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1月丧父5岁被抱去救场却成童星50岁误服药物离世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605更新:2023-02-20 17:30:51

陈娟娟在电影《新女性》(1935)中的影像

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界最有名气的四位童星是:黎铿(1928-1965)、陈娟娟(1929-1979)、葛佐治(1923-1942)、胡蓉蓉(1929-2012)。

当时黎铿来自电影世家受到公司力捧;胡蓉蓉家境也殷实,她以模仿“秀兰·邓波儿Shirley Temple(1928- 2014)”而出名;陈娟娟和葛佐治的家庭较为贫苦。

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界最有名气的四位童星

但在这四个童星中间,恰恰是陈娟娟的艺术生命最长。她在我国影坛上的不仅是一位有成就的童星、还是一名优秀的演员和导演。

在四十多年的电影生涯中,陈娟娟之所以能始终卓立影坛,正在于她能积极地进取,刻意地追求,严肃的生活态度和艺术上的不懈努力,使她赢得了应有的荣誉。

左起:杨碧君、陈娟娟、葛佐治、黎铿——民国时期四童星难得的合影

1929年5月15日生于马来西亚柔佛,陈娟娟的父亲原在南洋开办学校,但在她出世后一个月便离开了人世。

她10个月的时候,由母亲带回上海,交由外婆抚养,母亲则出去当教师谋生。

童年时,陈娟娟是个天真活泼、聪明美丽的小姑娘。

1935年4月5日出版的第196期《玲珑》杂志上的陈娟娟

在她四岁那年,因为在学校的游艺会上表演歌舞,被当时的暨南影片公司主持人黄槐生发现,邀她参加拍摄《为国争光》(1933)一片。

1934年,上海艺华公司拍摄一部名叫《飞花村》(1934)的影片,片中有个童角原定由史东山(1902-1955)的小女儿扮演,不料实拍时,这女孩因为日前影棚失火受了惊吓,说什么也不肯上场了。史东山急得直跳脚。

1935年8月7日出版的第206期《玲珑》杂志上的陈娟娟

这时,有人想到曾在《为国争光》中露过面的活泼小姑娘陈娟娟,就半夜三更去敲陈家的门。

这时,五岁的她早已熟睡,陈妈妈本要拒绝来人所求。

幸好陈娟娟的外婆通情达理,说服了陈娟娟的妈妈“让娟娟去试试看!”

但是,此刻陈娟娟睡意正浓,怎么叫也叫不醒。外婆索性背起半睡的外孙女,赶到了片场。

1936年7月8日出版的第244期《玲珑》杂志上的陈娟娟

就这样,在家酣睡的陈娟娟,被外婆从床上抱到片场去顶替拍戏,而且在导演郑应时的指挥下,表演放松自如,活泼可爱,圆满地完成了拍摄任务。

她在这部《飞花村》中还以稚嫩悦耳的童音,演唱了由孙师毅(1904-1966)作词、聂耳(1912-1935)作曲的我国第一支电影儿童歌曲《牧羊女》,为影片增光添彩。

陈娟娟和汤天绣在电影《新女性》(1935)中的影像

陈娟娟后来回忆当时的情景说:“当时不知道哪儿来的傻劲,导演叔叔叫我怎么做便怎么做,虽然有许多旁观的人,可我一点也不怕,只想在人们面前,我要装得更神气,装得更威风。”

这位天才的童星,出色地完成了拍摄任务,受到导演的赞扬。

《飞花村》的剧本是蔡楚生(1906-1968)根据实事编写的,揭露了当时铁路上的营私舞弊和拐逃妇女的黑幕。

陈娟娟和阮玲玉在电影《新女性》(1935)中的影像

接着她在蔡楚生导演阮玲玉主演的《新女性》(1935)中,出演阮玲玉的女儿,不仅演得古灵精怪,还楚楚可怜,很招观众喜欢。

而这部电影也是阮玲玉的最后一部电影,该片上映后引起轰动,陈娟娟也最终成名。

开始,陈娟娟只是觉得好玩,一天还能领到7元钱的报酬。

陈娟娟在电影《新女性》(1935)中的影像

后来,她又在“明星”、“艺华”等影片公司拍摄的一些影片中担当一些儿童角色,这才开始给她按片付酬。

1935年,著名的“电影皇后”胡蝶(1908-1989)与潘有声结婚。婚礼奢华而隆重,在当时的上海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

