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探艺」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680更新:2023-04-29 09:17:53

文/马家骏

海涅的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是十九世纪德国文学中一部伟大的著作,是海涅创作中最有代表性的战斗诗篇。

高尔基在《我的文学修养》中说“优秀的艺术家中,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是常常结合在一起的。”的确如此,海涅这首长诗就是文学史上这种结合的典范。它既有现实主义,又有浪漫主义,常常把现实和理想、真实和幻想结合起来,这就决定它的艺术性的许多特点。

长诗在结构上,是按现实的行程安排的。海涅1830年离开祖国,13年之后,于1843年底回汉堡探望母亲、妹妹,把在沿途各地的见闻与观感,加以概括提炼,组成这部长诗。长诗27章,并无统一故事,而是依行程顺序(据考证真实行程的顺序只是基础,长诗又艺术地升华了这个顺序加以结构),按诗人入德国国境、过亚琛、游科隆、跨莱因、过密尔海木、在哈根小歇、穿条顿堡森林、经帕得博恩、宿明登、北折经汉诺堡抵汉堡这样一个线索,集约了对德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落后反动现实的批判,以及对未来的新世界的歌颂。

海涅在长诗中现实主义地揭示了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德国社会的真实。诗人批判了普鲁士的封建势力。普鲁士操纵联邦议会,加入“神圣同盟”,实行军国主义,妄图并吞各邦,在封建基础上统一德国。到处是普鲁士军人,是大鹰国徽。驻军在剥削、关卡加强检查。日耳曼帝国的36个小邦国,互相争斗。到处是专制压迫、中世纪的野蛮、横暴和愚昧。诗人更以现实主义的犀利笔锋,揭露了教会的腐败、虚伪、凶残。在神圣的科隆大教堂里僧侣和尼姑跳淫荡的堪堪舞,反动神学者写告密信,火刑场上焚书和烧死人,同时却敲钟唱“圣主怜悯”歌。月影里,庞大的教堂阴森森高耸;教会就是吞噬人民血汗的恶魔,是“精神的巴士底狱”,是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和反动思想堡垒。海涅深刻揭露了教会的反动性。同时,也批判了宗教观念在思想文化领域广泛的渗透和它的麻醉性。教会奉三个方士为圣王愚弄人们,反动派豢养一批神学教授、历史学派、国粹主义者、宗教艺术家到处放毒。宗教也渗进歌曲,边境上弹竖琴的小女孩用真实感情唱来世的欢悦,“把哀泣的人民当作蠢汉催眠入睡”。而这些歌曲正是那些屋里饮酒、门外劝水的伪善僧侣的大作。宗教,在海涅笔下不啻是人民的鸦片,是反动派施的蒙汗药。长诗还用现实主义笔法描写了德国资产阶级市侩的庸俗、堕怠、守旧、软弱,汉堡市的商人、妓女,都处在自私、消极、狭隘的生活之中。

海涅描写现实,非常真实、典型而有高度概括力。入国境时的秋景同过密尔海木时的秋晨,宿科隆时的床同明登旅馆的床,科隆有回声的街巷同汉诺威的干净的街道,同是秋景、睡床、街道,写来各有风致。哈根的中餐同母亲的招待,也各有特色。海涅是德国风物画的高明画家。科隆的教堂、流动的莱因河、条顿堡森林陷车遇狼,画面逼真,引人入胜。海涅写现实图景,总是渗进他浓郁的感情,而非冷静的描摹:

一阵细雨淋下来,

冷冰冰象是针尖。

马忧郁地摇着尾巴,

在泥里挣扎,全身流汗。

这是诗人独自一人在马车上颠簸、沉思祖国命运时所感受的十一月景色。而13年前追求解救祖国的真理去巴黎前过密尔海木时的五月则是:

