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说的是什么故事「解析八佰死生之地的明与暗存亡之秋的睡与醒」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424更新:2023-03-22 06:13:53

如果让你概括《八佰》,你认为它讲了什么?是战争,是批判,是英雄故事,亦或是爱国主义教育?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通篇围绕着一个字展开:醒。

战场是阴暗沉郁的。

尸体不甘地支棱在断壁残垣里,老鸹站在幸存的电线上餍足地“嘎嘎”地叫着,绵绵阴雨踩在脚下粘稠如血。

当日本兵的子弹从耳边呼啸而过,身边同袍的鲜血喷洒一身的时候,老葫芦带着端午和小湖北两个侄儿,就从新兵变成了溃兵。

逃跑的目的不是逃跑,是活命,前面租界区的半边天都映着温暖的光,而想要过去,需要过一座桥。

兵不能过桥。

一条河,隔开了上海租界区和四行仓库,一方是灯火辉煌的快乐天堂,一方是黑暗沉郁的生死战场。

这是两块截然不同的天地,而这两块天地,也可以看做是当时中国境内平民现实的和心理的情状——战火到达处哀鸿遍野、人命挣扎,战火未及之处太平无事、日子照常。

那条分界了租界区和四行仓库的河,仿佛是阳间和阴间的分界线,是活人和死人之间所差的那口气,是孙悟空给唐僧画圈的线,哪怕对面是肉眼可见的惨剧,“只要有这条侥幸的界限在”,那么隔岸观看战火,总是不可能真的感同身受。

于是有些观众朋友就忍不住怒骂了起来:租界区那些指手画脚看热闹的人,怎么可以这样没有民族大义,如此缺乏危机感!

其实这真的无可厚非,百分百的感同身受永远不可能存在,当下未生病的人无法体会生病的人有多难受,当下生活平顺的人也无法感受在低谷挣扎的人有多痛苦。这就仿佛网络上的那个段子:

【我听说那边房子塌了,

就过去看热闹。

没想到是我家房子塌了,

一下子我的眼泪就下来了。】

生一定是命运,死可以是选择。

战场之上,处处杀机,能活着,不得不说是命运的眷顾:

命运让人生,却也让人求生不得:

老葫芦混入平民队伍里,想趁乱过桥前往租界区,却在遭到拒绝之后被日本人抓住、虐杀;端午和老算盘想从河道逃走,路遇日本人从水路偷袭,只得潜在水中躲避,从日本人手中逃得一命,同行的另一名逃兵则在水底溺死了。

与这些和生有关的挣扎相对应的,产生强烈对比的,则是片中人物对于死的选择。

影片结尾处,幸存的战士们趁夜过桥,而留下吸引火力的战士们慷慨赴死,而老算盘却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身处租界了。死和生,在此时形成了强烈对比,想苟且求生不易,想慷慨赴死亦难。

《呐喊·自序》中鲁迅先生与钱玄同先生的对话饱含深意: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声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影片中出场角色众多,但总结来看也只有几类人。

同样地,这也像极了当时的中国:一小部分人觉醒了,一些人有觉醒的意识,但大部分人或于无幸处尚存侥幸、或于苦海中仍麻木无知,还有些人空有一腔热血却对事实现状毫无概念,以至于或许帮了倒忙乃至丧命其中。

彼时的中国民众,需要用鲜血唤醒——需要先觉醒的先驱们,用他们自己的鲜血唤醒。

《八佰》通篇,确实是一个关于觉醒的故事,所以如果让我概括主题,我会用一个字:醒。

答案就在影片的意象运用之中。

如果说四行仓库的战斗和剧中每个人物的成长是明面上的故事,那么影片中意象的运用则点明了整个故事之所以能立得住的精神内核。

白马贯穿了故事的始终,皮影是赵子龙,他“不为兄弟,保卫国家”,是先觉醒的战士们的精神所在,而地图,则告诉观众何为家国。《八佰》以白马为线索,用皮影和地图在关键情节上进行意象与情感的升华,揭示了彼时广大国人的觉醒全过程:

白马第一次出现,是从马房里嘶鸣着冲了出来,它恐惧而慌乱,直到被擅长驯马的七月安抚。正如初遭战乱变故的端午们,恐惧、慌乱、茫然。

第二次:日军利用毒气弹首次进攻四行仓库,战斗尾声,白马向外奔跑,而后面战场上尸体堆叠。此时的端午,偶然落水发现了通往租界区的水道,逃离战场的念头在心底滋长。

此时地图上线,端午被教育杀人之后,和齐家铭求情希望可以离开,期间齐家铭转动着地球仪问:“俺们在哪呢?”

