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皇后胡蝶声音背后的那个人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694更新:2023-02-20 16:26:11

刘慧琴全家30年代中期在上海留影,前右一为刘慧琴

  壹

  我和刘慧琴相识,算起来大约也有二十年了。最初我们是在一些海外华文作家的活动上相见,话题只限制在寒暄问候和匆匆道别上。真正与她相知,是在2007年,当时我在为华工历史小说《金山》作案头,曾去温哥华收集资料采访华工后代,刘慧琴也是我的受访者之一。那时我们只是熟人,并非深交,她却热情邀请我在她家落脚,并和她的几位文友一起,开车接送我。我并不是她唯一接待过的作家。几十年里,南来北往的作家学者如陈若曦、於梨华、陈建功、铁凝、严歌苓、陈骏涛、池莉、项小米、牛玉秋、吴泰昌、陈瑞琳、江岚等,都得到过她的盛情款待。

  在她家里,我们有了几次深谈。她家客厅的灯光剪出一个小小的圆圈,世界的喧嚣被阻挡在外,我们终于能在那个小小的空间里安静地倾听彼此。刘慧琴给我讲了她的身世。她的外公是最早来到北美修铁路采矿的那一代华工,她的外婆是独在异乡的外公从旧金山买来的小妾,卑贱地尽心尽力地养育了十几个儿女,并和外公一起供养他在广东台山那头的家。刘慧琴的一位亲人,冒着整个家族的非议,娶了一位有印第安血统的女子为妻。这桩跨越了两个弱势族群的婚姻,却诞生了一个维系一生的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刘慧琴在加拿大出生的母亲,被叶落归根的外婆带回广东老家,却成为了台山女子师范的第一届毕业生;刘慧琴行医的父亲英年早逝,成为寡妇的母亲,以惊人的勇气在中年重启命运之帆,回到加拿大,组成一个关系复杂的新家庭。刘慧琴的舅舅们,是中国最早一代的海归,他们所属的那个融中西文化为一体的留学生圈子,在三十年代的上海,是一道前卫的特立独行的风景。

  那几天我是一块海绵,贪婪地吸收着她的故事。我从未想到,那个在公众场合言行举止冷静克制、中规中矩的刘慧琴,竟有一个如此丰富、几乎可以用活色生香来形容的身世。她的倾诉选择了我的耳朵,彼此感觉相宜。客套如蛇皮蜕下,我们从熟人成为莫逆。我在书写《金山》的过程中,她的家族故事如脉搏,始终在我的字里行间隐隐跳动。从此无论世上有多少飞尘,我们始终看得清彼此,始终在最需要的那个时刻送与对方信任和支持。

  也就是在那时,刘慧琴和我谈起了胡蝶。她口中的胡蝶,不是那个万众簇拥、高光之下的电影皇后,而是一个收紧了指头缝、小心翼翼地按着养老金的数目来筹划日子、连狭小公寓里的停车位也分租出去的老妇人潘宝娟。温哥华这样的老人成千上万,但这一个还是不同于那些个,因为这一个曾经站在山巅,看尽了人间繁华。胡蝶在从山巅走到平地的过程中,遭遇了她的英文教员刘慧琴。假若不是在这样的一个当口,镁光灯下的胡蝶和清高自持的刘慧琴,会有对话的可能吗?我猜想不会。

  幸好,她们在对的时间相遇,才有了三十六年前的《胡蝶回忆录》和今天的《胡蝶口述自传》。读这部传记,人各有所得。历史学家看到的是大动荡的时代剪影,电影人看到的是珍贵的银屏史料,设计师看到的是轮转的时尚风潮,小说家看到的是变迁中的人性。而我,身为刘慧琴的朋友,看到的却是静静地站在胡蝶身后、把潘宝娟的声音化成文字的那个人。

胡蝶与刘慧琴一对儿女

  贰

  胡蝶应算是我祖父那一辈人的话题。在遇到刘慧琴之前,我对胡蝶的认识是平面的,仅是记忆存储中的一个小角落,在是在的,却不会去轻易翻动。刘慧琴让我看见了胡蝶的节俭,胡蝶的小心矜持,胡蝶对丈夫潘有声的真实思念,胡蝶的蓝颜知己朱大哥对她几十年不渝的呵护体恤,胡蝶对这份情谊的珍重和不安……刘慧琴让胡蝶从山巅走下来,充满人间烟火气,我们有了对视的可能。