那是一切都装饰鲜花,

日光也欢腾四射,

鸟儿满怀热望地歌唱,

人们在希望,在思索——

青年时的天真与中年人的沉郁渗进不同的现实图景中,使逼真的画图染着浪漫的色彩。

海涅更多地是描绘了社会生活的世态画。在对税关检查、亚琛的普鲁士军人、汉堡的市民社会等等画面的现实主义描绘中,概括了德国社会在1848年革命前夕的本质方面。如描写汉堡市井:人全改变了,无精打采,庸庸碌碌。“如今那些瘦子更瘦了,胖子有了更肥的躯体”,有些人由小犊成为壮牛,小鹅变成蠢鹅还自负羽毛娟秀。充斥汉堡市民社会的是招摇过市的妖治的老婊子、披黄发的纸商,死了忠实狗的出版家。人们谈起可怕的大火灾时,注意于教堂与交易所的崩塌和银行账簿的幸存,以及贪污救助金的善男信女。而犹太人和基督徒照旧是吃丰盛午餐,按期交易支付,分成派别,为进那座教堂和吃不吃猪肉在斗争。罗伦茨酒家里人们在畅饮美酒和吃牡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上半期德国社会现实被写得栩栩如生,在于诗人善于从广泛社会现象中抓住本质事物,深为勾勒,广为概括,使生活跃然纸上而成生动形象。

德国,在海涅笔下是真实的现实,同时也是一个冬天的童话。所谓“冬天的”,不仅指诗人还乡与描述的季节,也是含蕴着那时德国政治上寒冷阴暗而急待革命之春到来的意思。所谓“童话”,一方面寓意德国社会的不合理、不现实真如幻影般畸形,它停在中世纪的朦胧之中;另一方面说,披上神秘外衣的封建的德国,在荒谬得确似童话境界,因此,需得以童话形式来透露它的真实谜底。海涅为了通过检查,得到出版,不得不把“不适应德国气候的地方加以冲淡和删削”,而给赤裸的思想遮盖上童话的“无花果叶”(尽管有时愤怒到扯掉这些掩盖)。海涅在长诗中加进了许多童话式的想象图景与故事,描写了幻想中带象征性的人物与场面。这固然是为了蒙蔽检查而设的曲折表现思想感情的掩饰,但它们更是长诗中统一的形象的一部分,是浪漫主义因素在长诗创作中的展现,是作者的理想与愿望的艺术表达。构成海涅长诗的幻想的样式与手法是多种多样的。海涅善于把理想的境界具体化。作为一个进步的、革命的诗人,海涅在痛恨德国丑恶的现实的同时,幻想着一个消除剥削、人人富裕的社会主义社会。这种幻想是反对宗教宣传中让人今生忍受苦难而灵魂会达到彼岸的说教的,它是早期社会主义理想的合理体现。海涅用具体形象使理想境界成为可感可触的图景。他“要在大地上建立起天上的王国。”人人劳动,不劳动者不食;人人过幸福生活,物质极大的丰富;活着有享不尽的“面包,玫瑰,常春藤,美和欢乐,甜豌豆”;死了,长出翅膀到天堂去同天使与麻雀一同吃蛋糕和点心。这种具体化的理想世界,真有些儿童的天真的幻想情趣。难怪鲁迅先生多次讥笑这种类似的幼稚。

海涅还善于把现实并不存在的,只属于意识联想的东西,用幻想的形式在抒发观感中展现为非常形象的东西。诗人来到了亚琛城这个“无聊的巢穴”,他看到可憎的教堂,可厌的普鲁士军人,可痛恨的普鲁士大鹰国徽。对于后者,诗人意识中出现联想,发生诅咒:

一旦你落在我的手中,

你这丑恶的凶鸟,

我就掀去你的羽毛,

还切断你的爪。

把你系在一根长竿上,

长竿在旷远的高空竖立,

唤来莱因区的射鸟能手,

来一番痛快的射击。

谁要是把鸟射下来,

我就把王冠和权杖,

授给这个勇敢的人!

向他鼓吹欢呼:“万岁,国王!”

