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怀蓝天「心系蓝天勇于挑战共创巅峰」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855更新:2023-02-20 20:52:09

杨朝旭,研究员,中航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副总设计师,中航工业飞行控制系统技术首席专家。

王永庆,研究员,中航工业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总设计师,中航工业首席专家。

梁晓庚,博士、研究员,中航工业导弹院副总设计师

李孝堂,研究员,中航工业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副所长。

黄维娜,研究员,中航工业涡轮院副院长兼总设计师。

黄长强,空军工程大学航空航天工程学院教授。

冯军,研究员,中航工业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项目总师。

昂海松,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王永庆,参加工作29年来,一直从事战斗机设计与研制工作,参与并负责连续六个五年计划的重大背景预研,参加了多系列重点型号研制;先后立功受奖28项,其中一等奖、一等功4项。主要贡献:

——具体负责舰载机预研,主持飞机预研,奠定了型号应用和技术发展基础。设计并制定总体布局方案,顶层设计、总体综合设计、高生存力设计等关键技术,研究成果获省部级一等奖。

——具体负责我国首型舰载机研制,开创了我国航空装备研制新领域。解决重大试飞技术问题35项。

——具体负责新机研制,使我国飞机研制水平再上新台阶。组织开展了飞机总体、气动、隐身、结构多方案对比和综合设计,提出以全三维、敏捷制造、柔性装配为核心的新机快速试制技术体系和轻量化结构布局方案。

——主持空海军特种飞机研制,不断开拓应用领域。牵头推动作战使用研究,组织参与建立跨部门多专业的作战使用研究团队,进一步明确了典型作战任务、任务构型和显控操作流程,确定了飞机平台性能及相关系统设计点和任务系统指标。

——完善飞机研发流程,推动知识工程建设,首次实现全机数字化设计工程应用,推进飞机研发体系变革。组织推进飞机研发流程梳理和知识工程建设,初步形成新型战斗机设计概念和网络关系,提出了专业知识管理架构。

黄维娜,我国国防科技战线上的杰出女性和优秀代表,国家多项重点型号发动机及重大科研项目总设计师和主要技术负责人、总装航空动力专家组和无人机系统技术专家组成员,多次立功受奖。20多年来执着奋战在航空发动机科研生产第一线,为国家多型发动机重点型号研制、发动机可靠性和延寿课题研究、新型航空发动机设计研发、发动机型号批生产,以及军方重大技术保障任务等做出了杰出贡献。

2011年5月,黄维娜任中航工业涡轮院副院长兼总设计师。在涡轮院科研、试验和新基地建设关键时期,她迎难而上,带领科研团队全身心地投入到各项繁重工作中。她注重统筹兼顾和系统思考,采取有力措施使多项型号研制取得关键技术突破和重大进展,解决了型号研制中多项技术难题;按照上级统一部署,她带领科研团队依托重大预研专项计划,扎实推进发动机预先研究和基础研究工作,夯实技术基础,作为总设计师带领团队开展了新型动力技术研究,并在国内首次实现了挂飞验证,得到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她作为某项目首席技术专家,积极带领团队探索前沿技术,完善发动机研发体系,搭建中等推力先进涡扇发动机研发平台;她时刻洞察世界航空科技最新发展,积极组织下一代发动机关键技术研究和新型动力研究;她重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大力提升科研管理水平,信息化工作迈入中航工业先进行列,为发动机科研工作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与此同时,她还担任了贵发所多个在研动力型号总设计师,作为型号总师积极促进贵发所与涡轮院的科研融合。为了强化航空发动机自主创新能力,她非常注重加强产学研用的结合,2013年她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聘任为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工作方向为发动机仿真技术研究和新型动力技术研究。

梁晓庚,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副总设计师,西北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及中国航空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中航工业“武器制导控制专业”首席专家,国家某重点工程总设计师。荣获国家、部级科技成果奖十多项;荣立部级一、二、三等功各一次,获中国专利十余项。

