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亲自批示的绝密工程与电影你好李焕英有什么关系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940更新:2023-02-15 01:36:01

2021年,电影《你好李焕英》荣登春节档期票房榜首。家喻户晓的李焕英,为什么会这样红火?很多人认为:《你好!李焕英》因为朴实、怀旧和充满幽默而走红。

但我觉得,这部电影讲得更多的是情怀。特别是故事发生的年代和地点,让几代人都为此而感动。

他们是谁?他们在怀念什么?他们的成长充满了哪些令人难忘的故事?今天我们一起来聊聊军工企业三线厂的故事。

自1958年开始,我国北部、东部和南部的边境地区,面临着来自苏联、美国及国民党等多方势力的威胁。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国家领导人意识到,我们随时都会面临一场现代战争。而一个国家的工业能力,是决定能否打赢现代战争的基础。

为了保护东北和华北等地区的军工、化工、精密仪器等企业和生产资源,中央决定将这些企业全部迁入四川、湖北、甘肃、湖南、贵州等内陆地区。涉及到的军工产业大部分都规划到了山区。这些战争波及概率较小的内陆区域,被归纳为三线地区。

为了对外保密,所有建成的工厂都只有一个编号。比如湖北的288、湖南的2348、山西的9141、江西的9446、安徽的9419等。其中,青海的211、重庆的816,这些具有最高保密级别的工厂,直到近些年才逐渐公开。这些搬迁的工厂被内部统称为三线厂。

整个三线项目耗时15年,总共耗资2000多亿,占当时全国支出的30%。

为此新修了铁路8000多公里,完成了1100多个建设项目,一共有2000多个工厂、研究所、冶炼厂拔地而起。为此,国家开发了30多个新兴工业城市,建成了45个产业基地。有的小县城因为一家工厂的搬迁,直接升级为一座城市。

这些项目涉及到400多万工人、军人、干部和知识分子,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建起了这片热土,为中国的国防工业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小一点的三线厂有1000多人,大的工厂加上家属,据说人口超过了10万。

我从小在三线工厂长大,和很多人一样是个标准的厂二代。厂里的人来自全国各地,我们家是因为父亲转业,从北方的空军大院,南迁到长江边上的一家石化企业。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结束不久,全家人就来到了洞庭湖畔的大山里。

这里有一家超大的三线军工企业,整个厂区面积约20平方公里,总共有40000多人。工厂的前身是2348工程的主体,1969年底破土动工,1972年完成建设。

整个工厂又分为大大小小的10来个分厂和单位,每个分厂有自己独立的厂区和家属区。在起伏不平的丘陵中,铺满沥青的柏油马路,连接着所有厂区和家属区。

看到电影《你好!李焕英》的工厂大门,就会想起儿时的厂子,只是“胜利”换了两个字。

除了工厂和家属区,我们还有自己的幼儿园、小学、中学、中专、电视大学和技工学校,有研究所、设计院、医院、招待所、菜市场、百货店、粮油店、银行、邮局,以及公交车站、长途汽车站和火车站,甚至是派出所和殡仪馆。

整个工厂就像是山区里的一座小城,规模远远超出了当年的很多县城。

电影《你好!李焕英》里的场景,几乎就是1980年代的真实版。蓝色的粗布工作服、巡逻员的红色袖章、操场上的黑白电视机、还有百货店里的场景……会让从前和现在生活在三线厂里的人,想起那个还不富裕的年代。

我们有自己的电影院、游泳馆和文化宫,每年还有运动会和文艺汇演。每逢节假日就会有很多人骑着自行车,去这些地方看电影、游泳和读书。很多人的童年和少年都是在这个半封闭,却又非常幸福的大工厂里度过的。

早上七点,所有人会准时听到大喇叭播放的信息。这时候,很多家庭会打开煤气灶,开始做早餐。吃完早餐,工人们开始陆续走进工厂上班,孩子们则去学校上学。整个家属区一下子就变得空空荡荡。

到了下午五六点,工人们陆陆续续下班。不管走到谁家都是在煮饭和炒菜。要是这个点到了别人家,很多人都会留你吃饭。

我们家附近1000米的范围内,有幼儿园、小学和中学,所以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绝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离家不到一公里的地方。

