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新世纪军事电影的发展概况「解析新世纪军事电影的发展概况」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726更新:2023-04-12 00:10:37

当革命的炮火渐渐远去,时代在呼啸中急速而来。英雄,始终是人类追求的极致光荣与梦想。卡莱尔曾在《英雄与英雄崇拜》一书中说:“伟人”是活的光源,站近光源是好的,愉快的。这光照亮,也曾经照亮,世界的黑暗。在苦难来临之时,英雄身上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决的斗志往往会成为人们勇气和力量的来源。

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歌唱祖国、礼赞英雄从来都是文艺创作的永恒主题,也是最动人的篇章,浓墨重彩记录英雄、塑造英雄形象是军事电影的魅力之一。新世纪以后,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全球化市场化的一步步成熟,使得军事电影英雄人物形象更加多元。

相对和平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给了中国“和平崛起”绝佳的时间与空间,军事电影承载的主流意识形态建构受到了时代价值观念的左右,英雄人物的建构呈现出了新的特点。与前代相比,新世纪军事电影中的英雄在精神内涵和艺术风格上表现出了更大的情怀、更强的能力、体现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和中国艺术的魅力,折射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时代丰富实践。

军事电影在新世纪的发展经历了一段先抑后扬的过程,那是因为新世纪初期整体电影市场的低迷和好莱坞大潮的冲击使得一段时期内对于电影工作者而言,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生存、求发展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

2002年以后随着电影产业化改革的一步步展开,中国电影市场开始了狂飙突进般的发展,2005年是中国电影的百年华诞,更是可以作为中国电影发展的新元年被铭记。到2010年中国电影市场总票房首次突破100亿人民币,电影市场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状态。

在这一波商业大潮中,军事题材电影不断探索,推陈出新,艺术内涵和精神品格都有了新的提升,不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表现出了更强的担当精神,融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构建当中。军事题材 影片有过挫折、有过徘徊,在多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进一步将这些探索取得的经验教训内化为审美特质,表现出了与前代完全不同的特点。

一、内容方面

军事电影涉及范围甚广,依据表现对象的不同分为两个方面。首先新世纪以来军事电影的英雄神话不再仅仅将视点放在熟悉的革命历史题材之上,中国在融入全球化的潮流中急速前进,越来越多的参与到世界话语当中。

《战狼》系列的横空出世,标志着现代军事题材电影正式开始了狂飙突进般发展,精彩刺激的动作设计以及奇观化场面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理,《红海行动》展现了中国军人的海外形象,《空天猎》将视角放在现代空军上。这类影片以当下的国际事件和我国所处的环境地位为依托,讲述新时代的“中国故事”,暗含了国家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的表达,都在市场上都取得了惊人的票房成绩。

对于军队而言,和平年代里训练、维和、反恐、救灾成为军队生活里的常态,艺术创作自然也随之倾斜。2002年《冲出亚马逊》的出现堪称中国现代军事题材电影类型化的探路之作。无论题材的选择、人物关系的设置还是情节的模式化都表现出了与之前军事电影的不同。在委内瑞拉的国际猎人学校里,代表中国首次参加的小龙和王晖接受了层层严苛的训练,为了将五星红旗飘扬在学校的上空,他们训练刻苦,作战勇敢最终获得了学校的认可。这种来自异国的认可很容易引起民族自豪感与责任感。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影片传达出的“敌人寻找”隐藏着“主流意识与大众文化的共谋”,《冲出亚马逊》为电影中的两位英雄找到了“假想敌”,即电影中的毒贩,成功搭建了英雄类型片的框架。这对于军事类型影片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中国现代军事题材影片发展的首要问题便是“敌人”的失落,和平的国际国内环境无法为创作者和观众提供像《林海雪原》《红色娘子军》等影片中土匪、日军和国民党军队这样能够承载负面价值观念的形象,《冲出亚马逊》中的毒贩满足了观众对于这一类人的社会心理想象,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2007年的《集结号》就是一部非典型意义的战争片,影片前半部对于战争场面的残酷描绘为战后英雄“命名”的仪式奠定了悲壮的基调,和平年代英雄身份的“失落与寻找”才是影片想要表现的重点。革命历史题材多元化的叙述视角不再拘泥于历史的回眸,而是多了几分反思的意味。

