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我们在倒退还是美好到了尽头歌词「是我们在倒退还是美好到了尽头」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578更新:2023-04-26 16:02:58

记得初中一年级时,学校搞了个环保活动,年级的老师利用卖废品的钱给我们包了场电影,郝邵文、释小龙、林志颖主演的《旋风小子》。之所以选择这部电影,订票的老师说看海报看名字应该是部儿童片。包场后也在同学间引起了很大反响,直到今天我依然记得当中的桥段,这部电影也是我审美认知的一个转折,无论是徐若瑄的曼妙曲线亦或林志颖的一颦一笑,都刷新了那个少年时期的我。张震岳、徐濠萦、秦沛、苑琼丹…..每一个人物的台词至今记忆犹新。

电影《旋风小子》剧照 林志颖 徐濠萦

电影《旋风小子》剧照 徐若瑄

在那个闭塞的苏北县城,和我一样背景成长的孩子们,我们获取新兴事物的途径,无非是来自电影和电视。当上一个暑假的记忆还停留在《地道战》《地雷战》《小兵张嘎》时,这样一部合家欢简直开启了新世界。当然童年时也不全是那些黑白画面,《霹雳贝贝》《宝葫芦的秘密》《大闹天宫》《好爸爸坏爸爸》这些儿童片也纵横交错着。

电影 《霹雳贝贝》剧照

80年代集体意识强,作为劳保福利形式之一,包场发电影票是稀疏平常的事情,类似今天组织团建活动,学校发,单位发,工厂发,连田间地头都会有露天电影看。《少林寺》、《火烧圆明园》、《红高粱》小时候能在大荧幕看到这些火遍全国的彩色故事片,也都是沾了大人们的光,不过当时年纪小,记着的画面都是那些漫山遍野的通天大火,同时耳边伴着大人们的七嘴八舌:“小孩子不能看,快捂眼睛…”这些电影和《旋风小子》的感官都不同。

电影《红高粱》剧照

小学一年级时家里托人从上海买了台18寸日本三洋牌彩色电视机,记得那个暑假,一辆比房子还要大的货车停进了院子,十里八村的亲邻不约而同的往我家挤,满怀期待后的开机画面只有满屏的“雪花”,大人们拨弄了半天议论纷纷,有的说,“你们家是不是被骗了“,有的说,“还不如我家里的黑白电视清楚呢“,有的说,“你得在电线上栓个天线,”还有的说,“彩色的确实连雪花都不一样呵“,大人们在褒贬交替声中渐渐散去,只剩我端坐在电视机前,沉溺在那躁动不安的雪花噪点之间,好像那就是一个通往宇宙的门,只差一把钥匙。

后来邻居们也陆续迎来了自己家的大彩电,甚至当我家还停留在只能收看中央一套和二套时,邻居家里的那台日立却传出“这里是卫星电视中文台”。大人们也说不清那是香港还是新加坡又或是哪里的电视台,我至今还记着里面有一个很肥很肥的女主持人,多年后才知道她叫沈殿霞。节目说了什么我根本不懂,就是一直跟着傻乐,小伙伴们也都睁大了双眼,舍不得眨眼。直到主人一而再再而三的“赶”我们说,“不能再紧看啦,再看小孩子的魂就被吸进去了!”。80、90年代很容产生集体记忆,因为当时的生活方式选择性较窄。也因此,那会儿的影视剧总能万人空巷,《射雕英雄传》、《包青天》、《小龙人》这些剧集无一不承载了我童年时的美好。

电视剧《小龙人》剧照

如果说“电影和电视”在我初中之前是普及认知的大门,那小学之后,则成为我青春期启蒙和晋升的阶梯。林志颖成为我人生中第一个喜欢和向往的“明星”,那些《机器猫》、《恐龙特急克赛号》小孩子家家的贴画一下子换成了更大的真人海报,刘德华、郭富城、周慧敏、杨采妮、吴奇隆,这些人陆续走进我的生活。从发型到着装,从歌词本到画报周刊,课间课下无所不在,“帅”字成了口头禅,带有“苹果”logo的牛仔裤和白色螺纹棉袜成为了心心念念的的追逐品。

吴奇隆与杨采妮

那个时候连手机都没见过,更不懂什么叫潮流时尚,抄满歌词的记事本就是暗号,我们可以齐刷刷喊出某位歌手某段歌词,痴迷不亚于现在的《孤勇者》。 攒下的压岁钱或是撒谎和大人虚要的买书钱又或是提溜着啤酒瓶换来的零花钱,每个礼拜,每个月初,准时守候在邮局报刊亭前,闻着那股油墨还未散去的书刊,仿佛就拥有了全世界。那会儿获取最新的潮流资讯就是从影视画报杂志周刊入手,就像是从“人民日报”和“新华日报”里获得源泉一样。

并不是所有的同学都会花钱买,有些调皮捣蛋的,有些家里拮据的,也有排队买不上的,会找别人借阅互相交换着看。我的同桌有钱又大方,他总是第一时间拿到最新的磁带和杂志,连邮局的售货员阿姨都对他热情加倍,他让我们几个好友轮流帮他保管,他说担心被他妈妈发现影响学习所以不敢将这些书刊带回家,而我们的好处就是可以共享。后来才知道他妈妈是开照相馆的,现金比较充沛,有部分钱是他偷偷拿的, 终究在一次游艺厅请我们几个好友玩时被他爸妈抓了个现行,于是新账老账一起算,他被狠狠揍了一顿。

最早接触新加坡版的《新周刊》,就是从这位同学那里获知的,我还记得里面几篇大致内容,什么王靖雯(王菲)“发姣”(广东话发嗲发骚的意思)张学友,什么梅艳芳被赵文卓下蛊,什么刘嘉玲死缠伟仔多年……反正都是贬低内地过去的人,狗血八卦,哗众取宠,不过那时的我更多的是想快速了解到外面的世界,获知到影视歌的最新动向,只有这些杂志周刊是唯一的途径。1996年出了个叛逆的谢霆锋,港媒一致不看好,同处年龄段的我莫名的觉得他很酷很另类,出于“就是要喜欢别人不喜欢的”心理,拜托了好几家音像店的老板,带回了张盗版EP(VCD)《估计错误》。

那些怀念70、80、90年代生活的网友,我现在似乎有一点点懂了,过去的生活条件并不会优于现在,我们只是借由那些曾经的,似有似无的美好,缅怀逝去的青春。我们的经历会随着年纪的增长而变得越来越无趣,只有在懵懂无知时,你才会不停的发现惊喜。就像大学时期透过skype肆意搜索,抽盲盒一样与一个未知语种的人聊天时的那种大胆与害羞;透过internet同步看到《同志亦凡人》与《康熙来了》,每一次被冒犯的那种猎奇与欣喜。

不知道怎么形容或定义那个没有网络的年代,好像比现在开放,好像又不是。比如现在的一些八卦热点,一浪接一浪,还是30年前的那套残羹剩饭,当年也曾发生过,有些随时间忘却,有些被浪盖过。我们开始一惊一乍,大肆消耗。我们开始沉溺于“惊讶”,喜欢横加指责,习惯“指点江山”,我们努力的张牙舞爪各抒己见……或许,我们的兴趣跟本不在他人身上也不在于某个具体事物,我们只是想要被发现被认同,借由抒发情绪而找到自我存在感。

从前的我们,努力的想看看这个世界,而现在的我们,努力着想要让世界来看看自己。

世界越大,自我存在感就越小,世界越大,我们则变得越来越孤独。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