中学有初中和高中部,学校后来还成为了省级重点中学。因为厂子特别大,整个工厂设立了三所中学,多所小学和幼儿园。中学有个很大的足球场,还有三个篮球场,教学楼依山而建,都建在了半山坡上。后来还单独修建了室内篮球场和实验室。

小学生胸口都会挂着一把家里的钥匙,没有人送也没有人接,独自上学和回家。学校不会天天补课,放学时间都在四五点钟,孩子们会满世界乱跑。有时候家长找不到人,就会猜孩子去了谁家,随便问一下别人的爸妈,就能把孩子给找回来。

中学生会好一点,上学和放学都是步行或者骑自行车。到了高三,很多班都会晚自习,一直复习到晚上9点,然后成群结队地往家里赶。家长们好像从来没有担心过我们会走丢。说得最多的,还是好好学习、不要玩火和到水库去游泳。

学校里的老师讲得都是标准的普通话,所以我们厂子弟的普通话说得都很好。工厂里有很多高级知识分子,职工普遍都很重视孩子们的教育,厂子弟学校因此成为了附近县市教学质量最高的学校,每年都会有很多学生考入国内重点大学。

学校那时候还经常配合公安机关的严打,被抓捕的犯罪分子会被押到主席台审判。有一次,我们都认识的一名学生,因为违法乱纪被学校开除,后来也在学校的操场上进行了公审。

记得最早的时候,厂里家属区的一块空地上建起了露天电影院。男女老少们每次都会搬着板凳和椅子,坐在荧幕的两边看电影。放映室是一间小房子,从窗户里投射出来的画面让很多人着迷。

夏天会有很多虫子在飞舞,孩子们会绕着屏幕喊叫和玩耍。直到电影开始,还能听到大家私底下的议论声。那种吵杂的荧幕下前后都坐满了人的情景,老一辈的工人都会终身难忘。

有时候遇到下大雨,因为胶片已经运到了厂里,所以电影会正常放映。很多人也会打着雨伞或穿上雨衣看电影。

有一次,家家户户都关了灯。厂里的巡逻队抓到了一名小偷,结果所有人都站了起来,围着小偷拳打脚踢,后来不知道被打成了什么样。那时候,抓到小偷是令人特别愤怒的一件事。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忽然发现小偷越来越少。这个词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聊天。

我们还有一个专门的大礼堂,是当年最豪华的电影院。最早用来开会和搞文艺汇演,后来变成了以放电影为主。放映的一般都是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影片,还有一些引进的国外译制片。票价大概是1毛钱,过了很多年才涨到5毛。

大礼堂里有木板和钢脚架特制的椅子,冬天坐上去会觉得冻屁股。但里面有暖气和舞台,荧幕会挂在舞台的中间。

有一天,放映室的小窗口开始播放《加里森敢死队》。直到几个礼拜后,人们才知道这是电视机。这之后的几年,厂里开始流行电视机、电冰箱和洗衣机三大件。

每逢过年过节,工厂还会发放不同的福利。今天是西瓜橘子,明天是粮油鱼肉。吃的东西发得最多,有时候也会发电影票、购物券。

家属区和中学的边上,还有一个很大的水库,附近的农民养了很多鱼。有一年水库放水,因为有20多年没有放过水,所以洼地里出了很多大鱼。

家家户户都跑到水库的泥巴中开始捞鱼,装满了桶子后,又会拿脸盆来装。有一家人在不到腰高的水里,抓了一条上百斤的大鲤鱼,要两三个人才抬得起来。

因为是石化企业,当年很多地方还在用煤炭的时候,厂子里就开始用起了罐装的液化气。每个分厂都有液化气站,需要自己扛着空罐子,拿着换气本,去更换满瓶的液化煤气,价钱也很便宜。

厂区里的马路两旁,架着很长的绿色管道,弯弯曲曲的没有尽头。自行车是人们的主要交通工具,成群结队的工人或者学生,骑着自行车上班或者去学校。

公交车在厂里叫做班车,如果家属区离厂区太远,工人们会乘坐班车上下班。有时候也会乘坐班车从一个分厂到另一个分厂,和亲戚聚个餐或者办个事。

厂里有一所规模很大的医院,附近是研究院和殡仪馆。每个分厂有自己的卫生所,为职工和家属看个小病或者开个药。

厂子里最热闹的时候是过年,因为大家来自全国各地,所以有着不同的风俗和饮食习惯。谁家做了特色菜都会和邻居分享。有时候关系好的孩子,经常会被家长留在自己家里吃饭。父亲和喜欢钓鱼的叔叔们,如果掉了很多鱼,就会直接分给楼上楼下的邻居。

