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票房破10亿美元「全球票房狂揽615亿小丑无人能挡它到底说了怎样的故事」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497更新:2023-01-03 01:16:44

父母总教育孩子多看书,少看电视。

仿佛电视就是洪水猛兽,给孩子带来不好的影响。

就连在备考雅思期间,都有一道口语题问:经常看电视(电视剧,电影等)对小孩子的影响。

但今天再看这道题,我终于明白那些负面画面,能影响孩子的行为不过尔尔,真正能带来毁灭性的影响,是每个人的观念。

那么,从头寻来,我们为什么看电影,看的是什么呢?

我们找寻着共情

第一遍看《小丑》时,被小丑(剧中名亚瑟)的扮演者杰昆·菲尼克斯的演技给吓了一跳,因为他的小丑非但不可憎,还令人觉得非常可怜。

影片刚开始,镜头在亚瑟面部特写与镜子中的亚瑟之间,来回切换。

作为观众,我们看着亚瑟化完妆扬着嘴角的侧脸,他似乎并不满意自己的微笑,于是他开始扯开自己的嘴角。这时镜头转向了镜子,而我们随着镜头站到了亚瑟的身后,同他一起看着镜子中的亚瑟如何让自己露出一个大大的微笑。

又如何将嘴角上勾的动作变成下拉,将笑脸变成了哭脸。镜头又从镜子回到亚瑟,在他面部的特写里,我们回到了观众的身份,看着他的一滴泪晕开颜料滑落,看他木然的一张脸,嘴角没有上扬也没有下弯……

从观众的视角,我们看着他最初的微笑、收敛、哭泣与最后的麻木;也随着导演镜头的转换,同亚瑟一起看着镜子里的他,假装微笑与妥协。即便我们与角色有太多不同之处,却也早已将自己带入其中。这也就是在我们看电影的时候 ,我们其实真正在看的一个,叫做“共情”的东西。通俗意义上讲,就是指情感的共鸣。

是否有过一个时候,看着镜中的自己,笑着笑着眼泪就来了,心里“好像要撑不下去”的念头划过;或者独自坐着,看着窗外的或身边的人来来往往,一瞬间那种“我一个人,但我很好”的假装就被攻破了……

艺术称之为艺术,是因为她需要两个主观的念头相互碰撞、起舞。电影艺术,是导演与观众各自拿着自己的情感,见了面。看对眼的时候,那份能够互通的快乐、悲伤、兴奋、绝望等等情绪在影片和观众的心里,奏出了交响曲,直激荡得观众落泪。

就像影片中,亚瑟终于崩溃,对地铁上的三个人开了枪,疯狂跑了一路,躲进了公共卫生间,在急促的呼吸慢慢变缓的过程里,他的脚步开始移动,手不再撑着门;他跳起了舞。

那一种挣脱束缚、获得自由的感觉,或许是每一个不再为了别人——家人或朋友,小心翼翼做着选择,而是终于为自己做出决定的人,能够理解的。

亚瑟的另一次起舞在影片接近结束之余。当亚瑟从车祸中醒来,广场上躁动的小丑们鼓励着他站起来,在欢呼声与掌声里他站了起来,慢慢地又一次起舞。中途他察觉到了自己鼻子与嘴边的血,他背对着人群用那些血在脸上抹出了一个大大的微笑,那样真实,像极了独属于小丑的滑稽的笑,也那样真实,让人感受到亚瑟的开怀。

这一刻他在想什么?太难分辨。他的笑是因为他看到自己带动的影响吗?但是他无意于成为某个运动的标杆不是吗?就像他在被邀请上脱口秀时候回答的。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可能就要死了,而他的死的确是如同他在日记本上写的“我只希望我的死比我的人生更有意义”吗?

无论是什么想法,那微笑里的释然,我们或许太过熟悉:多次试图修复与朋友的关系,发现对方并不在意之后的洒脱离开;为了抵达想要的终点做出各种努力,结果并不尽如意,却在回首一路怎么走过来时,不再拘泥于最开始的目标……

我们看着电影,大喜大悲是因为我们懂了角色,也懂了角色懂我们。是为共情。

我们也会在电影中寻找着情怀。

情怀这个词似乎很容易让人经常挂在嘴边。可是,情怀到底是什么?

有人说它就像梦想。的确,像梦想一样美好,像梦想一样虚无缥缈。

Hero这个英文单词,可以解释成“英雄”, 放到影片中也可以解释成“主角”,真不知是凑巧呢,还是特地如此定义的?

