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疼今天全世界都应该看他的电影吗「心疼今天全世界都应该看他的电影」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856更新:2023-01-28 05:11:14

今闻噩耗,伟大的波兰电影大师安杰伊·瓦依达于昨晚因肺衰竭与世长辞,享年90岁。

一听闻这个消息,番茄君内心难熬啊!

这个世界上又少了一位重来没有拍过烂片的伟大导演了!

这是今年继苏菲·玛索前夫祖拉斯基离世后,又一位波兰大师离开我们。

瓦依达是波兰电影学派的旗帜人物,上个世纪,波兰电影在欧洲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诞生了一批伟大的导演。

(安杰伊·瓦依达)

在欧洲,论名头与影响力,瓦依达和我们熟知的《蓝白红》三部曲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可谓旗鼓相当。

(蓝白红三部曲)

今天,番茄君就和大家缅怀回顾一下大师的人生与作品。

瓦依达执导过《丹东》、《大理石人》、《卡廷惨案》等名作,81年,他的作品《铁人》勇夺戛纳金棕榈。

(丹东、大理石人、卡廷惨案)

他曾分获柏林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奥斯卡的终生成就奖。

他还是第三位欧洲电影奖终身成就奖的获得者,前两位是伯格曼和费里尼,足见其在欧洲的分量。

(伯格曼和费里尼)

07年,宝刀不老的他又拍摄了《卡廷惨案》,正面地还原了这起多年来一直遭到掩盖回避的大事件。

“卡廷惨案”是二战期间苏联嫁祸给纳粹德国的大屠杀,4000多名波兰军人惨遭杀害,尸体被掩藏于卡廷森林内。

(卡廷惨案)

影片推出后引起了世界性的轰动和争议,连戈尔巴乔夫都给了好评,也促进了2010年,俄罗斯方面首度公开卡廷惨案的历史资料。

瓦依达的作品大多都有这般强烈的政治批判性,这大概和他的出身密不可分。

可以说,他一生的作品都紧密牵连着波兰的政治气候。

瓦依达1926年生于波兰史瓦基,父亲是一名军官。

他父亲正是1942年卡廷屠杀中数千遇难者之一。

也难怪瓦依达年过80依旧耿耿于怀,亲自把事件再度展现于世。

16岁那年,瓦依达加入了波兰抵抗组织。

战后,他进入了克拉科夫艺术学院,立志成为画家。

他热衷于印象主义绘画,特别是保罗·塞尚。

(保罗·塞尚作品)

之后,瓦依达进入了著名的罗兹电影学院。

这是波兰孕育电影大师的温床,给大家数一数里面的大师。

基耶斯洛夫斯基、波兰斯基、扎努西、斯科里莫夫斯基、哈斯……

(基耶斯洛夫斯基拍摄《红色》)

1955年,瓦依达导演了自己的处女作《一代人》。

《一代人》和瓦依达之后的《下水道》、《灰烬与钻石》并称战争三部曲,都是其生涯的重要作品。

(战争三部曲)

《下水道》和伯格曼伟大的《第七封印》一并获得了当年戛纳的评审团大奖。

《灰烬与钻石》则获得了柏林电影节影评人费比西奖。

由于当时波兰受困于苏联的政治环境,瓦依达早年这三部作品的题材都还比较主旋律。

不过,随着政治环境微妙变化,也可以看出三部电影中逐渐凸显的批判和愈发大胆的指向。

53年,斯大林逝世;三年后,赫鲁晓夫公开反对斯大林,反对个人崇拜,这对波兰也造成了巨大影响。

56年,波兰发生了著名的波兹南事件,这是其苏联经济模式下民不聊生导致的大罢工,波兰政府的镇压导致了数百人伤亡。

(波兹南事件)

当时,联合国秘书长正在波兰访问。

这起事件的国际、国内压力可想而知,政府不得不采取缓和措施,这也是波兰脱离苏联控制的第一个里程碑。

如果说《一代人》的故事还没有任何抵抗苏联官方的反骨,那么到了57年的《下水道》中,矛头已然指向了苏联。

片中波兰抵抗组织为逃避德国法西斯,在下水道里不见天日,迈向死亡的命运,正是由于苏联故意为之的放手不管所造成。

下水道虽然也是在表现国内抵抗军反法的英雄情怀,可它的立足点已不再是官方口号式、高大全的人物。

(下水道里的人物)

《下水道》让番茄君想到塔可夫斯基的《伊万的童年》。

虽然同样讲述了小英雄斗争法西斯,可它的立足点并不在于孩子的爱国、牺牲精神,而在于,他的无亲无故、他的叛逆、倔强的个性。

(伊万的童年)