到了八十年代中后期,这里的红砖楼翻新成平顶的水泥房,原来一层楼四户人家,也变成了每层只有三户。

虽然大部分时光都很美好,但有时候也会遇到一些不开心的事情。我记得很小的时候,人们都喜欢集邮,有一次家里的亲戚给了我很多张珍贵的绝版邮票。对面的一户上海人,说拿三张邮票换我一张,我就傻乎乎地把邮票都换了。

厂子的效益时好时坏,但这么多年过后,还是存活了下来。后来听说,工厂已经和附近的几家石化单位合并在了一起。有一次回去,我和儿时的同学一起逛了一圈,曾经熟悉的感觉变得很陌生。特别是天上的雾霾,让人觉得老厂子和很多退休的职工一样,逐渐步入了老年。

因为我们只说普通话,大家都很少离开厂区,所以镇上和山里的居民都当我们是外地人。出了厂区,人们一般就是坐长途客运或者火车,到市里买点东西。当年很多附近县市的人,都会因为稳定的收入和良好的福利,想尽办法进入厂里工作。

后来我们长大,有的人去了北上广,有的人做起了生意,还有的人去了海外,这些厂二代散落在了世界各地。但到了其他地方,甚至是父母的故乡,所有的人都把我们当外地人。我们成了一群失落的厂二代,成了一群没有故乡的人。

工厂是父母度过了大半生的地方,他们二十多岁就在那里安顿下来,把孩子们拉扯成人。我们在工厂度过了整个童年和少年,直到在异地安家落户。

我的一位小学同学是广东人,90年代初全家迁回了广州。大学毕业后我们见了一次面。但走进他们家时才发现,这里的住房条件实在无法与家属楼相比。原来五六十平的两房一厅,直接降级为狭窄阴暗的筒子楼,大概只有十几二十方。

我们聊得最多的是彼此都很遥远的少年时代,两个人都感觉到了陌生和尴尬。广州对于他们来说,也成为了一座难以融入的城市。

同样的问题也困扰着我们的父辈,很多老职工退休后叶落归根。回到故乡却发现自己仿佛走了一个世纪,他们很难再融入老家的环境,曾经的亲戚朋友都已经疏远,自己的价值观也得不到大家的认同。人们只剩下对他们的同情和不解,却很难真正了解他们到底经历了什么。

厂子里出来的人,大多都会保持固定的联系。不管是三线厂的第一代,还是第二代,又或者第三代人,都留着彼此的联系方式,时不时会打个电话,聊一聊现在的情况。那种特殊环境下建立起来的关系,是现代社会中很多人都无法理解的情感。

我们这帮厂二代有自己的聊天群,顶多就是二三十个人。即使从不打电话,手机里也存着每一个人的电话号码。大家曾经都认为,工厂就是生活的全部,是自己永远不变的家。但随着时光的流逝,这样的想法却永久停止在了上世纪的某一年。

我们目睹了工厂的变迁和辉煌,亲眼见证了父母为国家奉献出自己的青春。有的人甚至一生都坚守在那里,直到晚年去世。

可问题是,很多人和我一样,从离开的那一天起,故乡就消失在了生命中。无论现在生活在北上广,还是其他某个地方,老厂子都成为了永远的记忆,成为了我们再也回不去的故乡。

也正是因为如此,电影《你好!李焕英》 让不同时代的人都引起了共鸣。一部用故事讲述情怀的喜剧片,完整地记录了令所有人都感慨的幸福时代。

昨天的纯净和朴实,依然是人们内心深处最珍贵的情感。“今天之所以区别于昨天,恰恰是因为昨天的感受依然在我们心中。”

如果朋友们喜欢,还请大家帮忙点个赞,谢谢您的评论和转发。收看视频请点击:现代战争绝密工程2348与电影《你好!李焕英》背后的故事。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