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波罗计划改变了什么历史「阿波罗计划改变了什么」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249更新:2023-03-20 08:57:35

1969年7月16日,“土星五号”火箭载着“阿波罗11号”飞船从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点火升空,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巴兹•奥尔德林,迈克尔•柯林斯驾驶飞船跨过38万公里的征程,承载着全人类的梦想踏上了月球。这小小的一步,是人类伟大的一步,标志了人类宇宙旅行的光辉时刻。

1969年,宇航员巴兹•奥尔德林在执行阿波罗11号登月任务时拍下的自己的足迹。《阿波罗11号》2019年纪录片截图

2019年,人类登月50周年纪念之际,一系列珍贵历史资料和重要画面,各式庆祝活动将再一次点燃人们寰宇之旅的热情。

2019年7月19日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将庆祝历史性的阿波罗11号月球任务50周年,进行为期2小时的电视直播。 NASA官网 图

3月,《阿波罗11号》纪录片美国上映。导演托德·道格拉斯·米勒采用了NASA及国家档案馆(NARA)首次发现的65毫米大画幅胶卷拍摄的影像资料,和超过11000小时的原始音频资料,将人类历史上最具标志性和历史性的时刻浓缩在93分钟里,观影体验可谓酣畅淋漓,是不可错过的荧幕佳作。

6月28日,位于休斯顿的原阿波罗任务飞行控制大厅被重新装修成当年的样子,7月1日起向观众开放……阿波罗计划像是一个宝库,吸引着人们一次次走入,那么半个世纪里,它对人类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关于它的解读有哪些?它究竟改变了什么?

曾入选2013年美国最佳旅游文学奖、热爱科学、历史、文学的德国作家贝恩德·布伦纳,有自己的见解。经联合低音授权,澎湃新闻摘选作家在《月亮》一书提出的思考与读者分享,以纪念这项20世纪的人类壮举。

《阿波罗11号》2019年纪录片海报

历史经常赞扬重大突破,却往往忽略促成这些成就的准备过程。

阿波罗计划有巨细靡遗的相关纪录,时至今日,仍然获得极大的瞩目,但有谁了解让这项计划登上高峰的耕耘过程?凡尔纳等人设计出飞向月球的蓝图之后,月球之旅又是如何一步步实现的?美国总统肯尼迪就任后,随即批准这项计划,宣告人类将在 20 世纪 60 年代结束前登上月球。之后,美国航空航天局技术人员发现预算激增了10倍,而且有大量科技知识可供运用。美国大众早已张开双臂,拥抱太空时代无穷无尽的可能性。

1962年9月12日美国第35任总统约翰·肯尼迪,在赖斯大学发表关于航天事业的演讲,提出10年内将人类送上月球,为阿波罗登月计划奠基。《阿波罗11号》2019年纪录片截图

在人类的想象中,要前往月球,只要飞过去就好了。但从纯技术观点看来,月球“飞行”19 世纪末开始与火箭技术相结合,是因为此时人类了解到必须使用火箭推进器才能把人类送上太空。当时俄国、美国和德国的科技发展大多各自独立。由于沙俄时代科技发展迟缓(主因是当时的环境不利于进行实验),因此数学教师康斯坦丁· 爱德华多维奇•齐奥科夫斯基发现的理论太空航行学相当令人惊讶。美国的罗伯•哥达德、 法国人罗伯•艾斯诺特 - 裴尔特利和德裔罗马尼亚人赫曼•欧伯特,各自开发出可行的火箭系统。

明天的天才在今天看来往往是疯子,这些努力起初也难以被人接受。欧伯特曾经撰写关于太空火箭的论文,并送交海德堡大学,教授起初直接将论文退回。但到了1923 年,他的论文《以火箭探索行星太空》引起广泛兴趣,并促成进一步的太空航行 研究,他也获得应有的肯定。

太空计划是新科技和已有科技的综合体。华特·麦克道格尔曾经断言,太空计划结合了“四项重大发明:英国的雷达、德国的弹道火箭,以及美国的计算机和原子弹”,这四项发明“都出自人类最具破坏性的冲突: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不久,太空竞赛开始前,洲际飞弹的开发工作就已经纳入这些发现。德国V-2火箭计划已经确定,在大气外飞行是可能的。由于美国在轰炸机方面的进展,苏联格外感到必须以火箭武力,弥补弹头技术上的落后。