  当她俩在温哥华相遇时,经历巨大生活落差的,不只是胡蝶一人。刘慧琴出生于上海,在一个经历过中西文化熏陶的家庭背景里长大,后来考上北大西语系,师从俞大洇朱光潜等名家,毕业后先后进入作协和社科院外文研究所,和杨绛冯宗璞沈宁(夏衍之女)成为同事朋友。她所经历的,是一段跌宕起伏的历史。在尘埃落定之后,她才会醒悟:在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里,她和许多人结下的患难友情,是那一代知识分子个人史的剪影。她经历和见证的往事,多年之后依旧使她颤栗不安,心有余悸。但她毕竟在体制内供职,在故土过的是衣食无忧的日子。人到中年,她决定放弃所有,一如当年的母亲,到彼岸开始一段独自抚养三个儿女的艰难维生路程。基因的力量不可违逆。

  当刘慧琴和胡蝶在温哥华的那个英文教室中以师生身份相遇时,她们都失去了熟悉的社会参照物,都有各自的生命巨变需要应对。胡蝶已是节衣缩食量入为出的家庭妇女潘宝娟,而外文研究所的学者和作家刘慧琴,则已成为在困顿挣扎中竭尽所能抚养儿女的普通母亲。她们在成长过程中,都经历了广东、海派和西洋文化的混杂熏陶。历经沧海阅人无数的胡蝶,一眼就看清了刘慧琴的体己。胡蝶对刘慧琴敞开心扉,是偶然,也是必然。

  当我们的谈话深入到胡蝶的身世时,我未能免俗,也问了天底下所有人都会问的那个问题,刘慧琴告诉我胡蝶的回答是“清者自清。”半个多世纪以来,胡蝶的名字已经和某个军统名人紧紧地绑在一起。面对这个已成为她身份标签的事件,这样一个简短的回答,未免略显苍白贫瘠。那时《胡蝶回忆录》早已问世,胡蝶也已香消玉殒多年,面对我的疑惑,刘慧琴说如有机会再版,她将寻找更多的资料作为那个简单回答的佐证。多年之后,她终于兑现了她的诺言。

胡蝶亲赠刘慧琴的照片 摄于1968年,时年60岁

  叁

  这次在《胡蝶回忆录》基础上再版的《胡蝶口述自传》,除了文字的修订之外,还增加了许多历史背景知识和珍贵的历史照片。刘慧琴用大海捞针般的耐心,在史料中寻找线索,一一对照核实,列出了一个胡蝶大事年表,其中包括了抗战期间胡蝶在重庆的踪迹。根据刘慧琴的调研,胡蝶一家在烽火中抵达陪都重庆的时间,大约在1944年6月。胡蝶立即奔赴桂林投入了电影《建国之路》的拍摄,回到重庆时已是1944年年底。抗战胜利后,她立即安排和家人分批返沪。在重庆她至多生活了几个月的时间,且一直与母亲与继子住在一起,其间数次出现在公众场合和媒体记录之中。这段时间里,在云南从商的潘有声时时往返于昆明和重庆之间,他们当时尚年幼的继子,至今对父亲的来访有着鲜明的记忆。刘慧琴梳理的时间线,使得那些言之凿凿的“霸占”说法,开始显示纰漏和疑云。

  写这本书的过程里,另有一些故事,是刘慧琴不曾在序言和后记中提及的。当时刘慧琴的两个女儿在加拿大东部求学,但她还有一个十来岁的幼儿,需要她的时刻照拂。一个全职工作的母亲,只能抽周末的时间来到胡蝶家中采访。在胡蝶公寓中干坐的小儿,常常会在百无聊赖中央求母亲:“你什么时候能写完带我玩呢?”母亲的回答总是:“快了,快了。”孩子的可怜要求使她于心不忍,她会在采访告一段落时,让孩子和胡蝶一起到胡蝶住处附近的海滩用面包屑喂海鸥,而她自己,则坐在车里整理刚刚记录下来的采访笔记。刘慧琴至今保存着儿子和胡蝶的合影,这些照片把朝阳和夕阳相伴的瞬间,定格为永久的记忆。《胡蝶回忆录》的文字,就是这样在牙膏一样挤压出来的点滴时间里,聚沙成塔,渐渐成形。

1987年刘慧琴回国探亲,在杨绛钱锺书家中合影

  “在这个众说纷纭的世界里,我终于为胡蝶留下了她自己的声音。”这是刘慧琴多次对我说的话。她把自己静静地安放在“整理者”的定位上,甚至把初版的稿费全数留给了胡蝶。“她比我需要,”这是她的简单解释。在这个通货膨胀的时代里,形容词不值钱。拿“高风亮节”来说她,也是俗套,但我一时也找不到更合宜的词,就暂且放在此处留用。