梁晓庚多年来一直在科研工作一线从事空空导弹制导、控制系统的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先后参加了数种型号导弹总体设计技术、制导控制系统的研究及多种相关测试设备的研制工作。他的研究成果主要有:首次提出为新一代空空导弹制导控制系统的研制探索了一条可能的途径;在国家某重点型号导弹武器系统的研制工作中,任副总设计师全面负责该项目研制中的技术工作,在较短时间内解决了大量技术难题,成为航空工业第一个交付部队的国家重点工程项目;该项目获得2003年度国防一等成果奖、200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国家某新型导弹系统的研制工作中,任总设计师全面负责该项目技术管理工作,带领研究团队经过了数年艰苦的努力,并以发射试验全中的成绩完成设计定型靶试,同时也取得了一大批国防发明专利和科技成果;该项目的完成,使我国在该领域的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他主持编写了《空空导弹制导控制系统设计》专著;作为博士生导师指导学生在制导、控制领域开展了多个课题的开创性研究工作;近年来共发表、撰写论文和研究报告60多篇。

冯军,现任大型运输机结构总师、国产化材料项目总师。因贡献突出,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央企业优秀共产党员”、“陕西省劳动模范”、“中航工业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面对大型运输机研制周期只有国外同类飞机一半、而国内相关技术基础可谓一片空白等诸多困难,作为中航工业一飞院主管该型号的副院长和结构、材料专业总师,冯军迎难而上,带领设计师队伍大胆创新、超常拼搏,屡创国内新机试飞纪录。冯军在型号立项初期便大胆决策进行技术创新,尝试采用数字化三维标注这一全新技术。他带领团队成功突破了这一关键技术,并建立了航空领域数字化三维设计标注的全新规范。同时,在他的大力推行下,在线关联设计技术、数字化制造、装配技术以及设计、制造数字化协同管理平台等先进数字化手段在国内飞机研制领域也首次得到全面应用,飞机生产质量也得到大幅度提升,实现了与国际先进技术的全面接轨。

冯军作为型号结构、材料专业总师,身先士卒、勇挑重担,被研制战线的同志们称为“拼命三郎”。在该型号14项重大关键技术攻关项目中,他牵头担任攻关组长的就达8项。由他主持的结构设计关键技术攻关取得的成果,成功填补了国内在大型飞机重载、长寿命结构设计技术方面的一系列空白,尤其是大型机翼整体壁板喷丸成型技术已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在国产新材料研制领域,他带领参研团队披荆斩棘,使得满足国产大型运输机需要的一系列新型铝合金、钛合金、结构钢、复合材料及非金属功能材料实现了装机应用,打破了国外的材料封锁和技术垄断。

杨朝旭长期从事飞行控制、飞行仿真等方面的技术研究工作,历经了多个有人机、无人机型号工程研制和预研课题研究,带领团队开展了大量开拓性的工作,解决了大量关键技术问题,积累了丰富的设计和工程经验,为发展我国航空核心技术、实现传统机械操纵向电传飞控系统的跨越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飞行控制技术主要负责人,杨朝旭带领团队走过了“机械操纵到电传操纵”的过程,经历了“集中式到分布式”的系统架构发展,突破了综合化控制、管理的技术瓶颈。在飞控系统设计与综合技术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在歼10飞机研制过程中,杨朝旭作为当时飞控系统控制律设计的主要负责人,带领参研人员刻苦钻研,完成了大量开拓性的工作,突破了多个关键技术和难题。他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和飞行控制技术研究,带领技术团队在积极跟踪、研究国外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倡导、鼓励自主创新,努力发展自己的核心、关键技术。同时,技术团队也从中得到迅速成长。

杨朝旭先后获中航工业一等功1次、二等功9次,以及中航工业“航空报国突出贡献奖”、两次省部级“劳模”等多项荣誉。1993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是第8批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第四届“四川杰出创新人才奖”获得者,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6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航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8项,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等科技成果,以及18项国防专利授权。

