐人街探案》的票房,从第一部的8亿一路干到45亿,此外,“唐探”网剧和《误杀》系列将属于唐人街侦探的悬疑历险继续向不同方向扩充,并屡屡获得成功。

《唐人街探案》从电影发展到网剧。

电影《误杀》系列

连张艺谋在2016年受好莱坞“委派”拍摄“超级巨片”《长城》时,也曾表达过对于打造一个“长城宇宙”的雄心,当时的他希望《长城》可以成功——“如果成功孵化成一个可持续的IP,这个IP系列的长度会持续十年,培养起数以亿计的粉丝。更多的中国导演也将有机会加入这个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让中国英雄拯救世界的行列。”可惜这个梦想最终因为票房和口碑都未达预期而落空。

从引进外援到独当一面,大片铺就国产视效进阶之路

从《英雄》中万箭齐发的那一幕震撼观众的那一刻开始,中国电影银幕在视听体验极致化的追求就正式启动了。伴随着大片的一路发展,随之配套成就的,是电影工业的不断精进与完备。

近年来,《流浪地球》里冰天雪地的地球表面景观、《刺杀小说家》里暴戾恣睢的巨型鬼怪、《独行月球》中活灵活现的金刚袋鼠、《杨戬》中山呼海啸燃到炸裂的元神大战、《长津湖》中惊心动魄的战地烽烟……各种不同类型的电影都在视效奇观中不断将观众的感官升级,也为电影院在流媒体时代保留了一份无可取代的理由。

《流浪地球》海报

很长一段时间,国内导演想制作出好的特效大片时,都会找国外的一些特效制作团队。“五毛特效”的嘲讽围绕了中国电影多年,“中国电影工业水平与好莱坞差距50年”的论断也时常在耳。

2002年,除了中影华龙和上影数码两家国营公司,中国电影的特效行业几乎可以说是一片空白。在人才稀缺、技术落后的情况下,起步阶段的中国大片只能掷重金邀请来自好莱坞、新西兰、日本、韩国等特效团队合作。当越来越多的海外特效公司承接中国项目后,便开始以分公司或工作室的形式进驻中国。在《长城》《寻龙诀》《捉妖记》《九层妖塔》《智取威虎山》《狄仁杰》等不少作品的背后,往往能看到维塔、工业光魔、Dexter、Digital Idea等海外工作室的身影。那些年的“引进来”为中国电影提供特效上的质量保证,也使得国内从业人员得到学习的机会。中国电影人在那些年里也如饥似渴地从海外团队身上汲取着专业技能与营养,为之后不断完善自身能力积蓄能量。

曾参与“哈利·波特”系列、“加勒比海盗”系列的美国影视技术公司Technicolor(特艺集团)在为《满城尽带黄金甲》《集结号》等国内大片提供后期与技术支持后,与上影集团联手成立了一个为影视、广告、动画等行业提供后期制作的合资公司。当时的上影集团总裁任仲伦表示,好莱坞专家加入中国团队,协助完成了多部国内电影的制作,同时将中国同事输送到海外培训,成功为本土团队积累了经验和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对于推动整个产业非常关键。

2015年的暑期档,电影《捉妖记》以24.4亿的成绩超越《速度与激情7》拿下当年的内地票房冠军,长得像个萝卜的小妖精胡巴,刷新了当时中国电影票房的历史纪录,也是国产电影首次突破20亿元票房大关。

《捉妖记》海报

导演许诚毅自梦工厂归来,有着《怪物史莱克》这样代表作的漂亮履历,带着踌躇多年的梦想,开始了在中国的新旅程。《捉妖记》带出了一支由中国人组成的动画、特效队伍。在谈到当时与中国本土团队的合作时,许诚毅曾表示,“一开始进展得很慢很累。我不光拍了一部电影,还把我在美国学到的、自己领会到的经验分享给他们,他们现在可以成为独当一面的动画师了,我感到很安慰。”

