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大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与大田的不解之缘的故事「明代大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与大田的不解之缘」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316更新:2023-04-29 09:28:12

来源:大田县融媒体中心 大田融媒

晚明大书画家董其昌,

书法“出入晋唐,自成一格”,

山水画“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

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

为后世留下了很多好作品,

历来被藏家珍爱。

这位生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的上海人,自万历十七年(1589年)考中进士,累官至南京礼部尚书。

2019年,

上海博物馆为其作品专门策划了一个展览,

主题为“丹青宝筏——董其昌书画艺术大展”。

然而,

有件事情让许多人意想不到。

就在展出的《纪游图册》第一页左上角,

董其昌在420多年前题写,

居然是“大田县有七岩临水,

山下皆平田,秋气未深,

树彫(凋)叶落,衰柳依依。”

这是一幅描绘大田县山水的水墨画作,

完成于1592年,

现收藏在安徽省博物院。

建县还不到500年的大田,

地处福建省中部,

一个山高皇帝远的小地方,

如何走进名人的视野里?

师承田一俊

董其昌参加会试,以二甲第一名的成绩中了进士,这一年他34岁。作为德才兼备有潜质的“庶吉士”,留在翰林院接受三年的继续教育。

翰林院是政府储备高级后备干部的地方,根据明清两朝制度,状元可直接授六品“翰林院编修”,其他进士成绩出来后,到吏部报到,等待去各地填补空缺。董其昌成为庶吉士,那是七品闲职,但已经有机会进入统治阶级的高层。

三年结业,他被朝廷授予翰林院编修。翰林的穿戴跟四品官员相同,任职也不用三年一考核后再慢慢往上挪,国家需要时可破格越级提升。朝廷的内阁成员、各部尚书和侍郎,都是翰林出生。

回忆起往事,董其昌在《容台文集》里叙述:“在昔己丑(1589年)之岁,庶常吉士二十有二人,天子命少宗伯田公为师。”

田公就是田一俊(儁),大田县梅岭人,字德万,号钟台,1540年生,是明隆庆戊辰(1568年)进士,曾经乡试和会试都第一。田一俊时任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掌管翰林院。其后转任左侍郎教习庶吉士,也就是董其昌的指导老师。他“谆切不倦,时与讲求经济与立朝大节,无不人人顾化者。”

田一俊以正直著称朝野。万历五年(1577年),宰相张居正丁忧夺情,吴中行上书弹劾,皇帝庇护张居正要廷杖责罚吴中行。田一俊疏救,没有奏效,就联合王锡爵等人,直接到张居正家里陈明孝义,说得张居正羞愧不已。据说,后来同去的人都遭到了报复,田一俊因告假归乡而躲过一劫。

张居正下台后,田一俊被重新启用。但是“一儁恬然寡慕,居恒辨一介,然不欲以洁自标。历宦廿余载,莫知其贫。”直到他病重,学子们去探望,看到老师家无长物,才知乃“萧然寒士也”。董其昌感仰其人格魅力。

扶柩来大田

田一俊不幸于1590年冬天得重病,第二年正月、二月和三月,连上了三道奏折,《奏为念亲成疾不能供职垦乞天恩容命给假回籍调理事》《奏为患病不能供职垦乞放回原籍以便调理事》《奏为患病危笃再乞天恩俯容回籍调理以冀生还事》,申请回家乡养病。病情一天比一天严重,到了三月初八,万历皇帝才批准请求。但在十天后,田一俊病逝。闰三月六日,朝廷赐“祭一坛,特给全葬”,诏赠礼部尚书,谕“文洁先生”。

田一俊去世时虚年52岁,儿子才11岁,回家乡大田归葬成了难题。翰林院学子们商议,选派一人护送。此时恰逢临近结业待分配的关键时期,有谁愿意呢?董其昌慨然答应前往,不顾“解馆”后的个人前途大事。

