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巴斯乡村三部曲「阿巴斯的村庄三部曲仿佛电影止于阿巴斯」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356更新:2023-01-13 10:16:18

“村庄三部曲”电影在展现阿巴斯对故乡深情的人文关怀同时,通过模糊现实和影像的界线、用伪记录的形式构造与解构影片的真实感,对影像的本质做了次有趣的实验,在传统的“戏中戏”结构中进一步充实真实性,将三部曲层层嵌套,观众在观影的过程中会有一种真假难辨,亦真亦假的魔幻之感。

一、《何处是我朋友的家 خانه ي دوست كجاست؟》 (1987)

又名: 踏破铁鞋无觅处(港) / Where Is the Friend's Home? / Khane-ye doust kodjast?

导演: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编剧: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主演: 巴比·艾哈迈德·波 / 艾哈迈德·艾哈迈德·波 / 科达·巴赫·迪范类型: 剧情制片国家/地区: 伊朗语言: 波斯语

剧情介绍:伊朗的偏僻山村小学里,一群孩子在课堂里聆听老师讲课。在检查作业的时候,老师发现穆罕德屡次没有完成家庭作业,于是严厉地批评了他,说如若再犯立马开除。老师对学生强调这是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规矩。当天放学后,小男孩阿穆德却赫然发现自己把同桌穆罕德的作业本带回了家。听懂了老师的谆谆善诱,所以阿穆德明白这作业本就是穆罕德继续听讲的凭证。为了把作业本还给同桌,阿穆德曾希望母亲和祖父可以施以援手,但是均告失败。所以,他只能孤身前行,到对面大山里的村落去寻找同桌,归还作业本。然而,由于不认识同桌的家,所以他处处碰壁,遭遇到了无法想象的艰难险阻……

二、《生生长流 زندگی و دیگر هیچ》 (1992)

又名: 春风吹又生(港) / 生活在继续 / Zendegi va digar hich / And Life Goes on... / Life, and Nothing More...导演: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编剧: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主演: 法德哈·基德曼 / 布巴·巴尤尔· / 奥西纳·法赫类型: 剧情 / 灾难制片国家/地区: 伊朗语言: 波斯语

  剧情介绍:1990年伊朗西北部发生大地震,影片《哪里是我朋友家》的拍摄地点柯盖尔就在这个地区,导演带着儿子驱车前往那里寻找影片中的演员。父子俩沿路接触到的一个个劫后余生的村民没有人们想象中的悲哀神态,而是积极投身到震后的重建工作,更加珍视生命。尤其是那对在地震后第二天就举行婚礼的年轻夫妇,更能让人感受到经历过劫难的村民们的强大生命力。最后他们没有见到扮演两位小主人公的演员,但有人说刚刚看见他们。  观众应该还记得《何处是我朋友的家》中那个可爱的演员小男孩,1990年,灾难降临在他居住的地方,大地震几乎毁灭了当地一切。小演员生死未卜下落不明,阿巴斯在地震后,坐着汽车重返故地,寻找孩子。在路上,导演见到了许多触目惊心的景象,废墟、悲痛的人们、死亡……然而,令导演觉得惊奇的是,人们并没有沉溺于悲痛无法自拔,而是在灾难之后重整心情重建家园。死亡使生者更加珍惜生命,以更加充足的勇气活下去,希望并没有失去,片中比较高潮处,是一对男女在地震后举行婚礼。小演员最终没有找到,给片子积极向上的基调抹上了淡淡的感伤色彩。 三、《橄榄树下的情人 زير درختان زيتون 》 (1994)

又名: 穿越橄榄树林 / Zire darakhatan zeyton / Through The Olive Trees导演: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编剧: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 哈罗德·曼宁 / Hengameh Panahi主演: 默罕默德·阿里·科沙瓦兹 / Farhad Kheradmand / Zarifeh Shiva / 侯赛因·拉扎伊 / Tahereh Ladanian / 更多...类型: 剧情制片国家/地区: 伊朗 / 法国语言: 波斯语

  剧情介绍:地震过后,一支摄制组来到某个山村准备拍摄影片,导演决定一如既往启用非职业演员。巧合的是,饰演男主角的侯赛因暗恋女主角塔赫莉良久。侯赛因出身贫寒,孑然一身;塔赫莉则家境优渥,受过良好的教育。由于彼此间的巨大差别,侯赛因的爱情始终未能开花结果。不过,地震摧毁了塔赫莉的一切,她的家境和侯赛因相差无几。借着拍戏的机会,侯赛因向爱人展开大胆地追求……

戈达尔所说的“电影始于格里菲斯,止于阿巴斯”这句话应该如何看待?

