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是真事么「都在讨论13分钟删改我来告诉你八佰真正致命的问题是什么」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664更新:2023-03-22 05:17:23

昨天一天,看了两遍《八佰》。

说个直观感受:

147分钟的时长,一点不觉得拖,甚至二刷比一刷更流畅。

更甚的是,一些看过第一版的朋友说,删改版,也比原版更流畅。

加上之前被聊得最多、担心也最多的旗帜还在(虽然还是做了模糊处理,且没了特写),于是,一个很自然的观点是:

剪掉了13分钟的《八佰》,其实受到的影响,并不怎么重。

或者说,远没有我们之前想象的那么重。

《八佰》的好,大家昨天到今天已经看了很多,不再赘述。

在我看来,真正需要思考和讨论的,是标题那句话:

当我们在谈论所谓“《八佰》删改”的时候,我们到底在谈论什么?

或者说,我们该谈论些什么?

美化国军?意识形态站队?真实历史还原?

都不是。

一切,要从《八佰》这部电影的主题聊起。

(以下涉及剧透)

牺牲&觉醒

《八佰》的主题,看过和没看过的,总结起来应该都没多少难度,两个词:

牺牲,和觉醒。

这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递进的存在。

首先,在军人内部,是从觉醒到牺牲。

这个过程,主要通过欧豪、姜武和张译三个逃兵人物来完成。

单纯的贪生怕死也好,更复杂的痛恨战争也罢。

总之,一场战斗,三个人物都不同程度实现了觉醒的动作,最终完成了牺牲(当然,姜武和张译的人物没有交代结局,前者大概率牺牲,后者活下来了,但也应该会有一个蜕变)。

这个过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接着,在对岸租界区,则是从牺牲到觉醒。

一方面,这牺牲主要来自四行仓库的军人。

另一方面,也来自非军人壮烈的主动赴死。

比如刀子过桥一段,硬气。心里忍不住喊一句,牛逼。

最后,这个牺牲与觉醒,从四行仓库与租界延伸开来,指代的是整个上海、直至全国。

管虎试图用“八百壮士”的牺牲、觉醒民众的牺牲,来完成“中华民族不亡”这一举国觉醒的表达。

这一点,电影中的台词,也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以小见大,以点见全。

主题捋清了,于是,问题也就来了。

北岸&南岸

电影对北岸牺牲与觉醒的刻画,非常扎实。

欧豪饰演的端午,作为实际意义上的男一号,尤其丰满。

前半段,用了不少篇幅,描写端午的怯战和菜鸟。

比如,他两次对自己不同的队伍,造成了实实在在的伤害,说句坑队友,也不为过。

第一次,刚开场,湖北保安队抵达上海,是他好奇心重爬上工事堆乱看,引来了日本人,随后队伍很快被冲散;

第二次,在四行仓库,他无意间发现了一个通向苏州河的水路。但没有第一时间选择上报,满脑子考虑的,却是自己半夜借此逃走。

很快,日军半夜从这个大开的洞口潜入,完成了一次敢死队式的夜袭。

但端午的觉醒,也缘起于此。

本来是要逃跑,却被民众称呼英雄,第一次点起了这个年轻人心中的那团火。

加上后来李晨饰演的老兵齐家铭,兄长式的照顾与以身作则,连番战斗中看到身边战友的慨然赴死等等,一步一步的:

我们看到了一个只想哭着回家找妈妈的逃兵,是怎么成长为一个端着步枪跟战斗机面对面叫板、直至壮烈殉国的硬汉。

可惜的是,这个觉醒的过程,在南岸就要弱了许多。

甚至,这个过程都是缺失的。

电影给南岸的篇幅,不可谓不少,出场人物,也着实众多。

但电影最后的呈现,有两个问题:

一是南岸主要人物的身份,基本为中产及以上。

虽然这或许是租界的常态,但电影中也的确拍了大批难民涌入租界的画面。

第二点最致命,即,多数人物,只有觉醒的结果,没有觉醒的过程。

既然觉醒,或者说是被点醒,一定是一个从事不关己看热闹的冷漠,到万众一心抵御外侮同仇敌忾的过程。

但在南岸大多数人物身上,是看不到这个过程的。

甚至,从一开始就能感受到,南岸对北岸的支持与帮助。那一个个在河边举着“西墙”提醒北岸战士的老百姓,都是爱国的好儿女。

当然,对南岸的“负面”刻画,也不是没有:

赌场地痞刀子,日军放毒气弹时,他毫不犹豫关上了赌场大门,而将外面求救的人拒之门外。

这两个人物,后来都有属于各自的转变弧光。

小的细节上,开头躲避毒气弹时,民众四散逃生,一片混乱中能看到有人顺了包子铺老板几笼包子。

热闹的街头,可以听到有人在叫卖望远镜——显然是方便围观对面的“热闹”。

打麻将的阔太太,只关心自己在霞飞路的房子,会下意识地说出“日本和我有什么关系”。

这些当然都是对南岸民众麻木、冷漠的刻画。

但,放在整部电影中,它的份量,实在太小太小,小到可以忽略不计。

方兴文的“汉奸”行为有伤害到谁吗?没有;

地痞关上大门有让外面的人中毒而死吗?也没交代。

至于那些一闪即过的细节,就更是微不足道了。

我们最后记住的,仍然是那个觉醒的结果。

但过程的缺失,显然让这个结果的力量,大打折扣。

这里,就要提到那一处删减。

阮经天饰演的日籍平民金丝镜,整个人物被直接拿掉。

而这个人物的经历反映的,正是那个觉醒的过程。

他平日里生活在租界,说中国话隐藏身份,是个反战人士,但在不小心说出母语暴露了自己是日本人后,被愤怒的南岸民众吊死。

这当然是对普通民众更为丰满的刻画,让人看到了人性和那个时代的真实一面,也是对觉醒过程的丰富。

很多人可能觉得这段删了有点可惜,但事实是:

加上阮经天这段,其实也并无多大帮助。

为什么?

继续深入这个话题,就要从《八佰》拍摄的、历史上的这场四行仓库保卫战说起。

「八佰」&四行仓库

四行仓库保卫战,是1937年,淞沪会战的尾声。

学过历史的都知道,淞沪会战的历史定义,是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野心。

单这一仗,就打了三个月。

但代价是巨大的,电影里也提及了:

打了三个月,败了三个月,70万兵力折损近一半。

所以,四行仓库保卫战,作为国军大部撤离背景的断后,这场战斗本身被赋予的价值,压根不是所谓的点醒国人,而只是在为当局争取时间,争取将淞沪会战,一直拖延到布鲁塞尔会议召开。说白了:

通过牺牲这几百人,在国际上为中国赢取英美支持和同情的砝码。

这场战斗,是荒唐的。

这些战士,是被牺牲掉的弃子。

管虎导演,当然明白这点。

电影中,特意安排了黄晓明饰演的特派员这个虚构人物,就是为了强调这一点。

但问题也正出在这:

《八佰》的主题,是牺牲和觉醒;而四行仓库保卫战本身的内核,是荒唐和弃子。

这两种情绪,不是一股合力,而是相互对冲。

陈树生和其他战士,打急了眼,骂一句“我日你妈”,然后绑上手榴弹跳下去和敌人同归于尽。

这种不惜命的壮烈殉国,感染力,实打实的。

但最后,当谢晋元选择不再做不必要的牺牲,让战士们撤退到租界时。

这时的情绪,已经是满满的荒唐和弃子。

但电影的情绪没能跟上,依然停留在两岸军民互相敬礼这样的牺牲和觉醒。

有人被这种牺牲和觉醒打动,但我却满脑子都是:

这些被抛弃的战士,你们的牺牲,真的不值得啊。

这个情绪一起,前面建立的所有感动,瞬间就有坍塌的危险。

说白了:

《八佰》的结果,是值得;而四行仓库保卫战的结果,是不值得。

从一开始,方向就是满拧的。

口号&反思

那位可能说了:

就你懂?人家导演编剧制片人出品方和历史顾问,都是傻子?

这大概,就触及到了我们现在电影创作中,真正的痛处:

不是不知,而是不能。

对南岸民众的刻画,是不能强调负面的;

对四行仓库保卫战,亦是不能强调不值得的。

所以,我特别能理解管虎导演的难处:

他不是不想做反思,相反,他比我们任何人,都更希望给出更丰富、也更深刻的表达。

而那些尝试,我也都看到了。

但事实就是:

多数时候,口号和反思之间,胜利的总是前者。

口号的胜利,是《八佰》的遗憾,是管虎的遗憾,亦是整个中国电影的遗憾。

有人满足于电影的爱国主义表达,这没毛病。但对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还是希望能从这样一个题材中,看到更多。

最后,当我们在谈论所谓“《八佰》删改”的时候,我们到底在谈论什么?

我想,你或许找到那个答案了。

但依然,我还是要向《八佰》和管虎所有反思的尝试致敬。

那些被放出来的,那些被剪掉的,甚至,那些被扼杀在想法阶段的。

而这样的作品,即便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也值得被更多人看到,被更多人支持。

这是我们自己国家的电影,批评和买票,不冲突。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