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年代电话「草根春秋第一章第二十六节那个年代看电影」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273更新:2023-03-22 23:01:50

网络图片 那个年代看电影 ,人山人海的露天电影。

图片为1956年电影《扑不灭的火焰》中汾阳城的唯一影像,汾阳城墙东北一角。

1956年电影《扑不灭的火焰》中汾阳城的唯一影像,汾阳城墙东北一角。这是找到的可以看到汾阳古城城墙比较完整的一张稀缺图片。

网络图片 电影英雄儿女中的王成

特别是电影英雄儿女中的王成更是看得令人热血沸腾,激励人心,从1964年问世后,伴随着“烽烟滚滚唱英雄”以及王成的那句“向我开炮!”经典绝唱教育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时至今日,仍不失为一部以抗美援朝为题材的爱国主义经典作品。  以上电影基本上是60年至65年我们当地上演的电影。  我记得看大型史诗纪录片东方红,战斗故事片董存瑞电影还是在演武人民公社新建设的大礼堂里。大礼堂是原来我们古镇拆了土地庙后面盖起来的(大礼堂后来也已经都拆了,现在成了居民区了)。那时候由学校组织观看,而且我们观看以后,还都写了观后感,而且我的观后感还被老师作为范文推荐到学校文化园地。

图片是朝鲜电影《卖花姑娘》中的主角花妮像往常一样翻过山岗去卖花。

   到了六十年代后期,以及七十年代电影逐步繁荣起来了。而且外国电影也逐渐引进的多了。

当时我看外国电影影响最深的还是朝鲜电影;卖花姑娘(备注),摘苹果的时候,鲜花盛开的村庄,看不见的战线等。卖花姑娘曾经感动了多少中国人,赚了多少中国人的眼泪。以及后来的阿尔巴尼亚电影;宁死不屈,脚印,第八个是铜像。还有前苏联电影;列宁在1918,列宁在1921等。还有越南电影,印度电影;流浪者等等。

对于那个时候的电影,人们曾经根据各个国家的电影情况形象地比喻道;中国电影是新闻简报;朝鲜电影是又哭又笑;越南电影是飞机大炮;罗马尼亚电影是搂搂抱抱;印度电影是唱唱跳跳;阿尔巴尼亚电影是莫名其妙。

但那个时期看电影基本上是唯一的精神享受。我记得,我们那里当时的第一个电影放映队是由当时汾阳县聚宝盆人民公社(就是演武人民公社的前身,也就是现在的演武镇)组建的。当时好像是三个人,一个是西河堡村人,侯占伟。一个是我们村的女子,王万梅。王万梅的弟弟叫王万江,那时候我经常去他们家找王万江看小人书。还有一个放映员记得不太清楚了。当时侯占伟中等个头,一表人才,相貌堂堂,放映电影时候说得一口不太标准的普通话,深得人们喜爱。

那时候,一到了放映电影的日子,太阳还没有下山,我们孩子们便一个个扛上板凳,拿上侯长长(长不念chang,当地方言,念cuo,侯长长,指小板凳),早早的就到了放映电影的场地霸地方去了。也有的人们图方便半路上或者放映电影场地附近找上几块半头砖一摞,也是一个很好的座位。到了电影快开演前,场地前面基本上就没有座位了。电影队刚成立的时候,我们那里还没有通上电,记得那时候还是用的机磨电,小型发电机。到了快开演的时候,早早地就发上电了。

天黑下来的时候,也就是电影就要开演的时候,你看吧!有的拖儿抱女,有的扶老携幼,都是急急忙忙地从村庄的四面八方赶往放映电影的场地。电影开演之前,照例是播放前奏曲,前奏曲大多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还有百听不厌的广东音乐“步步高”,前奏曲一响起来,人们更是着急了,电影场地边上有呼儿叫女的,有喊兄唤妹的,还有喊大(大,当地方言,父亲,爸爸的称呼)叫妈的,也还有呼朋喝弟的。有的人家差不多是全家出动。你看吧!场地边上还有卖瓜子,花生一类小食品的叫喊之声也是此起彼伏不绝于耳。总之,电影场上是热闹非凡。前奏曲声中也照例是电影放映员介绍电影剧情。下来,还有幻灯片介绍当地新闻,或者当地工作安排什么的。有时候还要演新闻片,科教片等纪录片(我们那时候叫加演电影),加演完了以后,才开始演正式电影。

看电影看大戏座位正好相反,看大戏是年轻后生们在前面。我们孩子们,老年人在后面,看电影正好反了过来。前面都是老年人和孩子们的天下,而年轻后生们,和年轻的姑娘们大都是站在了后面观看,可能也是方便她们谈情说爱吧!

电影演完以后,往往就下半夜了,人们这才一个个拖着疲惫的身体拖儿抱女,扶老携幼回去休息。回家的路上,你听吧!往往这个说;“哎呀!今天照死了(当地方言,照念zao四声,照死了,指累死了)。“可不是吗!干了一天活儿,又看了半天电影,真是照死了,再也不看电影了。”可是,往往下次再演电影,说不定又是早早地就去了。

那时候别的文艺节目基本上没有,所以,看电影就成了人们一种奢望的期盼了。那时候,电影片子也不是很多,而且,电影放映队还要全公社轮流,全公社十八个村子,我们村庄就是公社所在地,但是,一个月也轮不到一两场,所以对于看电影人们是饶有兴趣,真情期盼的。因此,如果附近村庄有放映电影的时候,我们孩子们也是早早地就赶去了。

说道去外村看电影,有时候也有遇到有些人搞恶作剧的时候。有些人假传圣旨,说是附近那个村庄今天演电影,而且说得活灵活现,还是什么反特故事片。到了晚上好些人不辞辛苦奔过去以后,却是走到弯,被人骗了。但就那样或许下次再遇到此事的时候,还是会去看的。从中也可看出那时候人们对于电影的热爱和期盼。

电影的农村市场,在我们那里最高峰时期好像是电影;少林寺,喜盈门,以及朝鲜电影;卖花姑娘,摘苹果的时候。记得那个时期,特别是朝鲜的卖花姑娘电影,放映是在我们村庄的大打麦场上,那个场面非常之壮观,大大的打麦场上,影幕挂在中间,影幕两边也都是人,说真正是人山人海也不为过,最少也有几千人。而且那个卖花姑娘电影情节非常感人,电影放映过程中,许多人被感动得热泪盈眶。

而那个年月,看电影就是人们最奢侈的精神享受,也是孩子们增长知识,了解外部世界的重要窗口。以至于那时候很多电影的背景到现在还是铭刻在心,终身难忘。

所以说,对于儿时的看电影,至今回忆起来,还是回味无穷,感念万分。现在,再豪华,再好看的电影也没有那个时期的吸引人,感动人了。

(备注)卖花姑娘:经典大型革命歌剧《卖花姑娘》是朝鲜伟大领袖金日成同志1930年在中国东北五家子亲自创作演出的不朽作品。后由金正日同志对每个场面、每首歌曲都给予了细致的指导,1972年1月3日正式完成演出。《卖花姑娘》讲述的是为了还清在地主家借来的两斗小米,爸爸妈妈、儿子、女儿不得不代代在地主家当长工,通过花妮一家的悲惨生活,展现出在日本帝国主义霸占下多灾多难的民族命运,表达要解放自己的民族只有革命才有出路的思想。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