这里联想得自由而美妙,诗人对着鹰徽咒骂,进而联想到射鸟,联想到对射手吹喇叭欢呼,着实有点“意识流”的味道。从观(看到大鹰国徽)到感(把诅咒普鲁士国家寄托在咒骂大鸟上,从感(撕毛斩爪)到想(竖竿射鸟比赛、欢呼胜利者),过渡得自然,联想得合理。把联想中的图景,自然地写成好似现实即发生的真实生活,不能不说海涅真象是一伴善于幻想的童话诗人。

描写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可能存在的幻景,也是海涅的长诗中最有浪漫色彩的幻想成分。海涅在长诗中,不是一般把莱因河比作老人,从而写它历经沧桑,看到法国人在拿破仑率领下打进来又退出去。看到德国莱因区人一度朝气蓬勃,恢复到死气沉沉。写这些时是诗人在港口堡垒附近,寂静的月光中漫游,听到从水底深处,传来老人的轻咳和幽怨呻吟。莱因老人在含泪仰望天空,为吞下了一百多艘船的石头而怨恨,他哀诉、愤怒,一幅幻景呈现在诗中。

诗人在诗中表达他的“思想要成为行动”,要付诸于实践的观点,便把自己分为两人:一个是思想者,一个是实行者;一个是法官,在裁判,一个是刑吏,在处决;一个思想到了哪里,一个就做到了哪里。这种抽象的观念,被诗人化作了生活中根本不存在、而逻辑上有深刻寓意的幻景。他说他的护身精灵、“一个乔装假面的客人,阴森森站在我的后边。”这个刑吏矮胖、眼如亮星,斗蓬下暗握利刀。

我不见这个奇异的伙伴,

已经有许多的岁月,

我忽然又在这里遇见他,

在科隆幽静的月夜。

我沿着街道沉思散步,

我见他跟在我的后边,

他好象是我的身影,

我站住了,他也停止不前。

诗人用手指蘸着裂开的心胸的血,涂在仇家门上,他的护身精灵便去执行诗人的思想,“远处就响起一声丧钟,如泣如诉,哀婉而轻细。”月夜里在大街小巷或广场上,这一对伴侣在巡游在复仇。在教堂里,诗人叱喝三个圣王的枯骨,让他们滚开,否则就使用暴力剷除反动的教会:

我这样说,我转过身来,

我看见默不作声的伴侣,

可怕的刑刀可怕地闪光——

他懂得我的示意。

他走过来,举起刑刀,

把可怜的迷信残骸, 砍得粉碎,他毫无怜悯, 把他们打倒在尘埃。

这些幻景,似乎是梦,似乎是现实,但都是不可能存在的,是想象。诗人把抽象观念加以形象化的幻想能力,是相当高超的。

 移情于事物,涂上泛神的色彩,变幻人对这些被拟人的事物的印象,会构成奇妙的童话的色调。安徒生在《卖火柴的小女孩》是让小女孩幻觉那只烤熟的、背上带着餐具刀叉的鹅,蹒跚向她走来,确实满足了儿童的心理。其实,在这之前,海涅在他的“童话”诗中,就如此写道:

香肠在滚油里欢呼!

穿叶鸟,虔诚的小天使,

经过煎烤,拌着苹果酱,

它们向我鸣叫,“欢迎你!”

桌上还有一只鹅……

她凝视着,这样意味深长,

这样亲切、忠诚,这样伤感!

她确实有一个美的灵魂, 可是肉质很不嫩软。

这是游戏诗吗?这里“鹅”是说在座有曾经爱过海涅的蠢女人吗?都不确切。海涅远离祖国多年,回国后,吃饭时想起家乡的菜肴、母亲的烹调,于是象孩子一样欣赏那酸菜的香味、爱恋那故国可贵的而又可口的食品,于是使各种菜肴都有了生命,把欢快也移到了这一切都有灵魂的晕腥禽肉上。这种欢乐与幻想,真是地地道道的童话式的。

在长诗中直接引用古歌、童话和传说,并进一步把那些虚幻的故事与人物加了幻想,那么,长诗的浪漫主义味道就更浓了。古歌“太阳你控诉的火焰!”的歌词说:凶手被吊死在柳林里;童话“牧鹅王女”中说被害而陷于困境中的公主,牧鹅回城,见她的马被杀,头挂在城门上,但马头仍同落魄的公主对话;“红胡子大帝”的传说中,腓特烈大帝没有死,他在山洞里隐藏了几百年,训练他的战马和骑士,摩挲他的武器。这些奇幻的图景又出现在诗人回想保姆的讲唱和马车上的梦中,更增加了一层虚幻。在这里,海涅用被杀的娥悌里、被害的牧鹅女来象征祖国,即拟人称的高贵的少女日尔曼尼亚;用民间传说中红胡子大帝的幽灵象征被美化的中世纪落后势力。寓意深刻到要为受难的祖国复仇。诗歌披上了一层奇幻的象征的色彩。

