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医疗剧难出精品下|网小艺访谈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289更新:2023-01-18 10:00:24

因此,专业性是医疗剧在创作过程中首要考虑的问题,因为它承担着观众对医疗行业正确认知的责任,这也是为什么观众能够容忍金融、法律、影视等行业剧“披着职场的外衣谈恋爱”,而医疗剧一旦掺杂较多的情感内容就会被观众诟病的原因。此外,观众对大多数职业内幕了解有限,但绝大多数人都去过医院,接触过医生,对医院环境和医生形象有一定的了解,这无疑给医疗剧的真实性和专业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患者形象处理也较难把握尺度。如何以患者为镜,折射世间百态,引发观众共鸣;如何客观平衡地呈现医患矛盾,在不脱离现实的基础上能够动心动情,在保证真实感的同时,又不能过于负面,这些都对编剧和演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W先生:在我看来,有以下三个创作难点。

二、守正创新的难点依然存在。医疗剧守正的难点是平衡好正反两方面的故事桥段和人物形象。故事桥段上需要揭露与批判社会上普遍诟病的医疗乱象;人物形象上需要突破脸谱化,努力塑造多元立体的人物群像。至于医疗剧的创新,应走出医学科普、医患冲突、设备炫技、职场内斗、偶像恋爱等俗套,需要探索的新领域还有很多。

三、医疗专业性更是显而易见的难点。无论是让演员表演出真实的伤病状态,还是场景道具少不了的侵袭性操作(指对病人实施的各种导管、插管操作及内镜检查,这些操作常损伤皮肤或黏膜的防御屏障,是医院感染的常见危险因素之一),不仅让仿真的成本增加,还要处理好感官刺激与真情实景的镜头矛盾。最后,权衡好“商业”和“专业”,投资与回报的难点也不能不考虑。

李玮:较为公认的优质医疗剧主要有国产剧《心术》《永不放弃》《无限生机》等,香港地区的《妙手仁心》《白色强人》,美国的《实习医生格蕾》《急诊室的故事》《良医》,韩国的《机智的医生生活》,日本的《白色巨塔》等。

优秀医疗剧大多做到了以下几点,也就是美国医疗剧创作中经常强调的“P P模式”即professional(专业)和personal(人性)。

一是体现专业度,严谨细致地呈现专业性的施救场景,而且要深入浅出地使观众理解其过程。在病例的选择中,既要有疑难杂症,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凸显医生的高超医术和攻坚克难的意志品质,又要有每个家庭都可能遇到的棘手病情,引发观众的共情和共鸣。

三是成功的群像塑造,医院本身就是一个小社会,是一个复杂、严密的组织机构,医疗行为也会牵涉诸多部门,需要大量医护人员协作,所以医疗剧非常容易打造群戏。上述几部经典的医疗剧,无一不是塑造了大量丰富、立体的角色,打造出了精彩的群像戏。

W先生:专业性是医疗剧的前提条件。真实的故事情节、场景道具、人物塑造、气氛烘托等能将观众带入临床医疗中,以患方的视角回味和体验曾经的就医过往。

诊疗过程中体现出有深度的主题。在生老病死规律中体现出医疗的作用,在医院内外的医疗故事中讲述伦理道德,传递扬善抑恶,思辨情与法,能让观众感受人间冷暖、悲欢离合,体悟生命的意义。

紧跟社会步伐,敢于面对现实。对促进人民公平享有基本健康权益,回应行业改革和社会关切也是评价医疗剧的标准之一。

医疗剧中有很多医生下基层的故事桥段,既反映了推行分级诊疗的国家意志,也体现出人人公平享有健康的理念。《关于唐医生的一切》第二十六集中,唐佳瑜主任去西藏给心脏病人做手术,参与基层一线医疗救治等情节,均比较真实地再现了相伴医生职业生涯的援疆援藏和扶贫救灾担当,借医生为载体,宣传了我国卫生健康福利政策。

涉及医疗公平和医改主题的作品,在港剧《白色强人》和电影《我不是药神》中,以不同利益群体诉求,表现了有关药品在获得医保报销准入过程中的管理博弈,推进了让病人最终获益的改革进程。医疗剧也可以借鉴尝试。

总而言之,有较高的观众收视率是公认检验标准,而引发行业热议、社会大众共鸣、专业奖项认可,引起相关管理者的反思更是优秀医疗剧的重要标志。

李玮:一是保证专业度,从前期筹备、剧本创作阶段,到中期拍摄,再到后期剪辑成片,都要有专业医疗团队保驾护航,演员需进行一定的医疗知识和实操的培训。

二是类型杂糅切勿喧宾夺主,在医疗剧中加入情感线,或杂糅喜剧、悬疑等其他类型元素,在成功的医疗剧中并不鲜见,但切忌喧宾夺主,给观众留下披着医疗剧外皮谈恋爱,实为偶像剧的不良印象。

三是演员选择需谨慎,医疗剧的演员选择和形象塑造应以专业亲切为标准,将外形、流量和演技综合纳入考量,避免大量使用流量演员给观众留下偶像剧、不专业等先入为主的印象,同时在造型和表演中,也应突出写实感和专业度,避免过于偶像化。

四是社会话题需把关,医疗剧容易触及敏感的社会话题,从审查角度和舆论导向上需要谨慎把关,既要贴近现实,从生活出发反应百姓的痛点,触及观众的泪点,也要避免为刻意制造戏剧冲突和观点对立而出现导向偏差,以及观点输出口号化、标语化等问题。

二是不要刻意追求猎奇和视觉冲击,重在内容与情感的深度挖掘。

四是尝试从患者视角表现医疗剧的主题,探索患方角度的主题创新与突破,例如《我不是药神》。

五是可开辟心理学、医学美容、公共卫生等非传统医疗题材领域的创作,并适当尝试以医疗科学发展前沿领域为题材的创作。

六是可通过医疗延伸表达相关的社会话题,如医改中的分级诊疗、医疗保险制度,以及患者看病难、看病贵,护工的专业性、正规性等。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