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丽塔 卡梅隆「阿丽塔背后的男人卡梅隆的电影世界技术狂魔永无止境」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187更新:2023-01-17 12:45:49

南朝谢灵运曾道:“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这绝对是一句把话彻底堵死的赞美。这个句式可以借来评价技术狂魔詹姆斯·卡梅隆的电影。可以说,过去几十年电影特效领域的技术革命有十斗,詹姆斯·卡梅隆一个人独占了好几斗。本文旨在分析詹姆斯·卡梅隆电影里的特效技术,电影故事内容等不在分析之列。

进入正题之前,我想先很庸俗地分析一下卡神(詹姆斯·卡梅隆)对于女性的审美。先说电影里的,再说电影外的。以下几位女性分别是卡神作品《终结者》(1984)、《异形2》(1986)、《深渊》(1989)、《终结者2》(1991)、《真实谎言》(1994)、《泰坦尼克号》(1997)、《阿凡达》(2009)中的女主角。

卡梅隆在给《终结者1》女主角琳达·汉密尔顿说戏,后者多年以后成了卡梅隆的前妻之一

《异形2》里面大战异形女王的女主角西格妮·韦弗

《深渊》女主角玛丽·伊丽莎白·马斯特兰托尼奥

《终结者2》女主角,还是琳达·汉密尔顿

《真实谎言》女主角杰米·李·柯蒂斯

《泰坦尼克号》女主角凯特·温丝莱特

《阿凡达》女主角及“真身”佐伊·索尔达娜

卡梅隆前妻之一,著名导演凯瑟琳·毕格罗

詹姆斯·卡梅隆及现任妻子苏茜·爱米斯

这几位电影内外的女性有没有什么共同特点?我认为有,最明显的一个特点是,这几位女性在形象方面都普遍男性化(《泰坦尼克号》女主角凯特大概是个例外,但也绝对不是大众类型的审美)。我绝不认为这是巧合,我认为这是卡梅隆本人独特审美观的体现——再继续深挖就有点太主观或者有损敬意了,所以八卦到此结束。

先科普一下电影特效的分类。一般把电影特效分成传统特效和数字特效两类。用大白话说,用到了计算机图形技术(CG)的特效是数字特效,在此之前的模型、光学合成等特效是传统特效。二者的分水岭出现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尤其是电影《星球大战》(1977)出现以后,数字特效开始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于电影创作。另外,数字特效并没有彻底取代传统特效,很多传统特效时代的老方子土办法现在仍然在用。

下面是我本人总结和瞎编的电影特效三定律:

1、电影特效永远服务于电影内容,不可喧宾夺主;

2、电影特效的魅力不在于可以被量化的技术本身,而在于技术的艺术化运用;

3、电影特效技术在不断升级,新技术未必会成就一部好电影,但仍可能成就一部前所未见的电影。

纵观卡梅隆过去几十年创作的寥寥数部影片,可以说,几乎每一部电影,都榨干了电影特效在当时技术条件下的可能性。以下分而论之。

一、《终结者》(1984)、《异形2》(1986)——传统特效之巅

《终结者》(1984)应该算是卡梅隆第一部自编自导的作品。之前的那部《食人鱼2》(1981)卡梅隆自己都不愿意承认那电影是他拍的。《终结者》系列的第一部其实是一部小成本制作的影片,影片的故事源自于卡梅隆自己做过的一个被机器人追杀的梦。当时还默默无闻的小卡导演请到了已经是大明星的施瓦辛格来演机器人。据卡梅隆回忆,俩人第一次见面吃饭还是施瓦辛格买的单。合作之前,我们的阿诺舒华辛力加(阿诺德·施瓦辛格的香港译名)觉得这是一部烂片,一个年轻导演让他演一个傻了吧唧的机器人,没想到这个机器人成了日后他最经典的银幕形象。

为实现影片效果,制作团队不光是制作了骷髅状的机器人,而且还制作了施瓦辛格本人的模型,尤其用来拍摄某些可能会对演员本人造成伤害的镜头。

拍摄《终结者》时摄制组制作的机器人模型和施瓦辛格模型

《终结者》片尾出现的骷髅状机器人

应当说,片尾出现的骷髅状机器人效果不尽如人意。限于当时技术条件,这个机器人的运动靠的是最古老的逐格动画,其动作看上去一顿一顿的极不连贯。好在影片还是把终结者机器人那股无坚不摧的战斗“意志”给演绎出来了。被烧掉皮肤、断腿、断胳膊,都不能阻挡终结者执行既定的杀人程序,这一银幕形象令人震颤。

时隔两年之后,卡梅隆凭借《异形2》把传统特效的可能性逼到极致。尽管不少人诟病卡梅隆这部《异形2》在惊悚恐怖氛围方面要逊于斯科特的前作《异形1》(1979),但卡梅隆永远是独一无二的卡梅隆。必须说,这是迄今为止唯一一部卡梅隆版本的异形。这部已经时隔三十多年的影片,即便放在今天看依旧没有过时,片尾女主角大战异形女王的戏今天看依旧惊心动魄。

《异形2》片尾女主角大战异形女王概念图及剧照

这部电影当年在我们国内引进上映过。几年前我把《异形》系列看了好几遍,一直以为那个恐怖的异形女王是电脑做的,直到前两年看到网上资料,才知道这东西居然是用模型做出来的!