海涅并不总是把幻想与想象世界写得那么朦胧迷离,而且也常用写实的笔调把幻想的东西刻划成真实的现实世界,把可能与不可能交融在一起,把现实与幻想浇铸成整体,以致使人分不清哪是真实生活,哪是虚拟的幻影,达到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高度的溶合。这点,在写汉堡守护女神的四章最为突出。诗中说,诗人来到汉堡自由市,被出版商的莱因洒灌得似醉非醉,燃起寻找爱情的需要,他认为女人都很美,在妓女云集的一条街上:

我在闪烁的月光里,

看见一个庄严的女人,

一个胸膛隆起的妇女。

她的圆面庞十分健康。

土耳其蓝玉象她的双瞳,

面颊象玫瑰,嘴象樱桃,……

诗人用鲜艳的油画的彩笔,描绘这位庄严妇女的衣着、面貌、躯体的美,一切都是严格的写实的。而在二人交谈中,那妇女微笑着说,她是正派的妇女,不是人们要找的那种妓女。她表明自己是汉堡的守护女神汉莫尼亚。诗的图景一下子进入了幻想境界。接着,女神领诗人去她家作客,上的是“门洞里狭窄的楼梯”,进的是“小屋”,柜橱上和床头上放挂的是诗人的小象,象普通的小市民人家一样。又是现实的、真切的。诗人同女神对话、谈心,表述自己爱祖国的感情。女神给他煮茶、注甘蔗酒,头靠着诗人肩上,一股蜜语柔情,如现实的谈恋爱的男女一样;而讨论起德国的政治、经济、法庭、历史、诗歌来,读者又绝不当作艳遇奇情的幻象看。女神喝甘蔗洒,两颊发红,忧郁地说起她的身世:母亲是易北河大头鱼女王,父亲查理曼大帝遗留下了魔椅,诗行又进入幻象。海涅还用幻象中的幻象,写出人间奇异的场景,那就是诗人被哄得将头伸进魔椅坐垫下的圆洞口去嗅德国的未来,闻见了象搅动的36个类坑(暗指当时德国分裂成的36个邦)一模一样的奇臭,以及汉莫尼亚狂歌中所唱出的,在诗人与女神盛大婚礼上检查官用他删剪诗人诗稿的大剪刀,一下扎进诗人的肉里。这里又毫无现实真实的意味,纯然是浪漫主义的虚拟,它将封建德国的恶劣未来和庸俗市侩迷惑诗人及诗人被刀扎而幻觉转为清醒,全以幻想形式展现了出来。海涅就这样把真实的与虚拟的、现实的与幻想的交融在一起。

海涅在描绘现实图景或幻想图景时,出于对德国现实的憎恶与厌弃,他常常给他的愤怒抨击与斥责,穿上讽刺的外衣,用幽默与滑稽的形式来嘲笑、揶榆、挖苦那些落后的反动的事物。讽刺,是海涅长诗的一个重要特点。

海涅最常用的讽刺手法是夸张。他塑造的夸大的漫画的形象,使人忍俊不禁。海涅笔下普鲁士军人的丑恶是那么异常生动而可笑:

仍旧是红色的高领,

仍旧是灰色的大氅——

……

仍旧是那呆板的队伍,

他们的每个动转,

仍旧是形成直角,

脸上是冰冷冷的傲慢。

迈步仍旧象踩着高跷, 全身象蜡烛般地笔直?

曾经鞭打过他们的军棍,

他们好象吞在肚子里。

…… 长的髭须只不过是,

辫子发展的新阶段,

辫子,他过去垂在脑后,

如今垂在鼻子下端。

骑兵戴着尖顶盔,那“盔的钢尖顶指向苍天”,这风度使人联想到中世纪骑士的浪漫谛克,然而,

我担心,一旦暴风雨发作,

这样一个尖顶就很容易,

把天上最现代的闪电,

导引到你们浪漫的头里!