2013年,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和美国电影协会(MPAA)达成一项交流合作计划。其中,乌尔善、张一白等4位导演第一期就前往了派拉蒙,而路阳、郭帆、宁浩、陈思诚等人组成了第二期,次年前往。如今回过头来看,前后60多位赴美学习的导演组成了中国重工业大片探索的“第一代”。郭帆和路阳也表示,在好莱坞学习参观期间,两个电影工业体系的巨大差距成为他们探索重工业大片的一个起点。之后这些导演之间的互相扶持也在推动着中国视效大片的进步。

路阳、肖央、郭帆、陈思诚、宁浩等作为中国青年导演代表由国家广电总局指派,赴好莱坞学习。

2019年,《流浪地球》的成功,令MORE VFX这家公司名声大噪成为行业翘楚。两年前的《悟空传》,已经让这家公司打下一场漂亮的硬仗,这是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第一次由中国视效团队来主控整个项目。《悟空传》的视效获得了香港电影金像奖,也让国内制片方对本土视效公司开始建立起信心,许多国产片转向委托国内企业进行视效制作。

《刺杀小说家》剧照

而观众能够在一部部不同类型的影片中,看到本土视效公司独当一面地突破一道又一道技术难关。例如《独行月球》中独孤月和金刚鼠环月计划,是国内第一次使用游戏引擎来代替传统的渲染,大幅提高了整体的制作速度和数量;《刺杀小说家》依靠100%的国内团队创造出波诡云谲的小说异世界,而这在当时路阳导演骄傲的叙述中,是“本土团队里程碑式地首次将成套技术完整地应用到中国电影的制作流程之中”;《外太空的莫扎特》则是首次在国内实现了实时动作捕捉和面部捕捉的电影……

《独行月球》海报

即便是“恶评如潮”豆瓣3分 的《上海堡垒》,电影中也呈现了观众前所未见的视觉奇观,外星母舰、上海大炮,上海整座城市的“陆沉”……1600个特效镜头还原小说想象,影片中武器装备、机甲类型的数字角色等大量S级、S 级特效镜头难度高且种类众多,而这些视效资产都需要进行交互式特效制作。导演滕华涛导演曾用“书上一行半,后期一年半”来形容这个过程的艰难。

每一个技术点或流程管理的突破与创新在一部庞大的电影大片中或许微不足道,但正是这些不断的累积共同刷新着中国电影工业的整体水平线。中国电影技术应用的革新、工业流程的完善,都为更多元化的叙事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可能性。

合拍时代:港影北上与文化输出

中国“大片”发展一路走来,合拍是一种重要的发展路径。

随着港片的没落和内地市场的崛起,香港导演“北上”成为一个时代群体共同的选择。内地香港合拍片自上世纪80年代起就已经开始,21世纪第一个十年的武侠大片时代几乎都少不了香港资金和团队的加持。合拍将香港成熟的商业类型经验和娱乐文化精神带入内地,发展出一套与之契合的产业营销系统。

陈嘉上、徐克等导演在魔幻武侠等偏重视觉呈现和技术探索的商业类型上取得了良好的市场效应;杜琪峰将银河映像电影公司擅长的爱情片和警匪片经验引入内地:《单身男女》系列和《盲探》《毒战》等反响不错的影片都扩展了相应类型的边界;陈可辛、邱礼涛等导演也都在内地市场中凭借扎实的类型叙事基础和鲜明的个人风格立起独树一帜的“山头”; 2014年的《智取威虎山》糅合了中国经典红色革命故事与香港类型片的商业元素技巧,开启了主旋律叙事的新时代,刘伟强、林超贤等导演之后凭借《中国机长》《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等作品,主导了一系列商业大片的票房神话……

《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紧急救援》

有相当长一段时间,好莱坞电影公司为了让影片获得合拍身份,将到中国取景,起用中国演员演个龙套角色,一两句台词,几个镜头,一带而过作为常规操作,以此避开分账片份额的限制。甚至在一些影片中,中方演员的戏份只在 “中国特供”版中出现。“假合拍,真骗钱”也曾经是电影市场上某一类“烂片”的鲜明特色。