特效团队先制作了一个四分之一大小的模型,设计好异形女王的各个关节尾巴等各个能动的地方,然后再一步一步做出真的异形女王。最有趣的是,在这个模型里面居然藏了两个大活人,每人负责异形女王一只前臂的运动。如果不是看到相关的幕后花絮,这些东西打死我也在电影里看不出来。

同样是模型特效,《终结者1》的效果只能说是超出预期,而《异形2》则可以说是匪夷所思超乎想象。

《异形2》里面异形女王的制作

二、《深渊》(1989)、《终结者2》(1991)——数字特效之成熟

在卡梅隆的几部电影里,《深渊》大概是最不出名的一部,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票房平平的一部。影片讲述的是人类和外星智慧生物在海底接触的故事,情节确实略显单薄,但是,在电影特效史上,《深渊》绝对是刻下深深烙痕的一部。

一般认为,电影的CG特效始于《西部世界》(1973)和《未来世界》(1976),前者里面出现了最早的二维CG画面,后者里面则出现了最早的三维CG画面。但实际上,两部影片中一闪而过的那一点点CG,把它当成电影特效看都难,更别说什么视觉效果了。(是的,美剧《西部世界》就是翻拍自那个1973年的老电影《西部世界》)。

说到CG这东西在电影里的运用,真正成熟的应该是这部《深渊》(1989)。影片中段,外星智慧生物操控水柱运动到男女主角面前,并在水柱前端呈现出男女主角的面容,这绝对是一段创世级别的特效。正是短短的这一场戏,展现出了数字特效于未来的无限可能。

《深渊》里面被外星智慧生物操控的水柱,截面呈现出女主角的脸

正是有了《深渊》里的牛刀小试,才有了《终结者2》(1991)这部惊世之作。这是所有电影里面我看过次数最多的一部,大约看过三十遍左右。说不上来里面到底是什么那么吸引人,反正从头到尾都感觉紧张亢奋。片中那个冰冷金属质感、能随意变形的液态机器人T-1000是本片最大的特效看点。对比不难发现,这一特效手法跟《深渊》里的那一小段看上去很像,都可以说榨干了当时计算机技术的可能性,并完美结合了卡梅隆本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利用当时的CG技术创造出了最逼真、最生动的银幕效果。

《终结者2》里面令人难忘的液态金属机器人

这便是技术的魅力。一方面,计算机的运算能力照着摩尔定律成指数增长;一方面,詹姆斯·卡梅隆这位大神总是能找到自己的想象力和CG技术水平的最佳契合点。《终结者2》之后再过两年,CG技术进一步发展,斯皮尔伯格才能在银幕上创造出《侏罗纪公园》(1993)里的恐龙;再过六年,电影史上第一只有毛发的CG动物才会出现在电影《精灵鼠小弟》(1999)里面。因为仅就技术而言,用计算机创造一个会变形的机器人相对容易,创造恐龙难度更高,而想要创造一只老鼠比创造恐龙要难得多——毛发的真实感问题曾经是CG行业的一道难题。虽然《精灵鼠小弟》技术上更胜一筹,但就电影精彩度而言,个人觉得《终结者2》远大于这部平淡不惊的《精灵鼠小弟》。

另外,《终结者2》虽然有当时最顶尖的CG技术,但并没有舍弃传统特效。比如施瓦辛格面对镜子从脑子里取出CPU的这场戏,实际上拍的时候并没有镜子,真的施瓦辛格就坐在摄影机对面,假装是镜子里的虚像;镜头前面的那个背影是个假人模型,假装是真的施瓦辛格。

《终结者2》里面施瓦辛格面对镜子,其实这里并没有镜子

《终结者》系列迄今为止共拍摄五部,最经典的依然是1991年的《终结者2》。其后的《终结者3》虎头蛇尾;《终结者4》另起炉灶票房败北;《终结者5》老气横秋。今年将上映由卡梅隆亲自导演的《终结者6》,效果如何拭目以待吧。

三、《泰坦尼克号》(1997)——数字水世界

上世纪九十年代是CG技术突飞猛进的十年。从《终结者2》(1991)到《侏罗纪公园》(1993)一直到集大成的《独立日》(1996),CG技术已经快要接近无所不能的境地。1997年的《泰坦尼克号》,卡梅隆再度出手,用作品和票房证明了你大爷还是你大爷这句话。

除了男女主角杰克和露丝以外,《泰坦尼克号》实际上还有两个主角,一个是叫泰坦尼克的这艘大船,一个是或波澜壮阔或风平浪静的大海,二者都用到了最顶尖的CG技术。

用CG做一艘大船倒不是什么难事,真正难的是在船的俯拍全景镜头里面,让船上的所有人都跟真的一样。这里卡梅隆用到了当时最顶尖的动作捕捉技术,先在摄影棚里把一个个乘客的活动全部拍好,再“贴图”到船的甲板上面。

