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老还童如果你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希望你有勇气重头再来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357更新:2023-04-10 02:03:08

导读:如果人生可以重来,那么请你不要有时间限制,想做就做;可以有变化也可以一成不变;没有约定俗成,可以做的很出色,也可能很糟;《返老还童》就是这样一部围绕着生命哲学,讲述的一部哲思影片:该片讲述了一出生便拥有80岁老人形象的本杰明·巴顿,随着岁月的推移逐渐变得年轻,最终回到婴儿形态,并在苍老的恋人黛茜怀中离世的奇异故事。

巴顿?!嗯没错,就是那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著名的军事将领,赫赫有名的巴顿将军。但是你若说此篇中的巴顿就是那位巴顿将军,又不完全符合。这位本杰明·巴顿在非非看来,又更像是是本杰明·奥利佛·戴维斯空军上将的“转世”。

小乔治·史密斯·巴顿

本杰明·奥立佛·戴维斯生于一个黑人骑兵军官家庭。父亲老本杰明时任第美国陆军9骑兵团中尉(后来成为美国第一位非裔将军),经过本杰明·戴维斯一生不懈的追求与奋斗,1998年12月,克林顿总统晋升戴维斯为上将军衔。这些巧合的情节是导演有意为之,还是无意的巧合,那就请你跟着脑洞大开的非非走入这段奇幻的人生之旅吧。

本杰明·奥立佛·戴维斯

《返老还童》这部片子主要突出的是一种人文主义情怀,但是主人公与小乔治·巴顿和本杰明·戴维斯正好有着相似的职业生涯,那就是都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而本片却抛开了他们显赫的功勋,围着这爱情和亲情这两大主题,来描写了这位生下来就是一位满脸皱纹的老人,倒放的一生。

非非为大家分了三个层面解读一下这部剧。第一层面:两位现实中的将军转世投胎,一不小心回笼没有成功,以老年态降世现身。导演巧妙的用了时光倒流的手法,重新解读那个杀伐决断说一不二的巴顿将军、与本杰明上将一生戎马倥惚的背后,被岁月温柔以待的人生。他们这样的伟大人物,生下来注定不平凡、但他们却又注定与每个人一样,最后归于平凡。第二个层面:就是爱情,爱情永远是一部经典大剧里不可或缺的角度,而本杰明·巴顿的爱情,则暗合了我国那句著名的古诗:“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经典诗词,由此展开了一场,与黛西一生遗憾而又释然的爱情生命之旅。第三个层面:我们从影片中巴顿的身世展开论述,用情感主线层层剥开他那干涸衰老的心灵,渐渐走入重生。

转世投胎:相同的命运轨迹,诠释了不同的人生主题。

1、本杰明·巴顿的职业生涯与命运推手。

为什么非非一定要挖“将军”这个梗呢?非非这次绝对不是牵强附会。我们来看剧中的本杰明·巴顿的职业生涯。

从养老院长大的小“老”巴顿,他此时外貌特征大约50岁左右的样子,以这样一种形象他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战火猛烈地燃烧着整个世界,也燃烧着身老心不老的巴顿的心。

动乱局势中,本杰明·巴顿和许多美国人一样,乘坐船从美国来到英国,这段人生体验中,巴顿为反法西斯战争做出贡献。

这期间,他遇见了各种各样的人物,目睹到了真正人生的悲剧,也体验到人性最伟大的光辉。

2、乔治·史密斯·巴顿的军事巅峰生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

根据我上面的描述,我来解读一下真正的巴顿将军。巴顿将军是美国一位赫赫有名的军事家,但是其骁勇好战的性格,同时也伴随了他颇具神奇色彩的一生。

巴顿将军在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是他人生的第二个巅峰时期,然此时他已53岁了,巴顿何以在53岁之年荣登旅长的呢?

