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兰信条映前终极解读事关两个时空的量子冷战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985更新:2023-01-03 04:34:41

不要试图去理解它,只管去感受它。

在正式上映之前,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的2020年新作《信条》仍然保持着绝对的神秘感。电影到底要讲什么,外界基本是一无所知。

无法理解,只能感受。

观众只能从电影的宣发资料中,寻找关于主题、剧情、世界观设定的蛛丝马迹。

时空逆转;

第三次世界大战;

国际间谍特工;

量子冷战。

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只有各种五花八门的可能性。

网络上几乎所有针对《信条》的讨论,都忽略了一个重要的核心。

那就是电影的情感主题。

在诺兰的作品中,这是必须要有的。

情感必定会注入角色之中,宣传物料已经明确表示,约翰·大卫·华盛顿是绝对男一号。

也就是说,他饰演的角色,在片中的行动,动机,命运,都会与情感主题相关联。

综合预告和官方简介,可以大致判断,华盛顿演的是一名间谍或者说特工,他需要完成某种任务,而这个任务有可能与阻止第三次世界大战有关。

间谍戏往往可以玩出与身份困境相关的主题,其实《蝙蝠侠》三部曲中,诺兰对蝙蝠侠的身份挣扎就刻画得十分出色。

难道华盛顿也会面临是否要做英雄的选择?

首款预告中的车轨场景,就引起了关于“电车困境”的猜测。

电车困境,也就是一种两难选择,这也不是那也不是。比如做英雄要付出代价,做凡人又心有不甘,哪一种选择都是不完美的。

有人认为,诺兰要把电车困境具象化,于是那颗银色药丸颇有《黑客帝国》红蓝药丸的味道。

《黑客帝国》中,主角尼奥就需要通过选择药丸来决定,自己是继续冒险,还是做回一个普通人。

只是华盛顿在这里更像是被活捉威胁,没什么选择的余地。而且他吞下药丸还是被迫的。所以“泄露”主题的应该不是这个场景。

更有可能的场景是,华盛顿和肯尼思·布拉纳的一场对话。

布拉纳问华盛顿,“你想怎么死去?”

华盛顿回答说:“寿终正寝。”

言下之意就是像平凡人一样终老,善终。

布拉纳却说:“你选错职业了。”

所谓男怕入错行,这不就是与身份困境有关的话题吗?

若当真是围绕身份困境的一个故事,那首批短评中那句“这部影片就是关于时间逆转和纠正过去错误的。”就很好理解了。

华盛顿做出了一个“入错行”的错误,而时间逆转的技术有机会能够帮他纠正这个错误。

他本不想成为特工,又身负重任,因而陷入心理挣扎,这样的话,电影的情感驱动力就很强了。

也有可能主题的重点不在身份困境,而就在于“错误”两个字。

是人都会做错事,错误往往会使人感到懊悔,想要挽回。

比如冲动摔坏了手机,不小心打碎了贵重物品等等。

而电影中的“时间逆转”技术,就可以帮人挽回种种错误,起到“纠正错误”的作用。

可以纠正错误,就不用担心犯错了吗?

或者。

更大的错误。

群体的,譬如引发了世界大战,导致世界毁灭。

个体的,譬如之前说到的选错职业,导致人生轨道并不如意。

人都有纠正错误的欲望。

那要怎么纠正呢?

摸到了有关于“身份困境”和“错误”的主题,关于电影的种种谜团便有点苗头了。

所有预告片中,片名“信条”反复被提到。

如果能明确知道这个词指的是什么,那剧情可能就不会像如今这般神秘了。

在上映之前,能猜到的可能主要有两种。

第一是组织名称,一个维护世界和平的秘密组织,危机来临,出手拯救世界。

第二是逆转时间的神秘物质,双方或多方势力为抢夺这种物质而引发斗争。

两种可能都可以解释,迪宝·卡帕迪亚所说的那句台词。

“未来有人需要我们,他们需要信条。”

