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艺深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历史的电波回声激荡我们这个时代的爱与信念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707更新:2023-04-24 11:45:33

这几天,文化界人士的朋友圈不断被刷屏的舞台作品里,一定有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的身影。这部被称作是“红色爆款”的舞剧,作为开幕演出在5月20日上海举办的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上登台亮相。

从2018年底创演以来,这部舞剧已经演出 了 5 轮近 30 场,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得到了业界专家和 广大观众的认可、肯定和欢迎,预定的演出邀约已经排到了 2020 年。

有意思的是,这个存在于“60后”、“70后”记忆中的经典故事,却是由一群“80后”、“90后”的主创团队来重新创作的,在此前本报策划的编导对谈中,他们表示,“不管在哪个时代,人的情感是共通的。不管是红色叙事还是其他,你只是选择了那个时代而已,而我们最终要表达的,都是人性。”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也将与话剧《追梦云天》、沪剧《敦煌女儿》3部上海文艺院团打造的舞台精品与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剧目共同角逐文华大奖。本报也将陆续推出这些作品的精彩评论。

阅读下面这篇《永不消逝的电波》的剧评之前,先来欣赏宣传片里惊艳的舞美片段吧:

聚焦

新时代,新舞剧,新美学

十二艺

2019年5月20日,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在上海正式开幕,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作为开幕大戏,在上海大剧院隆重演出,本剧以“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的中共上海地下电台发报员李白烈士的经历为蓝本。而1949年的这一天,距离上海解放还有7天、亦是李白烈士牺牲后的第13天。此时此地、此情此景,正形成一个交相辉映的互文结构,如同一段电波,载着一个时代的敬意,向另一个时代发送,传往历史深处。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因其富有冲击力的形式感和精彩的舞台呈现,以及对历史人物的深刻开掘,获得了观众的好评,尤其在年轻一代的社交媒体中引爆话题、担当“流量”。该剧截取主人公李侠被捕前,最后一段艰苦的革命历程,紧扣着“谁是敌人”的核心悬念,敌我双方不断展开判断、周旋和斗争,呈现出一个凝练、封闭的谍战叙事系统。演出场上,众多舞蹈演员精彩演绎了现代舞、芭蕾舞、古典舞、探戈等舞种;同时,叙事性的身体还完成了对历史人物性格、情绪、生存状态和群落特质的精准把握;再加上多种现代化的舞美技术、装置设备与音乐设计的有机并置,使得演出呈现出一种饱满、强烈、有凝聚性和震撼力的生命质感。

舞台剧照,祖忠人 摄

对于没有对白、人声,仅有少量字幕提示的叙事舞剧来说,《永不消逝的电波》全靠演员的身体及其包含的所有元素和信息量,完成对全剧的叙事功能和表意功能的建构。剧中演员的身体,作为最重要的美学意象,荷载了复杂的能指,使作品的内涵和理念,能够从主创脑海中的有意识和无意识领域里透显、落实,进而变得可见,完成与观众的意念沟通。

身体,有都市日常的暗涛汹涌

《永不消逝的电波》描绘了决战前夕暗潮汹涌、你死我活的存亡时刻,剧中人物的身体是“战场”在都市日常图卷中的延续。

舞台剧照,祖忠人 摄

全剧开场,主人公李侠(王佳俊饰)和战友们,假借各自社会身份之便,穿梭在黑衣特务的持伞矩阵里,巧妙地互递情报。这一编排精湛的群舞场面,一方面借阴云密布自然氛围指代社会环境,奠定了急促、压迫、艰苦、波诡云谲的背景基调;另一方面渲染了神秘感,这种讳莫如深的风格,在正反两派人物形象上始终贯穿,挥之不去。占据主要表演分量的主人公李侠,游走于敌我之间,向观众交待了他的社会角色(报馆职员)与自我私密(情报特工)。假视和真身流动之间,奠定了他特殊的工作性质——携带秘密、保守秘密、传递秘密。台上,李侠传递情报的舞蹈动作和行为节奏是一触即发的,具有一种锐利的精准度。这种经过设计和编造的身体,成为进一步定位李侠的媒介——他作为地下党的步步谨慎、作为专业人士的成熟可信,又在侧面烘托出斗争的严酷性。

舞台剧照,祖忠人 摄

在这样的铺陈下,以李侠和兰芬(朱洁静饰)为代表的九位主要人物,群像展览式地走到台前,字幕一一介绍了他们目前的社会身份,引发“是敌是友”的猜测。这种在全剧开头,让主要人物带着戏感和情绪集体亮相的方式,常见于侦探悬疑类剧目,往往用来交代所有主人公或嫌疑人,一步到位地建立起对人物的印象和感知,促使观众掌握剧情、展开推理。九位人物的神态、动作、仪轨、衣饰,被整合为舞蹈的身体,拥有一段短暂的展示时间,呈现他们在寻常的“社会表演”。这表示在监视的眼光中,主要人物们为了达到目的,都在建构有说服力的假扮,以更好地掩饰真身。而舞台深处的黑暗与神秘,以及结合声光多媒体技术营造的压抑氛围,则昭示着他们亟待解决的主体危机:忠与奸、敌与友,他们和观众一样难分敌我,陷入悬念、如履薄冰。