2016年,张艺谋的《长城》可谓是载入中国电影史册的大事件。拍《长城》之前,张艺谋已经多年不碰“大片”。而当他和好莱坞携手创造一部中国电影史上投资最大的大制作时,他明白其中的意义远大于票房本身。

《长城》投资高达1. 5亿美元,好莱坞传奇影业和中影、乐视三大出品方都称这部电影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合拍片”。张艺谋的野心是借一个好莱坞“打怪兽”类型的外壳向世界传达中国的文化。同时,张艺谋在接受采访时谈道,“从整个电影工业来说,《长城》这种类型的电影就是我们的短板,这是电影里的‘重工业’和支柱产品,我们在这上面一直缺席。”

《长城》海报

《长城》起初的剧本里,美国人只写了守卫长城的是一支特种部队,大概有几百个士兵,项目找到张艺谋后,收到的提议是:“至少要十万”。张艺谋把镇守长城的军队绵延十公里战线,让飞索部队“鹤军”、弓箭部队“鹰军”、工程和火炮部队“虎军”、近战部队“熊军”、步兵部队“鹿军”,以五种不同色彩呈现。冷兵器的战争艺术更系统化,更有可视性,为此他跟美国公司讲武术的起源、五禽戏、八旗,对方都觉得很有趣。

《长城》剧照

《长城》的最大投资方传奇东方,最初由华谊兄弟宣布与传奇影业共同组建,后被万达收购,日常的制片管理、拍摄和创作管理都是传奇在做。中影和乐视在片中也有相当大比例的投入,负责中国的宣传与发行,是全球发行的电影里中方占比最大的一次。

实拍三年,《长城》的团队里有超过百位奥斯卡级别的获奖者和提名者,特效更由顶级的“维塔工作室”和“工业光魔”协助完成,被视为中国电影人才和资本与好莱坞电影工业的一次深度合作。青岛外景地剧组人员总数最高时达到1300人,由360多个集装箱搭建的实景“长城”让人叹为观止。马特·达蒙在青岛万达影都看到《长城》的布景时也忍不住感叹,那是他见过的最大的绿幕群。

《长城》剧照

但最终,电影里虽能看到张艺谋从《英雄》以来一路拍大片、做大型活动的积累,但关于《长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并没有期待中那么多的展现。即便在中国地位如张艺谋,在进入好莱坞大片工业体系后,依然有其无可奈何的被动。《长城》最终无论从票房和口碑上,都无法归类为一次“成功”的试验,但这部一开始就是为全球的主流市场设计的、从严格意义上讲让中国电影第一次进入所谓的“六大”发行管道,无论成败,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历史意义。

同年另一个合拍的大事件属于《功夫熊猫3》。2016年1月29日,《功夫熊猫3》首映当天便狂揽1.5亿拿下票房冠军。首周末,熊猫阿宝已经将超过3亿票房收入囊中。凭借近50%的排片和高达90%的黄金场上座率,《功夫熊猫3》将同期上映的《蒸发太平洋》和全球热映的《星球大战:原力觉醒》远远地甩在了身后。

《功夫熊猫3》海报

作为一部以中国元素为大背景的系列动画电影,《功夫熊猫》系列的成功可谓是空前的,而来到该系列的第三部,终于完成了“史上第一部中美合拍动画长片”的大任,作为合拍片的成功在中美合拍的历史上也是屈指可数的,其意义堪称里程碑。这部动画让梦工厂敲开了中国电影市场的大门,在巨大的票房蛋糕中分得了属于自己的一份。而这样的成绩其实也是一次人才引进与合作的成果展示——早在四年前,2012年8月在上海宣告成立东方梦工厂。

2018年,中美同步上映的影片《巨齿鲨》用18天突破了10亿票房,影片讲述了一项由中国主导的国际科研项目在马里亚纳海沟遭遇海洋生物惊险袭击。这部看来好莱坞元素十足的影片中,除了中国女主角李冰冰,还有更多来自中国的主导因素。