在这次婚礼上,担任花童的是当时已经很有名气的三位童星——陈娟娟、胡蓉蓉和黎铿。

1935年,胡蝶与潘有声婚礼上的三位花童,左起:陈娟娟、胡蓉蓉、黎铿

但在那时全民抗战的话语中,女童星也要呈现出坚毅、勇敢、独立的“阳刚之气”——

在1935年6月7日出版的《新闻报》本埠附刊上发表了《俏皮的陈娟娟速写(下)》中:“你(陈娟娟)骑着石狮子照一张照。你挺着小肚子,撑着腰。像是在说‘娟娟是个小英雄!’打着一个童子军的行军礼。”

小明星陈娟娟慰劳空军战士

一个骑着石狮子的小英雄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在中国传统画本中骑马的大将军,由此陈娟娟在语言表述和图像意义上都与英雄产生了关联。

另外陈娟娟以演戏来维持家庭生活,这在当时的上海时人尽皆知的事,这既为她的童星职业添加了一份道德色彩,又强调了孝顺的传统美德。

第5年第45期《电声》杂志封面,陈娟娟

在1935年7月3日出版的《新闻报》本埠附刊上有一篇文章“小明星陈娟娟病了”里就写道——

“你(陈娟娟)跟我说你拍戏拍到十岁开外就不拍了。你要乘大轮船出洋留学。”

“慢慢长大起来,我要开飞机,我要做银行行长,我将要做女工程师。”

《影迷画报》创刊号封面,陈娟娟

这里不仅展现了陈娟娟不慕名利、努力为当时的国家作贡献的一面,更将孝顺、谦逊、忠诚等传统美德改造为现代意义的爱国。

由此可见,她当时不仅非常受欢迎,甚至在为她造“人设”,虽然这种设定,对于她而言并不知自意味着什么。

陈娟娟和葛佐治在电影《迷途的羔羊》(1936)中的影像

接着陈娟娟在外婆和母亲的安排下,一连拍摄了《迷途的羔羊》(1936)、《小孤女》(1936)和《壮志凌云》(1936),彻底奠定了她在影坛的地位。

当蔡楚生编导的《迷途的羔羊》指定陈娟娟出演小翠一角时,她的外婆和母亲没有任何意见,因为她们都很相信导演蔡楚生。

这是一个心地纯洁,无依无靠,可爱而又可怜的农村小姑娘,对于生在上海、有一个温暖的家庭、刚刚开始学校生活的陈娟娟来说,演好并不容易。

陈娟娟在电影《迷途的羔羊》(1936)中的影像

但是她已经有了些在水银灯前拍摄的经验,尽力听取和理解导演对角色的解释,表演得很真实。

由于《迷途的羔羊》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上流浪儿童的悲惨生活,运用讽刺性的喜剧手法,笑中带泪地控诉了万恶的旧社会,上映后,遭到当局的干涉和阻挠。

