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李大钊的一生从轻巧的百灵到悲壮的义士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559更新:2023-03-21 16:17:55

根据世卫组织确立的年龄分段,青年被重新定义为“15~44岁”。

若以此论之,九十余年前坦然赴死的李大钊同志,也还只是一个青年,就和如今颓废的,无聊的,没有志向的千千万万个你我一样。

于1959年出版的《李大钊选集》中,出现过一首小小的题诗:

登高一呼群山应,从此神州不陆沉。

大智若愚能解惑,微言如闪首传真。

写此诗之人,想必也极了解李大钊的平生,单凭“大智若愚”一句,便可得知。

1889年10月29日晨,河北乐亭县大黑坨村,一位身穿棉袍,头戴瓜皮帽,体态敦实的老者,穿梭在自家的棉花地内。

此时的中国北方,恰逢秋冬交汇的季节,晴初霜旦的大地,有阵阵寒风吹拂;秋叶纷纷的间隙,映现出灼灼朝霞。

霞光照耀在棉花地里,老人抬起头来,眯缝起双眼,遥望着浅浅的日光,恍惚之间,似乎有一只鸟儿从朝霞中飞出,发出清脆的“喳”的叫声,尔后径直落向他身边的棉株之间。

老人如顽童般,躬身下腰,利落地捉住小鸟,原来那竟是一只百灵。

差不多同一时刻,伴随着一声啼哭,他的小孙儿也出生了。

大家都议论着,老人捉到的百灵鸟,有“百灵”、“百龄”的寓意,这是一个好兆头,他的小孙子,将来一定有大出息。

老者摩挲着手中的鸟儿,淡然说道:“人不可太灵,憨厚才可传家。”于是,按照乡俗,他给孙儿起名叫“憨头”。

大黑坨村是乐亭县的一个大村,东西三里长街,足有千余口人,谷、赵、杨、李是村子的四大家族。

老人姓李,名如珍,他是当地的富户,李如珍生养了三个女儿,偏偏没有儿子。在那个年代,没有儿子,就是对祖宗最大的不孝,无奈之下,他过继兄弟的儿子李任荣为子。

李任荣有教养,通事理,还写了一手好字。李如珍曾为家乡捐建过一块“香火地”,儿子李任荣则亲笔手书一通碑文——《华严寺前置买香火地基碑》。

李任荣的身体本就不好,地震来临时,他不顾自己安危背出生母,母亲被救出了,他却因为惊吓和劳累,当场大口吐血。

儿子憨头尚未出世,李任荣便已撒手人寰。

憨头最终由爷爷抚养成人,孩子的父亲留给这个世界的印记,也许就只有那么一方石碑,憨头便不止一次地前往观摩。

这个憨厚的小孩,想必也会纳闷:一个病恹恹的文弱书生,究竟有多大的能量,竟能将一个个方块字,写得俊逸潇洒,力透纸背。

他不能预料的是,自己也会成为一介文人,爆发出更加磅礴的力量。

李如珍是个农民,也是个生意人,但他和当时的万千中国人一样,信奉着“惟有读书高”的金科玉律,他于是将孙子送进私塾读书。

憨头的启蒙老师,叫作单子鳌,单先生是秀才出身,能文善书,以学识闻名乡里。单先生本是附近黄瓜口村人氏,当时正在谷家私塾任塾师。

单先生感觉“憨头”未免粗俗,他于是又为其取了学名曰“耆年”,字“寿昌”。先生同爷爷一样,不求其杰出,但愿他长寿。

跟老师学习两年,单先生便向李如珍拱手辞教:“您的孙子学有所成,愚弟再也无能为力了。”

爷爷内心是高兴的,1899年,11岁的耆年,又开始跟着赵辉斗先生读书。

赵辉斗是当地学界名士,他具有清廷“增广生员”的学位,当地的农民,想要跟他读书,多少是有些难度的。

但赵辉斗不但收耆年为学生,甚至还不惜大力气培养他。

原因无他,11岁的李耆年成婚了,他的新娘叫赵纫兰,赵家是当地的望族,而赵纫兰的父亲,当年曾资助赵辉斗到北京“国子监”读书。

因为有这层关系,赵辉斗当然尽心教授李耆年。

成婚之年,李耆年的妻子,尚不足16岁,正值碧玉年华,她人颇温顺,既会做农活,又能写字,是典型又进步的中国女性。她名字中的“纫兰”二字,出自于屈原名篇《离骚》: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寒来暑往又过了两年,赵辉斗亲自陪学生参加县试,李耆年不小心用墨汁污染了试卷,考官给了他一个“墨迹染卷,衣冠不整,不予录取”的批文,李耆年此生第一次考试,便如此这般结束了。

光绪帝三十一年,即公元1905年,踌躇满志的李耆年,再次赴永平府参加科考。

这一次他不辱使命,成功考中了秀才。颇黑色幽默的是,李耆年最终还是没有拿到秀才的喜报,他却收到一份永平中学堂的录取通知书。

就在他参加考试那一年,清政府正式废除了科举制度,耆年是中国最后一批秀才,也是现代学校制的第一批新生。

入学永平府,是他人生道路上的伟大转折。在学校里,他第一次接触到西方思想和自然科学,一个渐进西学的东方才子,渐渐展露出浩然的英姿。

那一年,李耆年刚满18岁,雏鹰的羽翼业已丰满,就在他准备展翅翱翔之时,却有一件噩耗传来:

年迈的爷爷,危在旦夕,恐怕时日无多。

李如珍一辈子没有儿子,也难享天伦之乐,为了维护住这个孙儿,他受尽女儿、女婿的冷眼,女儿们尤其害怕耆年将来分走李家的财产,对他也戒备有加。

李如珍昏迷数日,水米也不能进,却坚持着没咽最后一口气,他就是在等自己的好孙儿。

李耆年赶了回来,爷爷紧紧握住他的手,口中喃喃念着,让孙儿好好读书,光宗耀祖。

李耆年没有辱没祖宗,他后来的名字,恨不得被每个中国人铭记。

他的爷爷也该含笑九泉了。

韩昌黎曾经说过:“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 李耆年是一介文人,但他却以豪侠之士自居。

1913年9月,24岁的他第一次使用“李大钊”为名发表文章。“钊”者刀也,“大钊”者即大刀也,他以“侠义之气,卓拔之识”要求自己。同时,李大钊的字,也由“寿昌”改作“守常”。

此时的李大钊,早就结束在永平府中学堂的学习,1907年,他又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

李大钊在天津呆了足足6年,政法学堂也是他正规学校里,学习时间最长的地方。到改名字的这一年,他恰好刚从天津政法学堂毕业。

李大钊虽富于侠义之气,但终究只是个文人,自古以来的文人,身轻而言微。

他写有才气的诗歌,发激愤之语,却从没有激起一丝涟漪。

但是,他从未放弃,还在校期间,李大钊就和同学加入了中国社会党。该党派虽然早已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中,它不但是中国第一个社会主义政党,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党”命名的团体。

1913年,李大钊赴日本早稻田大学进修,就是在那时,他开始系统地接触社会主义思想。

坦率地说,李大钊在日本学业并不突出,第一学年的成绩平均分数66.9分,列为丙等,学校最后以“长期缺席”为由,将他除名。

李大钊之志早已不再书桌,他不甘于作皓首穷经的书生,李大钊走上大街反对“二十一条”,为国家命运奔走呼号,自然荒废了学业。

文人的言语轻微,但无数条“微言”,总能达到“如闪”的程度。

1916年春,行将离开日本时,李大钊作《口占一绝》,政局虽然黑暗腐败,但他却有重建神州之志气:

壮别天涯未许愁,尽将离恨付东流。

何当痛饮黄龙府,高筑神州风雨楼。

同年5月,李大钊返还中国,两年之后,他担任北大图书馆主任。从此之后,李大钊在北大工作了整整十年。他把四分之一的年华,奉献给了这所学校。要知道,李大钊的生命,不过区区38载。

1924年,李大钊参加在俄国举行的第五次共产国际大会。在莫斯科国家剧院内,李大钊还发表了激情的演说,这也是目前仅存的,李大钊生前唯一影像资料。今年4月28日——李大钊去世94年之后,它被首次公之于世。

隔年之后,五卅运动爆发,李大钊因“啸聚群众,屡肇事端”而被通缉。他并没有听从党中央的安排,去南方工作,李大钊还是选择,在最危险的地方战斗。

1927年4月6日,张作霖派军警突袭苏联使馆,逮捕了在隐藏在那里的李大钊全家。

二十二天之后,李大钊以“里通外国”为罪名,被处以绞刑。满清的时代,还流行斩首示众,北洋政府觉得那不够“文明”,黎元洪政府于是宣布废止,还专门从意大利进口了一台绞刑架。

但从始至终,他没有表现出半分惧色,何惜项上头一个,抛之也会后来人!

李大钊之名响彻云霄,却终究不是个长寿之人,他忘记了爷爷和老师的嘱托。李大钊不是个听话的孩子,却是最杰出的中国人。

李大钊被处以极刑,妻子儿女旋即被释放。但他们的生活,只能用穷困潦倒形容。李大钊有三子二女,但其家中清贫,夫人回家时,仅有一元生活费,甚至不能维系正常的开支。

其实,李大钊的薪水并不低,担任北大图书馆主任之时,他的月薪为120元。更不消说,1920年7月之后,李大钊又被北京其余大学聘请为教授。

李大钊似乎不应该缺钱,经他手的钱其实很多。譬如 ,国民党一大召开之后,两党首先实现合作,国民党拨付给他的经费,常常动辄上万银元。

哪怕家里再缺钱,李大钊分文不动公款,他是一个正直的君子。

公家财产不能动,李大钊却常用自己的钱,帮助进步青年。

其实,他自身的生活,早已捉襟见肘。李大钊家中境况很差,他的孩子多,开销自然大,各个大学还普遍拖欠工资,“北大欠两年以上,其余各校亦在一年有余。”

李大钊去世后,其尸首仅用一口薄皮棺材装殓,被寄放在宣武门外妙光阁祠,长达6年之久,不允许下葬。

1933年4月23日,在各界朋友的努力之下,李大钊终于安然下葬。送葬的队伍声势浩大,队伍最前边是一副巨大挽联:

“为革命而奋斗,为革命而牺牲,死固无恨;在压迫下生活,在压迫下呻吟,生者何堪。”

李大钊下葬35天之后,1933年5月28日,他的太太赵纫兰女士,因为过度悲伤,最终也归天仙逝。

太太去世之日,恰逢五月初五端午节,民间的习俗,这一日要祭奠屈原。赵女士的名字来自屈子的诗篇,她去世于端午节,一切似乎都是冥冥中的天意。

李大钊过世后2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起来,他的宏伟理想,终于化作现实。

时间来到2021年,虽然国际形势愈发复杂,但中国的发展进程,走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段。

昔日家国沦亡,今朝锦绣繁华,这世界定如您之所愿。

老谈,always talk,老是夸夸其谈之人,除此外,别无长处。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