徐克版的《智取威虎山》完全颠覆了以往主旋律电影创作的观念,作为一部标准的商业类型片,在市场上席卷了近9亿的票房。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受政治气候的影响较大,但总体来说,对于战争年代的记录较为全面,横跨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朝鲜战争。

二、电影政策方面,

1993年颁布的《关于当前深化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标志着中国电影由计划经济时代走向了市场经济时代,1994年提出了“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创作指导方针,2001年颁布了新的《电影管理条例》,降低了电影准入门槛,2002年确立为电影产业元年,一系列国家出台的繁荣电影市场的政策推动着电影深化改革的步伐,为电影市场的繁荣铺平了道路。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中国的发展被纳入了全球化的快车道,对于中国电影来说,“分账影片”开始强势进入中国市场,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中国电影市场在这枚“强心针”的刺激下开始了复苏。自2001年之后,关于电影制片、审查、发行、进出口、电影院线建设等方方面面,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规,为电影发展保驾护航。

其中2003年《电影制片、发行、放映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2004年《关于加快电影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05年《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电影产业的若干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市场主体,推动了中国电影市场化的进程。2009年7月22日国家广电总局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方针政策,国有电影制片厂改制是一个重点,全国38家国有电影制片厂都必须转成企业。

除3家国有电影制片单位外(中国农业影视中心、八一电影制片厂、天山电影制片厂),不能完成改制的制片单位次年将被吊销摄制电影许可证。在文化体制改革的推动下,通过重组兼并的方式,打造制、发、放一体的电影企业,从而大大提高了电影业的生产能力,此后电影产业的生产格局出现了新的变化。

总体来看,新世纪后的军事电影成长在商业经济强劲发展的东风下,影响军事电影年产量的因素主要仍为政治因素,特别是重大纪念日及国家周年庆典活动,军事电影作 为“献礼片”成为纪念活动的一部分,如《建国大业》《建军大业》《我的长征》等等都属于这一部分影片的代表作。

中国电影市场经历了从萎靡到振兴,由谷底到繁荣的涅槃历程,军事电影的发展也顺应了时代开放的潮流,相关政策法规的落地实施,为军事电影的创作搭建了一个相对规范且自由的平台,面对新世纪后娱乐化的电影市场语境,军事电影在创作中不断寻求变化,追求娱乐化、市场化的同时,坚守文化主旋律的方向不动摇,呈现出多彩纷呈的新局面。

三、创作主体

21世纪前十年的军事电影产量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扩大,产量总体也呈逐渐增长态势。世纪之交的中国电影市场表现萎靡不振,军事电影年产量也非常少,但从2006年开始到2010年,军事电影年产量依次为16部、14部、7部、22部、19部,这期间除了2008年因为一些原因军事电影年产量未达10部以上外,军事电影逐年增长的态势较为明晰。

在创作主体上,八一厂仍然在军事电影制作与发行上占据着绝对的领导地位,在这十年期间,共拍摄了军事题材影片19部,2003年后,军事电影的创作主体有越来越多民营资本进入,军事电影生产力量格局逐渐被改写,他们为军事电影创作带来了鲜活的生命力,推动了军事电影的创新发展。但总体来说,21世纪的前十年军事电影的生产局面还是以国营电影制片厂为主。

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由于国家对电影行业准入门槛的进一步降低,以及国有电影制片厂的转型,中国电影投资渠道日益多样化,军事电影愈加强化了其商品属性,港台甚至国外资本的进入带来了广阔的视野和新颖的角度,最重要的是带来了一批强大的制作队伍,香港电影人北上为主流军事电影创作带来了成熟的商业类型电影模式,在电影市场中屡屡获得票房佳绩。

香港电影的创作经验为英雄叙事在主流意识形态之外寻找更丰富的叙事方式提供了依据。林超贤将他在香港的类型经验带到了内地,执导的《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实现了主流意识与商业类型的嫁接,吴京在香港十年,深受香港电影市场的熏陶,其《战狼》系列作品亦表现出明显的香港电影特点,还有徐克的《智取威虎山》也是香港电影人北上取得不俗票房成绩的代表作之一。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