海涅笔下的德国军人象由棍子在内脏支撑的傀儡。那折线式的漫画动作,鼻下吊着辫子的夸大形象,看了令人喷饭。海涅先捧那盔尖到浪漫谛克高雅的程度,再异常不调协地说它成了招惹现代闪电的避雷针,这就讥诮戏谑得入木三分,让人读来,感到讽刺得痛快淋漓。与此类似,如红胡子大帝的形象(他靠着石桌,手托着头,胡子一直拖到地,红得象熊熊的火焰;他象古董收藏家一样欣赏自己的破铜烂铁;对着马匹,喜悦得搓着手;听到说“规罗亭刑”而止步、瞠目、咆哮)、汉诺威国王的形象(担心自杀,悲哀地蜷曲在壁炉旁,给狗煎洗肠子的药)、汉堡市民的形象(年老色衰的交际花依然涂脂抹粉,黑假发衬白牙,象只勾魂鸟,市民如走动着的废墟)都很滑稽可笑。诗人讽刺德国的腐败时,还常用衬托的事物、选择挖苦的字眼,如写:

亚琛街上,狗都感到无聊,它们请求,做出婢膝奴颜,

“啊外乡人,踢我一脚吧,

这也许给我们一些消遣”。

用狗的无聊衬托德国的令人腻烦,用狗请生人踢,衬托狗的无聊,一层层托起诗人对腐败社会的讽刺,也衬出了德国生活的特征。

异常不调协的比喻、故意的反话,曲折委婉的说法,都会突出对象的本质,引起读者的笑意。海涅幽默的、滑稽的语言是丰富的。

海涅写他回故国的喜悦,在泥泞而满是粪便的路上:

马摇摆它们的尾巴,

象旧相识一样亲热,

它们的粪球我觉得很美, 有如阿塔兰特的苹果。

这里,拉车的马与古代的美女,甜美的苹果与粪球相去万里,比方得如此故意不调协,却强调了诗人对故国的爱,写出了公路了实况。这种比方,显示着诗人强烈的幽默感。海涅把在莱因区吃得肥胖的德国骑士初来时的瘦比作“纺锤”,把大火后的汉堡比作“鬈毛狗”,把汉堡市民比作“废墟”、“牛”、“鹅”、“勾魂鸟”。把毫不关联的喻物与被喻物连在起,造成了一种滑稽的印象。

海涅揶揄关税检查员说,打开箱子是找不到违禁书的,“私货,都在我的头脑里藏着”,那些该没收的书多得已经在头脑中变成鸟窝了。这里,故意说实话,然而,检查官岂能钻进头脑里去没收禁书?这就讽刺得反动派啼笑皆非。

表彰反动的、落后的事物,也是反话,也是曲折的说法,形成故意的戏谑。聪明人听得出是在挖苦,蠢人反而会沾沾自喜,显得更为滑稽。在入境口,诗人通过一位旅客的嘴表扬“关税同盟”会解决祖国的民族分裂问题、书报检查会统一思想与意志,它对德国统一有好处。这是一种严肃的暴露。然而对反动事物不采取斥责抨击,而加以称赞,使溢美之间同其本质形成尖锐矛盾,就更有艺术力量。再如汉堡女神颂扬说:

是的,说我们过去在德国,

过得那样可怕,这是夸张;

人们能用自杀逃脱奴役,

象曾经在古罗马那样。

人民享受思想自由,

自由是为了广大的人群, 只有少数人受到限制, 那是些写书印书的人。

从不曾有过枉法的专制,

就是最恶劣的煽动犯,若没有法庭的宣判,

也不褫夺他的公民权。

虽然有种种的时代的苦难,

德国并不曾那样坏过——

相信我,在德国的牢狱里,

不曾有过一个人死于饥饿。

 这种颂词说在德国用自杀逃脱奴役,只限制言论思想自由,不经法庭不判刑,狱中不再饿死人,似乎进步文明得很!可是曲语的背后,奴役、不自由、法庭、监狱依然存在。镇压人民的事实反成为了可表彰的事。这里,既表现了以汉堡女神为代表的德国市侩的妥协性,又揭露和挖苦了德国现实的黑暗。