在这部名垂影史的20世纪30年代著名影片中,陈娟娟扮演一个心灵纯洁,惹人爱怜的农村女孩小翠。

左起:葛佐治、陈娟娟、郑君里在电影《迷途的羔羊》(1936)中的影像

许多观众从她身上找到了失散儿女的影子,即使没有这种不幸遭遇的家庭,也对她那孤苦无告的命运,寄予了无限的同情。

片中的小翠与一群流浪孤儿在黄浦滩的码头上,对着明月齐声唱起凄凉感人的小曲《月光光》,许多人从她们身上看到了失散的儿女的影子,流下了同情的眼泪。

电影《小孤女》(1936)剧照,章志直和陈娟娟

而《月光光》这首歌曲曾长期流传在社会上,并为电台播放不辍。陈娟娟在影片里所塑造的弧儿形象,受到电影界及观众的重视。

陈娟娟把一个孤儿凄楚无告的情景演得异常感人,这除了导演的功绩以外,不能不认为与她的天资聪慧、具有表演才能有关。

陈娟娟在电影《壮志凌云》(1936)中的影像

紧接着,陈娟娟又参加了杨小仲(1899-1969)导演的《小孤女》一片的拍摄,她在影片里唱的冼星海(1905-1945)作曲的名歌《团团坐》,直到今日,许多幼儿园的老师还数孩子们歌唱。

陈娟娟不同于胡蓉蓉,虽然两人同为中国版“秀兰·邓波儿”,胡蓉蓉过着富裕的生活,在电影中展现的是她东方式的“西洋生活”。

陈娟娟在电影《壮志凌云》(1936)中的影像

可陈娟娟则是“纯粹东方式的一个贫苦女儿型”,与西方式的喜剧童星秀兰·邓波儿恰好相反。

另外身世凄苦的陈娟娟更符合当时大众的趣味需求,特别是她对刺绣的喜爱经常被拿来证明身上东方女性的特质:“(她)床上的被子、枕头、毯子角上都绣着娟娟两个艺术字”。

1937年《艺友》杂志内页介绍陈娟娟的页面

1938年1月20日的《力报》上刊登了陈娟娟写的《给海上小朋友的一封信》,她在文中号召粉丝把买新年贺卡的钱都捐给救国基金。

童星们在那时都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并引导大众参与抗战募捐。

陈娟娟与黎铿还是儿童救亡协会的一员,在积极参与儿童救亡协会的工作之余,他们还利用自身的资源寻求国际帮助,她这样的举动赢得大众的支持。

1940年《电影》杂志内页陈娟娟为电影《中国白雪公主》(1940)拍摄的宣传照

以后,陈娟娟接连在《中国白雪公主》(1940)、《江南小侠》(1941)、《重见光明》(1942)等片中饰演角色,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成为中国影坛上引人瞩目的小童星。

陈娟娟10岁那年,曾随上海的“梅花歌舞团”南下,经香港到东南亚等地巡回演出。

第7年第27期《电声》杂志封面,陈娟娟

娇小玲珑的陈娟娟,在舞台上时而身着蓝白色的小海军服,时而穿五彩缤纷的合身短裙,娴熟而又灵巧地随着音乐的节奏跳着法国康康舞、西班牙踢跡舞。

她还用清晰、甜美、动人的童音,演唱中外名曲。她的精彩演出,深受所到之处广大观众的欢迎。

据说,“梅花歌舞团”甚至更名为“娟娟歌舞团”,其声誉之高,可窥一斑。

“四姊妹”合影——左起:龚秋霞、陈娟娟、张帆、陈琦

13岁时,陈娟娟参加了李萍倩(1902-1984)导演的《四姊妹》(1942)一片的拍摄。在影片中扮演单纯、乐观、不慕虚荣的四妹。这是她第一次以少女姿态出现在银幕上。

影片中其他三姊妹的扮演者,分别是龚秋霞(1918-2004)、张帆(1922-2007)、陈琦(1922-1965)。

这四姊妹不仅在影片上情投意合,在日常生活中也相处得亲密无间、情同手足。

左起:陈娟娟、龚秋霞、张帆、王丹凤、陈琦

她们还在上海合资经营过以“四姊妹”为名的咖啡馆哩。

随着年龄的增长,背负童星盛名的陈娟娟也不得不面对一个难题,她可演的角色越来越少了。

继《四姊妹》后,她也开始接拍一些成年人的角色,但一时也无法胜任一些复杂和深刻的表演。

1943年《电影杂志》封面,陈娟娟

这一时期,陈娟娟接片减少,名声减退,她有些苦闷但并不消沉,空闲时就读书学习,出演话剧,不断充实自己,等待机会。

1947年,陈娟娟来到香港,参加了大中华影业公司。她在该公司拍摄的影片有《春之梦》(1947)、《桃花依旧笑春风》(1947)、《龙凤呈祥》(1948)、《血染海棠红》(1949)等。