电影始于格里菲斯,止于阿巴斯。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是亚洲影坛为数不多的可以称之为大师级的导演,也是伊朗新浪潮电影的领导者,他在艰苦的拍摄环境下对生命进行无限的礼赞,用新现实主义的表现形式来记录生活流的情节,开放式的剧情,舒缓的镜头,即兴式的表演和非职业演员的选用,他一手把伊朗电影推向世界舞台。
在《何处是我朋友的家》、《生生长流》和《橄榄树下的情人》所组成的“村庄三部曲”中,阿巴斯将镜头对准了偏僻的乡村,讲述具有伊朗本土特色的故事,引导观众进行思考,赋予了影片诗一般的意境。



限于伊朗复杂的国际和政治环境,伊朗电影工作者要受到重重审查,带着镣铐跳舞。阿巴斯在重重重压下不断尝试,选择用孩子的视角来表现世界,由此催生了伊朗儿童电影的诞生。《何处是我朋友的家》就是这样一部讲述一个孩子执着寻找朋友家的故事,在孩子不断的寻找和奔跑中,伊朗社会的面貌逐渐展现出来,她们的生活状态最真实的呈现在影像里,而镜头冷静克制,在如实记录贫瘠荒芜的社会面貌。
不同于许多导演热衷于炫技、精于故事结构的编排,《何处是我朋友的家》用最简单的故事情节、最简洁的镜头和最质朴的方式还原了了电影刚诞生时的职责,大量长景头、固定镜头、远景的使用表现出人在环境中的状态,不断重复且固定的镜头里,孩子出画入画,奔跑,从天明到天黑,光线不断变化,时间慢慢流逝,与大人们的漠不关心相比,纯真的情感最打动人心。
公路片阿巴斯驾轻就熟



在阿巴斯的影片中,他喜欢拍摄一些琐碎、为人所忽略的细节,摄影机同观众一样处于未知视角,颠覆观众作为观看者的固定角色,引导观众主动参与进剧情,激发他们思考和想象力,在路上不断前行的过程中探讨生命的本质。
《樱桃的滋味》中大部分场景都在车上度过
《樱桃的滋味》是阿巴斯一部蜚声国际之作,也是阿巴斯影片风格最集中的体现。影片通过一个试图自杀的人不断寻找别人埋葬自己,探讨生命、死亡、宗教等哲学问题,虽然主题与自杀有关,但影片并没有厌世的情结,反而充满浓浓的诗意,樱桃成为了生命甜美意义的一种象征。这种对于生命美好的热情赞颂正是一种跨越国界的普世价值,或许也是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的影片能够受到广泛赞誉的根本原因吧。



影片场景基本都是在车上度过,窗外风景不断变换,电影并没有交代巴迪想自杀的原因,也没有说明最终巴迪的选择,就仿佛是截取了生活中的一个片段进行展现,巴迪在开车途中,人来人往,每个人都只能在别人生命中走过一段然后下车,导演将摄影机放在汽车上,镜头随着汽车而晃动、记录,使得影片真实的质朴,非职业演员的选用让影片有一种生活流的戏剧性,一方面极力靠近真实,另一方面又让观众意识到镜头的存在,融合了戏剧与虚构,就好像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影片一样,通过对生活中某个情节的加工再创造,让影片既有真实的能触动人心的地方,又并不艰涩枯燥,在这样的影片中,每个人都能抛下浮躁,认真思索,并在最终被触动内心中最柔软的地方。
纵观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的影片,没有曲折的情节,也没有精致的编排,但是影片所传达的感情却能让每一个观影人深深感受到,他用自己对于祖国、对于生命、对于电影的热爱赋予影片深切的人文关怀,而这正是拨开一切技巧影片最本质应该传达的内容,大道至简,最简单的往往是最美的,这种美,能够跨越一切,不是吗?

戈达尔所说的“电影始于格里菲斯,止于阿巴斯”这句话应该如何看待?

关于阿巴斯的电影,戈达尔好像也有一个惊世骇俗的说法,“电影始于格里菲斯,终于阿巴斯”。对于我而言,格里菲斯给电影一个可以讲述故事的起点,那么,按戈达尔关于阿巴斯的判断,电影讲述故事在阿巴斯这里就告以终结了。一言以蔽之,电影的记录和虚构的两种思路到了阿巴斯处没有对立和矛盾,一起和谐共生起来。我感觉这句话说的特别对,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确实代表着伊朗电影的最高成就。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是亚洲影坛为数不多的可以称之为大师级的导演,也是伊朗新浪潮电影的领导者,他在艰苦的拍摄环境下对生命进行无限的礼赞,用新现实主义的表现形式来记录生活流的情节,开放式的剧情,舒缓的镜头,即兴式的表演和非职业演员的选用,他一手把伊朗电影推向世界舞台。观看阿巴斯的电影,总能感受到这位作者导演的诗意,平淡隽永。而阅读阿巴斯的诗作,更让我们注意到那些电影般的瞬间。

如果我们以为写诗只是他拍电影之余顺便玩玩的小消遣,那不但会误解他的诗,还可能会误解他的电影,因为他与诗歌的关系还远远不止于读诗和写诗。

他还一直在编选和改写古波斯诗歌,在2006 年至2011 年,他终于把这方面的成果公诸于世,相继出版了古波斯大诗人哈菲兹、萨迪、鲁米和现代诗人尼玛(1895-1960)的诗集,此外还有两本古今波斯诗人作品的“截句”。在晚年做出如此大手笔的举措,是因为阿巴斯太知道它们的价值了,不管是对他自己而言还是对读者而言。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