蒂姆伯顿大鱼哥特奇幻诗意童话背后掩映交织的真实人生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676更新:2023-04-11 13:15:00

作者:文娱小仙女

一个有态度的吃瓜群众

引言:

《大鱼》是一部2003年的美国奇幻片,豆瓣评分8.8,另有中文译名《大智若鱼》。故事改编自丹尼尔·华勒斯(Daniel Wallace)于1998年出版的《大鱼老爸》(Big Fish)。由擅长哥特怪诞的导演蒂姆·波顿执导,却拍出了特殊的浪漫与温情。

我承认自己是被那片黄水仙吸引来观影的,抖音刷到的瞬间就被“Shock“到了。很难想象这是擅长哥特风的好莱坞鬼才导演蒂姆·伯顿的手笔。爱德华发现自己一见钟情的美丽姑娘已经订婚,但他没有放弃,而是买来全城的所有花店的黄水仙摆在心上人的楼下。

震撼我的镜头

美丽的姑娘一开窗,这片如梦似幻的迷离花海,瞬间映入她的眼帘,无数的黄水仙在随风摇曳,而他正站在花丛之中,满目深情,面带微笑。这个名场面的灵感很可能来自威廉 • 华兹华斯的诗《黄水仙》。或许,这场与爱情有关,纯美到极致的浪漫幻梦,只能用诗化的镜头去表达。

但完美爱情只是点缀,亲情才是这部电影最大的主题。电影用爱德华儿子威尔的口吻来叙述其爸爸的传奇一生。在沉稳的儿子看来,老爸爱德华·布鲁姆此生最大的爱好就是吹牛,总喜欢炫耀年轻时的离奇经历,童年的儿子迷恋父亲的奇幻故事,但长大的儿子却再也不肯相信。

他只是觉得父亲很虚荣浮夸,父子关系渐渐疏离,在儿子的婚礼上父亲再次沉迷于讲他那奇幻冒险故事,儿子的不满终于爆发,父子四年没再讲话。直到父亲不久于人世,威尔和妻子重返故里,机缘巧合终于发现了隐藏在这些故事背后的奥秘和真相,领悟到父亲充满激情和想象的一生。

如果仅从故事层面解读这样一部上榜豆瓣TOP250的奇幻经典,未免太过单薄,很难让大家领悟到这部佳作的真正魅力。因此,本文将从电影的美学层次、人文内核和社会反思三个方面出发,从微观到宏观来为大家进行深度解读。

一、美学层次:用奇情瑰丽的魔幻现实主义触碰真实的世界

蒂姆·波顿本就是好莱坞另类天才,其作品风格怪诞不羁,经常透出浓郁诡异的哥特风,但却有着让人着迷的魔力。《大鱼》作为蒂姆·波顿执导的美国奇幻片,影片极具“魔幻现实主义”特性,以超现实的方式触摸真实世界。蒂姆也喜欢用一些特异的人来加强虚幻感,比如本片中的连体歌手、侏儒、巨人。

波顿的电影无疑带有强烈的作者电影风格,在后现代电影中可谓独树一帜。他的电影创作手法体现在他的好莱坞式的叙事和娴熟的视听语言上,其影像的哥特风格和怪诞美学则含有特殊的美学价值。

魔幻主义的华丽外壳

什克洛夫斯基说:“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仅仅是知道事物。艺术的技巧就是要使对象变得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

“陌生化”“困难化”的艺术手法,正如魔幻现实主义的表达方式,给现实生活披上魔幻的外衣,透过魔幻世界,思考现实生活,观众必须透过那些让人眼花缭乱,光怪陆离的奇幻色彩,才能抵达导演表达的真实内核。

1、 诗意梦幻的叙事策略

电影采用了典型的第三人称叙述,观众只能在儿子威尔的讲述下认识父亲。他人讲述的方式,必然会让被讲述者更显神秘,而这对父子又是关系尴尬、四年不曾交流的“最熟悉的陌生人”,父亲的形象更显魔幻。

不同于常规影片按照时间顺序,线性叙事的方式,《大鱼》情节发展十分自由,不受限于时空,随意跳脱,碎片式拼接。蒂姆·波顿还真是个“电影顽童”。这一手法也直接导致很多观众大呼“看不懂”。