《巨齿鲨》海报

原本像这样用国际化表达展现的现代化故事和国际化IP,并用好莱坞体系、好莱坞艺人关系和后期制作资源开展合拍活动的电影在几年前并不少见。而《巨齿鲨》区别于以往中方 “传播中国文化”和外方 “去中国市场赚钱”的诉求错位,将双方诉求统一于“拍一部全球发行的国际影片”上,同时赢得了中美市场,最终全球票房超5亿美元。尽管中方选择电影题材的时候,没有强调以“中国特色” 为依据,但其中的祖孙情、中国式父女关系等潜移默化的手法呈现“中国元素”同样不失为一种符合电影叙事的文化输出。

把时间倒回到疫情发生之前,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已与英国、法国、俄罗斯、新西兰、日本等22个国家签署电影合作摄制协议。自2000年起至2019年底,中国与其他国家完成合拍并公映影片244部。

产业配套,是一盘大棋

随着电影产业产值的不断提升,从国家到地方的相关政策和扶植力度不断完善,围绕电影的全产业链建设同时也助力电影的创作和制作不断升级。互联网公司的加入,使得电影获得了更强的产品属性,从宣发、制作到开发的综合业态进一步激活了百年艺术门类在新时代下的活力。

2006年,在万达工作总结会上,王健林说了一句名言——“电影是一个没有天花板的产业。”尽管这句话在之后多年的发展实践后看来还是过于乐观,但对于中国电影的信心引领着之后包括万达在内的各大电影企业不断将产业版图扩张。

2012年,万达26亿美元收购美国第二大院线AMC公司,一举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影院线运营商。一年后,青岛东方影都项目启动,这个领军中国电影工业的影视产业园至今已建成40个国际化标准影棚,拥有1万平方米摄影棚,以及亚洲最大的室内外合一的水下影棚、双白金认证数字影音中心。即便在疫情影响将整个行业冲击至冰点的2022年,上半年影都的出租率依然能高达9成。

从2002年6月1日首批30条院线成立,到2016年万达成为全球最大院线运营商;从2007年,全年观影人次终于突破1亿,到2017年《战狼2》单片观影人数就超过1.4亿;从2007年中国引进的第一部好莱坞3D电影《地心历险记》上映时,国内仅有82块3D银幕,到如今中国巨幕、杜比影院、4D、8K 120帧等特效影厅等放映技术不断刷新观众的感官体验;从曾经的“人海战术”到如今高动态范围、广色域、沉浸式、云平台、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在电影技术应用上进一步深化、更新……中国大片制作规模不断升级迭代的20年,伴随着整个电影产业配套升级。

影院内景

影院设施不断升级

从2012年全国电影总票房170亿元,到2013年的217亿、2014年的294亿,电影市场每年的票房增速都在30%左右,2015年12月初,全年票房突破400亿大关。当时新华社发表文章《400亿元:启幕中国电影“黄金十年”》,其中提到“千亿元电影市场将形成”。

2016年10月的长春电影节上,时任电影局局长张宏森表示:全国银幕数到年底已经达到40000块,超越美国正式成为银幕数最多的国家。中国电影正在朝着健康、良好、理性的轨道上前进。

即便受疫情干扰状态下,2020年和2021年中国电影院银幕数依然均实现8%的同比增长,2021年银幕数突破8万块。

2018年,中国电影年票房首次突破600亿元,中国电影的产值达到新高度。总票房成绩中,国产电影占比超过6成,这年生产影片902部,产量居全球前三。值得注意的是, 2%的影片贡献了57.6%的年度票房,可见“大片”对于整个行业几乎依然处于绝对意义上的领头作用。

今年《阿凡达2》宣布定档的时候,无数影迷追忆起十多年前万人空巷追逐IMAX的盛况。但那第一部《阿凡达》上映时,IMAX银幕全国只有11块,有人通宵排队,有人跨城观影,黄牛将电影票价炒至千元。而如今,全国的IMAX银幕已有801块,中国巨幕383块,杜比影院有77块。