1930年冯·布朗(右)在德国火箭学会试射场留影

众所周知,制造 V-2火箭(纳粹宣传部把它命 名为“复仇武器二号”,缩写为 V-2)的德国地下火箭工厂,使用由附近集中营征集来的奴工。此外,冯·布朗还参与了这座工厂的规划和运作。他明显借由战争获利,就算在法律上无罪,在道德上也有罪。即使在战争即将败北的不利状况下,冯·布朗仍然勉强控制最后结果。他认识到火箭研究的最佳延续地点是美国,而不是英国或俄国,所以他刻意被美国逮捕,还带上一百多名团队重要成员。他是全世界经验最丰富的火箭工程师,不久后就对人类探索太空有了更宏大的想法。1954年,他在美国豪特威尔执行先进火箭计划时,遭遇挫折。当时他争取经费发射卫星,让美国成为首先进入太空的国家,但遭到否决。苏联斯普特尼克一号的成功,反而为他倡议的太空探索助了一臂之力。

火箭先锋再聚首,右二是冯·布朗,最前方是欧伯特。

我们很容易忘记,美国前总统肯尼迪不仅没有清楚界定这个计划的目的,而且他了解这项行动成本十分庞大,所以不止一次试图与当时的苏联总理赫鲁晓夫合作探索月球,不过徒劳无功。阿波罗计划从一开始就遭到批评。阿波罗十一号发射前一年进行的民意调查显示,支持这项计划的民众,从来没有明显过半。某位受访者表示,有些反对者抱持的理由是“上帝从来没想过要让人类进入太 空”,就全美国民众而言这是少数观点,但这话也让我们体认到,月亮一向具有某些哲学上的意义。我们应该触碰这个永恒的标志,揭开它的秘密吗?事实上,阿波罗计划具有各种准宗教意味。举例来说,诺曼 • 米勒就把太空舱本身视为圣物,此外他还推测了纳粹意识形态可能透过冯·布朗和其他前德国军官,渗入太空计划的程度。然而,反对意见大多无关于哲学以及与经济有关的一切。早在1964年,社会学家阿米泰 •艾齐欧尼就在作品《登月烧钱赛》(Moondoggle)中表示,登月竞赛是“历史性的错误决定”。艾齐欧尼指出,太空计划并未带来重大经济发展,也没有让我们更了解宇宙,“有些主张小心翼翼地把时间放在遥远不确定的未来,有些主张则根本不应该提出,还有一些主张明显夸大它的实际价值”。他在作品中指出,所有投入太空的人力,都应该转 移到医疗卫生或教育方面。“重点是太空竞赛是一种逃避。我们把目光集中在月亮上,延误了面对自己、面对自己身为美国人和地球公民的责任。”艾齐欧尼后来在卡特执政时,担任白宫资深顾问。对著名科学史学家及独立人道主义思想家路易·曼福德而言,阿波罗计划完全是浪费钱,是“一场铺张的科技展示”。他还把载人太空舱比作“雄伟金字塔最里面的石室,放着法老的木乃伊,周围是这趟天堂神奇之旅所需的小型设备 ”。

然而,阿波罗计划仍然持续受到媒体青睐。1968年马丁·路德·金和肯尼迪总统遇刺,越南战事也越来越不利,飞向月球俨然成为让美国维持心理平衡的重要因素。

科技奇迹很快就成为明日黄花。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许多人认为,核能是未来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不仅可取代日益缺乏的能源、大幅降低污染,还能消灭贫穷。核能相互毁灭的威胁可使战争消弭于无形。超音速空中旅行缩小世界,月球上的居住地则可扩大人类的生活区域。半个世纪后,已经实现的美梦变成噩梦。核能运用已因重重安全疑虑而地位陡降。1962年开发完成、速度高达传统飞机两倍的超音速客机协和号,在2000年一次重大空难后,全面停飞。