不过看完一段剧情梗概后,又有了一种新的可能。

世界存亡危在旦夕,“信条”一词是唯一的线索与武器。主人公穿梭于全球各地,开展特工活动,力求揭示“信条”之谜,并完成一项超越了真实时间的神秘任务。

诺兰电影的一大特点,就是让观众所得到的信息与角色同步,甚至比角色知道的还少。

剧情是要破解“信条”之谜的话,那肯定至少得看到高潮部分才能得知真相。

那“信条”是什么,就成了观影中要思考的问题,破解问题的信息藏在正片,上映前是没法理解的。

反倒是另一个词更有斟酌的空间。

那就是首款长预告中,马丁·唐文所说的“来世”。

这个词指的也有可能是一个组织。

或者是另一个时空。

具体是什么,诺兰也没打算在上映前明说。

只是从字面上理解,无论是英语还是译文,来世都有一种“再生”、“重生”的韵味。

这正好能够联想到“错误”的主题词。

《星际穿越》已经科普了时间不能后退,人不能穿越回到过去的科学道理。

喜欢基于现实科学出发的诺兰,在《信条》玩的也只是局部的“时间倒流”,而不是像《寻秦记》那样简单粗暴地穿越回到过去。

那纠正一个比较大的,久远的错误,假设华盛顿真的是想重新做人,重新选择职业,那么“来世”这个概念便给了他一个纠正错误的机会。

预告很容易会造成误导。

华盛顿在被迫吞下银色药丸昏迷后,场景就来到了马丁·唐文这边。所以正片中就是这个顺序?

绝对不一定。

华盛顿被抓,在预告中不只有一次。

在码头。

疑似在码头被抓进红蓝色的室内。

也有可能是在这次被抓后被打晕,被救下来后去到马丁·唐文那里。

甚至,“来世”就是电影的结局。

华盛顿完成了任务,找到了“信条”的秘密,从而得到了一个重生的机会,只是他经历了一切之后,改变了原先的想法。

开放性结局是诺兰的爆款秘诀之一。

那华盛顿是否会选择纠正自己的人生错误,就留给观众去思考和讨论了。

通过8月21日发布的新版中文短预告,基本可以确定,故事涉及到两个时空,“现在”和“未来”。

“我们被未来的人袭击了。”

迪宝·卡帕迪亚的这句台词简直就是爆雷。

结合前面那句“未来有人需要我们。”

更可以推测出,危机是从“未来”时空那边发生,不知何种原因牵扯到了“现在”的这个时空。

未来那边的人并非都是敌人,也有一起对付敌人的友军。

未来发生了什么事?

“芙蓉”克蕾曼丝·波西已经说了,第三次世界大战。

迪宝·卡帕迪亚那边说未来的人需要帮助,说明她是和未来的人沟通过的。

得知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那现在的人当然想要阻止。

而未来人则有可能是想纠正过去的错误,与主题对应。

而根据官方幕后资料《信条的秘密:走进克里斯托弗·诺兰的量子冷战》,又可以推测出大战爆发前,是一场“量子冷战”。

故事的主要内容,就是聚焦这场事关两个时空的冷战了。

肯尼思·布拉纳饰演疑似俄罗斯人反派,看来冷战的双方还是美俄双方。

只是,如果涉及两个时空,那就有两个美国和俄罗斯。

那么,是未来的美国和俄罗斯冷战,还是现在时空的美国和俄罗斯冷战,又或是现在的美国和未来的俄罗斯冷战?

