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凡达之后的3d电影,新上映阿凡达是3d电影吗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974更新:2023-01-18 05:37:23

董 铭

票房曾创影史第一

早在《阿凡达》(图1)上映之前,并没有多少人能够预测到这部电影将在技术上带来的深刻影响。但在詹姆斯·卡梅隆看来,他耗资2亿美元、采用3D实拍、IMAX巨幕和动作捕捉技术打造的科幻新作,必将重演《泰坦尼克号》和《终结者》系列的票房辉煌。

果然,《阿凡达》在2009年底全球上映后立刻引发观影狂潮,许多影院门口排起长队,当时还为数不多的IMAX厅更是一票难求。在这样现象级的观影热潮下,《阿凡达》在北美本土狂揽7.6亿美元票房,并成为世界第一部票房突破20亿美元的影片,最终全球票房高达27.9亿美元,这一纪录直到今年才被《复仇者联盟4》打破。

“当时大家都疯了”,曾在20世纪福斯公司负责《阿凡达》项目的克里斯·阿伦森对《综艺》追忆往事时称,“影片上映前提出的本土5亿美元票房已经很乐观了,即便我们知道其中的3D和动作捕捉技术将是革命性的,即便它们用起来成本不菲。”

全世界观众对《阿凡达》的3D效果赞不绝口并趋之若鹜。据统计该片总票房中有80%来自3D银幕,这让好莱坞片场高管看到了“3D的魔力”,院线也因此大规模采购3D放映设备,或是对现有影院作3D改造,巨大的需求让整个产业陷入对3D的狂热之中。

伪3D“只有字幕是立体的”

在这样的热潮下,2010年3D电影的制作和上映出现井喷。据统计,当年美国电影票房收入22%来自3D电影,英国也有21%。然而,事实证明《阿凡达》的3D效果并不是什么片子都能企及的。有一些影片打着3D的噱头,其实并没有使用真正的3D摄影机拍摄制作,而是在原始的2D素材基础上用软件后期分层、加工,无论是清晰度还是纵深感,都远没有“真3D”的身临其境,被观众戏称为“伪3D”。譬如《诸神之战》(图2)和《最后的风之子》,低廉的转制成本和粗糙的赶工,让那些冲着3D而去的观众大呼上当。

此外,还有一些像《2012》《泰坦尼克号》(图3)这样的2D老片,也趁着热度重新制作3D版,利用观众怀旧的心态又赚了一笔票房。但是大部分伪3D电影除了趁机提高票价外,并没有真正提升观众的体验,法国名导吕克·贝松的《超体》3D版就被批“只有字幕是立体的”。

诺兰、昆汀坚持不用

在好莱坞业内,对于3D技术也是有争议和派别的,像卡梅隆、泽米吉斯这些喜好大场面的导演就一直在推动3D的应用,阿方索·卡隆用《地心引力》也让人真正沉浸于浩瀚的太空之中。但也有像克里斯托弗·诺兰这样强烈抵制3D技术的大导演,长达近3个小时的《星际穿越》只有2D版。“3D较适合封闭的小空间,至于更加宏伟的画面,2D才是我的需求。”

英国媒体2011年曾统计,只有22%的英国观众认为3D能够改善观影体验,59%对是不是3D并不在乎,还有41%认为3D就是骗人的。此外,长时间看3D电影还会带来不适感。在此背景下,“后阿凡达时代”的3D电影逐渐进入衰退期。到了2016年,美国本土的3D电影票房收入占比下降2/3,仅为7%,英国也只剩下14%。虽然有卡梅隆在影片《阿丽塔:战斗天使》中继续使用最新的3D技术和器材,但诺兰、昆汀·塔伦蒂诺这些导演仍然固执地不用3D技术,甚至像《决战中途岛》这样的史诗级战争大片也只拍了2D版。而在中国,目前有技术能力也有经验拍摄真正3D电影的,仅有徐克等为数不多的导演。但在《狄仁杰之四大天王》票房失利后,业内对于国产3D片的热情不再。

故事好才是真的好

其实,对于今天整个电影产业来说,3D、120帧乃至更逼真的特效技术,只能在一个好电影的基础上“锦上添花”,重现十年前《阿凡达》那样引领潮流的变革并不容易,李安雄心勃勃的《双子杀手》就是一个失败案例。有美媒预计,就算2022年《阿凡达2》上映取得不错票房,也很难改变什么。不过,也有电影技术网站认为,就制作和放映而言,最好的3D电影仍未问世,我们将继续看到这种格式的进步。时间会证明一切。

相比之下,真正该引发院线担忧的不是观影效果,而是观影方式和渠道的变化。以网飞为代表的流媒体平台的迅速崛起,正把观众从公共影院拉回到自家客厅。网飞年初公开的一个数据似乎就是在佐证这种趋势:桑德拉·布洛克主演的惊悚片《鸟盒》在流媒体平台上线仅一周,观众点播量达到了创纪录的4500万人(占到网飞总用户数的1/3),如果换算成传统院线上映,按照平均11美元的票价,票房将达到5亿美元,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同时也显示出流媒体平台观影人数的可观潜力。而且流媒体也有自己的独门法宝,譬如《黑镜》这样的互动式电影。未来,可能有更多的电影选择在流媒体而不是院线放映,这才是真正触动传统影业公司和院线的蛋糕。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