《下水道》虽然也是在表现国内抵抗军反法的英雄情怀,可它的立足点已不再是官方口号式、高大全的人物。

《下水道》里的人物贪生怕死,被逼到绝路才奋起抵抗,可谓英雄气短,盲目的气概被人所利用,必然导致了失败。

可以说,虽然反法胜利,但是影片如是绝望。

无论是最后发现出口被铁栅栏封死的那对情侣,还是重回下水道的队长,或是惨遭背叛的姑娘,都看不到任何希望,横竖都是黑暗。

到了翌年的《灰烬与钻石》,影片的故事更是直接展现了战后波兰国内两股势力的内斗。

刺客怀疑波共的所作所为的正义性,在刺杀行动中茫然彷徨,颇有梅尔维尔电影中那些孤单悲剧英雄的意味。

当刺客刺杀成功,干掉了工人党的书记后,书记居然倒在了刺客怀里,而刺客抱住了他,如同一个父亲倒在了儿子的怀着,其寓意不言自明。

片尾刺客也没能善终,惨遭枪杀。

当他倒在血泊中时,屋内的人们正面无表情的起舞庆祝,他的情人也慢慢走入了屋内的黑暗。

白白牺牲的爱国者们,究竟能否为波兰带来光明,瓦依达在此对波兰的前景可谓十分悲观。

片中的杀手由齐布尔斯基主演,他带着墨镜的那股冷酷,对命运的悲观与怀疑,无不透射出强烈的反英雄特质,被称作波兰的詹姆斯·迪恩。

67年,齐布尔斯基死于火车事故。

瓦依达悲痛不已,为此还创作了《天堂之门》。

这部电影中嵌套电影,也是瓦依达最为私人的作品。

到了6,70年代,波兰的政局相对平稳,瓦依达的电影也从现实主义笔法转向了象征主义和寓言,他深受西班牙超现实主义大师布努埃尔的影响。

不过,这个阶段作品的现实影响力稍弱。

值得一提的是,瓦依达一生四次婚姻的离合,大多都发生在这段时间。

其中他的第三任妻子蒂希基维茨,是波兰国宝女演员,被誉为波兰银幕的第一小姐。

(蒂希基维茨)

到了81年,瓦依达拍摄了《铁人》,也成为了其一生中名头最大的作品,因为它获得了戛纳金棕榈。

彼时的波兰恰逢瓦文萨团结工会罢工,对抗政府,电影显然就是支持一记。

影片中,罢工领导的年轻人并没有出现,而是借各人之口说出,他为父讨公道,克服重重阻碍,决意为人民争取自由,这很像《公民凯恩》。

当然这个领袖并不是瓦文萨,瓦文萨的真实面目并不象电影里描述的这般崇高伟大。

所以电影声明:人物是虚构的,事件是真实的。

影片剪进了大量的真实的新闻片素材,尤其是罢工的大场面,增强了影片的现实风格,这也被后世的好莱坞电影纷纷效仿。

像卧底到“敌人”内部被同化,最后倒戈一击,这样的设定,同样也影响了一众黑帮片、犯罪片。

不过,瓦文萨的团结工会在当时还是被政府扼杀,他本人也被抓捕监禁一年,可以说,革命尚未成功。

而在83年,瓦依达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拍摄了《丹东》。

丹东是法国大革命三杰之一,在片中由著名法国巨星德帕迪约扮演。

片里的丹东是一个好酒好食之徒,但他却在骨子里为追求自由而斗争。

他的对立面罗伯斯庇尔虽然十足清心寡欲,政治立场坚定,理想远大,可终究成为了一个大独裁者。

政治立场和革命的结果有没有必然的联系呢?

这个时候,瓦依达又给波兰酝酿中的革命一记警钟,民主独裁,一线之隔。

丹东最后上了断头台,罗伯斯庇尔白布蒙面,众人都无法看到他复杂的内心。

正如瓦依达所言:我从未能幻想苏联的崩塌,也未曾幻想波兰能获得自由。

不过,瓦依达始料不及,八十年代末,终究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瓦依达也就此进入躺奖阶段,隔个几年跑去各大影展领个终生成就奖。

此外他还当了官,被选上了国家的参议员,还担任了文化部委员。

此后的瓦依达依旧执着于政治题材的创作。

可是,时代变了,他的作品的警世和现实意义,也不再如此醒目。

虽说如此,07年,老瓦依达,依旧以《卡廷惨案》片尾的那场近20分钟不带渲染,挨个脑后枪决的冷酷屠杀,奏出一记惊愕。

这大概也是他留给世人最后的震撼。

最后,番茄君在此,用一句话,献给这位电影铁人。

如果没有批判政治的勇气,就根本创作不出比政治更深刻的主题。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