随着剧情的展开,我方阵营和敌方阵营的领头人物逐渐明晰,分别是伪装成报馆干事和纺织厂女工的李侠兰芬夫妇,以及伪装成报馆秘书的国军情报科科长柳妮娜。《永不消逝的电波》中,这三位主要人物在舞台上的身体,是受到精神力量和权力机制影响的身体,这揭示了人物的本质。在演员资质、诠释还有动作设计、造型烘托等多个层面上,李侠和兰芬夫妇的身体意象,都是全场男女两性身体的范本。角色身体的美感和程式,与他们的人格、觉悟、道德、感情等抽象品质直接相关。李侠的形象,最突出的身体部位是肩部。他的长衫服帖而宽松,格外强化了肩部线条的厚实与平阔,传达出力量、阳刚、勇气、担当、正直等男性特质。

剧中,李侠有多次迎着光源独自前行的段落,这一经典场面也被应用到了海报中。逆光将他的身体轮廓——尤其是肩膀到手臂的线条,勾勒得孔武有力,他坚毅稳健的步伐与四下阴沉的环境形成对比。观众虽然无法看到他的面部表情,但仍然可从他的背影或侧影中,感知到人物在黑暗中负重前行的艰难。兰芬的形象,最突出的身体部位则是腰部。总体来看,兰芬的服装风格偏向于端庄朴素,表现人物温婉娴静的性格。但她的服装无一例外都是强调了纤细的腰线,一方面,形成兰芬最理想、标准的女性化身体,在视觉上增强了人物的魅力。

舞台剧照,祖忠人 摄

尤其是在《渔光曲》以及裁缝店等女群舞段落,领舞的兰芬并不以衣着的华丽见长,主要以身姿和体态的优美典雅来吸附观众。舞蹈演员朱洁静扎实的功底和稳定的状态,也让兰芬从衣香鬓影中脱颖而出。另一方面,腰部也是能够强调女性特质的身体部位,在动作中形成灵巧、轻盈、温柔、慰藉等意味,为李侠的男性化质感起到重要的调和及补充作用,相映成趣。对腰线的强调,到了全剧结尾兰芬怀孕、李侠英勇就义的段落才有了变化,孕育着新生命的兰芬,服装的腰部线条变得宽松。同时,她被李侠说服,忍下不舍和痛楚,与丈夫诀别。身体表征重点的转移,蕴含了兰芬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升级”。

舞台剧照,祖忠人 摄

与李侠、兰芬夫妇形成对比状态的是反派角色柳妮娜(邓韵饰)。这个人物强有力的个人特质也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一名具有权势的蛇蝎美人。对她的分析不但可以从以上两位正面人物的角度进行参照,也可以通过与1958年的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同一人物进行比对。狄德罗在论述艺术形象的塑造时,认为因注意对形象系统的协调配合,并把握因果关系。他强调对形象塑造的动态描述,“真正的对比是从行动的深处产生的,或者是从器官的不同或利害的不同当中产生的。”

舞台剧照,祖忠人 摄

可以发现,舞剧中的柳妮娜登场时的装扮偏男性化:风衣、马甲、马裤、领带、皮手套、皮靴。她的身体是有权势、有分量感的,大致勾勒她职业女性的伪装身份和情报头目的精明强悍。她同李侠、兰芬分别有“过招”的舞蹈对手戏,在肢体和头脑上,呈现出势均力敌、不落下乘的能量。在抓捕过程中,她手持枪支亲自上阵,甚至充当了行刑者,杀人的动作镇定而狠辣。她不离手的物件:枪、香烟,亦是男性权势象征的延伸。仔细观察柳妮娜惯常的肢体表达,譬如对办公桌或坐或踩等,仿佛在划分势力范围,也具有异常的压迫感。

1958年电影版《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柳妮娜(右)

电影版《永不消逝的电波》中,陆丽珠饰演的柳妮娜前后形象有一定的反差,从前期旗袍款款、妩媚颓废的尤物,到后期刻板制服、盛气凌人的中性女军官,她需要通过对外在的加工处理来强化自我定义,并据此处置人际关系。舞剧中的柳妮娜,则没有(或不屑)过多地在外型上伪饰,显示出这个人物具备的自主性,她的身体既有男性化意象的加成,又不失精致华丽的女性特质。作为一个复杂的反派意象,这个人物丰富了全剧可读解的空间。

