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讲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44更新:2023-01-18 00:05:22

北京时间11月29日晚,在摩洛哥首都拉巴特,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共有43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居世界第一。

茶文化成功申遗,在今年的文化记忆中增添了一抹沁人的茶香。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今年,我们与《人世间》《万里归途》等文艺作品有共鸣,为长江口二号古船、二里头遗址等多个考古项目取得新突破而振奋,被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的精彩呈现所惊艳……欢笑与喜悦、自豪与自信,交织成了我们2022年的文化记忆。

百花齐放 用作品描绘时代精神气象

2022年,我国的文艺创作持续繁荣活跃,现实主义题材疾风劲吹。一大批反映时代、扎根人民的文艺佳作竞相涌现,从人民生活一切鲜活和具体的方面,把握时代大势,体现时代精神。

文学创作多姿多彩,文学盛典大幕开启。8月,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揭晓,35部获奖作品多方面、多角度体现艺术水准,书写丰富多彩的现实,呈现对美好生活的期待。11月,“中国文学盛典·鲁迅文学奖之夜”在京举行,名家与大奖交相辉映、作品与读者双向交流,让文学“破圈”传播,让文学照亮生活。

影视作品观照现实,在光影中讴歌时代。剧集《人世间》《县委大院》等描绘出温情又真实的人间烟火,塑造出鲜活又生动的人民群像;电影《奇迹·笨小孩》《人生大事》《万里归途》等轮番闪耀大银幕,或展示大城市中年轻人的创业历程,或聚焦“冷门”行业从业者的喜怒哀乐,或讲述国际视野中的大国姿态……不仅有家国情怀、使命担当,也有人民生活、人生百态。

舞台艺术蓬勃发展,各类演出如火如荼。话剧《桂梅老师》将“时代楷模”张桂梅的感人事迹搬上舞台,塑造出立体丰满的英模形象;话剧《主角》将78万字的小说解构成3万多字的戏剧文本,演绎忆秦娥跌宕命运的同时展现时代波澜,更摘得第十七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大奖。

“生当这样一个伟大时代,作家、艺术家既要像翱翔的鹰,又要像扎根土地的树。”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在今年7月举行的首届北京文化论坛上致辞时说,“作为鹰,我们要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要从总体上把握时代与生活,越过千山万壑、茫茫人海,看见百川东流、斗转星移。作为根深叶茂的树,我们要张开所有的枝叶和根须,感受这个时代经验与心灵具体的、细微的变化与律动。”

鉴往知来 以文化遗产厚植文化自信

11月25日,我国迄今水下考古发现的体量最大的木质沉船——长江口二号古船,在我国自主研发的古船整体打捞专用工程船“奋力”轮的护送下,平稳进入上海船厂旧址1号船坞内。经过近两个小时工作,古船弧形梁沉箱精准地落座至预先浇筑的马鞍座上,这标志着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与文物保护整体打捞阶段任务圆满完成。

长江口二号古船顺利入坞,是今年我国考古事业所获成就的一处缩影。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2022年,中国考古事业稳健前行,取得丰硕成果。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展至第五阶段。二里头等核心遗址田野考古工作取得突破,测年技术突破常规检测方法,古环境研究、文明起源生业经济模式研究、手工业经济专门化研究、文明理论综合研究取得重要收获,深化了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宏大进程的认识。

文物和文化遗产具有穿越时空、跨越地域、直抵人心的魅力,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资源,是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名片。

今年7月,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对公众开放参观,展示900多件来自故宫博物院的珍贵文物,不少都是首次于香港公开展出。博物馆亦定期举办有关中国文化艺术的特别展览,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珍品。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馆长吴志华认为,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既体现优秀的中华文化传统,能够增强香港市民尤其是年轻一代对国家的认同感,也是对外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促进中外文明交流对话,“这是国家给香港的一份礼物。”

技术赋能 让文化之花开得更加绚烂

走进宋韵悠长的中国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文润阁,其中的数字展厅令人耳目一新。数字展厅通过将文化、艺术与科技相融合,以“数字版本 沉浸多媒体空间”的形式展现中华版本内涵。

展厅通过“裸眼3D 沉浸式光影”方式,展出虚拟化“玉琮王”等版本珍品,不仅屏幕上有效果,头顶和地面也有相应的互动,地上缀满了各色花朵,随着人们走过,花朵也会通过数字捕捉技术进行相应互动。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开辟了新的空间和路径。

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放飞“和平鸽”的环节中,近700名孩子拿着发光的小鸽子奔跑,他们脚下的“雪花”如影随形。据悉,这是一套实时捕捉和交互系统,能够捕捉演员实时位置及姿态,并渲染出相应的美术效果。在该技术辅助下,孩子们可以不按照预设路线运动,让表演更加逼真与灵动。

国庆假期,中国国家话剧院推出文献话剧《抗战中的文艺》。在表现手段上,话剧尝试将装置艺术和戏剧表演艺术相结合。舞台上方是大银幕,下方的九块小屏既是一体,又可以拆分为不同场景——屏幕不再是舞台的背景板,而是一个“角色”。在光和影、演与歌的诠释中追忆峥嵘岁月。

“中华文化全景呈现,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中华文化借助数字化工具实现全民共享的体现。”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傅才武说。

文化,传承着历史,牵系着未来。2022年将成过往,新的一年足音渐近。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打造属于中华民族的“精神高地”,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