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鱿鱼游戏》「鱿鱼游戏风靡全球韩国这一波文化输出劲头太强」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529更新:2023-01-01 23:30:30

《鱿鱼游戏》成近期人气最高的剧集。

最近热门的剧集,莫过于由韩国导演黄东赫自编自导,李政宰、朴海秀等主演的Netflix原创剧集《鱿鱼游戏》(Squid Game)了。除了看得见的收益,这个韩国出产亦输出了当地文化,香港能制作出“鱿鱼游戏级”的爆款剧集吗?

影视串流平台Netflix向来不会公布精准的收视数据。究竟剧集火不火,火到什么程度,第三方统计网站FlixPatrol就采用了一个可以量化的方法:个人账号在登录Netflix的时候,会显示所在地区的top 10名单,FlixPatrol就每日汇总各个地区的top 10列表,每个地区排行榜第一得10分,第二得9分,以此类推,第十得1分。

“数”看火爆度

以10月1日《鱿鱼游戏》单日获得828分为例,表明除了在两个地区排名第2之外(这两个地区是丹麦和土耳其),这部剧集在其他81个地区的排行榜中全部占据了榜首位置!

根据统计,《鱿鱼游戏》自9月17日登录Netflix到10月2日,15天内就已经累积11175分。相比而言,此前,在香港引发热议的《艾蜜莉在巴黎》(Emily in Paris)和《后翼弃兵》(The Queen's Gambit)首月积分分别为18455分和19085分,《鱿鱼游戏》后来居上并非痴人说梦。这样的火爆程度,难怪连Netflix的联合首席执行官Reed Hastings也穿上了剧集标志性的绿色运动服,说自己是游戏的“第457位参加者”了。

低智力VS高情感

笔者第一时间看完《鱿鱼游戏》第一季全部九集,不知是否因为观影之前期望太高,看完之后颇为失望──这真的是IMDB上8.3/10,影评网站烂番茄(Rotten Tomatoes)上96%的《鱿鱼游戏》吗?这不就是兑水版的《赌博默示录》、简化版的《诈欺游戏》、慢节奏版的《要听神明的话》吗?

《赌博默示录》早在1996年就以漫画形式连载,后被改编成同名电影三部曲,分别于2009、2011、2020年上映;《诈欺游戏》2005年开始漫画连载,后被分别改编成日剧、韩剧;《要听神明的话》2011年开始漫画连载,后被改编成电影于2014年上映。无论是韩国的《鱿鱼游戏》,还是日本的《赌博默示录》、《诈欺游戏》、《要听神明的话》,其情节一句话就可以概括:走投无路的参赛者,被迫参加神秘的游戏,去争取最终的胜利,胜利者的奖品可能是高额的奖金,也可能是活下去的权力,但失败者都会付出生命的代价。主线情节虽然并不复杂,但匠心独具的关卡设计以及触动人心的角色塑造,才是这类作品的核心看点。

《鱿鱼游戏》最大的特色在于贯穿其中的六个游戏都是出自韩国流行的童年游戏,将原本代表着最纯真、最快乐的“情怀”变为以生命为代价的血腥博弈,通过这种从天上到地下的巨变,带给观众强烈的心灵冲击。从开播之后的热烈反应看,“情怀”策略是非常成功的。但《鱿鱼游戏》游戏设计的短板,恰恰也源自“情怀”──六个游戏全部脱胎于童年游戏,既然是给小朋友玩的游戏,那在规则上就必然不会太复杂,能展现参与者智力、体力等能力的机会并不多。反观前文提到的另外三部作品,诞生于推理小说盛行的日本,也没有童年游戏之类的情怀束缚,所以其游戏规则相对复杂一些,进而为展现参赛者的缜密计算、巧妙博弈、彼此之间的勾心斗角提供了更好的平台。执导过《无声呐喊》的韩国导演黄东赫显然很清楚情怀带来的掣肘会让全剧“智力密度”下降,所以扬长避短,发挥韩剧人物塑造、感情酝酿方面的长处,用相当多的篇幅讲述主角的心理状态、主角团队彼此之间的情感故事等,着力于提高《鱿鱼游戏》的“情感密度”。这样,笔者称之为“低智商密度,高情感密度”的《鱿鱼游戏》就诞生了。

大规模文化输出

或许《鱿鱼游戏》还有种种不足,但不可否认的是,剧集的火热客观上对全球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韩国文化输出:影片中出现过的辣炒年糕、三养拉面、绿瓶烧酒,特别是游戏关卡中的重要道具椪糖,都随着剧集的播出在网购平台上受到追捧。若不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想必不少香港人早已前往韩国相关拍摄地点打卡“呃Like”了。剧集播出过程中,就有网民在讨论,如果《鱿鱼游戏》拍摄香港版,应该出现怎样的游戏?现在剧集中的“一二三,木头人”在香港有规则相近,但更刺激好玩的“狐狸先生几多点”;现在剧集中最后一个游戏“鱿鱼游戏”在香港则是“跳飞机”……除此之外,网友们还列举出许多有趣的童年游戏,比如“天下太平”、“猜皇帝”、“大风吹”等等。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