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维的下场「黄维一上任就说我是来过渡的蒋军人事纠纷注定覆亡结局」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264更新:2023-02-20 20:51:49

1948年12月15日,双堆集战场上炮声隆隆,火光冲天,蒋军12兵团司令部愁云惨淡,兵团司令黄维意识到,已经到了最后的时刻了,坚持下去已经不可能,遂决定各部分散突围。

这道命令下达后,12兵团的崩溃全面进入了倒计时。下午4点,黄维与副司令胡琏分乘坦克向外突围。在突围过程中,黄维的坦克发生了机械故障,无法前行,只得弃车徒步,不久就被我军俘虏。到16日,黄维兵团4个军又一个快速纵队10多万人在双堆集彻底被我军歼灭。但这场解放战争中空前绝后的血战,我军赢得并不轻松。

【黄维被俘】

粟裕晚年在回忆淮海战役中,特别提到:“淮海战役中最紧张的是第二阶段。我曾经连续七昼夜没有睡觉,后来发作了美尼尔氏综合症,带病指挥。”而当我们重新审视这段历史的时候不妨换一个角度,从对手的视野来看一看在这场决定性的战役中,有没有其他更优的解决办法。

【晚年粟裕】

淮海战役第二阶段之所以困难重重,是因为我军当时兵力正处于极度紧张之中。在碾庄附近,华野主力正与黄百韬兵团打得难解难分,外围邱清泉、李弥两兵团,正从徐州向我华野主力实施反包围,而这时由于中原野战军攻占宿县切断了蒋军徐、蚌两点之间的联系,在战略上整个徐州的蒋军又处在我军的包围之中。而这时黄维兵团的加入,成了整个战场最大的变数。

我们把时间的钟摆拨回淮海战役刚开始的时候,来看一看这时的黄维兵团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

1948年10月中旬,中原野战军为了牵制黄维兵团使之不能很快东援徐海战场,并争取时间掩护野战军主力隐蔽东移,故意以一部在豫西积极活动,造成假象。蒋军华中“剿总”总司令白崇禧误判,这是中原野战军的主力活动,命令第12兵团向平汉路以西的桐柏山区猛攻,结果自然是无功而返。桐柏山区地形崎岖,道路情况特别差,对于12兵团这种机械化兵团来说在这种地区折腾简直是要了老命。

当部队从豫西返回时,早已经是人困马乏,装备折损严重。当部队11月4日在驻马店集结时,已经是一支疲惫之师,但这时淮海战役爆发了。还没等黄维兵团整补人员,修理装备,一封命令就又让黄维兵团踏上了征尘。

11月6日,黄维收到了一封措辞严厉的电报,命令“12兵团在驻马店集结,接到命令后不得以任何理由延误,迅速向徐州攻击前进”。电报特别提到,不得以任何借口推延,这就是直接堵死了所有的可能性。更要命的是,电报中直接将兵团的行军路线全部写明,必须从正阳、新蔡、阜阳、蒙城、宿县向徐州东进。很明显,这封电报正是出自于南京蒋氏之手。

我们细细考察一下当时的战场地形,就能看出这个命令多么不合理。这条路线沿途要经过五条东西走向的河流,沿途的道路情况也十分恶劣。跨五条河流东进,对于部队来说即便是不考虑敌情,要顺利进军都很不容易,更不要说,我军早就判断出黄维兵团可能要加入淮海战场。

黄维刚出发,主席就决定:以中原野战军之主力全力抗击黄维兵团及从华中方向南来的其他敌军。可以说,黄维兵团执行的任务一开始就注定无法完成。

当然,后来蒋军将领在反省淮海战役失败时,又想出了另一条路线。俞大维在台岛时说:“通过铁路将豫南的12兵团运到汉口,从汉口走水路,经浦口然后沿着津浦路北上增援,这样就能避实击虚,一举改写历史。”这个方案真是太完美,几乎可以说是毫无风险。但如果考虑到当时的情况,似乎有些想当然。

咱们就为这个俞大维算一算账,12兵团十多万人坦克,重炮,汽车,辎重一大堆。这么多的人到汉口,咱们先预设铁路一切通畅,所有流程都很顺利,然后部队到了汉口,试问当时的蒋军有那么多的运力能一次性将十多万的军队运到浦口吗?即便有那么大的运力,难不成船统统都在汉口等着?调拨轮船需要时间,组织轮渡更需要时间。这些时间全都算上,恐怕黄百韬早就尸骨无存了。

电影还原的黄维兵团行军场景

更何况,汉口当时可是白崇禧的地盘。在淮海战役后期,蒋氏想调华中的宋希濂驰援淮海,白崇禧不也从中作梗,将部队直接拦了下来吗。如果黄维兵团真的从汉口走,白崇禧会不会找相同的借口将黄维兵团留在汉口呢?