这就要源于巴顿对坦克的热爱,巴顿因为受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胜利者,英法坦克战术技术的影响,开始在军中建立了自己的一套装甲部队,他本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军中坦克部队的创始人。

因此此次,马歇尔这位英明决断的美国陆军参谋长,果断的留下了53岁的巴顿,并任命他为第二装甲师装甲旅旅长。

巴顿将军确实那个时代的英雄。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这位战神巴顿将军也死于一场车祸之后。

实际上巴顿将军的口碑至今褒贬不一,因其在军事生涯的暴躁粗鲁、直来直去的军人性情,都给他的人设抹上某些性格的污点,但这并未影响到巴顿将军在我心中的地位和人品。

巴顿将军

巴顿将军不是个战争分子:

在巴顿传中曾这样客观的评价他:平心而论,巴顿与那些狂热的好战分子是不同的,虽然他热衷于战争并且具有中世纪骑士的精神与性格,但他从未鼓动或宣传过战争,也从未站到民主制度的对立面。他只是在战争开始之后,为了满足自己被激发起来的勃勃雄心,为了一个军人的光荣职责而积极投身其中,并以此为乐。

3、一样的人生,不一样的主题。

真正的巴顿将军的生命随着战争的结束也结束了。但是影片中的本杰明·巴顿的人生仿佛刚刚拉开帷幕。二战争结束后,本杰明重返美国。此时的他已然摆脱了儿时老态的模样,渐渐长成中年人。本杰明·巴顿以人生倒叙的手法,开始由爱情的了走向了他向死而生的后半生。

但是在说本杰明巴顿之前,我还是要先给大家讲讲,巴顿将军的爱情人生。巴顿将军的职业功勋,对他自己来说约是没有遗憾的,而他唯一的遗憾是爱,那个让他一生忠贞不渝的妻子比阿特丽斯·巴顿。

巴顿将军与他的爱妻一生相知相随,巴顿夫人是一生,以巴顿将军一生为荣为福。因而也是巴顿将军除战争之外,唯一的灵魂伴侣。因为战争,巴顿将军对妻子的爱,必然是亏欠的。

故而此神剧,为巴顿先生圆满了未履行完的爱的夙愿。

爱情主题: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

1、本杰明的前半生,就是巴顿将军的尾声。爱在筹光交错中错过

在巴顿将军的一生中,只爱了巴顿夫人一位女人,这个让他一生为之寄托了情怀与爱的女人。这个女人不仅理解他的军事才干,并支持他的事业,以他为荣。曾经在他的坦克演习中,比阿特丽斯以女坦克手的身份,为丈夫的同僚们演习如何开坦克。而这一层是巴顿将军意在向他的反对派们说明,坦克这个曾在一战中大获全胜的重要军事武器,其实并不难以操作,连一个小小的女子都能上手。

M46巴顿中型坦克

所以这在一个女子来说也是一种勇敢。我深以为没有一个女人愿意让自己的丈夫常年征战在外,与战火、骑兵、坦克为伍。但她是巴顿将军的爱人,她是他的女人,比阿特丽斯。她就不同于一般的女人,她懂他的一切,懂他为战争所生,为战争而死的那种快意恩仇。因此导演就这样,让他们二人的情怀在战争的筹光交错中,形成了差异化的轮回。在剧中12岁的小老头巴顿,第一次在养老院中遇见的六岁的小黛西。从此与小黛西结下了不解之缘。影片中导演刻意刻画了一场相遇,让小黛西闪着一双美丽的大眼睛与巴顿相见。

剧情诙谐而幽默的把俩人代入其中,那是一段黛西准备入睡前的时光,黛西的奶奶给小黛西读着书中的故事,然后小黛西说:“再读一遍。”这时画风清奇的让小老头巴顿,从黛西高高的浴帽后面钻出来也跟了一句:“再读一遍,求您了再读一遍。”