黄长强作为我军机载武器和无人作战学科学术带头人,先后完成国家和军队重点科研项目40余项,为推进我军航空武器装备发展和作战能力提升做出重大贡献,其研究成果为国家节约装备购置费数十亿元。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获国防发明专利18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编著5部,指导硕士、博士和博士后80余名。主要贡献:

在机载制导武器技术领域取得重大发明,对提升空军主战武器作战能力做出了突出贡献。作为第一发明人,攻克了先进战机导弹攻击训练弹关键技术。攻克了直升机武器系统关键技术,为我军直升机战斗力和保障力提升做出重大贡献。作为武器系统设计师,完成总参重点项目“某系列直升机加装武器系统”,成功研制国内火力突击能力最强的直升机武器系统,并装备所有陆航部队,使陆航具有火力突击能力的直升机比例大幅提升。参与开展了现役直升机战斗力和保障力提升工程,实现了我军直升机主战机种的跨越式发展,缩小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创立了我国第一个无人飞行器作战系统与技术学科,培养了该学科硕士、博士和博士后30余名,主编出版了该学科系列丛书。主持完成多项无人机技术领域国家级项目。

王振国,高超声速推进技术领域专家,曾获科技部“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突出贡献奖。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重大专项工程等多项重大攻关项目。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授权专利60余项;出版专著5部,发表论文199篇;培养博士28名,其中3人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引领我国微型飞行器新概念技术研究, 主持多项微小型飞行器型号工程。

1999年他率先在国内组织新概念微型飞行器MAV研究,创办了国内第一个“微型飞行器研究中心”;2002年创建了我国唯一的“微型飞行器技术”国防重点学科。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和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获得第39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博览会唯一的“日内瓦城市奖”等6项国际性科技奖。

——创建了国外飞行器的三维外形重建技术。针对飞行器曲面体目标特性分析难题,提出了一种目标电磁散射特性计算新方法“曲面像素法”和隐身设计方法。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飞机型号复合材料结构气动弹性设计、轻型飞机设计方面做出多项贡献;获部省科技进步等奖10项。获授权发明专利5项,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了《现代航空工程》、《飞行器先进设计技术》、《微型飞行器设计导论》等专著和教材。

——任全国高等学校航空航天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主持了多项国家级航空教育教学改革,创建了国家级精品课程并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航空航天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探索与实践”。担任南航“长空学院”(全校培优大学生)负责人、航空“冯如”班班主任、大学生航空特色科技创新基地专家组组长等,倾注心血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航空科技人才,培养出硕士、博士80余名。

李孝堂,作为系列军民用燃气轮机型号的总设计师、中航工业其它动力专业首席专家、中航工业燃气轮机产业专家组组长、“十五”国家863计划能源领域燃气轮机重大专项总体专家组成员、“十一五”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重型燃气轮机关键技术及系统”总体专家组成员,长期以来,他在燃气轮机的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突破、型号研制等方面,走出了我国航改燃气轮机的研制新道路,开创了自行研制重型燃气轮机的先河。

——主持军用燃气轮机研制成绩卓著

国家立项的某小档功率船用燃机已批量订货并装船使用。经10年奋战,他主持攻克了总体优化匹配、可调引射装置、刷式密封装置等45项关键技术,新研20余项成附件。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我国小档功率舰用燃机的空白,为高性能特种舰艇等研制建造奠定了基础,是我国舰用燃机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主持工业用燃气轮机研制业绩斐然

作为国家863高技术计划重大专项110MW级R0110重型燃机的总设计师,历经13年拼搏,主持力克了总体、高压比多级压气机、双燃料贫预混分级燃烧室、高效冷却透平等设计试验关键技术,超过设计指标,填补了自主研制大功率重型燃机的空白。2014年通过国家科技部验收,已在中海油深圳电厂发电运行并订货销售。作为“十一五”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研制的“中低热值燃料R0110重型燃机研制”已于2015年3月通过国家科技部验收。

——论著、专利和科技成果等亮点纷呈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