身体,多种文化美学交错碰撞

“长河无声奔去,唯爱与信念永存。”

《永不消逝的电波》用流动的身体和现代化的手法重述了一段革命往事,编剧罗怀臻多年以来持续践行“把古代故事讲给现代人听,把革命故事讲给年轻人听,把中国故事讲给全世界听”的创作理念,而青年舞剧编导韩真、周莉亚则赋予了这部舞台艺术高度风格化的新鲜质地。这部以“谍战”为切入点的现代舞剧,格调复古,具有鲜明的上海地域气质。但它在艺术构思和视觉审美上具有极简主义的倾向,而非将场面和元素进行嘉年华式的缝合。可以发现,它具有一种历史档案般的神秘、遥远和古旧感,仿佛是今天的人在回溯历史深处的信仰精神,并向传说中的人物致以庄重的敬意。因此,《永不消逝的电波》自有它端庄、健朗和深沉的气质,用以诠释红色经典,可以说是个性鲜明而又恰如其分。在这样的整体基调下,剧中呈现的身体又铭刻了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及红色文化的烙印。

舞台剧照,祖忠人 摄

在舞美场景的选择上,《永不消逝的电波》提炼了带有老上海特色的石库门、报馆、旗袍店、电车、室内家具等有关元素,假定性地营造出解放前上海的都市化场景。富有意味的是,在这部舞剧中,和现代科技相关的部位,都产生了一种阴郁、诡谲的艺术效果,有关段落总是情节惊险,相应的身体动作也节奏迅捷。譬如报馆中表现工作场面的整齐划一的群舞,人像机器一般机械地动作,这个将人高度物化的场面,正如福柯描述的“纪律就制造出驯服的、训练有素的肉体”。李侠、柳妮娜和记者三人在狭窄的电梯里初次“过招”,相互试探、摸清底细,这一代表城市化的、便捷的流通空间,方寸内是角力双方的你死我活,产生了“幽闭恐惧症”的效果。

舞台剧照,祖忠人 摄

通过舞蹈动作和场面调度,街道、电车、巷陌无缝转换,城市成了险象环生的猎场,上演着一幕幕监视与暴露、追捕与逃脱、布控与突围。在剧中,每当电报的频率声响起,白底黑字的提示字幕如同幽灵般在舞台上空的幕布上浮现、拼凑,显示出一段密电,总是造成一种恐怖的感觉——不但揭示了重大的机密,更令人联想到每一段信息的传输和破解,背后都有革命者付出鲜血的代价。这种挥之不去的压迫感,只有在剧终上海彻底解放后幕布上映出一张张捷报消息,才真正地消散,全剧氛围随之变得平静、真实。这一场以城市为背景的争夺战,随着革命的真正成功,终究拨云见日。

与表现政治斗争的恢弘的史家笔法形成对照的,是勾勒鲜活生命细节的民间笔法。石库门背景下,兰芬与一群家庭女性身着旗袍、柔情似水地在《渔光曲》中翩然起舞,这一段落很大程度上消解、调和了前段的压抑氛围。以市井民俗的恬淡气息,散点式的舞台构图、妩媚多情的身体展现,生活化的动作程式,形成全剧最富有诗意的段落。身体与城市空间的关系显得协调、情意绵长、富有韵律感,江南文化投印在优雅的女性身体上。

舞台剧照,祖忠人 摄

同时,《渔光曲》不但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同名进步电影的主题曲,还是具有“红色文化”的符号能指。1945年9月5日,因国民党严密封锁而停播近2年的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恢复播音后,就选用了这首插曲作为电台的开始曲。当时选择《渔光曲》的原因,源于它是中央领导赠送的一张唱片。缠绵悱恻的前奏声响起,就代表着新华广播电台的开播。这首歌曲成为先进文化的代表,与原曲中表达的在茫茫黑夜中渴望光明的寓意形成照应。因此,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渔光曲》群舞段落,也就成为市民文化、地域文化、红色文化的复合文本,可谓意味深长。

同样由身体折射的文本铭刻,在男女主人公回顾他们的爱情历程中,也有非常精湛的呈现。李侠和兰芬从肝胆相照的工作伙伴到相知相爱的革命伴侣,细数往昔、感慨万千。编导另用三组男女演员分别饰演他们在不同阶段的“分身”,用类似平行蒙太奇的方式上演他们感情升华的轨迹。投影的幕片上,党徽和“囍”字交替闪现,表现二人在理性与感性、情感与信仰层面的共鸣,四对“李侠夫妇”同时在台上跳起一样的双人舞,时间压缩、空间叠化,建构性地呈现他们各个阶段的身心变化。