如开头讲述父亲用戒指钓起大怪鱼的传奇经历,跟随儿子思维转变,忽而又跳跃到父亲出生时发生的离奇故事。回忆与现实自由切换,没有做任何间离。儿子看到飞机上有人用手做出鸽子的投影,联想到父亲给自己讲故事在墙上投下的影子,便引出了父亲与女巫之间的故事。

影片中最为精彩的打破时间的桥段就是父亲对母亲一见钟情时,“传说中遇到真爱,时间会暂停。而当时间重新开始运转,就会变得飞快”。真实的物理时间是不会停止的,而父亲看到心爱的姑娘仿佛心脏漏拍、时间停驻,此时停止的是父亲的内心时间,将心理感受超现实表达。

想起了当年的经典韩剧《来自星星的你》,都教授静止时间和千颂伊亲吻的画面,也是如此动人心魄。浪漫到爆炸。

这部影片,你得仔细看,理清情节脉络不容易,但每个人都能从电影中吸收到属于自己的理解,这就是魔幻现实主义自由诗意、肆意梦幻的叙事策略,追求魔幻故事令人印象深刻,讲故事的方式就显得不重要了。

2、 亦真亦幻的情节设置

从第一个故事开始,影片就让观众不知所措,不停地肯定自己又质疑自己,这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影片中经常出现水的意向,不论是海,亦或是河,不论在漆黑的夜晚还是明媚的白天,水面波纹荡漾,充满了神秘与魔力。

父亲竟然用戒指钓起了大怪鱼,简直是天方夜谭,但如果你了解了真实版故事,你就会爱上这个编造的童话。故事里的父亲仿佛是拥有神力的英雄,乐于助人,迎接挑战,热衷冒险,受人崇拜。

父亲的每个故事,初次听到都会惊叹与怀疑,但当你听得多了,惊叹就变少了,也不会去怀疑了,好像就变成真的了。亦如片尾所言:有些笑话是否因为听过太多次,而忘了它为何好笑了?后来又听到它,就会想起为何一开始会喜欢它了?

其实那些来自父亲记忆的故事根本无需区分真实与虚幻、童话与现实,毕竟故事中蕴含的赤诚之爱和满满的温暖与力量,都是真的。

3、 童话般的形象设计

“大鱼”的形象本身就极具童话色彩,片尾处父亲也幻化成了一条大鱼,给观众留下无尽的想象。独居养猫,有玻璃眼珠的女巫,每个人可以从她的眼珠里看到自己是如何死去的,颇有蒂姆·波顿擅长的黑色童话风格。

父亲最初和女巫的相遇就是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电影中设定的女巫的住处也是在一个阴森恐怖的森林深处,在小孩子们的想象中,女巫会把人做成肥皂。她的出场也带着鲜明的个人特色,人物造型装扮同样还原了童话故事里的形象,苍老丑陋。

结果意想不到的是,童话里的女巫在片尾又和梦幻“桃花源”里小女孩的命运连接在了一起。儿子威尔也是从女巫的原型人物口中得知了父亲年轻时的真实故事。对那个“吹牛皮父亲”的印象,逐渐改观。他开始懂得父亲的苦心。

童话故事里常见的巨人,在电影中的形象设计部分也有所体现。巨人和父亲离开家乡,展开了一段冒险故事。后来出现的夜晚会变成狼的马戏团团长,梦幻之境“桃花源”里不穿鞋子,快乐跳舞,生活的人们,都能在童话故事里找到原型。

而父亲的现实世界与童话世界并非割裂的,儿子威尔后来也能从他的童话故事里看到现实生活的影子,在童话人物里看到真实生活中某个人的特征。

4、 风格化的镜头语言

电影承袭了导演一贯的偏冷色调。在某个夜晚,水波浮动、雾气升腾,群山的黑色阴影后有一抹微弱的霞光,父亲一人站在河中心。然后镜头给到河面父亲的倒影,倒影渐渐清晰后,再给到父亲时,就成了年轻时的样子。

年轻的父亲钓起大鱼仿佛发生在梦境或天堂一样,带有“主角光环”的父亲在画面中心,画面背景增亮又有些模糊与朦胧,此时的父亲形象像在散发光芒一样。隐喻着爱德华闪光的人性之美。

具有冒险精神的父亲,意外闯入“桃花源”,这里的镜头风格与之前险象丛生的来路和父亲之前生活的小镇截然不同,用镜头语言呈现了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

