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留下来的人「八佰英名留青史如君愿今日已换了人间」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595更新:2023-04-16 17:32:10

最近,电影《八佰》在各大视频网站上线。于是怀着对英雄们无比崇敬的心情又把电影仔仔细细看了一遍,把在电影院中没有捕捉到的细节印在心里。

作为一部票房收入超30亿的电影,观影人次也接近1亿人。每个观众对电影的理解都有他自己的不同,所谓1000名读者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所以网络上关于《八佰》这部电影的争论一直都有。

《八佰》由管虎执导,有王千源、黄志忠、李晨、郑恺、姜武、张译、俞灏明、魏晨等一众明星大腕倾情出演。

导演功力不俗。一座破败的经过战争洗礼的断壁残垣的城市,一群从未上过真正战场,并且部队被冲散的逃兵,一座看似坚固的仓库作为一个引子,引出《八佰》的故事。然后,整个故事却又在战士们悍不畏死的冲锋和惨烈中枪倒地的镜头下戛然而止,留给我们深深的震撼和无边的遐想。

演员们演技在线。懵懂的小湖北,他的表现让我们相信他就是被战争夺去幸福童年的孩子;畏畏缩缩的张译,让我们相信他就是一个生错年代,被迫选择错误职业的被命运之手拨弄人生的底层人民;一脸凶悍的王千源,让我们看到一个在战争年代经历过很多拼杀,无数次死里逃生,一步步顽强活到现在的军人;背上手榴弹跳下去和小日本同归于尽的郑恺,让我们看到一个保家卫国、舍生取义、勇往直前,悍不畏死的勇士。

编剧给力。故事情节紧凑跌宕,台词惹人泪目。尤其是当姚晨看着前赴后继,身上捆满手榴弹跳下楼去和敌人拼死一战勇士时说的那句:“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还有郑恺留下一张写着歪歪扭扭的“舍生取义,儿所愿也”的手绢,怎能不唤起我们的血性。坐在银幕前的我也会心血澎湃,也会想着若日寇今日来袭,我纵粉身碎骨也要与他血战到底。

毫无疑问,《八佰》是我心中非常优秀的战争题材的电影。比之以往国内拍的一些抗日神剧,此剧让我们真正的感受到日军侵略对我们国家和人民造成的伤害。而不是把一件很残酷的,需要流血牺牲的事拿来插科打诨。若今后国内所有的战争题材电影皆能以此为基准,甚而高于他的水准,那我觉得是中国电影界的一大幸事。

《八佰》几次跳档比原定预计上映时间晚了两年多。有阴谋论者认为此部电影是讲国民党军官如何英勇,是给国民党军队歌功颂德,所以当局者不让上映。我认为说这话的人肯定是个心胸狭窄的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不管何时,为了抵御外族侵略而甘愿付出自己生命的中国人,不管他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他只有一个名字,就是中国军人。而事实上谢晋元团长的身后人正是在陈毅市长的安排下才得以生活安定。

有人认为,电影中以杂牌儿军充当炮灰,让逃兵冒着生命危险修工事,让正规军优先逃命,不符合军人气概。我却认为这正是战场当中一个出色的指挥员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有人认为,拿着枪去逼一个不愿打仗的人打张,逼一个不愿杀人的人杀人是不可理喻的。我只想说说这话的人应该感谢自己生在了和平年代,所谓慈不掌兵,义不经商。战争为何残酷?就是因为他必须逼迫我们去做一些自己不愿做的事,去激发自己内心深处一些原始的东西。试想当鬼子的刀向你砍来的时候,你对他说一句“我不想杀人”他会不会放过你,如果他的刀不是砍向你,而是砍向你的父母、兄弟、姐妹,你对他说一句“我不想打仗,我不想杀人”他又会不会放下刀?

还有人抓住电影中的一些军事技术指挥问题,认为谢晋元团长是黄埔四期的学生,不可能在明知日军有大量狙击手及机枪的情况下组织全团几百人集体向桥对岸冲锋,这是明摆着给人当靶子。我想对他说,电影毕竟只是电影,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更何况人家片头已经注明“本剧根据真实故事改编”。何为“改编”,就是在真实故事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演义以达到最好的舞台效果,获得更大的感染力。

不论观众对电影的褒贬,这部电影让更多的人了解了《八佰》壮士的事迹。我觉得这就是这部电影最大的成功之处。革命者应当被人记住,尤其是那些在抵御外族侵略时奋不顾身,勇往直前,悍不畏死,前赴后继的英雄们。

不过,有一件事我一直都想不明白,希望广大网友教我。就是关于剧中黄晓明那段“撤退和不抵抗是为了百姓不再受更多的苦难”这种论调我不知该如何反驳。很多影视剧中投降的人都有这种论调,每次我都感到如鲠在喉,想要狠狠的反驳他,但又不知道如何才能一招制敌。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