舞台剧照,祖忠人 摄

舞台上的身体维度,丰富了《永不消逝的电波》在美学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之外的思想内涵,进而达到哲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的厚度。可以说,自觉回归和探索舞蹈艺术本质的《永不消逝的电波》,是一场具有启发性的艺术实践,并促使我们继续思考:当下的艺术创作者应如何回应和遥想历史,并从经典中汲取能量,扩充艺术实践的场域;以及,“主旋律”应怎样开发其可述说性和魅力,同当今观众的心灵产生广泛的“共振”。

观剧指南

5月23日、24日

演出时间均为当晚19:30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 可直接订票

京剧《杨靖宇》

吉林省戏曲剧院

时间: 5月22、23日

地点: 宝山区委党校(2号楼)会议中心

京剧《杨靖宇》是吉林省京剧团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民族英雄杨靖宇诞辰110周年而排演的一部作品。该剧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杨靖宇带领抗联战士们在重兵包围、伤病严重等极端恶劣困苦的环境中,与日本侵略者斗智斗勇、顽强抗争,最终壮烈牺牲的故事,表现了杨靖宇等人的坚强战斗意志以及坚贞不屈的革命信念,以及人民群众对杨靖宇的深厚情感。

舞剧《杜甫》

重庆歌舞团有限责任公司

时间: 5月22、23日

地点: 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歌剧厅

作为国内首部“诗圣”题材舞剧,原创舞剧《杜甫》通过多种艺术手段将诗歌和舞蹈相结合,将古典舞、汉唐舞、现当代舞语汇有机融合,讲述了“诗圣”杜甫颠沛流离的一生。长达100分钟的演出中,意象化地呈现和讲述了 “诗圣”杜甫颠沛流离的一生,浓缩了杜甫从求官、做官,到弃官的全过程。其中的华彩片段《丽人行》更是成为“网红”舞段,至今持续火爆网络。

话剧《追梦云天》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有限公司

时间:5月23、24日

地点:上海美琪大戏院

话剧《追梦云天》以飞机设计工程师唐瑛的视角,展现了飞机制造以及中国民航人的心路历程,通过他们研发飞机的艰苦和内心成长,刻画出制造业老、中、青三代人,以及设计师、工装工人、试飞员中的杰出典范在不同时代、不同岗位表现出的家国情怀,展现了中国飞机制造的兴衰变迁和中国民机事业的巨大变革。舞台美术、视觉形象,是这出戏非常醒目的特点,舞台上150平方高低错落的四面冰屏构成了一个既现代又科技感十足的戏剧空间。

黄梅戏《邓稼先》

安徽再芬黄梅文化艺术股份有限公司

时间:5月23、24日

地点:上海群众艺术馆(上海星舞台)

为了心底的强国梦,邓稼先带领团队在艰苦的条件下研制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却与妻子许鹿希分别28年,许鹿希信守离别时对丈夫的诺言,无怨无悔,痴情等待。待夫妻重逢时,他已身患重症,强忍锥心之痛,给国家留了一份建议书。该剧通过“两弹元勋”邓稼先献身国防科技事业的感人故事,生动再现了以邓稼先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以及那一代青年人为实现强国梦而付出的艰辛努力和巨大贡献。

白剧《数西调》

大理白族自治州民族文化工作团

(大理白族自治州白剧院)

时间:5月23、24日

地点:上海长宁虹桥艺术中心

20世纪初,大理喜洲商帮首领尹家贤资助官府剿灭匪首,庆功宴上尹家贤被替夫报仇的女匪铁姑杀害。被擒处斩的铁姑留下一子,尹家贤之妻白族妇女周秀珠打算收养杀夫仇人之子,意欲将其养大为奴,以慰亡夫在天之灵。16年后,土匪之子阿亮长大成人,周秀珠与阿亮究竟是冤冤相报自相残杀,还是选择大爱包容?在经历了恩仇交织的苦痛挣扎之后,他们完成了善恶的抉择。该剧是一部契合了白族历史和白族民众心理特征,从山川风物到人物心灵,全方位地讲好白族故事的作品。

舞剧《东坡海南》

海南省歌舞团、北京舞蹈学院教学实践中心

时间:5月23、24日

地点:上海大剧院大剧场

苏东坡一生坚守的“亲民爱民”“以人为本”“兼济天下”的伟大思想,苏东坡留下的浩然正气,和他一生所实践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伟大品行与操守,激励着中华民族在实现伟大梦想的征程中,自强不息。舞剧《东坡海南》立足海南本土文化,以苏东坡忠诚、廉洁、亲民、爱民的精神底色关照当下,为当下的国人精神树立一个华夏标识,以文人的力量诉求中国文人的精神高度。

文学照亮生活

公号:iwenxuebao

网站:wxb.whb.cn

邮发:3-22

文学报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