《阿凡达》IMAX放映

姜文

与“大片”相配套崛起的,还有遍布全国的影视拍摄基地。作为电影生产的“车间”,影视基地的建设是电影工业中的重要一环。在中国大片的带动下,20年来,全国各地建设影视基地不断迭代,从早期依托独特的自然、人文风光和特定的主题场景建设,到为适应工业化、高科技化的电影制作要求的数字化转型,并匹配各类人才和政策服务,各展所长的差异化竞争,共同发展为助力电影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幕后力量。

截至2021年底,全国专业化的影视基地已经达到230家,138个城市建有园区基地,覆盖率达41%。据统计,全国拥有10个以上电影摄影棚的大型影视基地约有10个,约占影视基地总量的5%,它们的影棚总量占比达到全国总数的65%到75%,体现出了规模化发展的特征。

青岛东方影都

中影国家数字基地、无锡国家数字影视产业园、青岛东方影都这类以摄影棚为主的基地,高度体现电影工业化体系的水平。

2022年暑期档冠军《独行月球》全片特效镜头高达95%,而利用影视虚拟化制作平台,在电影开拍前,剧组可以通过虚拟拍摄技术、提前设计演员动作及特效场景,对剧本进行了可视化实时预演,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缩减了人力、物力成本,同时还能为导演提供创作灵感。

而国庆档冠军《万里归途》的海外撤侨故事也不出国门地在基地完成了拍摄。剧组在东方影都搭建起一座拥有七十多栋建筑的非洲小城,4月开机,10月上映,保质保量的效果是电影工业水平发展的又一次有力佐证。“隔壁”摄影棚《流浪地球2》里的重要演员李雪健、吴京也进入《万里归途》客串出演,两部电影在拍摄期间还互换了部分道具。

《万里归途》

20年的发展成就,除了资本、人才因素之外,与国家、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是密不可分的。

自2010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以来,每年都会出台对电影创作、放映、影院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的政策。2017年,经过十多年的讨论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从3月1日起正式颁布实施,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对电影产业的形式对电影产业的规范和发展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规定。《电影产业促进法》也是我国文化产业立法领域的一次“破冰”,并将电影产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2018年12月,新组建的国家电影局又出台了《关于加快电影院建设促进电影市场繁荣发展的意见》。

作为配套,多个地方政府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在资金、用地、人才等方面予以落实并提供保障。这些政策很多都是首创,且政策之间形成了相应的配套机制,也更加注重政策的落实。例如北京和上海这样的大都市,在政策中强调影视产业的国际化发展,北京“影视十条”力促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影视之都,上海的“文创50条”着力于建设全球影视创制中心;包括浙江横店、山东青岛、海南等多地发力给出符合自身特色的鲜明规划与配套政策,贯穿涉及影视产业全链的各个环节,都在近年来一部部爆款影片的实践中印证了显著成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

回顾中国电影2010年后到疫情之前的发展,用“井喷”一词绝不为过。资本入局,项目数量爆炸式的增长,“大片云集”几乎是每个月出现在媒体上的高频词汇,其他行业的文化精英转行做导演也一度是个热门现象。煤老板电影、洗钱电影等“乱象”也曾伴随着行业野蛮生长。

号称投资1.6亿的《天机·富春山居图》开启了某种“烂片狂欢”,之后一段时间,国产大片也闹出不少荒唐笑话。投资3亿的《图兰朵》票房不足2000万;号称总投资7.5亿的《封神传奇》豆瓣评分2.9被观众狂喷;同样号称投资7.5亿的《阿修罗》上映三天就撤档,之后出品人因卷入民间借贷风波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屡屡高调官宣但终不见踪影的《大轰炸》总制片人施建祥以电影之名融资,闹出民间借贷兑付风波,潜逃海外去年被捕……大片与资本的共舞一度陷入疯狂,也让真正致力于电影事业和热爱电影的观众警醒。

豆瓣评分在3分上下徘徊的国产大片。

曾是热钱蜂拥的电影行业,在过去几年里经历资本的大退潮。而经过调整、蜕变、升级的探索中, 2018年中国电彰逐渐回归到内容为王的正轨上。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