此举令时人赞叹,接替田一俊职务的吏部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韩世能,以高丽黄笺纸相赠。太仆寺少卿邢侗,赋诗《松江董吉士玄宰以座师田宗伯丧南归,慨然移疾护行,都不问解馆期,壮而赋之》送行。“射策人传董仲舒,玉堂标格复谁如。环隄御柳青眠几?近苑宫桃绛笑初。乡梦数过黄歇水,生刍先傍马融居。多君古谊兼高尚,硕谢铜龙缓佩鱼。”邢侗,字子愿,书法与黄金同价,和董其昌、米万钟、张瑞图三人世称“邢张米董”。

关于这次南行,董其昌在《邢子愿法帖序》中写道:“余为庶常时,馆师田公宗伯病且剧。同馆议以一人行者,余为请急,卒成挂剑之游。子愿太仆曾为近体一章,推余意气。”

董其昌从北京来大田,大约用了4个多月的时间。4月出发,由京杭大运河到杭州后,经衢江、武夷山、沙县,到达大田时约为农历八月,“秋气”还“未深”。京师离闽中路途遥远,浙闽一带山路崎岖,独自护送恩师棺椁和他的家人回乡,历尽千辛万苦。最后,田一俊下葬在县城东门外杨树林。

墨宝传后世

董其昌在大田期间,去了许多地方,拜会了各方乡贤,大田的山水和人文地理,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画作《大田县纪游图》,是一幅不可多得的佳作,图景虚幻,线条灵动,秋天山岭和树木肃杀的气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图题写到的“七岩临水,山下皆平田”,出自县城周边分布的赤岩和白岩等名胜,以及旧时的城区是一大片田野。大田县又名“岩城”,其中《白岩十二景》田一俊一一赋诗,收录在《大田县志》里。大田的县衙,就建在“状元丘”的稻田上。

这幅字画透露出来的信息,很可能就是当年田一俊的归葬处大田县城东门外杨树林。墓地隔着一条均溪河,对面是一片赭红色的巨岩,1587年,知县谢与思倡建的“赤岩寺”,就在岩下刚刚建造不久。志书记载称其“寺负山临溪,岩壑优美。”

除了作画,董其昌还在大田魁城留下墨宝:“迢递长征路,彷徨欲曙天,最怜清素影,扑落马蹄前。”旧时进大田城,从南平到尤溪逆流文江河而上,或者陆路经沙县南下,魁城是必经的门户。征程漫道,风尘仆仆,是他义送恩师归葬的心路写照。这幅字,一直保存在村里。

魁城历史悠久,连氏一族人才辈出,唐有连广川《十二楼赋》名噪京城,受大诗人温庭筠赞誉;五代十国的连胤仕,银青光禄大夫;宋代连玠官至吏部侍郎兼侍讲侍读,一门三进士,父子皆登科;明代天文学家连登岸精研星象,著有《天文志》……大田县美术家协会主席连克想介绍,他是魁城人,“魁城连,梅岭田”,两姓世家,也是甥舅关系,田一俊母亲的娘家在魁城。

大田县还是个极佳的养生之地,董其昌停留期间,碰到异人向他传授养生秘诀。在著作《画禅室随笔》里,他说:“余游闽中,遇异人谈摄生奇诀……”董其昌长寿,活到82岁,与这段经历估计分不开。

在展出的《纪游图册》后面,董其昌自跋交代:1592年三月坐船闲着无事,想起去年到福建,今年又到彭城、淮阴等地,就把经历画下来。

福建之行完成任务,归途中领略闽地秀丽风光。在沙县,董其昌和徐县令一起游洞天岩,写诗赞美:“洞入灵岩景倍幽,香林宝地足遨游。缘溪秋草同僧寂,一路山花散客愁。怪石昼悬苍树迥,飞泉晴带白云流。斜阳未尽登临兴,更欲乘风到上头。”又写字:“普明塔在沙县东山,塔始建即工,余为题曰‘普明’,广数十丈,邑文学共成之,而水有立石,石有题字,水蚀其半,余意得之,为宋马少游墓。然何以在洄流最深处,而又以塔成忽踊出,揆之物理,皆不可晓。”

次年春天,董其昌回到京师。十多年后的1609年末,他再次来到闽北,出任福建副使,公署在“延津”南平,管辖大田和沙县等地,华东师范大学的李善强在《董其昌与福建之缘》一文中,对此有详细介绍。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