航天员鬼魅般的步伐化成不停摇晃的影像,跟带着金属味的声音一起传回地球,全世界为之兴奋不已。现在它已经成为美国文化记忆的一部分,以及20世纪的代表。最重要也最令人难忘的,或许是摄影机回头朝地球拍下的影像。完整的地球影像,首次由抽象概念化为真实的存在。我们终于能从另一个角度观察地球,而不只把它视为自己的所在地。

美国第一次太空飞行水星计划(1959—1963)的太空人正在进行能力倾向测验

登上月球,让我们前所未有地感受到自己在太空中有多么独特,同时体认我们居住的地方的诸多限制。我们继续前进距离地球更远的地方时,许多人的想象力则转向地球内部。进入19世纪一段时间后,被视为想象空间的月球,扮演了另一个(至少在比喻上是如此)类似于以往未知的山水和大陆的角色。然而,驱策人类征服月球的动机,和19世纪葡萄牙和西班牙航海家的动机完全不同。

月球任务真的不只是历史上的意外吗?我们不能单纯地把它视为宣传行动、傲慢的例证、维护美国自尊心之旅。这些说法当然都没错,但最多只对了一半。这项计划的主要动机不是攫取财富,而即使未曾为阿姆斯特朗的“一小步”喝彩过的人,同样受惠于这项计划启发的创新。

以受控制的氢氧反应为运作原理的燃料电池,有各种各样的用途,但是否可说它是最有用的内燃机引擎“洁净”替代方案,则还有待证明。开发这种电池的部分理由,是为太空舱中的维生系统提供电力。测量航天员的脉搏和血压的微小二极管,则是 现今使用的医疗遥测设备的先驱。冷冻干燥法让我们得以保存和压缩马铃薯、豌豆、胡萝卜和绞肉等各种食材,再借助水和微波炉把食材恢复成原始状态。 除了这些发展,阿波罗计划还激发了大众对工程学的普遍兴趣,后来让许多产业因此受惠。与登月航行有关的某些装备和活动,还随之进入流行文化。迈克尔 • 杰克逊的“月球漫步”舞步,即取材自航天员在月球表面的行动方式。此外如果没有航天员登陆月球时穿的靴子,意大利设计师贾恩卡洛 • 札拿托也就不会设计出月球靴。

不过,如果想知道阿波罗计划相关研究最普遍常见的成果,我们只要看看桌上就行。NASA这项计划促使信息科技产品微型化,而微型化对现代计算机发展十分重要。麻省理工学院开发的阿波罗导航计算机(重70磅,记忆容量则比现在的手机还少),让宇宙飞船得以安全降落在月球上。该校的航空学及航天学教授大卫·明德尔,在《数字阿波罗》(Digital Apollo)中如此写道 :“阿波罗计划开始时,硬件和电子装置都不够稳定,随时可能出现故障。最后我们发现,电子装置整合之后,可使计算机变得稳定,但希望和危险的关键则在于软件。计算机可使飞行自动化、消除拥挤的舱房内的黑盒子,并使极细微的操纵变得简单。然而计算机十分复杂又极难管理。如果在不恰当的时候出现故障,可能会导致任务失败,甚至造成人员伤亡。”

1968年之后,约有9万人加入泛美航空的“月球首航俱乐部”。首航起飞时间设定于 2000年,美国前总统里根是首批订位者之一。这次飞行的票价预估为14万美元。事后看来,月球航行票价是否能这么低,颇值得怀疑,但泛美航空已于1991年停业,永远不需要偿还这笔月球飞行债务。数年之后,太空探索热忱逐渐降温,被更急迫的文化和政治问题取代。1972年,阿波罗十七号在太平洋中结束航行,美国航天员登月计划就此告终。在华盛顿,NASA官员、航天员、科学家和业务经理举办庆祝活动,《华盛顿邮报》称这次活动为“最后降落派对”。

泛美航空曾雄心勃勃地想要载客前往月球

在不同的政治观点下,美国太空计划的故事,可能会被描述成感觉很棒的胜利,或是把应该用于社会计划的钱浪费掉的行为。不过其实还有比较少见的第三种观点,数十年来激起不少情绪。根据这类修正主义描述,阿波罗宇宙飞船确实登陆了月球,而我们看到的画面,则是在地球上的拍摄区伪造的。根据劳尼厄斯表示,这类说法“从太空飞行任务一开始”就开始流传。针对这类反对观点,最常见对解释就是愚昧:对某些人而言,这项科技成就不符合他们的世界观,而且构筑一场复杂的骗局,比接受自己的假设遭到挑战轻松得多。然而,有些登月行动否定者的问题更复杂。他们执着地相信这是一场阴谋,而且通常激烈地拒绝讨论这件事。