祖母宠溺的看着这两个小孩说:“读完了就要去睡觉。”小黛西依偎在祖母身边说:“我保证”,此时的巴顿像个愣头小伙一样懵懂的坐在黛西身边,用一种好奇和崇拜的眼神,追随着小小的黛西。慈祥奶奶重新用她那苍老的声音,读起来书中的故事,这时画面进入了黑暗的夜。

而就在这个晚上,小黛西睡不着觉,来到巴顿的房间,俩人钻到床底下聊天,他与她一切是那么的不同,一个好老,一个好小;一个老态龙钟,一个生机勃勃。但是他们的心却仿佛前生就相识过一样,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在暗夜中灵犀相通。他们就这样冲破了表象上的界限,渡过愉快的晚上,直到奶奶出来把小黛西带走。并辱骂了巴顿。巴顿才伤心的抱着妈妈哭泣,妈妈向他表达了,在别人眼里你不是一个孩子,他们不会觉得你和别人有什么不同。

所以非非觉得,剧中本杰明巴顿的前半生,采用时空偷换的手法,来表现了现实中巴顿将军的后半生。我通过本杰明妈妈的话,感受到本剧向我传达,他实际上不是一个孩子,他是巴顿的转世,来寻他前生“丢下”的妻子。

巴顿夫人来到了医院,被立即带到巴顿那里。巴顿看起来气色不错,他安静地躺着,非常感激地向夫人微笑。他似乎一切都很平静,但说出来的话却让夫人害伯:“比,感谢你不远千里来看我最后一眼。”

现实中的巴顿将军,因为出车祸而撞瘫了脊椎骨,因此他只能从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等待他妻子巴顿夫人的到来。比阿特丽斯在得知巴顿将军受伤的第一时间就千里迢迢飞往德国,阿特丽丝以最快的速度从美国赶来,昼夜守候在病房里。12月21日下午,巴顿心满意足地长眠在妻子的怀中。而影片中,小女孩黛西自从这次碰面后,也再没来过了。他们就这样错过了花季。迎来了巴顿生命中的职业命运。巴顿随着一艘船加入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争中去,成了一名海军。

在这段时间里,本杰明巴顿慢慢从一位老人,蜕变为一位帅气的大叔,而这位大叔遇到了他生命中的第一个情感启蒙者,一位已婚女性,但随着战争的逼近,这位从未在他生命中驻留过多的女士,除了启蒙了巴顿对爱与性的理解后,就消失了,本杰明巴顿也随之把自己扔进了战斗的大潮中去。

2、本杰明巴顿的后半生,是人性最残酷也是最真实的写照,一切归零。

剧中,本杰明的自述,是由黛西和巴顿的女儿,给黛西以读日记的方式表达出来的,当她的女儿觉得给病入膏亡的母亲,读父亲的初恋史是一种残忍,打算跳过这段时,却被苍老的黛西拒绝了,她说:“不,我很高兴,有人给她温暖。”

看到这里,我忽然明白,这就是导演在这部剧中,想要替比阿特丽斯巴顿夫人的传音,这声音苍老却包容,坚定且理解。这很大程度的感动了我。这段演绎绝非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的表达。而是真正对爱人的慈悲与懂得。在战争的年代,战斗一拖就好几年,作为一个正常的男人巴顿将军,也许不一定能够不去发泄自己的正常需求,而这位出现在剧中的女人,仿佛影射了某种隐藏在战争背后的问题,那就是战争中微不足道的人文关怀。还有某些不得而知的生理需要。我想这些也许是导演所要表达的理解吧。

随着战争的结束,本杰明回到了故乡黑人妈妈的养老院中。而在这段时间内他知道了,他的初恋黛西已经结婚。再次相遇是在黛西跳舞受伤,而黛西因为不愿意本杰明看到自己,脆弱失败的样子再一次错过了彼此。

最后的相遇是在两人心智、外表、精神都达到同等程度的时候,他们才共同度过了最美满的几年。但是剩下的人生却又陷入了一种哲思之中,本杰明注定越来越小,而孩子出生后,本杰明无法陪着孩子一起长大,他不能让黛西养两个孩子。因而他不得不再次选择了离开。

