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凡达 幕后「阿凡达背后的美国西部史」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411更新:2023-03-20 10:11:43

假期终于有时间看了几场电影,在观看了《阿凡达:水之道》后,个人感觉整个剧情框架是以美国西部史为背景,但出于宣传美式价值观进行了改造,所以特地来写这一篇来讲讲怎么回事。

欧洲人对美国人最刻板的地域黑就是洋基佬是暴发户,没有历史底蕴。但我认为任何民族的过往都可以称为历史,只不过在时间上有长短区别而已。心理学家在分析某个人的性格时,往往会从他的童年时期开始探究。美国的西部史就好比这个民族的童年时期,对美利坚民族的民族性格形成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众所周知,北美新大陆的原住民是印第安人。西方人对新大陆的探索视为解决人口土地危机、进行资本主义积累的出路,本质上来讲是一个以利益为导向的行为。最早一批来到北美新大陆的是来自英国的宗教流亡者,紧接着过来的有躲避德语区战乱的德意志人、爱尔兰大饥荒的灾民、讨生活的意大利南方人……

所以同样的逻辑内核出现在电影《阿凡达》中便是西方公司探究外太空的潘多拉星球,而这个星球上的原住民纳美人的外型、习俗明显是以印第安人为原型,顺便杂糅了一些非洲土著、大洋洲土著的特点。相对于电影中白人雇佣兵与土著美女的浪漫爱情故事,现实中白人移民对新大陆的西进开发充满着血腥的杀戮。

这场与印第安人争夺“生存空间”的战争是美国立国者在建国之初就定下的国策。美国国父华盛顿曾给他的手下军官下过这样的命令:“在所有印第安人居留地被有效摧毁前不要听取任何和平的建议。”

美国第七任总统安德鲁·杰克逊更是以法律的形式签署了《印第安人驱逐法案》,官方授权美国军队和民兵对于印第安人家园的入侵和扫荡。有着工业革命科技成果加持的美军对于还处于狩猎文明的印第安部落简直是降维打击。直到今天,幸存的印第安人仍将安德鲁·杰克逊视为世仇。

被火枪和传染病双重屠杀的印第安人人口断崖式下跌,就连投降的印第安人也不能幸免。1868年11月27日,美军军官乔治·阿姆斯特朗·卡斯特在率领骑兵追击印第安反抗军的过程中途经一个已经归顺美国政府的印第安村庄,虽然这个村庄的印第安人在村门口按照西方惯例挂起了白旗,但仍没能躲过屠刀,酋长“黑水壶”和包括妇女、儿童在内的一百余名部落成员全部被杀。

(乔治·阿姆斯特朗·卡斯特)

而发动此次屠杀的卡斯特,则是下文提出到的“小巨角战役”的主角。

小巨角战役作为美军军史上知名的惨败在美国军人心中留下了惨痛的心理阴影,以至于美军在面对强大的非西方军队时总会联想起小巨角战役。这个情节在越战电影《我们曾是战士》中有体现。

小巨角战役也是电影《阿凡达》中哈利路亚山保卫战的原型,战斗的起因和电影中一致,都是在原住民的圣地发现了能带来海量财富的矿藏。

1868年,美国政府和位于今日南达科他州的布拉克山地区的苏族和夏延族印第安人签订了拉勒米堡条约,条约规定印第安人允许美国的铁路过境,但这个区域属于当地印第安部落的圣地,白人必须得到许可才可进入。

但到了1874年,布拉克山发现了金矿。这个消息迅速传开,被发财欲望刺激的淘金客蜂拥而至。美国本来打算和印地安人购买布拉克山的所有权,但视其为圣地的印地安人不肯妥协,双方的矛盾迅速激化。

美国政府给印第安部落下了最后的通牒:在1876年1月31日以后仍在此地逗留的印第安人将被视为美国的敌人。不愿屈服的印第安人无视美国政府的恐吓,加入了首领“坐牛”和“疯马”所领导的印弟安联军。与此同时,美国政府也开始向布拉克山大规模调兵,其中就包括卡斯特所率领的骑兵团。

对于卡斯特来讲,那群头上插着羽毛、挥舞着战斧怪叫的印第安人实在是入不了他的法眼,跟南北战争中的正规军对手相比差了好几个量级,这种自傲轻敌的情绪为他的履灭埋下了伏笔。

(领导反抗的印第安酋长)

与此同时,面临族群存亡压力的印第安部落在做着最大的努力,向美国的军火商购买最好的枪械。美国的枪械商为了利润不要节操可是有历史传承的,印第安人用牛皮等物资换到了比美军装备枪械性能还要优越的产品。所以在小巨角战役向美军发起突击的精锐印第安武士并不是一帮只有战斧、弓箭的原始人,而是一帮手持热武器、士气高昂的保卫者。

过于自负的卡斯特显然没有重视这些情报,他自信地认为就凭他的骑兵团就可以荡平小巨角河河畔的印第安联军主力的营地,甚至将自己原本就不足的进攻部队分成三路。卡斯特很快就因为自己鲁莽的决定付出了代价,另外两路进攻遭受了顽强的阻击,他自己和亲率的两百余名骑兵遭受了数千名印第安武士的重重包围,面对疯狂进攻的印第安人,卡斯特和手下全部被击毙。

美国政府最终还是没放过领导此次反抗的印第安领袖,酋长“坐牛”流亡加拿大避难,被俘的酋长“疯马”被美国政府处死。在“疯马”临死前,白人警察仍要羞辱他,挑衅式地询问:“现在你的土地在哪里呢?”

“疯马”极为硬气地回应:“祖先安葬之处皆是我的家园。”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