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和骑象人 心理学「七宗罪:大象和骑象人从心理学角度剖析影片中人物的性格」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925更新:2023-04-11 09:26:36

电影《七宗罪》是美国著名导演大卫·芬奇的代表作之一,他的作品《返老还童》《搏击俱乐部》《社交网络》《消失的爱人》都是观众耳熟能详的电影,不仅题材独特、内容元素丰富,同时也能在作品中看到导演深厚的心理学功底,在电影《七宗罪》中,可以看到“两个自我”在电影主人公身上的具体呈现。

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将这两个“自我”比喻为象与骑象人。也就是说一个“我”是靠直觉和潜意识控制的大象,另一个“我”则是用晦而明、冷静克制的骑象人。

上一篇我从人性角度分析了《七宗罪》。今天这一篇文章我将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影片中不同人物身上“象”与“骑象人”的分布和呈现。

一、约翰·杜:人格失调者,无法协调大象与骑象人的矛盾体

何帆在大局观里提到说:

“人们总是先做道德判断,再说服自己为什么这样的道德判断是对的。我们是最善于自我欺骗的物种。”

约翰·杜做出的“道德判断”是:为这个冷漠的世界创造一个理想的世界,再说服自己是神圣的上帝派来拯救世界的,将犯有宗教七大罪诫即:暴食、懒惰、愤怒、骄傲、淫欲、嫉妒的人杀掉,只是为了清洗这个肮脏的世界,重建一个“美丽的新世界”。

正如影片最后他所说:“我们到处可看到死罪,在街头在,在每个家中,我们容忍,因为见怪不怪,没什么大不了,我们从早容忍到晚,现在不同了,我立下榜样,世人将把我的行为探索、研究,遵循,直到永远。”

这是典型的人格失调症者,他不能调和心中的“两个自我”,理想和现实、情绪与理智在他心中不断碰撞,只能任心中的“大象”和“骑象人”互相打架,谁也不愿退让,最后摔倒在地,走向另一个极端。从“普度众生”走向最大的心魔囚牢。拯救世界永远都不是一个人去作恶的借口。

二、密尔斯:快思考者,无法驯养大象的情绪仆人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

“具体意义上的自我,和事件中自己的具体意志紧紧绑在一起,因此没有多少空间。”

这里“具体意义上的自我”和“自己的具体意志”,对应的是密尔斯的行为和情绪,它们是一组镜像关系,看到他的情绪,便能投射出他的行为,正是因为情绪和行为紧紧绑在一起,不断强化路径的过程,使大象越来越羁傲不逊,无法驯养。影片将他的这一特质表现的淋漓尽致。

密尔斯是个极其情绪化的人,常常通过情绪来“快思考”,他认为自己在凶杀组干过五年,已经有了丰富的经验,便不把沙摩塞建议他“留心看,留心听”的提醒放在心里。

遇到一个刑事案件,他简单定义为凶杀案,沙摩塞向上司提议先不要把案件交给他,他火候还不到,他却觉得这是在侮辱他,抓到凶手后,他自以为凶手已经逃不出他的手掌心,却没想到最后反而跳进了凶手设置的圈套中。

他被困在“情绪跑步机”上。情绪变化时,在“跑步机”上拼命的跑,看似在加快速度,但其实却一直停留在原地。

无法承载情绪的波动,僵硬的外壳最后使他破碎。

三、沙摩塞:慢思考者,具有内在领导力的骑象人

沙摩塞恰恰和密尔斯是相反的,他博学、冷静、克制、专业,思维缜密,从来不轻易做判断,他知道看不见的东西很重要,遇到案件,沉着分析,是一个通过建立逻辑来认识世界的“慢思考”者。

他先是仔细观察,理智分析,然后根据凶手留下的线索去图书馆查阅资料,甚至是在凶手自首后,他也并不是简单的认为案件已经结束,依然仔细的观察凶手的表情、动作,引导凶手的情绪,冷静应对。并在大脑中将他的需要进行分析。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

“最好的状态是,一个人既有高自我稳定性,又有高自我灵活度。”

沙摩塞便是这样一个能够对外部环境做出调整,而不是横冲直撞地等待世界去适应他,他冷静克制的背后是高自我的稳定性,同时他的观察是高自我灵活度。

武志红还提到:

“容器的外壳,是有不同质地的。它最好是一层坚韧有弹性的皮肤,这样不仅可以承接住情绪和活力,而且还有足够的敏感度。”

正是这样的系统升维,刚柔并济,才使他成为具有内在领导力的骑象人,指挥大象前行。

结语:

从电影人物身上,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象与骑象人在不同人身上的变化,它们投射出外部世界的自已,不同的比例塑造不同的人,了解这一心理机制,能通过他们更好的审视和了解自己。

文明高速的运转的今天,我们面对越来越多的新事物和新思想,每天做出的选择也就越来越多,这样的环境对高度稳定的情绪和理性清晰的思维有了更高的需求。拥有协调“象”与“骑象人”的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想来稳定的自我容器,才能更好的整合自己与这个世界的关系,走出被大象完全操控的人生。

作者简介:钱锦上Q 读书与写作,遇见自己和这个世界,很高兴与你分享。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