  “还有一些重要记忆,我还没有时间梳理。”刘慧琴告诉我。我知道她的“一些”,是指她在现今听起来不可思议的复杂身世以及她在作协和外文所里所经历的种种往事,包括她大学刚刚毕业,即作为随团翻译派往新德里,参加亚洲作家会议筹备会议的所见;她和杨绛钱锺书一家多年的相处,还有那件一度传得沸沸扬扬的邻里争执;她眼中的作家和同事冯宗璞;她和夏衍之女沈宁几十年里的相互扶持……对于她这样行事严谨,落笔需斟酌再三的人来说,她的故事太多,气力不够。每次看见她为还各样的人情债,做着这样那样耗费心神的杂事时,我总为她感觉心疼。我的脑子在此时分成两半,一半是作家,一半是朋友。作家心疼她的时间,朋友心疼她的身体。作家的那一半希望自己能更狠地“压榨”她,像挤牛奶一样地挤出她的记忆,让历史得以在文字中存留。而朋友的那一半则希望她放下手中的一切,让记忆、写作、人情世故统统见鬼,只愿她牵着孙儿的小手,在阳光海滩上行走,闻一闻海腥味。这两半常常吵得声嘶力竭,好在她知道我根底里的善意,一次又一次地原谅了我词语上的尖利。

  《胡蝶口述自传》从中国电影史和胡蝶个人史来说,都是独一无二的一本书。我非专业电影人,也非历史学家,甚至也不是文学评论家。这篇文章算不得是书评,我只想借此说几句私心话而已:我希望人们在聆听胡蝶生命中的最后声音时,不要忽略那个严实地隐退在胡蝶身后的码字者。这个人的存在,才给了这本书以灵魂。在我动笔之前,刘慧琴再三交代我要把重点放在胡蝶身上,不要过多写她自己。我当然没有听她的。胡蝶是半个世纪以来人人皆知的高光点,而刘慧琴不是。真正知道刘慧琴的人不多,我有幸成为其中之一。对于这本书的再版,我除了高兴之外,还有些小得意,因为我厚颜地自认为在其中也有小小的一份功劳。这几年我没少“压榨”刘慧琴,软硬兼施,威逼利诱,求她放下琐事,逼她尽快完稿,劝她考虑这样那样的出版意向。她对我则是一贯的纵容仁慈,把我种种不知天高地厚的行径一律称做“鼓励。”我权且把她的好话当做红包收下,也在此祝她虎年生翼,耳聪目明地写下更多的往事。

胡蝶主演的第二部有声片《自由之花》剧照之一,郑正秋编导

最后一部影片《塔里的女人》,胡蝶(饰黎薇的母亲)与汪玲(饰黎薇)剧照

第七届亚洲电影节上,李翰祥(右,最佳导演奖)、胡蝶(最佳女演员奖)、王引

少女胡蝶,投考电影学校时的装扮

  刘慧琴

  祖籍广东台山,生于上海,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先后供职于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世界文学》杂志。1980年移居加拿大,海外华文女作家。曾任加拿大华裔作家协会会长,现任加拿大华人文学学会顾问、编委。与晚年胡蝶为至交,为其整理、撰写回忆录。

  《胡蝶口述自传》

  胡蝶 口述 刘慧琴 整理

  作家出版社2022年2月出版

  参演《女儿经》和《女权》

  《女儿经》的拍摄是在我去欧洲之前,《女权》则是我结婚之前在明星公司拍的最后一部影片。

  《女儿经》的拍摄很有意思。1934年,在“明星”的一次编剧会议上,郑正秋提议拍一部由“明星”全体编导、主要演员参加的电影,这个提议得到大家的一致赞同。于是就由郑正秋、洪深、阿英、郑伯奇、沈西苓等各写出一段故事,由夏衍汇总,完成这部别出心裁的集锦片。每个故事有自己的人物,可以独立,但又和其他故事相连,从各个不同方面反映当时形形色色的妇女生活。而每段故事的主角,仍采用演员本人的姓作为主角的姓,并适合每个人的戏路,所以演出相当成功,而且因为多数镜头是实地拍摄,所以耗资低。这部电影不囿于其他影片的手法,所以一上映,即获得观众好评,卖座极佳。