陈娟娟在电影《血染海棠红》(1949)中的影像

后来,陈娟娟转入香港长城影业公司,拍了《南来雁》(1950)、《神、鬼、人》(1951)、《狂风之夜》(1952)、《枇杷巷》(1953)等影片。

特别是她还与夏梦(1933-2016)、石慧,平凡(1920-1999)等合演了《一家春》(1952),这部群星荟苯、各显身手,情节生动的影片,给人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电影《一家春》(1952)广告海报,右上为陈娟娟

转入凤凰影业公司后,陈娟娟的演技更臻成熟。

她在《雪中莲》(1957)一片中,她的才华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她从一个纯朴的少女直演到白发苍苍的老妇人。

几十年的时间跨度,不同时期的生活经历和性格特征都能维妙维肖地表现出来,演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陈娟娟(左)和石慧在电影《生死牌》(1961)中的影像

之后她在《孔雀屏》(1956)、《生死牌》(1961)、《画皮》(1966)等影片中,塑造了温柔、诚实、美貌、有理智的大家闺秀;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妇女;舍己救人、视死如归的义女,善良、贤慧、聪明、机敏的妻子等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

陈娟娟在电影《画皮》(1966)中的影像

让人没想到的是,她在《画皮》中饰演的书生妻子火遍全国,也令观众重新认识了一个新的陈娟娟,而不再是那位童星了。

尽管这些人物在造型和性格上互不相同,但陈娟娟都以出色的演技,将其刻画得生动逼真、细腻感人。

这一时期,已步入而立之年的陈娟娟,虽然拥有丰富的银幕经验,却已过了青春年华。

陈娟娟在电影《画皮》(1966)中的影像

此时香港电影正处于黄金时期,兼具美貌与才气的女演员也层出不穷,这个从五岁起就众人瞩目的女演员再无法重现往昔的辉煌。

于是她在1958年,凤凰影业公司在拍摄《夫妻经》(1958)一片时,陈娟娟和公司要求做该片的副导演,公司考虑后就同意了。

电影《金鹰》(1964)主创人员在外景地留影

1963年,凤凰影业公司拍摄彩色宽银幕故事片《金鹰》(1964),陈娟娟既担任副导演,又在片中扮演一位蒙族妇女,她用计搭救了有草原“金鹰”之称的蒙族青年英雄布尔固德,并为此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该片公映后,曾轰动一时,创造了当年香港卖座100万元的纪录。

陈娟娟拍摄于1970年

此后,她又在任意之(1925-1978)导演的《三个十七岁》(1972)一片中担任导演,开创了香港电影界由两位女导演联合拍摄一部影片的新纪录。

1973年秋,香港长城影业公司来京拍摄彩色宽银幕大型纪录片《万紫千红》(1973),陈娟娟是该片的导演之一。

1972年陈娟娟在家熨衣服

由于该片以新颖、独特、轻松、活泼的凤格,生动地记录了亚非拉乒乓球友好邀请赛的实况,加上解说词生动感人,获得广大观众的好评。

陈娟娟无论是演还是导,工作态度总是那么认真负责,洋溢着一股朝气蓬勃的热力。

为培养电影事业的新生力量,陈娟娟也做了不少工作。

凤凰公司举办新人训练班,她作为一个资历较深的演员,亲自讲课,传授自己的丰富实践经验,帮助新演员提高表演艺术水平。

端庄、清丽、纯良、谦虚、私生活严谨的陈娟娟,在度过了45年影艺生涯之后,不堪心脏病的折磨,误服药物导致心脏休克,于1979年不幸逝世,时年50岁。

陈娟娟在电影《画皮》(1966)中的影像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