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德军死斗爱沙尼亚历史上最惨烈的战斗十万伤痛难以抚平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984更新:2023-03-21 10:53:21

每天一篇战术&枪械知识干货

7*24小时,不间断的战术大图

轻兵器爱好者

现如今的电影市场上以二战为背景的战争题材影片数不胜数,其中有许多经典都让军迷朋友们津津乐道,今天为大家介绍的这一部爱沙尼亚电影相对来说接触的就比较少。

这样一部讲述苏德战场上“配角”的影片从另一个角度展现了二战苏德战场的残酷和身处战争漩涡中的爱沙尼亚年轻人心中的痛苦与挣扎。

电影正式海报

1944年德军与苏联列宁格勒方面军为争夺纳尔瓦地峡进行了一连串战斗。7月,苏军攻占了纳尔瓦,这座古城九百年来一直是俄罗斯和西方世界的分界线。

纳尔瓦身后的坦能堡防线是爱沙尼亚首都塔林的最后防线,一群20岁出头的爱沙尼亚青年人志愿加入武装党卫军亲卫队第20师,开始在东线迎头痛击苏军装甲部队。

为反抗苏联的占领而战。这不是爱沙尼亚第一次沦为东方和西方、德意志人和斯拉夫人交战的战场。从楚德湖的冰上大战算起,这一战斗已持续了七百多年,夹在中间的爱沙尼亚人也不可避免地被双方裹挟其中,成为历史的牺牲品。

苏军的进攻重点在坦能堡防线上的三处高地左翼为孤儿院山,由党卫军第4警察师的一个战斗群防守;中间为爱沙尼亚党卫军第20师,即影片主角驻守的掷弹兵山;南部右翼的城堡山,则由党卫军第11北欧(Nordland)师防守。影片中的战斗应该是苏军发起进攻几天以后,因为在德军阵地上已经没有几个人了。

主角所在的47团在战斗中已经伤亡惨重

影片一开始的战斗表现的就是发生在“掷弹兵山”的战斗。片中德军阵地上出现了两种反坦克炮分别是PAK36和PAK38,这两种反坦克炮都不怎么出名,而且到了1944年,口径不大的两位均不能很好地击穿苏军主力坦克的装甲

两门炮最后都被T34-85一发入魂

PAK36小水管

相比寒酸的反坦克炮,爱沙尼亚党卫师的单兵轻武器可谓阵容强大,虽然说影片中的火力支柱MG42只出现了一挺(应该不止一挺好歹是一个排的编制)但是士兵手里的自动武器还是很抢眼的。

爱沙尼亚士兵使用SVT40狙击步枪

配备了STG44和波波沙41的双人阵地

STG44作为世界上第一款大量装备部队的实用型突击步枪,在战术运用合理的德军部队能够发挥相当强悍的战斗力;而波波沙冲锋枪凭借其极快的射速和大容量弹鼓成为苏德双方均十分喜爱的作战武器。

作为德军营连级重要的支援火力,Gr.W.34型80毫米迫击炮在二战同级别的迫击炮中拥有相当的优势,凭借着其优异的射程和精度,训练有素的士兵可以发挥出极强的威力。

苏军士兵逼近阵地后,德军机枪手使用M24型木柄手榴弹还击(主角提弹药去了)这种木柄手榴弹作为著名的进攻型手榴弹被德军大量装备,影片中一箱一箱的手榴弹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和两门不靠谱的反坦克炮比起来,铁拳60(30)虽然使用起来有生命危险但是效率高多了。。。这名爱沙尼亚士兵用的是铁拳30,长了个60的脑袋但是使用的依然是30的标尺和瞄具。

到了1944年,面对苏军的钢铁洪流德军不得已大规模装备这种便于生产但是性能较差的一次性武器。虽然同时期有88毫米装甲噩梦这种反坦克火箭筒,但是装备数量太少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德军士兵不得不等待苏军坦克接近己方阵地以后伺机将其击毁。

作为一部战争影片,《1944》的角度比较特别,苏德阵线的钢铁厮杀下隐藏的是爱沙尼亚士兵对和平的渴望和对自己国家的热爱。身为党卫军的爱沙尼亚人用自己手中的高性能武器守卫着北方集团军群的防线。

一面对来阵地慰问的当地官员嗤之以鼻,还把作为奖励发给他们的希特勒照片当做“厕纸”。而加入了苏军的爱沙尼亚人在阵地上听到自己熟悉的语言的时候断然选择停火放走德军并掩埋同胞的尸体。

他们不是为了某一方势力作战而是为了自己的妻儿;为了自己被迫害得家人;为了自己阔别已久的祖国;为了象征着爱沙尼亚的蓝黑白三色旗再一次飘扬在塔林的上空。

毫无疑问,爱沙尼亚人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这一系列堪称爱沙尼亚历史上最惨烈的战斗造成约十万人的牺牲,苏军在坦能堡防线前损失了超过一百五十辆坦克。德意志和苏维埃的大国博弈之中,渺小的爱沙尼亚人沦为了历史的牺牲品。

后来,随着芬兰与苏联停战协定的签署。九月份,芬兰正式退出战争,为了避免被包围的命运,德军撤出爱沙尼亚,苏军占领了爱沙尼亚首都塔林。仅仅四天,爱沙尼亚国旗便被苏联的红旗所取代。

​大规模的战事在十一月终结,但是和平还遥遥无期,战争依然摧残着这个小小的国家,给这里的人民带来深远的创伤。

这就是爱沙尼亚的《1944》。一家人被送到西伯利亚挖土豆,怪不得要加入德军。。。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