本杰明几年后回来,发现黛西带着孩子改嫁,并且夫妻生活的很融洽,这个男人对孩子也很好。见过女儿的本杰明终于放心了。而此时的本杰明开始正式进入了“回笼”的进程,他开始越变越小,最后甚至患了老年痴呆,他开始不认识黛西,不认识身边的人,爱情从亲情甚至变成陪伴。

我想这也许就是导演所追求的爱的至高点吧,爱最终变成了陪伴,此时本杰明,脱离了社会,甚至脱离了思想,回归成一个婴儿的最初模样,最终死在黛西怀里。人生一切归零了,从哪里来,还回到了哪里去。生命的主题:关于生命最伟大的认知,一定是跨越种族、打破固定思维,对生命的高度负责。

1、本杰明·巴顿的人生主线源于本杰明·奥利佛·戴维斯上将的成长史

如与剧中线索一样,非非应该把亲情写在第一阶段,但是我在本文中用倒装的手法,写在了最后一层。本杰明·巴顿出生在一战刚结束时期,亲生母亲死于难产,而父亲他抛弃在老人院门口。小小的巴顿,遇到了他生命中的第一个女人,养老院的黑人大嫂奎妮。她不离不弃的收养了本杰明这个小老头,而在那个养老院中,本杰明的出现倒也不显得突兀,他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在黑人妈妈乐观、勇敢、善良的教导下,快乐的成长。

这和我一上来介绍的本杰明·奥利佛·戴维斯的人生成长轨迹有异曲同工之妙?本杰明·戴维斯的父亲是黑人将军,母亲埃尔诺拉·迪克森·戴维斯在他4岁时生下妹妹后去世。自幼在军营中成长的戴维斯上将,少年时就立志长大后也像父亲一样,当一名军人报效祖国。在西点军校的时候,戴维斯曾向美国陆军航空军(1941年改组为美国陆军航空队)提出申请未果。(具体请参考本杰明·奥利佛·戴维斯的生平传记)

年轻的上将

所以非非说这部剧是融合了两位军事将领的事迹。只是导演的表现手法这次偏重了平凡的生活层面,没有过多的描述史诗般的军事生涯。他意在于让这些将军从神坛上走下来,让人们看到他们背后也应该享受的岁月静好,这让我想到了一句话。没有什么真正的岁月静好,这一切不过是有人在为你负重前行。

飞行中的上将

导演用时空穿越的手法,让原本负重前行的人得以还原生活,还原他们本应岁月静好的人生。这真是一种伟大的潜藏着的,博爱人道主义情怀。让我感叹导演所要表达的深邃的思想内核。在这个养老院里本杰明·巴顿(这时大家恍然大悟,为什么这个人设叫本杰明·巴顿了吧)遇到了很多他人生中的伯乐,黑人妈妈温厚朴实的情人、黑人牧师的鼓励、那个被电击中过三次的老男人、还有教他弹钢琴却没有子女的优雅夫人。

他们都在他生命中,以各种不同的文化道德素养,教会了他很多东西,这些素养,形成一种强有力的价值观根系,让他形成了不畏艰难、乐于助人与乐天知命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他在战争中帮助别人,同时在其他战友们的身上,看到了人性的伟大与光辉。这一切的一切都让他震撼,引领着他积极的人生方向。

岁月静好

2、活着,是对生命的高度负责与所有存在着的全部意义。

剧中,导演从杰明巴顿的视角出发,还原现实中,他们看到战友战死时的悲惨和无奈。因为现实中巴顿将军和戴维斯上将,实际上都很爱惜手下。但战争是个残酷的事情,巴顿将军曾以两记耳光,打掉了自己的锦绣前程,但是巴顿将军却从未对自己的言行有过懊悔。