白崇禧阻挠嫡系军队的事,又不是一次两次,在历史上黄维兵团驰援淮海时,白崇禧同样给蒋氏上了眼药。在黄维兵团增援徐州时,国防部给的命令是12兵团10、14、18、85军及第十三绥靖区王凌云部第2、15军全部出动由黄维统一指挥行动。结果到了真正行动的时候白崇禧却把第十三绥靖区的两个军扣了下来。甚至连12兵团建制内的49师和85军也不允许随行,这两支部队后面能跟着黄维去淮海战场也是经过几次三番的交涉后的结果。

这个事情有多严重?战后胡琏曾说,当时12兵团能战的实际上就五个师。而王凌云这支部队有多强?胡琏说“战力远在14军、85军之上”可以说如果这两个军随黄维一起加入淮海战场极可能产生另一种结果。但蒋军内部的派系斗争,却自动消除了这个优势。

【胡琏】

而当黄维一头扎进淮海战场时,命运已经是凶多吉少了。但这时仍然是有希望的。当时中原野战军刚刚从大别山出来,为了轻装将重炮全部炸掉了,部队火力差,弹药还缺。而黄维兵团虽然在之前经过了一些折腾,但是战力依旧是完好无损的。所以真正对上鹿死谁手还不一定。

但蒋军内部的人事问题,又为12兵团蒙上了一层失败的阴影。1948年9月,12兵团在驻马店编成,出乎官兵意料的是,首任司令并不是整18军的军长胡琏,而是脱离指挥岗位多年的黄维。

这个任命顿时让12兵团陷入人事纠纷的困境。当时编组12兵团的基干是整18军,整十八军是由整11师升级而成,而这期间的指挥员一直是胡琏,但最终十二兵团司令却是黄维,这就令胡琏大为光火。黄维也知道自己在军中威望不足,刚就职就说:“我只是来过渡的,和敌军打仗自己经验不足,干几个月就走。”此言一出,军心大哗。

实际上,黄维虽然很久没在指挥岗位上,但自身能力并不是草包。在1932年的赣州之战中,时任11师61团的黄维率先带着部队冲进赣州,为解围赣州,击败了彭总率领的三军团,立下“首功”。在一年后的四次反围剿中,在草台岗伏击战中,整个11师遭遇了灭顶之灾,但黄维的部队却是例外。黄维三个团虽然被冲垮了两个团,但是黄维靠着63团挡住了林彪一军团的多次冲击,最终顺利脱离战场。可以说,黄维在之前的战斗中绝对是有勇有谋的典型,而且黄维相较于胡琏,执行力较强。虽然不及胡琏那么灵活,但是论顽强和死硬程度一点也不弱于胡琏,加之黄维是黄埔一期的老资历又是土木系的老人,所以蒋氏在选择兵团司令的时候选择黄维。

黄维于1975年特赦

但是,纵使黄维再厉害,到了淮海战役这个节点也无法发挥作用了。

首先,黄维长时间离开战场,早期围剿苏区的那些经验根本不能指导现实的作战。更何况黄维从接任兵团司令到淮海战役爆发,才刚刚两个月,部队特点、指挥系统磨合度都处于很可疑的状态。

其次,黄维缺乏一个有力的参谋团队,黄维担任12兵团司令之后,胡琏就休假离队。胡琏一走其他人也不安于位。在大战前夕,12兵团参谋长萧锐也请病假离开了部队。萧锐是12兵团最资深的干部之一,先后任18军参谋长,18师师长,12兵团参谋长等职务,战场经验十分丰富。他一走,势必会影响整个参谋团队的运作。而更要命的是,黄维带的副参谋长都是自己从后方学校带过来的战场新手,完全没有与解放军作战的经验。所以在之后的战事中,黄维错误频出就显得毫不意外。

而黄维的对手却是另一番情况。中原野战军虽然在挺进大别山的过程中,部队拖瘦了,拖疲了,但是部队的凝聚力却提高了。经过艰苦的环境锻炼,部队战斗意志,战斗韧性都获得了极大地提高。与黄维四分五裂的指挥机构不同,中原野战军却拥有一套极为完美的指挥班子。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欢迎投稿,私信必复】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