《泰坦尼克号》里的海洋更是CG技术的一个新高度。影片专门打造了一个能与船互动,能对天空和物体产生反射,而且能与夕阳、夜晚等不同光影环境结合的数字海洋。之后,特效团队把电脑建立的数字船模型放入这片海洋中,最终打造出雄伟的泰坦尼克号在夕阳下和夜间航行的壮丽场景。即便如此,仍有美中不足的是,针对船航行时产生的尾迹,由于涉及到物体碰撞、折射、反射等众多问题,在当时依旧没有好的解决方案。最终,詹姆斯·卡梅隆拍摄了真船航行产生的轨迹,并使用数字技术粘贴到影片所需的画面中,产生了船与海浪互动的最终场景。如果说前面“CG造水术”打造的数字海洋是“以假乱真”的话,最后这一点无奈之举算是“以真乱假”了。

《泰坦尼克号》中真假难辨的海洋世界

四、《阿凡达》(2009)——动捕技术之大成

所谓动作捕捉技术,简单的说,就是把人的运动记录成数据,然后用来驱动电脑创作的CG模型,从而让影片中的CG角色像真人一样生动逼真。在电影特效领域,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绝对是动作捕捉技术的天下。单看下面这个列表便足以说明这一点。下面这些是从2001年到2009年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的获奖影片:

第82届(2009年) 《阿凡达》

第81届(2008年) 《本杰明·巴顿奇事》

第80届(2007年) 《黄金罗盘》

第79届(2006年) 《加勒比海盗二:亡灵宝藏》

第78届(2005年) 《金刚》

第77届(2004年) 《蜘蛛侠2》

第76届(2003年) 《指环王3》

第75届(2002年) 《指环王2》

第74届(2001年) 《指环王1》

这里面,《指环王》的特效之巅是里面那只长相丑陋的咕噜;《加勒比海盗2》的特效之巅是里面的那只章鱼船长;《本杰明·巴顿奇事》的特效之巅是里面男主角从头到尾的逆生长。它们全部得益于动作捕捉技术。

动作捕捉技术示例,《指环王》系列以此技术创造了咕噜这一经典形象

在这一个十年里,詹姆斯·卡梅隆以一部《阿凡达》出手,再一次用作品和票房证明了你大爷永远都是你大爷。在《阿凡达》之前,IMAX不是什么新生事物,3D电影更不是什么新技术。但是,《阿凡达》的IMAX+3D创造了全新的电影体验。我清楚的记得十年前《阿凡达》上映后,我去采访上海和平影都的经理。经理告诉我,和平影都的IMAX影厅已经连续十年亏损,一部《阿凡达》让他们把十年亏损的钱全赚回来了。

同样是利用CG加动作捕捉技术,《阿凡达》创造的既不是咕噜或者金刚,也不是章鱼船长或者大狗熊,而是叫纳美星的整个一个星球,以及这颗星球上无数个活生生的纳美人。

同样是动作捕捉技术,《阿凡达》创造的是一个世界

影片在技术上过于超前,以至于连专业的评委都没法判断到底是演员演得好,还是电影的特效技术做得好。关于这一点,卡梅隆曾专门解释过,最终的效果首先还是来自于演员本人的表演。好在《阿凡达》的女主角日后在新的《星际迷航》系列里饰演了年轻的乌瑚拉,总算把真颜露出来了。然后到《银河护卫队》和《复仇者联盟3》里面饰演卡魔拉,脸又从蓝变绿了……

《阿凡达》里的女主角、《星际迷航》里的乌瑚拉,《银河护卫队》里的卡魔拉,扮演者都是这位佐伊·索尔达娜

五、《阿丽塔:战斗天使》(2019)——表情捕捉新高度?

由詹姆斯·卡梅隆监制、罗伯特·罗德里格兹导演的《阿丽塔:战斗天使》即将上映。这部影片在技术上最大的看点是,利用表情捕捉技术创造一个真人一样的CG角色。

《阿丽塔:战斗天使》大陆正式海报

用CG创造真人质感的电影角色,这件事简直可以说是电影特效领域里的圣杯。回顾一下,CG技术在电影里创造了液态金属机器人(《终结者2》(1991))、恐龙(《侏罗纪公园》(1993))、外星入侵者(《独立日》(1996));然后CG加动作捕捉技术创造了咕噜(《指环王》系列,2001-2003)、金刚(《金刚》(2005))……但是,这些都不是人!

在创造CG真人这件事上,前面已经有一代又一代的英雄尽折腰了。《最终幻想》(2001)、《极地特快》(2004)、《贝奥武夫》(2007)、《圣诞颂歌》(2009)、《丁丁历险记》(2011)……应该说都没能成功。《极地特快》(2004)、《贝奥武夫》(2007)、《圣诞颂歌》(2009)的导演是创作过《阿甘正传》的大名鼎鼎的泽米吉斯,在CG真人这件事上可以说是屡战屡败;而《丁丁历险记》的导演更是斯皮尔伯格这位神人!有这么多的败笔在前,更让我无比期待《阿丽塔:战斗天使》这部电影。

《阿丽塔:战斗天使》中CG加表情捕捉技术创作的女主角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