1974年水门事件发展到最高点,民众对美国政治制度的信任程度降到最低点时,比尔·凯辛出版了《我们从未登上月球:300 亿美元的骗局》(We Never Went to the Moon: America’s Thirty Billion Dollar Swindle)。相关讨论从此不断出现,但通常只是不断重复相同的主张。另一方面,巴特·希布瑞尔制作了两部影片,片中宣称登陆月球是诈骗,还说阿波罗计划航天员巴兹·艾德林是“胆小鬼、说谎者和小偷”,艾德林对此非常生气,还赏了比他年轻许多的希布瑞尔一拳。

阴谋论者对登陆月球造假程度,说法不一。一小部分人认为组员确实到达月球,但影像是假造的,借以遮掩月球航行的技术细节。有些人则相信, NASA 委托曾执导《2001 :太空漫游》的斯坦利·库布里克,制作阿波罗十一号和十二号的影片,根据这种说法,升空和降落在海洋中的宇宙飞船是假的。传送到全世界数亿家庭的其他影像,据说是伪造影片,拍摄地点是草草搭建在内华达州某个偏僻地点的电影布景。阴谋论者指出,库布里克聘请曾任职于NASA的人员来拍摄《2001:太空漫步》,就是进一步的证据。

1960年代英格兰,库布里克(中)、英国科幻小说家亚瑟·查理斯·克拉克(左)与时任美国航天局副局长、航天飞机之父乔治·穆勒(右)合影。

2001年美国福克斯电视台播出《阴谋论:人类是否曾经登陆月球?》后,造成不小的骚动,这部一小时长的纪录片为那些骗局支持者提供了一个平台,但提出的反驳证据极少。

尽管不少无偏见消息强调,有确凿而大量的实物可以证明,人类确实曾经在月球上漫步,但持反对看法的少数人提供给媒体的数据,总精心包装得相当吸引人。如果深入研究就会发现,阴谋论者的主张乍看或许都挺有道理,但它们往往经不起进一 步仔细检视。其他地方也曾经深入讨论这些主张,但反对意见仍然持续存在。相信登月计划是NASA阴谋的人(他们常称之为“阿波罗模拟计划”)常说, 在航天员拍摄的照片中,黑漆漆的天空没有星星。他们无视于曝光时间太短,底片无法捕捉微弱的星光。艾德林的《月球上的人》等照片中不寻常的光影,也经常成为阴谋论者的箭靶。为什么太阳显然在他后方或从侧面发出光线,但照片看来好像有一盏聚光灯直接对着他?阴谋论者没有想到,月球表面很容易把光线朝光源方向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往往形成光晕或光环等特殊亮光。此外,否定者经常质疑航天员是否承受得了航行中接触到的辐射线或月球表面的高温。尽管辐射线和温度确实可能威胁航天员的安全,但负责航天员安全的科学家,显然已经解决这些问题。即使面对这么多反驳证据,否定力道依然如此强大,让我们了解对于某些人而言,登陆月球可能造成了伤害。人类入侵这个精神上的天体,可能违反了他们心目中的自然秩序。千百年来,月球之旅一直是个梦想,但梦想实现反而也最让人困扰。

否定问题还触及其他更深入的疑问。美国文化刻意模糊实际和虚构间的界线,这在流行文化中形成某种艺术的合理性。尽管许多人还记得人类首次登陆月球的实况影像和声音,但全世界有一半以上的人年纪太小,无缘亲身经历这次事件。没有相关记忆不一定会转化成否定,只是比较不容易把事实视为理所当然。

人类首次登月时插上的美国国旗 《阿波罗11号》2019年纪录片截图

未来与月球有关的计划仍然面临重大挑战,同时需要逐步的科技解决方案。与NASA 合作的公司已在开发月球后勤、采矿和太空装设计。一款在南极洲进行测试的充气式居住地,是想当作月球研究基地或火星探索的测试站。加拿大北极圈、美国亚利桑那州沙漠,以及位于水底的“水瓶座”居住地,都是重要的验证场地。当然,这些极端地球环境,只能十分粗略地模拟在月球之旅中,可能面临的许多挑战。

