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长征的故事「听长征路上那些江西故事图」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564更新:2023-04-25 00:28:53

■中国江西网/江西头条新闻客户端记者孙娟、李逊、焦俊杰/文 王祺、邱业成/图

编者按

今年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85周年。如何弘扬长征精神,走好新时代长征路?6月11日开始,中国江西网、信息日报全媒体采访团与全国30多家媒体的500余名记者一起,深入于都、瑞金、兴国等地,追寻革命先辈足迹,重温长征路上的江西故事。今日起,本报推出“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特别报道,用镜头和笔触感怀、铭记长征路上感人故事,弘扬长征精神,激励人们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雕塑的主人公叫陈发姑,被誉为“共和国第一军嫂”

故事1

她守望红军丈夫75年 编织草鞋75双

走进瑞金沙洲坝中共中央政治局、中央军委旧址,一座女性雕塑巍然屹立,她右手举起,眼神张望前方,满含期待和爱意,在她的脚边,还堆放着许多草鞋。

雕塑的主人公叫陈发姑,被誉为“共和国第一军嫂”。“送郎当红军”的她因丈夫一句“等我回来”的临别承诺,一等就是75年。

陈发姑1894年出生在瑞金市武阳镇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自小青梅竹马的丈夫朱吉薰是中央苏区第一批参加红军的青年。自丈夫出征之日起,她便开始了漫长的等待与守望。为寄托对丈夫的思念,她每年都坚持给丈夫编织一双草鞋,直至2008年9月12日她溘然长逝之时,草鞋已经占据了半个房间,共有75双。

75年的等待中,当年同一天出发长征的瑞金幸存者都陆续回到了家乡,可陈发姑的丈夫却没音讯。后来政府进行了调查,认定她的丈夫可能在长征途中失踪,抑或已经牺牲。但陈发姑始终坚信丈夫没死,他可能是在执行一项特殊的任务,既不能回家,也不能通信,待任务完成后,一定会回来找她。

后来,她的故事被拍成同名电影《发姑》,主题曲《一生守望》催人泪下:“一生守望他,青丝到白发;我郎为百姓,杀敌赢天下;盼他平安归,心中多牵挂;他为革命生,我为团圆家……”

坚定不移的信仰,无所畏惧的前行,这就是“长征精神”。

故事2

毛泽东亲手为村民挖“红井”

除了陈发姑的“一生守望”被口口相传外,瑞金沙洲坝中“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故事也是家喻户晓。

1933年4月,毛泽东随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和中革军委从瑞金的叶坪村迁到沙洲坝。沙洲坝地处干旱地带,一直以来,住在沙洲坝的人,吃的是又脏又臭的塘水。毛泽东看到后很是痛心,决定帮村民解决这个问题。

一天清晨,毛泽东带着几位同志沿着沙洲河步行而上寻找水源。沙洲坝是一个前连丘陵、后依高山的村庄,前面村边蜿蜒而过的沙洲河河床遍地沙石,滴水不存。他们历尽坎坷,终于在后山找到了一股山泉,但仍然无法长期供水。于是,毛泽东和大伙商量挖井。

在毛泽东的带动下,村里的群众、红军战士、中央机关工作人员一起,挖的挖、铲的铲、挑的挑。一周时间左右,一口五六米深的水井终于挖好了。为使井水更清澈,毛泽东还下井底铺砂石、垫木炭。

毛泽东为群众挖井的事一传开,中央各机关纷纷给沙洲坝其他各村挖起了井,一时掀起了为老百姓开挖井水的热潮,很快解决了当地群众的饮水问题。

这甘甜的“红井”水养育了一代代沙洲坝人,他们忘不了“红井”的故事,更忘不了这份情意。如今,“红井”已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也是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更是人们饮水思源的纪念地。人们来到这里,都会用竹制的“红军勺”从水桶里舀起一勺“红井”水品尝。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