这就开始有点烧脑的感觉了。

无论如何,两个时空如何连接、沟通,都是《信条》的关键点。

网络上早已涌现出各种理论进行解释了。

简单粗暴,可能性最小的是平行宇宙理论,一个时空时间正序,另一个倒序。

比较有模有样的有两种。

首先是宇宙红移和蓝移现象。

这正好对应了电影中红色和蓝色两大主要的色彩。

不管是否涉及红移和蓝移,红色和蓝色都会是《信条》的一个关键。

这一点从宣传物料上就能明确知道了。

女一号伊丽莎白·德比茨基有穿红色和蓝色两套戏服。

蓝色时疑似和华盛顿不在同一阵营,因为预告中华盛顿要找她却被保镖阻止。

红色时与肯尼思·布拉纳为敌,华盛顿试图救她。

如果不是不同时空的两个人,那剧情可能就真的要和《西北偏北》撞车了,伊丽莎白·德比茨是一位女卧底。

在《信条》宣传的最开始,影片被描述为“一部《西北偏北》式爱情动作片”。后来官方否定了这一说法。

多款预告,可以看到鲜明的红色场景。

以及蓝色场景。

首款预告华盛顿和男二号罗伯特·帕丁森走进神秘实验场所,两边地板上的线也是红色和蓝色。

再加上红蓝两款主题手表的“周边剧透”,红色正序,蓝色倒序。

红蓝两色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然后就是麦克斯韦妖。

主要依据是第二款长预告中,实验室的黑板,有写着麦克斯韦妖实验相关的东西。

麦克斯韦妖是针对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一个理论。

热力学第二定律认为,热量不能自发地从低温物体转移到高温物体。

为了更好解释这个定律,后来又有了熵增原理。

即在自然过程中,一个孤立系统的总混乱度(即“熵”)不会减小。

科学家麦克斯韦意识到自然界存在着与熵增加相拮抗的能量控制机制。但他无法清晰地说明这种机制。他只能诙谐地假定一种“麦克斯韦妖”,这个“妖”能够按照某种秩序和规则把随机热运动的微粒分配到一定的相格里,从而一个容器内运动快(“热”)的分子和运动慢(“冷”)的分子分别占据了不同的区域。

听起来很高深莫测,不过到了诺兰电影中肯定会有类似《星际穿越》解释虫洞那样简单明了的说明,以防普通观众一头雾水。

在一次采访中,诺兰提到:

“影片处理了时间问题,是用不同方法讲述了时间可以被操控这个主题。这并不是要给人们上物理课,也不是大范围的穿越,而是提供了一种熵反转的资料与素材。所以,穿越时间和我们是有关系的。”

这段话直接就可以说明《信条》的科学理论确实会和麦克斯韦妖有关。

这便是使得电影中的“时间逆转”变得真实合理的关键所在了。

既然有两个时空,那是不是就有两个男主角呢?

宣发资料仿佛就是在暗示,华盛顿就是在扮演两个角色,一个是现在时空,一个是未来时空。

首先看海报,就总是有两个华盛顿一起出现。只是一个戴呼吸阀,另一个没有。

另外是预告中的追车戏。

首款预告,我们只知道一辆银色车被撞翻,然后复原。

越来越多画面放出才知道,这辆车有可能是戴呼吸阀的华盛顿开的。

如果不是同一场追车戏,那倒没什么。

否则,就有点《恐怖游轮》的味道了。

除华盛顿之外,预告中看起来很像大反派的肯尼斯·布拉纳在采访中表示,他都不确定自己是不是反派。

预告中其实也有他和华盛顿面对面交谈的部分。

有一个恐怖的可能是,不单是华盛顿,其他演员也扮演两个人设不同的角色。

只是不玩老套的穿越情节,诺兰要怎么把两个不同时空的自己弄到同一个空间?

假设这个可能性成真,答案想必就藏在“信条”和“来世”这两个关键词之中。

首波短评出现了和肯尼斯·布拉纳说过的类似评价。

“有非常多的反转,剧情就像拼图游戏一般,巨量的动作戏。”

而布拉纳则说,读剧本时就像在做填字游戏。

看样子,诺兰会重拾他的非线性叙事模式,延续《敦刻尔克》那样的不同部分不同时间的玩法,或者像《致命魔术》那样大量插叙。

这样观众需要通过服装、呼吸阀等关键道具,在脑海中重组出故事的先后顺序。

但同时也势必会提高观影门槛。

《盗梦空间》、《星际穿越》这样的大制作中基本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走,为的就是考虑更多人群的观影感受。

《信条》投资超过2亿美元,剧情又是以某个任务为主轴,外加信条英语“TENET”的回形文概念,叙事模式更可能会延续《盗梦空间》、《星际穿越》那样的“爆款套路”:先放出结局,再倒叙回主剧情,按时间顺序叙事一路接回开头,最后开放性结局。

不过由于有“时间逆转”的概念,诺兰还可能会玩出一个全新的叙事手段。比如直接倒放画面,来进行倒叙,但故事还是线性叙事。

这也许就是《信条》被认为是具有革命性的原因。

“子弹从墙壁里被吸出来弹回到一把枪里,这个念头至少存在我脑海里超过20年了。”

《信条》的创作原动力,应该就是要实现诺兰所说的这个想法。

就像《盗梦空间》,他要实现操控梦境的想法一样。

时间逆转曾在《记忆碎片》以一种隐喻抽象的形式出现,而这次诺兰就是要把隐喻抽象的形式,变成具象化的现实。

如果他能玩出不仅仅局限于局部的时空逆转,还弄到整个世界都在时光倒流,那至少对于时空穿越题材的电影来说,必定是前无古人的。

《信条》将在8月22日于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地开始点映。

8月26日在英国、韩国等市场正式开画。

9月3日北美上映,4日登陆内地。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