全程充足的柔光,色彩异常鲜艳,大片的嫩绿的草地,一群载歌载舞的人们,特写光着的脚丫、开心的面容,表现了此处生活的安逸和舒适。

影片镜头语言风格多样,多使用非常规拍摄角度和隐喻性的摄影方式,随着场景不同而不断变换的的色调,带来奇幻新鲜的观影体验,也开始探究情节背后蕴含的深意。

二、人文内核:魔幻中掩映的现实色彩,故事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光怪陆离的魔幻世界中也有现实色彩,魔幻现实主义突出的艺术特征是将干巴巴的新闻写实与神奇瑰丽的幻想结合起来。魔幻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是“变现实为幻想而不失其真实”,但最根本的核心是“真实”,不管创作者用何种“魔幻”手段,最终目的是为了反映和表现现实。

作者有时故意夸张到了离奇的程度,具有一种神奇的效果,本质上都是通过“魔幻”的表现手法来表达现实。波顿常从个人化的视角利用画面来描绘他脑海中瑰丽的梦幻世界,用十分巧妙的手法将梦幻与现实的交集展现出来。

通过这种方式,导演搭建了一架通往幻想之城的旋梯,在黑暗与华丽并存的外表下,给我们提供了心底最深的温暖和对人性的深刻解读。

1、 父亲的荒诞故事里饱含着对儿子的爱

《大鱼》里父亲给年幼的儿子,乐此不疲地讲了很多神奇的故事,内容看似怪诞,但结合父亲的真实经历和性格细想后,好像每个情节和结局都属情理之中。

长大后的儿子不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不再喜欢他瞎编乱造的冒险故事,讨厌他逢人必讲的样子。从观众的视角来看,也不能确定父亲的故事里到底几分是真、几分是假,可电影结局告诉我们,很多事情何必去深究真或假呢?

父亲说在儿子出生的那个晚上,他用戒指钓起了一条有灵性的大鱼。现实是,儿子出生时,父亲因为工作,没有在他和母亲身边。事实令人愧疚和遗憾,那么何不用美丽的故事代替不那么美丽的过去,反正都是回忆。有些虚构的故事没有必要去揭穿它,就像善意的谎言一样。

父亲用故事,给儿子描绘了一个异彩纷呈的世界。或许他无法改变他们生活的现实环境,但他为儿子“造梦”,让儿子的精神世界充满着快乐和好奇。一切都是源于深沉的父爱,让幼小的儿子对未来生活充满期待与憧憬。

父亲是一个喜欢用夸张和幻想的方式讲述生活故事的人,这并不意味着他是一个不切实际和夸夸其谈的人,相反他讲故事的方式说明了他对生活的一种见解:即使遭受磨难、事与愿违,他也希望能从乐观的角度上看待,并得到精神的解脱,享受生活带来的苦与乐。然而这个特点也是迥异于儿子的人生观,造成了儿子与父亲之间的多年隔阂。

威尔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像我小时候根本没人给讲故事,只有自己默默地把一本《格林童话》翻到褪色。影片结尾处也表现了威尔人生观念的转变,在父亲临终前,由威尔讲述的奇幻故事中,他抱着父亲逃出医院,沿途中游历了父亲故事中的所有奇景,最终爱德华化作一条大鱼游向远方。

这是威尔对父亲人生观的真正顿悟,也是父子间真挚情感的体现。此时,人性中的理解与温情也毫无保留地流露出来,成为影片最大的催泪点。(反正我是哭了,威尔一开口讲故事的时候就哭了)

2、 金钱和物质追求不应该成为人生的第一目标

父亲对女孩一见钟情,当即决心以余生找寻她的芳踪,或者,孤独地死去。但起初马戏团老板认为他毫无希望,形容他是小池子里的大鱼,来到了海洋,会被淹死的。隐喻的现实是,父亲年轻贫穷,一文不名,是追不起那个美丽女子的。

但父亲为了找到女子,愿为马戏团做苦力,作为报酬,一个月可以知道关于心爱姑娘的一件事情。在相处的日子里,马戏团老板渐渐看到父亲的真诚、善良、乐观,感慨道:也许他没有钱,但他所拥有的,却丰富无比,远远比金钱要珍贵。

影片中的父亲爱德华,最初并不是什么有钱人,但他勇敢、坚强、自信,对爱情更是坚贞不移。因此不能以金钱等物质条件去评判一个人,更不能以这些条件去限制一个人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如果父亲没有坚持自己,勇敢地追求那个女孩,那怎么会有相守一生的浪漫呢?