月球的危险远不只是地形方面。尽管月球上没有金星的有害气体或木星的辐射污染,但因为月球不像地球有大气和磁场保护,因此在月球上接触宇宙射线、太阳风和日焰,比在地球上接触的风险高出许多。此外,细小的月球尘土非常粗糙,不仅伤害航天员的肺以及太空装,对月球机器人的关节和轴承也很不利。有些人提议,可为机器人加装可抛弃的防尘套。科学家设想,机器人会在月球探索中扮演重要角色,与轻型车辆或自动曳引机一同在月球表面四处移动,采集土壤样本,或提取土壤中可能含有的水分或含氧矿物等。水分解成氢和氧后,可当成火箭推进器的燃料,也可用于生产空气供航天员呼吸。

美国的月球研究院等月球商业开发提倡者经常强调,在月球上建造工业设施所需的大量资源,可以就地取材,不需要从地球运送过去。但根据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宇宙飞船科技开发实验室资深经理拉瑞·克拉克的计算,只需半个篮球场大小的土地 5厘米厚的土壤,产生的氧气就可维持四名航天员生存75天之久。硅可用于制造太阳能电池来收集太阳能,铁可用于建造建筑物,铝、钛和镁则可用于建造宇宙飞船。碳和氮有助于种植食物。由于月球的引力较低,所以当时估算,把物资运回地球的成本,会比从地球运过去低廉得多。

月球在当时看来拥有无限可能,有些计划让人联想到淘金热的那股冲劲。这些梦想的核心角色是氦-3。它是氦的同位素,地球的蕴藏量极少,但在月球上相当丰富。地球的大气和磁场阻隔了太空中的氦-3,但月球没有这些障碍,因此蕴藏量多出许多。把月球上的氦-3运回地球后,可在核融合反应炉中以氘进行处理,产生氦-4。氦-4是太阳和恒星的能源,不仅提供能量,而且不会产生核废料。不过还要很长的时间,这类核融合反应炉才能开始运转。有些专家表示,这类技术还需要数十年才能商业化。

月球还有另一项显而易见的资源,就是丰沛的太阳能。太阳能可为月球基地提供电力,甚至成为地球的能源,让我们的后代不再依赖化石燃料及核燃料。要让地球使用月球上的太阳能,科学家必须设法把太阳能转换成电力,再转换成可在太空中传送的微波。如此大量的微波穿过地球大气,可能会造成什么影响,无法预估。克莱门蒂号团队主持人保罗·斯普迪斯认为,月球南极附近的“常明山”,是“全太阳系最有价值的外星地产”。“月球上这个地区有个很大的优点,就是我们可以依靠太阳能,在这里存活长达14天的月球夜晚,在赤道上就没办法如此了。此外,这里很接近氢矿床,我们可以用来制造水、空气和火箭燃料。如果说月球是沙漠,那么月球的两极就是绿洲。”

德国达姆斯塔特科技大学设计师绘制的月球基地想象图

在生态浩劫似乎越来越迫在眉睫的地球上,这些极富未来性的计划很难引起共鸣。在外海钻油平台上工作已经相当艰苦,谁还想把人生投注在月球上?如果能够拥有青山绿水,谁会选择光秃秃的月球?我们真的应该住在地球以外的地方吗?而且,生活在重力比地球小的地方,将产生严重的副作用。在太空长期居留后必须复健一段时间,现在已是标准程序。如何减轻有害于循环和肌肉骨骼系统的后果,同时维持心理和社会健康,即使至今都是有待解答的问题。

宇宙飞船没有看到,欧洲太空总署(ESA)的载人太空任务也只是个梦。美国前总统奥巴马了解太空计划耗资庞大,也对月球梦想踩了刹车。俄罗斯也不着急,表示2025 以前年不会有宇航员踏足月球。中国似乎在2030年前不打算登上月球。然而世界上 仍有其他国家对月球任务怀抱热忱。

哦, 月亮!

我们透过智慧了解你,你以适当途径启发我们。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