在战事紧张的局势下,巴顿将军情急之下做出了,对自己的手下,宁可被自己打耳光,也比战死在战场上好的鲁莽行为。其实在“耳光事件”之前,他经常去医院看望受伤的战士们,安慰他们,并为此而愧疚。

但是第二记耳光由于打了一位病中的战士,而被在场的医护人员和其他将士,以及随军记者们看成是暴政,因而被另一位军官层层向上级告发了巴顿将军。但当时的军事首脑们不仅有敏锐的头脑,还有宽广的胸襟和对战况形势洞察的前瞻性。

(引用自巴顿将军传):艾森豪威尔将军将贝斯、米勒、雷诺兹和戴利等记者请到他的办公室,坦率地对他们说,他正在尽其最大可能保住巴顿的职位。在解释这样做的原因时,他说:在追击敌人和开拓局面的事业中,需要一往无前的指挥官。对士兵越是苛刻,就越能保全士兵的生命,巴顿就是这样的将领,为了盟军的最高利益,迎接欧洲战场上的各大战役,应当保全巴顿。

最后,他恳求记者们不要将此事公开,史密斯将军也向驻阿尔及尔艾森豪威尔的记者们提出类似恳求。报纸和电台记者无不为艾森豪威尔的真诚态度、对棘手问题的处理方法及他对巴顿的殷切期望所感动,于是出现了极其罕见的局面:他们与盟军最高司令部达成协议,同意“忘掉”这一事件,严格封锁消息。我之所以把这段原文引出,因为我觉得这个事例,在很多时候,国家处于危难的大事件中,都起到了深刻的警示作用。尤其最后的决策引人深省。因此巴顿将军的暴虐并非出于虐待的施暴,而是怒其不争的,恨铁不成钢的暴脾气。他希望他的将士们都能在战争中突破自己,突破战火的包围,全身而退。

而这一桥段被剧中的巴顿演绎成对生命的理解,转化为这样一个片段:原本对他严厉,甚至有些暴虐的船长,在临死前说:“你可以像疯狗一样发泄不满,可以对天发誓、也可以诅咒命......但在你走的时候,一定要释怀。

我们在回过头来说剧中的巴顿对生命的理解,生下了女儿不久后,离开女儿和黛西。他用另一种成全,完成了女儿生命中的健全的成长轨迹。

他自己则去了印度,用最后的生命来完整自己的生存体验。这一切变故使黛西再嫁,因此他的女儿有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父亲,一位合格而优秀的男人。这一切让本杰明终于安心的离开。

最奇特的是在此之前,本杰明·巴顿还被自己的亲生父亲找到,他是一位富豪,想在人生的最后把所有的财产留给本杰明。越活越年轻的本杰明,虽然表面上活力四射,实际上他的心智已经完全成熟,当他回去听到他的同屋再次说被雷击中的事情时,那位老人又说了一句:这一切让我知道,活着很幸运。”

这句话,让本杰明与自己的父亲和解。与他的原生家庭和解。他在最后对抛弃了他的亲生父亲进行了寿终正寝的临终关怀,完成了彼此的救赎与原谅。这就是全剧对爱与生命的高度升华。

总结:

在本杰明巴顿最后流浪的生存体验中,有一段撞击我心灵的话:“只要你知道你想做什么,都不算太迟对我来说,应该也不算太早,不要有时间限制想做就做,可以有变化也可以一成不变没有约定俗成,可以做的很出色也可能会很糟,希望你做的是最为出色的,希望你能看见让你大吃一惊的东西,希望你能结交有着不同观点的他人,希望你的生活令你骄傲,如果你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希望你有勇气,一切重头再来。”

这段话就是整部电影的灵魂所在,全剧的高度的思想性总结。我们每个人应该对生命充满了希望,即使发现你被生活辜负,也不要气馁,应该有一切重头再来的勇气与精神。不论是巴顿将军还是本杰明上将,他们辉煌的战绩是不可复制的。但对于平凡中的我们,生活是自己与自己的博弈,一切都可以在有生之年,重头再来!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