海涅说曲语、反话的本领很高明。使人猛一听觉得诧异,细一想认为讽刺得深刻而有妙趣。在诗中,汉堡人对诗人说,大火之后,各国送东西来救济,有钱、面包、衣服、床被,“普鲁士国王甚至要给我们派来他的军队。”妙!军队也成了救灾品。其实是想趁火打劫,派军队来占领。诗人回答汉堡人说,你们要重新建设、重新生活,做假元鱼汤要少放胡椒粉,吃鲤鱼要去鳞,火鸡没害处,但要提防“有一只鸟把它卵下在市长的假发里。”猛一听,会诧异,“这是什么意思?”细一想,原来,鸟指普鲁士国徽大鹰,这里委婉地劝汉堡人提高警惕,勿让普鲁士施诡计趁汉堡困难占领这个自由城邦。话说得非常高妙、有趣。严肃而隆重地说很卑微无聊的人与事、出人意料的突然转折,都构成滑稽。海涅回故乡访熟人旧地,说他到处找不到阿多尼斯。阿多尼斯是希腊神话中的美少年,曾使爱神维娜斯倾倒。但海涅找的是个丑陋的小贩,却严肃地说找阿多尼斯。这时本已可笑了,诗人却补充一句突然转折的话,说他在街上卖尿壶哩!谁不觉得这十分滑稽呢?海涅是犹太人,严肃地说故乡的犹太人分裂为两个不同的党派,他们在斗争。斗什么呢?在这两派看来是重大的事,在超出范围的读者看来原是无聊的事。他们并不争论国家的安危,人民的疾苦,而是争去什么庙拜神和吃不吃猪肉。这已经可笑了,可海涅却补充说,这两派我都爱,不过我更爱吃鲱鱼。这个突然转折,用更平俗的吃鱼来类比党派斗争之可厌,揶揄得很中肯、很深刻。

海涅这首诗,虽有童话诗的幻想与谐趣的形式,却没有适合儿童心理需要的儿童语言。马克思和恩格斯说:“精致的文学始于海涅,它的使命是在于磨炼那十分需要磨炼的语言。”③海涅的语言是他的诗的火焰,是热情、爱与恨的花朵,是他理智与感受的潜流的浪花。如海涅在《为法文译本草拟的序言》中所说的,他这篇“幽默的诗”是“一种既有旋律又很诙谐的诗”,它有“可笑的韵脚、滑稽的文学戏谑,还有它大量对于地区和时事的影射”④。这类语言,虽有妙趣,但只是为了使成人读者领会“作者的意图”、“理解德国人的思想”。海涅那诗的琳琅满目、红碧辉映的艺术语言的花园,对儿童说来,不啻是迷宫或天境而已。

鲁迅说:“海涅还是永久存在,而且更加灿烂。”⑤这是确实的。

注:

①海涅:《〈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序》,冯至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1页,以下引诗同见此书,略注。

②见鲁迅《关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

③《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中译本第四卷第12页。④同②第165页。

① 鲁迅译文集》第十卷第410页。

(注:本文作者已经授权本头条)

(马家骏 河北清苑人,1929年10月5日生,现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陕西省外国文学学会名誉会长(原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原理事、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会原理事、陕西省高等学校戏曲研究会原会长、陕西诗词学会原顾问、陕西省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原常务理事、陕西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个人、陕西省教书育人先进教师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独著有《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美学史的新阶段》、《诗歌探艺》、《世界文学探究》等12种;与女儿马晓翙二人合著《世界文学真髓》、《西洋戏剧史》等4种;主编有《世界文学史》(3卷)、《高尔基创作研究》等9种;编辑有《欧美现代派文学30讲》等4种;参编合著有《马列文论百题》、《文化学研究方法》、《东方文学50讲》、《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等40多种。

名列《中国作家大辞典》、《中华诗人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学者大辞典》、剑桥《国际传记辞典》(英文第27版)、俄罗斯科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国外俄罗斯学专家名录》(俄文版)、《陕西百年文艺经典》等40余种。)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