第三次:白马跑回仓库的镜头,镜头拉远,是在日本军官骑马的背影,两者隐有对峙之意。此前端午因为担心小湖北,喊破了日军的第二波进攻——趁夜偷袭,最终在租界区民众“英雄”的欢呼声中放弃了渡河逃跑,决定回到仓库继续战斗。此时鼓励端午参加战斗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浪漫的个人英雄主义。

第四次:日军装甲部队发动第三次大规模进攻,战况异常惨烈。白马在敌方阵营冒着弹雨奔跑,小湖北和七月看着白马英姿真相视而笑的瞬间,七月被子弹打中,倒地身亡。

也是在这场战争中,出现了全剧最震撼人心的情节:战士们身绑炸药,一个个排队跳下去用血肉之躯冲开敌人的防护。羊拐捡到那张“舍生取义,儿所愿也”,端午捡到了齐家铭(李晨饰)掉落的皮影。

租界区呐喊助威的民众,看着那一个个高喊自己姓名后跳下去的战士的身影,沉默了。偷跑到仓库的学生们死了,此时所有人可能才真正开始明白,“战争”这两个字到底有多沉重。身处其中才会发现,个人英雄主义太过浪漫,呐喊助威太过苍白,胜利和快乐也并无相关。

小湖北看着对岸的戏,想象中出现了身骑白马,少年将军的背影,他是赵子龙,他是英雄,他是每一个英勇无畏的战士。

皮影——在端午和齐家铭谈论皮影的对话中,点明这些战士们英勇无畏的精神之源:“关老爷讲的是兄弟情义,赵子龙不一样,他护着国呢”。

地图——端午为了拉女学生上来被子弹擦中,在他以为自己要死了的情况下,最挂念的一件事,居然是拿出地图来,告诉齐家铭,“我们在这里”。这时候的端午,可能已经隐约明白,“俺们在哪呢”这个问题,真的很重要。

第五次:在惨烈的“护旗之战”后,端午勇猛作战而牺牲,夜晚小湖北望着河对岸的戏台,在想象中骑着白马的少年将军再次出现,所不同的是,这次的赵子龙有了正脸——是端午的脸。回忆结束,白马出现在窗前,小湖北抱着它的脖子,像是抱着已经牺牲的哥哥。

齐家铭转动着地球仪,在布上勾勒出了中国,以它为幕,为一屋伤兵们演了一出皮影戏。随着赵子龙的剪影踏过祖国的山河,另一边,是一位军官给妻子写的信:“亲老家贫,妻少子幼,难免心忧……诸子长大成人,仍以当军人,为父报仇为国尽忠为。终有一日,我们的旗帜将飘扬在富士山头,让我子孙后代再不受此屈辱。”此时,皮影戏正好唱完最后一句:“汉室中兴,待后生。”

一边是对眷眷之情,一边是惨淡之状,一边是无情的死亡,一边是毫不犹豫的奔赴。白马、赵子龙、中国地图,义无反顾的军人,和这片大地上的百姓,终于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为何赴死?

何为家国?

至此,所有人,无论是影片中的军人、百姓,还是荧幕前的我们,都已经有了答案。

第六次和第七次:分别是谢团长骑着白马前去谈判,与影片结尾时白马从废墟中站起来继续奔跑。在前面的多次精神升华和铺垫之后,此时的白马则象征着中华民族的高洁意志和不屈精神,不加赘述了。

看完《八佰》,最直观的感受是,眼睛哭得发酸。然而看了下豆瓣的影评,没想到很多人对影片不满意,比如认为战争部分拍得不好,认为对于错误的命令缺乏批判,认为白马意象莫名其妙,甚至打出了1星2星……

评论看多了很替这部电影叫屈,想从观众角度理性客观地写个影评,比如抛开题材,客观地看一下它的基本三围:故事呈现如何?角色塑造如何?主旨表达如何?

本来都想好影评的大致脉络了:

然而真正开写的时候,却突然又换了种风格,并且后来越写越多刹不住闸了。

《八佰》绝对是一部水准以上的影片,写此影评以记,致敬所有护佑这片土地的英雄。

文:若小山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