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 电影「虎林北大荒文化诞生地之北大荒电影组」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212更新:2023-01-20 02:37:22

全国县级行政机关,如果曾经存在过电影制作单位,而且还拍摄成了多部电影并全国发行,虎林县如说是第二,可能就没有其他县敢说第一。

落户于虎林县的北大荒电影组,隶属牡丹江农垦局宣传部,大约成立于1958年七、八月间。

牡丹江农垦局宣传部副部长郑亢行,父亲是革命烈士,曾和党早期农民运动主要领导人之一澎湃共同战斗过。郑亢行不但是烈士子女,还是一位参加过东江纵队的老革命。作为垦区文化事业的主要领导者,他抓具体工作有条不紊,文化事业系统性和全面性设计也非常有前瞻性。他给电影组制定的工作方针和其他文化部门差不太多,是“边组建,边拍摄”。

他首先采取走出的方式,从垦区抽调部分部队艺术人才,到长春电影制片厂去学习。当时八五〇农场文工队队长张荣,被派去学习导演;从新闻电影制片厂转业来的董云波学电影摄影;郝伯义学美工。还有几个原新闻电影制片厂的同志,学录音和洗印。为了早点把电影组建立起来,郑亢行不等不靠,而是眼睛向内,敢为人先。在派出人员学习的同时,又从各农场和局直各单位,选了一些电影制片厂转业的技术军官,拉起了电影组的框架。王玉琦是总政转业的大尉军官,被任命为农垦局电影摄制组组长。组员有八一电影制片厂转业来的摄影师周居方和助理摄影师魏铎,这三个人是第一批报到的摄制组成员。

电影组刚组建时,大家挤在北大营简陋的办公室里,长条板凳搭几块木板当床铺。总政给的小摄影机和几千尺胶片,就是他们的全部家当。

战友们热火朝天的麦收场面,深深的感染了摄制组成员,他们像早年参加抗美援朝和东山岛战斗火线拍摄一样,扛着摄影机,瞄准挥汗如雨的战友、翻腾起伏的麦浪、土晒场上堆积如山的粮食……片中还穿插了文工队到田间慰问的场面。此片后期由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制作,全国公开发行,发行后获片酬8000元。

初战大捷,还有了充裕的经费,又购回几千尺胶片,电影组有了持续生产的底气了。在八五九农场拍《开荒》时,郑亢行亲自编脚本和写解说词,直到拍摄组人员凑齐了后,他才放手让导演王玉琦接着干。

王玉琦是总政治部的专职导演,他懂专业,精业务,对北大荒电影摄制和发行,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直到1963年调黑龙江省龙江剧团当领导,他才离开北大荒电影组。

录音师肖枫,曾是北影的录音师,后来调回北影,继续在电影录音行业驰骋。

北大荒电影摄制组的摄影师董云波,他虽是东北人,却没有东北人的粗犷外型,反到有种江南才子的清秀俊朗。他到垦区前不仅娶妻成家,而且子女成群。不知是遗传的原因,或是他心态良好,他相貌年少,呈现出一种逆生长状态。大家都把他当小伙子看待,习惯地叫他“小董”。

1958年冬天,为支援首都十大建筑,向国庆十周年献礼,垦区抽调大批人员进完达山伐木。周居方带领另两名摄影师张剑辉和董云波上山拍摄“伐木大会战”。他们冒着零下30多度的严寒,扛着摄影机紧随伐木大军进行抢拍。一次装着粗重圆木的雪撬,沿着冰道飞速下滑时脱轨,差一点撞着正在近距离拍摄的周居方,事后他也吓出一身汗。由于在拍摄《伐木者之歌》工作中表现出色,1960年,周居方出席了黑龙江省文教群英会。

伐木会战结束后,摄制组深入深山和渔场,又拍摄了《冰上捕鱼》《狩猎》两个记录片。

1962年冬天,牡丹江农垦局和合江农垦局合并,成立了东北农垦总局。

北大荒电影组,一共拍摄了八部记录片,全部卖给了国家,换回了酬劳。这些收入,不但使拍摄能持续多年,也解决了电影组在三年自然灾害时的生活问题。电影组,是垦区文艺团体中唯一一个不愁吃不愁发工资的单位,也是唯一一个没有去种自给田的文艺团体。

周居方刚到河内,正遇上美机轰炸。他站立街头,并不躲避,而是扛着摄像机,像机枪一样对着美机“扫射”,让他拍摄到了第一手的画面,真实地向世界人民揭露了美军的暴行。

他还经常深入前线,采访越南人民军指战员,在枪林弹雨中拍摄了大量珍贵的影像资料,受到了上级的嘉奖。

周居方(前)在越南莱州前线阵地和女兵合影。

北大荒电影,除了自己有电影摄制机构外,还配合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了一部反映北大荒转业军人拓荒的故事片,让北荒人的精神面貌,通过银幕展示给了全国人民。

