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花少年》「壁花少年|合而不同的青春影像」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187更新:2023-04-18 19:35:35

合而不同的青春影像

引子:当飞驰的汽车穿过长长的隧道,女孩的裙摆在夜晚的星空下飞扬,少年们迎风前行,宛如无所畏惧的英雄,燃烧着生命的热量,而那段忽明忽暗的时光正像是人生中无数的可能性,在拥抱生活的同时学会自我成长。

影片《壁花少年》改编自美国同名小说,由作者史蒂芬·切波斯基改编并指导,内容涉及了众多敏感话题,从吸毒到同性恋,再到性侵。改编后的影片讲述了一个被童年心理疾病困扰的高中少年——查理,步入高中后的查理每天都在盘算毕业还有多久,直到结识了两位真诚的朋友珊和帕特里克,相处之下查理发现每个人都曾有过一段黑暗的童年记忆,在朋友的帮助下,查理逐渐克服恐惧,走出困境的故事。

《壁花少年》区别于传统的好莱坞青春电影,它没有《怦然心动》那样的美好,也没有《舞动青春》般的激情,有的只是娓娓道来的年少青涩和处于青春中的茫然无助。影片融合了英国电影的理智与美国电影中的激情,真实而又理性,让观众于潜移默化之中进入角色,经历青春的成长与阵痛。

片名中的“壁花”原指一种香味馥郁,造型雅致的植物,因其足够顽强,常年生长于贫瘠的墙面上。而影片中所提及的“壁花”则是特指在聚会中没有伙伴,无人问津的男孩女孩们,这同样也是影片中男主角查理的性格写照。查理作为一个心思缜密却又极度敏感的少年,在童年遭受姑妈猥亵,死亡,以及最好的朋友自杀等一系列打击后变得自闭且自卑,他害怕与人交流,同样也担心别人察觉自己的性格缺陷。导演以“壁花”这一意象比喻查理,却又并未将其作为影片的戏剧元素,而是以此作为影片的叙事基础,通过周围环境的改变,让查理在潜移默化之中完成从痛苦到成长的青春蜕变。

影片开始于一段在傍晚昏暗隧道中高速行驶的长镜头,压抑的画面与轰鸣的车载音响,这种极易使人产生忧郁、迷茫的氛围充斥了影片最初的基调。这种窒息的感觉一如查理高中之前的人生,查理周围的一切似乎都被贴上了严密的封条,不留一丝缝隙。敏感与怯懦将其与周围的一切划清了界限,扼杀了一切参与的可能,直到遇见珊与帕特里克。他们一个是曾被父亲上司性侵的少女,一个是被冷暴力对待的同性恋者,不同的处境但相似的遭遇让查理与他们很快成为好朋友。痛苦的记忆必然难忘,但终究会成为相互理解与接纳的基础,在不幸的生活中寻找自己的影子,抛开自卑与羞耻后的他们第一次感受到了真正的包容与理解,而不是充满着距离感的怜悯。

影片对处于社交边缘群体关怀不仅只是体现在影片的人物设置层面,在影片中老师问及查理最喜欢的书籍是哪些,查理说道《麦田里的守望者》、《在路上》等作品。而这些作品都有着相类似的价值导向,他们拒绝将年轻的生命溶于平凡无奇的主流价值观念,在声议中坚守着个体的价值推崇,长期以往导致一种不自觉的“被边缘化”。而边缘群体的出现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社会人文精神的缺失,剧中“壁花少年”们成长的困境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看做是当下社会人文精神的困境。以查理为代表的“边缘少年”试图小心翼翼地打开心扉,融入社会,但徘徊于边缘的他们却无法找寻到内心与社会的接口,当查理的脆弱、慌乱与渴望赤裸地展现在观者眼前的时候,我们仿佛能够看见那被否定与冷落的内心世界。而在影片叙事层面上,导演大量采用第一人称叙事,通过查理的内心独白以及信件、日记,甚至通过现实与幻像的交叉剪辑呈现一个孤独而又挣扎的内心世界。这种直观的画面呈现一方面帮助抒发影片情感,另一方面丰富了影片层次,富有强烈的感官冲击力,帮助查理完成从自卑到自信的人生蜕变。

纵观整部影片,创作者通过查理这一形象将处于成长迷茫之中的少年的心理世界细腻地刻画出来,无论是饱受心理创伤的查理,还是勇敢面对非议的帕特里克,影片都展现了青春里的无限可能,影片始于隧道,终于隧道,幽暗的隧道象征着青春成长这段充满挑战的岁月,而处于社会主流边缘的“壁花少年”则理应感受更多来自社会的爱与关怀。

《壁花少年》作为一部青春励志影片,以创新的视角与细腻的表现手法避免了传统青春影片中陈词滥调的剧情设置和说教式灌输,在探讨一些敏感话题时能够从受众心理出发,在真实性与趣味性之间寻求一种微妙的平衡,以此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与对影片主题的深入思考。青春里的所有成长都是日后值得品味的珍贵回忆,正如影片最后成功走出困境的查理给未来的自己写了一封信,正如信中所说:“有一天,这些都会成为往事,这一瞬间,你知道自己不是悲剧的主角,你充满了生命力,在这一刻,我们拥有了无限。”

一影一话 谱人世虚实

俱是覆舟风雨 书字可抵愁

公众号团队: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戏剧影视学

终南影话 电影小组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