表达爱意之后,得知女孩已经订婚,但他依然不畏惧表达自己的心意,准备了一大片的黄水仙绽放在女孩的窗前,最后面对情敌的拳头,选择用不还手的绅士风度赢得了女孩的芳心。爱情、能力是不能和物质条件对等的,更不能用这些外在的条件去直接否决他的未来乃至人生。

在爱情之路上,不能只看外在条件,内在更加重要。金钱、物质绝不能是毕生所求。父亲积极阳光、热爱生活,努力不留遗憾。这样的高贵纯洁的灵魂,才是最值得珍惜的财富。命运就是那样奇妙,一个人变得优秀,勇敢追梦的过程中,好运和财富自然会降临在他的头上。

3、 处世之道

电影的每一个故事里都有值得观众展开思考的东西,有很多映射在现实生活中的处世之道。比如父亲故事中的“鱼缸理论”,养在小鱼缸里,金鱼就会一直维持它的大小,若有更多空间,金鱼就会数倍化的成长。

人也是这样,如果一直拘泥于狭窄的寸土之间,便只会如井底之蛙一样坐井观天。如果进入了更加广阔的天地,有了更多施展拳脚的机会,人的潜能才会被挖掘,能力才会提高,才会遇到“巨人”,与之成为朋友。巨人的意向隐喻着那些拥有独特才能的人。

因此,做人不能固步自封,要勇敢,敢于追求更大的世界。“事情愈艰难,最后愈能得到丰硕的果实”。现实生活中每一个想获得的东西、想达到的目标在实现之前,都有一段孤独难熬的“苦日子”,此时如果毅力不足,放弃了,就必然失败。现实世界的法则是:有多少付出,就会有多少回报,越努力,才会越幸运。

后来父亲来到了一片“桃花源”,这是个梦幻般的小镇,处处都是柔光滤镜。宜居、适合养老,人们每天弹弹琴,赤脚在草地上跳跳舞,但有人告诉他:你来早了。因为他还在奋斗和探索的年纪,尚未历经世事,他要去探索命运,把握每一个机会。这里还不是他现在的人生追求,所以最后即使没有鞋子,父亲也毅然地选择离开。

就像中国的一句古话“少不入川,老不离蜀”,年轻时候贪图安逸,老年的时候必然会穷困或者悔恨。“桃花源”后来变成了荒芜破败的“幽灵镇”,封闭和不思进取,必然会带来恶果。即使离开会有些痛苦,但人活于世,要十分清楚、明白自己的人生应该如何度过,拒绝路途上的诱惑,坚持自己的选择,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后来发现马戏团老板其实是一匹狼后,有句值得思考的台词:“你觉得最邪恶或最坏的事物,其实只是孤独,缺乏融洽的个性。”影片中诸如此类的哲理性的句子颇多,告诉观众一些处事为人之道。重点不是故事内容,而是藏在魔幻故事后精妙的哲理,隐喻着真正的现实生活。

三、社会反思:家庭父子关系对儿童的影响。

其实《大鱼》这部影片,是一个关于故事的故事。第一个“故事”是指父亲爱德华口中所述的那些奇情瑰丽的冒险经历,第二个“故事”是儿子威尔在父亲病重之际回到家中,试图探寻关于父亲生平的真相,并促使他与父亲的和解的故事。

关于父子亲情的描述,格外温暖且让人动容。父亲最后在儿子编织的美丽故事中安详地闭上双眼,心满意足离开了这个世界,因为他知道,自己的爱和故事,已经有人可以圆满继承。而爱德华也会在自己的故事中实现不朽。

观影之后,难免会想到现实世界的父子关系。而这部奇幻电影的社会意义也正在于此。

1、 亲子关系

从1940年开始,关于亲子关系的研究热潮在世界各国兴起,国外学者分别从精神分析理论、社会学习理论、人本主义理论、生态学理论等方面对亲子关系作了探讨。

1970年后美国学者用实验法系统地探讨了亲子关系对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影响,如学者西尔斯指出儿童的发展是在亲子之间的双向互动过程中进行的,墨森也强调了父母和儿童之间的相互作用。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学者们开始探讨父亲在儿童的社会与认知中所起的作用。这时谢弗和埃默森的“依恋”研究最具有代表性。研究结果发现:即使婴儿经常得不到父亲的照料他也会表现出对父亲的依恋。

