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综艺从结合走向融合「公益综艺从结合走向融合」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614更新:2023-02-20 21:29:43

娱乐节目公益化

国内综艺的公益化早已有之,曾涌现了一批经典的公益节目,如赞扬道德模范的《感动中国》,替广大民众寻人的《等着我》等等。而随着近几年“限娱令”、“限真令”、“限秀令”纷至沓来,越来越多娱乐型节目开始更加迫切地拥抱公益,以此降低停播、下架的风险。

但是长期以来,娱乐型节目“嫁接”公益的方式都显得有些“简单粗暴”。许多户外闯关类真人秀节目,都是将公益简单设置为行动的目的,赋予行动、环节正当性,让公益为内容加成。将节目场景更换为博物馆、历史古迹,或是两队嘉宾争夺捐款的署名权,娱乐游戏便披上了公益的外衣。

板块划分较为明显的节目,往往在原有节目的基础上拼接公益环节,比如邀请嘉宾抽取心愿卡,从而引出扶贫内容。而一些语言类演播室节目,则以话题的包容性纳入多种小切口的公益话题。

这些节目虽然有一定的公益价值,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首先,较低的融合度,以及公益环节的板块化,容易导致内容和情绪的割裂感。从感性的娱乐诉求到理性的深度思考,需要一个转换的过程,而在很多节目中,明星嘉宾前一秒还在嘻嘻哈哈地玩游戏,后一秒却突然正经地大谈阔论起来,如此猝不及防的转折往往让观众心生反感。其次,硬广式的说教植入,以及以“结果”论公益的方式,容易使公益流于表面,无法真正深入人心。节目只是套上了公益的外壳,而内在还是一颗娱乐的“芯”。

而在2019年,这种“嫁接”的方式似乎走向了更加深度的融合,节目通过内外合力,让公益走得更切实、更深远。首先在内容上,公益性日渐糅合于极具真实感的体验之中,公益的价值理念不再浮在表面、轻如鸿毛,而是软着陆于看得到的行动之中。《极限挑战5》第一期倡导垃圾分类时,明星以身作则,在上海民众的围观之下情理滩涂垃圾。清洁工人工作的辛苦、乱扔垃圾带来的危害都以眼见为实的力量传达给观众,既有《极限挑战》自身“社会实验”的特色,也让公益具有了真实可感的具象的肉身。

《奇遇人生2》最后一期,苏有朋与阿雅来到澳大利亚开始了一趟拾荒之旅,跟随生态学家守护海滩上的动物。看到在塑料瓶中挣扎而无法脱身的寄居蟹,看到在信天翁胃里解剖出的印着中文的眼药水瓶,苏有朋和阿雅不禁潸然泪下。这些用纪实铺就而成的突出细节、嘉宾水到渠成的情感流露,都让观众自然而然地陷入其中,跟随节目的视角一同思考。

除了内容上的“嫁接”,有的节目还将公益拓展到营销层面,通过粉丝互动、品牌营销与公益行动的多维度的融合,将节目的优势转化为切实的公益成果。比如《青春有你》联合了中国绿化基金会、蒙牛真果粒发布了百万森林计划,观众只需购买蒙牛真果粒的产品,在小程序上输入产品上的公益码,即可为公益事业贡献力量。相比节目自己做公益,这种方式将公益延伸到线下场景,有效地促成了观众的行动,以极强的互动性打破了拓展了公益的影响力,同时又让公益为品牌形象赋能,可谓是“一石三鸟”。

公益节目娱乐化

在融入公益元素的娱乐节目之外,我们也可以看到一系列主打公益主题的节目。在这类节目中,公益是节目的核心诉求,是构建内容的起点。但是,公益话题自身较为小众,难以具备流行性,成为了公益节目一直以来的痛点。毕竟观众并不愿意观看一档纯粹宣扬价值观的节目,公益属性过于强势,容易让人退避三舍。因此,在公益性之余,开掘节目的话题性与娱乐性,成为公益节目提升影响力的关键。

喜欢故事是人的天性,而情感的普世性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因此,早期的公益节目注重突出故事性和情感性,以此满足观众一定的娱乐诉求。但类似的节目越来越多,公益节目逐渐卷入“过度娱乐化”的争议之中,观众更是对公益节目形成了“卖惨”“煽情”的“刻板印象”,无可避免地陷入“审美疲劳”。由此,寻找实现娱乐性的新路径,成为公益节目亟待解决的问题。

可喜的是,近几年的公益节目已经打破了这种桎梏,找到了更加高级的表达方式,并整体走向精品化。娱乐性与公益性这个总在不断倾斜的天平,逐渐找到了平衡点。

不仅如此,小切口也有利于公益节目与具体的节目类型相结合,从而贴近观众的欣赏需求,提升内容的丰富度。所谓的类型节目,往往是市场大浪淘沙、观众用眼选择的结果,它对应的是观众对于不同内容的不同心理诉求。而公益节目的类型化,即是将公益理念包裹在更加好看的内容之中,柔化表达方式,让观众更加乐于接受。

《忘不了餐厅》就是公益节目类型化的代表,它不仅融合了经营类综艺的形式元素,而且引入了观察类综艺的情感风格,即使去掉“阿尔兹海默症”的要素,节目的形式依旧完整。对于观众来说,它能够提供类似于其他经营类和观察类综艺的心理满足感,而贯穿始终的公益主题,又能赋予更深一层的人文思考。

此外,许多公益节目还通过其他手段,增强节目的吸引力,比如借助流量明星引入受众,突出搞笑、温情等其他方面的看点等等。《我们在行动》的明星阵容就非常强大,每个地点对应一位或多位明星,可谓将“明星效应”发挥到了极致。

而在《小小的追求》中,黄子韬、周冬雨、黄彦霖和尹正的组合更是碰撞出突出的搞笑气质,助力其打破公益属性的紧箍咒,观众纷纷表示这个爆笑的卡司“让人上头”,而节目的环保主题又令人深思。可见,“公益”与“娱乐”并非不能兼得。

公益性与娱乐性慢慢走向平衡,也逐渐打开了公益节目商业化的大门。目前大部分公益节目都获得了冠名,比如《我们在行动》与“斑马会员”,《小小的追求》与“神武3”手游,《忘不了餐厅》与“农夫山泉”、“养生堂”等。但是,这类节目的商业价值仍然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如何将公益属性与营销价值更好地结合起来,或许将是公益节目发展的下一段征程。

结语

娱乐节目公益化与公益节目娱乐化,从两条方向相反的路径实现交汇,虽然起点不同,终是殊途同归。在“内容为王”的时代,公益主题与综艺表达正在走向水乳交融,“有意思”与“有意义”犹如硬币的两面,决定着综艺所能达到的高度。

— THE END —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