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怀疑姐姐要...「我怀疑我的姐姐在黑成都」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492更新:2023-02-18 20:37:11

△ 《我的姐姐》封面剧照,背景为成都鸳鸯楼

由于拍摄地选在成都,成都观众相当忙碌:一面跟剧情,一面分析 “ 这是哪,这又是哪? ”

一时间,大慈寺、鸳鸯楼、玉沙路、成都地铁站、339电视塔等成都标志性地点引发了不少人打卡。

△ 《我的姐姐》中出现的成都地铁

表面来看,这部电影似乎让成都的许多地方 “ 火 ” 了一把,但真正走进这部电影,Life君觉得身为生活在成都的四川人,有被冒犯到。

我怀疑:《我的姐姐》在黑成都,这部电影关于成都的槽点,太多了。

*下文有剧透,请谨慎阅读*

剧里的成都人

竟然没一个好人?

且不论国产电影如今陷入了“方言 亲情 煽情催泪”的怪圈,单看《我的姐姐》这部电影,Life君个人认为:很好哭(弟弟哭的时候太乖了!!!),但不好看。

在我个人看来,成都话,在这部电影里没有起到任何推动剧情发展或是影响剧情的作用。也就是说,就算全部用普通话,故事也完全成立。

但导演没这样做,而是让来自河南、河北、山东等全国各地的演员都去学成都话的发音(不得不说:肖央 “ an ” 的发音,学得真的还挺像的!), “ 瓜娃子 ” 出现了两次,两次都和剧情、场景不搭。

你可以说,这是为了让剧情看起来更接地气,更生活化。但不地道的方言,确实会让一些本地人相当出戏。

如果说,蹩脚的方言不算槽点的话,那么,我们再来看看编剧塑造的成都人的形象。

舅舅:只爱打麻将的烂赌鬼

姑父:偷看侄女洗澡的LSP

姑妈:甘愿为家人牺牲自我的女人

表姐(演员本身是重庆人):小奸把势的牙尖女娃娃

表哥:(小时候)爱打表妹的暴力男

肇事司机(演员本身是成都人):酒驾男

(前)男友:没主见、没脾气、不独立的妈宝

……

这些主要人物都比较扁平化,虽然不算什么十恶不赦的反面形象,但真的没有 “ 正面 ” 可言。甚至是独立自强的女主,也在最后将所有的动力归于 “ 获得家庭认同 ” 上。

唯一比较正面的形象,可能就只有全程只讲了一句四川话(并且这句还是脏话)的弟弟了吧。

△ 弟弟太可爱啦!

当然,不排除有的观众看电影并不在意故事发生在哪座城市。但,不断出现的成都话,让我产生了不适感。

△ 《我的姐姐》拍摄花絮,有网友表示:IFS很瞩目

你可以说,这些非正面人物形象是剧情需要。但 “ 方言 ” 所代表的地域色彩,不言而喻。抛开人物形象,再来看看整个电影的大主题 —— 重男轻女。

“ 重男轻女 ”

放在成都真的合适吗?

成都的女性,是怎样一种存在?

在Life君看来,可能更贴近《我的姐姐》里,男友妈妈那样的人:是整个家庭的决策者或者发言人。

成都女性的性格固然大不相同,有泼辣的温柔的、讲理的耍浑的,但至少在近两年,几乎没有听说过成都存在 “ 重男轻女 ” 的现象。

而剧中主角的生活背景是怎样的呢?

上世纪80、90年代单位有房、后又购买了一环学区房的家庭。Life君身边生长在类似家庭的女性,不要说是在成都,哪怕是四五线小城市的职工家庭,女儿几乎都是被捧在手心长大的。

回看剧情,在成都的国际化进程越来越快的当下,剧里患有妊娠子痫的孕妇依然在拥有两个年幼女儿后坚持冒死给家庭生个儿子。

这样的故事,哪怕发生在成都比较偏远的小乡镇,都更有说服力。但,为啥重男轻女的题材,要安排在成都市中心?

真相只有一个!

地域文化偏见 —— 西南地区不就是 “ 思想落后 ” 的代名词吗?

不知道没来过也没了解过成都的观众,是否会认为成都就是这样一座大部分市民依然有“重男轻女”封建思想的城市呢?很难说。

方言影视作品中

普遍存在地域文化偏见

地域文化偏见,不是只存在于西南方言影视作品中。尤其是近几年,方言叙事宛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西南官话、中原官话、北方方言、吴系方言 ……

而大部分地域性很强的影视作品,展现的人物性格与城市形象似乎都有 “ 刻板印象 ” 在其中(过去的《秋菊打官司》《鬼子来了》等方言作品不能说明当下的情况,我们主要列举近几年的热门作品)。

主打西南方言的电影最多,以《疯狂的石头》为首的 “ 疯狂 ” 三部曲、《无名之辈》、《火锅英雄》、《受益人》等电影,都让人感叹西南方言无可比拟的幽默感。

但近年采用西南官话的电影,题材总跟犯罪、喜剧撇不清关系,要么是犯罪片,要么是喜剧片,要么就是犯罪喜剧片。

另一方面,这些电影几乎没有展现西南城市现代化的一面,从2006年的《疯狂的石头》开始到2016年的《火锅英雄》,10年时间,重庆都是闭塞山城的样子,《无名之辈》也是发生在贵州一个山水环绕的小城。

小人物的荒诞故事,脏话满天飞,好像一涉及西南地区,便只有市井,只有落后。U1S1,今年1月开播的电视剧《紧急公关》虽然没用成都话,还是展现了成都的国际化城市面貌,算个特例。

△ 《紧急公关》里的成都与成都人,很现代,很都市

东北同样是 “ 地域文化偏见 ” 的重灾区:使用东北方言的《乡村爱情故事》与开心麻花系列电影,则在展现东北人幽默与豪爽的同时,也给东北打上了 “ 很乡土 ” 的标签。

而北方官话与吴系方言作品中,人物形象则相对偏 “ 正面”:近年来比较热门的北京方言电影《老炮儿》,给人留下 “ 北京大爷很贫、很热血”的印象,如《金陵十三钗》、《罗曼蒂克消亡史》等吴系方言影片则给人 “ 精致、有腔调 ” 的感觉。

合理的方言

才是作品的 “ 加分项 ”

当然,并不是说,在影视作品中使用方言,就一定存在 “ 地域文化偏见 ” 。

若是为了搞笑、增加故事的荒诞感,比如《疯狂的石头》,或者真正描绘一方水土的生活日常/精神世界,比如重庆方言电视剧《山城棒棒军》、闽南语电影《大佛普拉斯》,使用方言无可厚非。

△ 《大佛普拉斯》剧照

使用四川方言的《让子弹飞》,在今天依然被视为 “ 经典 ” 。

为什么?

第一,它改编自四川作家马识途的《夜谭十记》,原著中角色都说四川话,因此,只有四川话才能把故事的特色表现出来。

第二,基本是后期配音,即使演员不会标准的四川话发音,也能通过后期消磨 “ 割裂感 ” 。

豆瓣评分9.6的《武林外传》也是如此:演员用各自的家乡方言表演,既符合故事 “ 大江湖 ” 的背景,又不让人出戏。同时人物性格相当饱满,有令人讨厌的一面,也有令人喜爱和感动的一面。

现在,我们再回到最开始的话题 —— 如《我的姐姐》这样,方言对剧情毫无帮助且带有负面色彩的影视作品,是否需要带有如此强烈的地域性?

这样的作品,对于城市而言,是得,还是失呢?

- END -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