在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期研究者开始从定量的角度来进行考察,而且越来越注重父亲缺失对儿童产生的影响。但此时的研究集中于探讨父亲的参与度,如探讨父亲的参与和子女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2、 父性意识

父亲是情感,是认知,是意志,同时还有责任。人类社会赋予男人更多的意义和作用,这就是父性。西格蒙得·弗洛伊德把父亲置与家庭的顶点,他把父亲看作是一个引导者,但是他的后继者更加关注母亲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并使得父亲日益边缘化。

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加速了父性的衰退。在古人类意识形态渐渐地形成和发展中,父性也逐渐被扩大了。在欧洲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父性一直在缺失。在上个世纪,母亲和社会在很多方面替代了以往父性的作用,父性的魅力在衰弱。

3、 儿童社会化

关于这一心理学概念,学者们普遍认同的定义为:儿童在一定社会条件下,逐渐习得各种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从而取得社会生活适应性的过程。儿童社会化的过程很漫长,其目标是使儿童成为一个人格良好、符合社会规范的成员。

儿童社会化的基础是遗传特质,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依靠个体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而得以进行。儿童社会化具有双重属性,即共同性和差异性。儿童社会化的内容很多,涵盖了社会知识的学习、社会规范的掌握、价值观念的内化、发展自我、获得个性等许多方面。

4、家庭中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儿童成长的重要作用

那些在家庭中缺失父亲的幼儿在现实生活中欠缺人际交往与社会认知能力。很多研究证明了亲子关系决定着儿童社会化的发展。父亲的角色非常重要,父子之间的依恋关系无法替代。

有父亲的男孩其男性化品质突出于那些缺失父亲的男孩。对于女孩而言,通过与父亲的交流和沟通有助于培养其坚强、独立和自信的良好品质。平等而亲密的亲子关系,有助于培养活泼、求知欲强、兴趣广泛、良好个性品质的学龄儿童,并能促进其智力的发展。

父子关系对儿童认知、情感、人格特征、社会性、性别角色等方面的发展影响重大。父亲更多地参与照顾儿童,不仅能够促使儿童具有更高的社会认知能力,也会对儿童的自我效能感、情绪调节等具有重要影响。

来自父亲的支持、鼓励和亲密的父子关系与儿童社会化的正常发展、心理健康呈正相关,品行不良的儿童以前大部分被父亲轻视和拒绝过。

电影中的威尔有一个好父亲,他充满活力、不惧挑战,对家庭倾注了全部的爱意。即使某些方式和儿子的观念不同,但在强大的爱意之下也逐步达成和解。

就像高分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所呈现的父女和解,每个合格的父亲,都在用自己能想到最好的方式,毫无保留爱着孩子。父亲的爱,是他们人生路上最宝贵的行囊。

贷款100万上哈佛的小姐姐詹青云因为《奇葩说》火了起来,她也是被父亲用力爱着长大的孩子,良好的家庭氛围和家人无条件的支持,才养成了詹青云独立勇敢的个性,毕竟不是谁都有勇气拒绝北大,贷款百万去哈佛求学的。

希望这部《大鱼》可以成为现实中亲子关系的桥梁,让成年人学会担负起父亲的责任,让孩子们多一些耐心和思考,试着理解与自己观念不同的父爱。

文学名家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其实是在父子关系不睦的时候写就的。但这篇饱含真情和理解的文章,却成为他们父子关系的重要转折。

文学和电影艺术,都是在美感之中蕴含着人类最宝贵的真情,如果能把爱带向这个世界,艺术就注定是有价值的。

结语:

这部电影很多观众看完可能会有些迷茫和混乱,很正常。毕竟只有两小时的电影,却讲述了多个故事,内容量很大,每个故事背后还蕴含着值得深思的哲理。

曾执导奇幻爱情电影《剪刀手爱德华》的蒂姆·伯顿,有过封闭的童年,他被好莱坞称为电影顽童,一心一意地打造属于自己的哥特风电影世界。

在这部《大鱼》里,蒂姆·伯顿依然借用哥特奇幻的外壳,描绘了诗意童话背后掩映交织的真实人生。当我们重新沐浴在童话的世界中,换个角度看待现实,一切就会变得意趣盎然,值得思索。

电影触动了人类心底最真实柔软的部分,也让我们看到了这个鬼才导演的诗性灵魂和独特认知方式。如果你能带着孩童般的纯真去看这部《大鱼》,那么你一定可以看懂。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