情怀到了电影层面,或许是我们对英雄式主角的一种期待与追求吧,比如对好莱坞大片中的各种主角的看好与等待。

在《小丑》中,我们似乎也看见了这样一个主角。甚至,因为这个角色的人生更悲壮而显得这个角色更英雄。

我们看着他被年轻人欺负,被老板嘲讽,被同事出卖,被陌生人欺凌。每一次,或许他都在问自己,为什么?为什么是我?终于他爆发了,他不愿再当受害者,而成为了施暴者。但是似乎他的施暴是合理的。他开枪杀死的三个欺凌他的陌生人,也是工作体面却不尊重女性的人;他杀死的那个出卖他的同事,也是会嘲讽、看不起侏儒的人;那个脱口秀主持人似乎也不值得尊重,因为他邀请亚瑟上节目只是为了拿亚瑟当玩笑,他虽然长相随和却也是有着高高在上的姿态……

亚瑟作为主角,他的英雄性就在这样一个没有背景,没有工作,活得很糟糕的人物敢于向生活挑战。但是这一英雄性并不浅显,于是因为亚瑟杀死三个道貌岸然的人引发的穷人与富人之间的矛盾,无论是影片中后来纷纷扮演小丑走上街头抗议的普通人,还是坐在荧幕前的我们都在潜意识里将亚瑟认为是这场阶级矛盾运动的发起人。因为后者的英雄性更加明显,也看起来更强大、更有说服力。而那正是我们期待的。

从另一层面讲,电影为我们带来了慰藉,提供我们逃避与渴望的一个庇护所。

我们在影片中寻找着自己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实现的画面。也会为了逃离现实里遇到的种种,让自己沉浸在一部影片中。

但是人的情感总是需要理智牵扯的。

感性与理性就像筹码拉扯着我们,让我们能够以平衡的状态、心理应对生活。

在看电影的时候,其中理智层面的元素,比如影片传递的观念,也是需要我们看到的,或者说是,更需要我们的考量的。

《小丑》让人在天翻地覆的情感之后,凝了眉的一点就在它传递的观念。

不多说亚瑟在知道自己是被领养,幼年时母亲甚至默许男友对自己施暴之后,拿枕头闷死病床上的养母的行为。

谋杀无论是在戏里戏外,自然是犯罪。

就拿亚瑟在脱口秀上发泄他对社会的失望,主持人回应他“你似乎过多自怜自艾”这一幕为例子。

初初听来会觉得这个主持人真自以为是,但是仔细想来,这难道不就是社会运行的规则吗?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情绪,但是我们需要掌控它们,而不是让它们掌控我们。试想如果每一个人都将自己对别人、对社会、对世界的不满往外撒,这世间该有多乌烟瘴气?还会有我们生存的空间吗?影片通过亚瑟之口叙述的观念的确揭露了社会日益的冷漠,但似乎同时肯定了“可以任由情绪宣泄,让它们掌控我们”这一观点。

看电影的时候,应该看什么?

电影几乎是艺术——音乐、绘画、摄影,还有文学——的集合;看电影的时候我们听着一阵一阵的音乐,读着一帧一帧的文学。但,相比较单纯在音乐会欣赏音乐,或者看一本文学作品,看电影似乎轻松很多,我们也往往更容易在影片中找到共鸣。

看着影片中离家的身影倚在窗边,向着窗外远眺,那瞬间的孤独感与内心的渴望,不需要只言片语,也不需要任何音乐作伴,我们已经懂了;看着影片中一对好朋友在大片大片的草地上互相追逐、嬉闹,我们会不自觉上扬了嘴角;看着影片中一个天真的孩子低着头上抬了眼睛盯着你,慢慢露出一个笑,我们或许早就将身子往后靠去,下意识远离屏幕……

许是电影同时具备了其他几种艺术,影片往往更能激荡起我们的情绪。如果想要让自己哭出声来,我们会去找一部根据某个小孩真实故事改编的影片,看着影片中的孩子一次次的坚强,哭泣自然而然也就来了;如果想要让自己感到甜蜜,我们会去找一部美国的青春影片,跟着影片中一张张明媚张扬的面貌,眼中的笑意几乎溢出。

然而也正是因为我们的情绪几乎被影片时刻牵着走,在悲伤片中人物的悲伤,或者欢喜片中角色的欢喜的时候,我们极容易忽视了裹挟在纷杂情感里的各种观念——人生观、世界观、爱情观等等。如《小丑》中,自私地发泄自己的情绪,让情绪控制我们本身,不顾是否会危及他人的生命、社会的安定,一类的观念。

这些观念无论是导演有意还是无意传达给我们的,无论有多么细微,或者多么枯燥,我们也总是要学会在看电影得时候,将自己的心思分一点给理智,让理性的一面存在,让它帮助我们不要在电影的情感中沉溺了。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