图为《北大荒人》剧组在虎林县。前排左一为崔嵬、右一为张平。

1961年,北京电影制片厂到虎林县拍摄电影《北大荒人》。这部电影是根据农垦局创作的同名话剧改编,由牡丹江农垦局文工团集体创作(范国栋执笔),导演崔嵬、陈怀皑,文工团话剧队队长张荣和刘书霖任副导演,参加演出的专业演员有崔嵬、张平、王炳彧、王亦满等,农垦局文工团的于绍康、袁玫、刘书林、朱承鉴等也参演并担任重要角色。

欢迎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影制组大会在虎林县电影院召开,著名导演崔嵬、陈怀皑,演员张平等一一与大家见面……摄制组住在虎林县招待所(也叫东总招待所,现在的虎林市宾馆),在虎林县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尤其是扮演老猎人的崔嵬,有时不卸妆,留着花白的大胡子上街,引起老乡的好奇和围观。

图为崔嵬和家人们在一起。

这部在虎林县境内拍摄的北大荒题材电影,是继《老兵新传》后的第二部北大荒电影,也是第一部反映十万转业官兵开发北大荒的电影。这部电影,不但成为虎林县历史上拍摄的第一部故事片,也让当时在虎林县的一大批艺术人才得到了施展才华的机会,很多人由此而改变了命运。

《北大荒人》电影杀青剧组合影

原八一电影制片厂的于绍康,由于在傅作义部队当了九个月文艺兵,被下放到虎林,在此之前一直处于经常被批斗的状态。拍完《北大荒人》后,他不但在艺术上得了专家和观众的认可,在政治上也得到了解放。1962年,于绍康摘帽后离开虎林县,成为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之后,他拍摄了《小兵张嘎》、《小二黑结婚》、《浪涛滚滚》、《烈火中永生》、《红石钟声》、《侦察兵》、《海霞》、《烽火少年》等影片,其演技倍受称赞。粉碎四人邦后,又参演了《大河奔流》、《喜盈门》、《一盘没有下完的棋》、《夕照街》、《北国红豆》、《失信的村庄》、《京都球侠》、《山魂霹雳》、《大海风》等多部电影。

于绍康一家在北大荒858农场

于绍康的表演松弛、自然、深刻,他饰演的角色,无论是反派人物,还是正面人物,都性格鲜明,各有千秋。在他这一辈老演员中,他算是高产演员,即使在文革期间大多电影演员无戏可拍的情况下,他仍然拍了《海霞》、《侦察兵》等七部电影。文革后至他去逝之前,共拍了《喜盈门》等十七电影,平均每年拍摄近一部电影。他拍最后一部电影《大海风》时,已经不幸身患绝症,他坚决拒绝别人替自己饰演的角色配音,自己拖着病体,坐在轮椅上完成配音。这种敬业和对电影的热受,令人感动,更令人敬佩。

图为电影演员袁玫剧照。

电影演员袁玫,父亲曾是傅作义的高参。由于出身问题,1954年考入总政话剧团时,还颇费了一番周折。1957年,她主演了电影《青春的脚步》,在其中扮演女主角林美兰。观众通过这部电影见证了袁玫惊人的美丽。但很快这部电影却被打成“毒草”,她本人也因电影的牵连和家庭原因,被下放到虎林县。在牡丹江农垦局文工团当演员时,她参加了电影《北大荒人》拍摄,扮演纯真美丽的小燕子,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和于绍康一样,这部电影的成功,也让她在政治上获得了解放。1962年袁玫调入北影厂任专业电影演员。1980年,袁玫陆续出演了《第二次握手》、《剑魂》、《知音》、《月到中秋》、《一盘没有下完的棋》、《红楼梦》等电影,以及《何日彩云归》、《新来的班主任》、《拔根芦柴花》、《第二个峡谷》、《宰相刘罗锅》等电视剧。78岁时,仍然活跃在影视舞台上。

北大荒电影,在虎林这块热土上耕耘了四年,历经铁道兵农垦局和牡丹江农垦局两个阶段。除第一部《麦收》是在密山时拍摄的,其他七部都是在虎林拍摄的。它拍摄的影片不算多,但影响力却是很大。它将名不见经传的虎林,它将唤醒沉睡的北大荒的转业官兵,它让荒原变良田的新型国营农场,以激昂的旋律展示给全国人民。它为虎林,它为军垦,它为历史,留下的珍贵影像,将成为中国电影史上一笔弥足珍贵的史料和精神财富。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