  我饰演第一个故事的女主角胡瑛。她与丈夫高国杰(高占非饰)举行宴会,请了她以前的女同学欢聚一堂。大家分别叙述了自己十年来的生活。由年龄最大的宣淑(宣景琳饰)开始,她谈到自己年老色衰,为丈夫(王献斋饰)遗弃,回娘家又为嫂嫂欺凌,大家听后怒形于色。年轻的阔太太严素(严月娴饰)认为宣淑太懦弱了,就讲自己如何控制丈夫(龚稼农饰)。严素刚谈完,妇女运动家高华(高倩苹饰)匆匆赶到,寒暄几句后却又匆匆离去,大家不明所以。这时有人揭露高华的虚伪面目,一面在推动妇女运动,一面又过着花天酒地的糜烂生活。这时做过女店员的朱雯(朱秋痕饰)谈到自己由于拒绝股东少爷(王吉亭饰)的侮辱而被解雇的悲剧。朱雯的故事刚结束,交际花徐莉(徐来饰)翩然而至,与此同时,仆人送上一封信,是同学徐玲(徐琴芳饰)的丈夫写来的,报告徐玲去世的消息。由在座的,当年这些女学生的校长口述了徐玲夫妇沉迷赌博,以致家破人亡的经过。这段悲惨的故事勾起了在一旁沉默了半天的夏云(夏佩珍饰)的伤心事,夏云是广播电台的播音员,全家都靠她一人工作生活,丈夫(赵丹饰)身患肺病,又兼失业,悲观绝望。一天大雨滂沱,她丈夫疯狂地跑出去,倒在泥泞的路边,待夏云赶到,他只说了一句:“好好照顾孩子……”就咽气了。夏云回到家里,爱子突然失踪,双重刺激,使她精神失常……徐莉不耐烦地听完夏云的故事就告辞了,由女主人胡瑛叙述了徐莉奢侈豪华的生活与争风吃醋的故事。影片最后一个故事是女主人胡瑛叙述她自己在北伐战争中的一段经历。

  《女权》是根据洪深自己的剧本《爱情的逃亡者》改编的。由我饰演女主人公宋嘉玉,宋嘉玉受过相当教育,不甘心埋没于茶叶巨商的富裕家庭生活中,幻想要做出一番事业,于是离家出走,但她又没有一定的奋斗目标,先后做过银行职员、中学教师和女工。经历了五年的浮沉生活,颇感前途渺茫,于是嫁给一位律师,做了一位律师太太,重新回到她以前要逃离的富裕的家庭生活。影片最后,宋嘉玉第二次出走。洪深此剧颇受挪威作家易卜生《玩偶之家》主角娜拉出走的影响。不过妇女解放运动,是至今即使在西方也仍然未完全解决的问题,编剧者用心良苦,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妇女的无权地位以及她们的苦闷与挣扎。拍完这部影片,我也结束了与“明星”的合约,准备结婚。外子潘有声虽未反对我再继续拍电影,但那时我还真是打算回到家庭,做一个老老实实的家庭主妇呢!

  抗战胜利后印象深的几部电影

  抗战胜利后,有几部电影给我留下了较深的印象,都是中央电影制片厂拍摄的。

  《还乡日记》是“中电一厂” 1947年出品,由袁俊编导,吴蔚云、王玉如摄影,白杨、耿震、阳华、吕恩主演。《还乡日记》是一部喜剧,描写一对在大后方从事话剧工作的青年夫妇老赵(耿震饰)和小于(白杨饰),抗战胜利后,怀着种种美丽的设想回到上海,以为从此可以过上平静安宁的生活。谁知回到上海的第一天,就碰上找不到住处的问题,只好在友人八楼公寓的屋顶熬住一夜。第二天一早去找房子,不是要用金条顶,就是要用美金租,他们哪里付得出。正在焦头烂额之际,却无意碰到以前相识的小桃(吕恩饰),她本是汉奸老裴之妻,抗战胜利后,老裴因为涉及敌伪问题被关进监狱,房子连同老婆被自称为接收大员的老洪(阳华饰)所强占。这天,老洪和小桃吵架,出于赌气,小桃将多余的空房租给了老赵和小于,他们满心喜欢,以为从此可以安居。岂料进了监狱的老裴忽然带了大批打手回来,将老洪痛殴,并夺回房子和老婆。但过不了多久,老洪又带了一批打手回来报复。最后,老赵和小于只好再回到朋友的公寓顶借宿,房子问题还是不能解决。

  影片反映的多数问题是真实的,上海的房荒问题也是老问题,据说袁俊自己就亲身体验到找房子困难的苦楚。那种复员后,接收大员满天飞,以致歹徒乘机冒充接收大员,大肆行骗的混乱情况也是不少的。

  袁俊编导的另一部电影,也是喜剧片。《乘龙快婿》由李恩杰任导演助理,石凤岐摄影,白杨、金焰、路珊、张雁、周峰、林榛联合主演。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